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睡到不知道時候的時候,就會有影來告別,說出那些話——
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地獄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你們將來的黃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樂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隨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嗚乎嗚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無地。
我不過一個影,要別你而沉沒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會吞并我,然而光明又會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間,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沒。
然而我終于彷徨于明暗之間,我不知道是黃昏還是黎明。我姑且舉灰黑的手裝作喝干一杯酒,我將在不知道時候的時候獨自遠行。
嗚乎嗚乎,倘若黃昏,黑夜自然會來沉沒我,否則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現(xiàn)是黎明。
朋友,時候近了。
我將向黑暗里彷徨于無地。
你還想我的贈品。我能獻你甚么呢?無已,則仍是黑暗和虛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會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虛空,決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這樣,朋友——我獨自遠行,不但沒有你,并且再沒有別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沒,那世界全屬于我自己。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作品簡析
《影的告別》這首詩歌,寫于1924年9月,收入魯迅散文詩集《野草》。 《影的告別》與《野草》集中的《墓碣文》、《死后》、《死火》等篇什一樣,寫離奇詭譎的夢境,讀來晦澀難懂。我們只有了解了詩人當時所處的社會狀況和詩人自己的思想情態(tài),就不難體味詩歌所蘊含的意義。正如魯迅晚年所說:“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tài),這才較為確鑿。”
1924年,正是魯迅在精神上處于第二個寂寞苦悶的時期。“1920年末《新青年》團體的分裂,標志著‘五四’退潮時期的開始。……那些在‘五四’高潮中一度熱血沸騰,勇于反抗舊社會、舊禮教的新式青年,在‘五四’退潮后,卻變得消沉、頹唐。”“然而現(xiàn)在何以如此寂寞?難道連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倘使我還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這‘虛妄’中,我就還要尋求那逝去的悲涼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滅,我身中的遲暮也即凋零了。”面對依舊“太平”的街市,日漸沉默的青年,作為主張戰(zhàn)斗要帶“獸性”的革命斗士魯迅,自然感到“成了游勇,布不成陣了”的寂寞,他不得不發(fā)出:“新的戰(zhàn)友在哪里呢?”的呼喚!《影的告別》,正是詩人孤獨,彷徨心境的寫照。詩歌以象征手法,寫影與人告別時的一席話。這個“影”無疑是詩人自己的象征,這個“人(“朋友”)當是將來的黃金世界里”的熱血青年。
詩歌開篇對那些曾經(jīng)意氣風發(fā),如今卻“睡到不知道時候”的沉默、頹唐的青年發(fā)出了激越地呼喊:“朋友,我不想跟隨你了,我不愿住。/我不愿意!”,“天堂”我不愿去,“地獄”我不愿去,對幻想中的“黃金世界”我也不愿去。我甘愿面對黑暗的現(xiàn)實,直面慘淡的人生,那怕“彷徨于無地”。然而,面對現(xiàn)實,詩人的思想又是矛盾的。現(xiàn)實社會將向何處去?詩人感到茫然。但是,詩人并不沉默,仍奮然而前行。“我終于彷徨于明暗之間,我不知道是黃昏還是黎明。……我將在不知道時候的時候獨自遠行。”這是一個深感孤獨、寂寞的斗士的心聲。最后兩節(jié),表達了詩人勇于自我犧牲、義無反顧地上下求索的堅定信念。“我將向黑暗里彷徨于無地。”“我愿意只是黑暗”,“我愿意只是虛空”,我愿意這樣,朋友——/我獨自遠行,不但沒有你,/并且再沒有別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沒,那世界全屬于我自己。”
正如魯迅在他的雜文《這個與那個》里曾說的:孤獨的精神的戰(zhàn)士,雖然為民眾戰(zhàn)斗,卻往往反為這‘所為’而滅亡。” 詩人寧愿與黑暗、虛空戰(zhàn)死,也決不像“朋友”那樣“睡到不知道時候” 。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