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鳳凰應是踏著詩經的雅韻而來,棲于偉岸山嵐之上、蒼翠梧桐之梢,在霞光萬道的朝陽里和鳴鏘鏘……
告諭世人:南方有鳥,其名為gR,子知之乎?夫gR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高山景行的壯志已然凌云。從此,與尊貴、祥瑞、神圣和高雅結下了不解之緣。既而鳳隨天風下,暮息梧桐枝。
當然也可見梧桐之高貴。梁任防《述異記》載:“梧桐園在吳宮,本吳王夫差舊園也,一名琴川!贝呵飼r期,梧桐從尋常百姓家步放皇家宮苑,躋身于廟堂,更是廣植千家萬戶,以便招引鳳凰,帶來萬般祥瑞。
梧桐百鳥不敢棲,止避鳳凰也。當然,作為百鳥之王的鳳凰胸懷宇宙,亦非梧桐不棲。后來,擇木而棲廣喻良才擇賢主而事。這種風范在子牙、孔明等歷代能臣賢士身上也能找到影子。他們寧為漁樵、甘作耕者,也要堅守擇主而事之定則。
如何才能種得好梧桐,引得來鳳呢?“千金市骨”是為良謀,定然引得來千里馬。
然而國有三不祥: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201*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了“人才”這個關鍵詞,他指出:要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改革人才培養(yǎng)使用機制,借鑒運用國際通行、靈活有效的辦法,推動人才政策創(chuàng)新突破和細化落實,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
3月19日,媒體報道某縣出臺向外引進人才辦法。引發(fā)網友熱議說,本縣的人才都不見用,引來有何意?引來也只是浪費人家的美好年華、浪費本縣之微薄財力。有賢不能和,與無賢亦同。
楚漢相爭時,韓信曾于項羽帳下為“執(zhí)戟郎”,項羽并沒有發(fā)現眼皮底下的韓信是一個立國興邦的大將之才,這個“燈下黑”導致韓信另擇明主而事,經蕭何推薦給劉邦。最初也沒有受到重用,一氣之下一走了之。幸得蕭何月夜追韓信,劉邦才得以登臺拜將,韓信方得以重用。才有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之計迫西楚霸王項羽淚灑烏江,自絕于江東父老。使得“生當為人杰,死亦為鬼雄”的千古名篇平添幾分悲壯。劉邦擇之以才,待之以禮。為韓信構筑了建功立業(yè)的平臺,韓信成就了大漢王朝“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千秋霸業(yè)!
故昌黎先生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币M和任用人才,需要先有識才之才――帥才。不然,何以聚千軍萬馬于麾下,何以致一縣一省之強盛。
身邊有才而不用,或用而不善,又怎么能招到真正的人才?就算招到了人才,又怎么能留得住人才?
古《西鄰五子》曰:“西鄰有五子,一子樸,一子敏,一子蒙,一子僂,一子跛;乃使樸者農,敏者賈,蒙者卜,僂者績,跛者紡;五子皆不愁于衣食焉”。所謂人盡其才,善莫大焉。
建立一支知人善任的領導隊伍,制定一套任人唯賢的人才任用辦法,是引才、育才、用才的關鍵;才能梧桐成蔭,有鳳來儀。
“三顧茅廬”是古代帝王求才圖霸的名世經典,鳳棲梧桐是我們“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無限期盼。
削桐為琴,練絲為弦,奏一曲高山流水,引得鳳凰來瀟湘。共同攜手,重拾湖南人才半國中的盛世繁華。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