心理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人格教育,作為心理素質教育的核心,更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心得體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心得體會(一)心理健康教育在現代社會的教育中越來越重要。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成功與否,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幾點心得:
一、抓認識提高,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會日新月異的急速發(fā)展和變革,各種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學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由于青少年學生正值成長發(fā)展過程中,缺乏科學的辨別能力和社會實踐經驗,加上小學生的獨立意識較差,所以小學生很少易發(fā)生心理行為偏差。近年來,小學生常出現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為,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fā)現,他們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學習和生活中碰到問題和困難時,缺乏解決矛盾,應對挫折和處理危機的能力。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對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數而不管學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們要培養(yǎng)的是人才而不是廢才,更不是害群之馬,因此,我們全校上下形成共識:要下足功夫,正視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健全他們的人格,為21世紀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
二、抓學科滲透,扎實推進心理健康教育。
課堂是學校進行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不僅是科學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過程。我們嚴格按照上級要求,開設上好心理健康課的同時,要求教師在各科備課時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課,抓好心理疏導的教育;語文課,以教材中大量的優(yōu)秀文字形象,從這些人物身上體會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質;數學課中研究重點是觀察、注意、思維、記憶等心理活動;英語課則要求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增強學生學習信心,使之敢于表現自我,增強學生群體交往意識,發(fā)展能力和個性;音樂、美術等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情感體驗,給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有關的知識,可以使學生處處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且作為教育的主體,教師不僅在知識上影響著學生,而且教師的人格也會在教學的師生互動過程中起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就構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三、抓課題研究,從細處著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了一系列針對小學生的關愛教育的內容及途徑,探索并形成了優(yōu)化學生情感體驗、人格發(fā)展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主要是在教師以身示范下,對小學生開展“關愛自己、關愛他人、關愛社會”三個方面的教育。通過開展主題活動,抓陶冶、抓體驗、抓滲透等展開教育,我們明顯感覺到學生的心理素質、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優(yōu)化。在校內、班級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互相關愛、團結幫助蔚然成風,在各種學習活動中,學生合群,積極參與,團結協作,自尊自信,創(chuàng)新精神等得以充分體現。在家中,社會上,學生都能從小事做起主動關心、愛護、幫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題隊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受到教育的同時,自身的能力不斷得到提高,心理素質明顯加強。
四、抓家庭教育,引導學生家長關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由于學生家長與學生固有的血緣關系,感情和倫理道德上的內在聯系,家庭教育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學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種力量。父母在關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時,還應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認為孩子長得壯,不生病就是健康,這是不全面的認識。事實上,有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心理障礙,如說謊、無理取鬧、妒忌、自卑、不合群等行為。然而,認識的片面性,不少家長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夠重視,甚至采取違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這是不利于他們的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在發(fā)現他們心理有缺陷時我們就及時與家長聯系做到及時矯正,并在學校上對家長開展如何對子女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講座,引導家長科學地教育孩子,從而培養(yǎng)孩子關心社會、關心他人,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感、獨立性和自制力,養(yǎng)成樂觀進取的精神。
總之,要使學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發(fā)展,學校及教育工作者必須掌握好心理知識,遵循學生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心理教育規(guī)律,探索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總結心理教育的經驗,與家庭、社會緊密聯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心得體會(二)在我教學的千萬個日日夜夜中,教育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科學技術的進步,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人際關系的復雜,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更新,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日益橫行,社會環(huán)境也日趨復雜。這一切給人們的心靈帶來極大的沖擊,也波及到了校園,波及到了學生。加之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受家庭、社會影響等種種原因,造成學生心理問題日漸增多,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使他們擁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更是我們老師的責任。
首先教師自己要能夠面對現實、積極樂觀,對前途有信心;具有能夠勝任教學工作的認知能力。有獨創(chuàng)性,能運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有較強的心理適應能力和活動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在與他人交往中能和諧相處,積極態(tài)度(如尊敬、羨慕、信任、贊美等)多于消極態(tài)度(如畏懼、懷疑、憎惡、嫉妒等)。教師無論處于何種狀態(tài)下,都必須表現出心理狀態(tài)的穩(wěn)定性。對學生一視同仁,要和每個學生的心理距離應是一致的、等距的。尤其是小學生,他們模仿性很強,所以要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我們教師應首先擁有同樣健康的心理。教師擁有了健康的心理,還需要良好的教育方式。
一、首先創(chuàng)設和諧、宜人的教育教學物質環(huán)境。
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現在不管是數學還是語文教改理念都是遵循“生本”原則,遵循孩子年齡特點,生理特點,成長規(guī)律,還孩子快樂、健康的童年。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的成長。創(chuàng)設優(yōu)美、安全、舒適的校園環(huán)境。
二、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精神環(huán)境。
一篇文章是這樣寫的:教師要當好毛澤東、張藝謀、袁**,當好導演、指揮家、和教練,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chuàng)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心靈得到溝通,理念得到認同,情緒得到調節(jié),行為得到訓練,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學得懂、學得好、學得輕松。這樣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的精神,也為學生的心理能夠健全發(fā)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一名心理輔導員,只有理解兒童的心理情感,與他們真誠的相處,才會順利開展工作的。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發(fā)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斷地變化著。社會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唯有積極探索,適應新情況,敢于面對新問題,才能不斷地發(fā)現兒童的最新動態(tài),走出一條與時俱進而不會落后的道路。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