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經濟學:研究產品和勞務的生產,分配,消費的社會科學。
微觀經濟學:研究個人如何決策以及這些決策如何相互影響。
市場經濟:眾多企業(yè)與個人分散決策。
計劃經濟:中央當局做出生產,消費的一切決策。
“看不見的手”:市場經濟管理和駕馭追求個人的力量實現社會良好目的的方式。
市場失靈:當個人追求自我利益時并非促進了社會整體利益而實際上會對社會利益造成損害。
宏觀經濟學:關注整體的上升和下降。
經濟增長:經濟體生產產品和勞務的能力的增長。
第一部分 什么是經濟
第一章 第一法則
個人選擇經濟學的幾條原則:
、儋Y源是稀缺的
資源:用于生產其他商品的一切東西。
經濟學中的資源:土地,勞動(工人可提供的勞動時間),資本(機器設備,廠房和其他制造用生產性設備)和人力資本(教育程度和工人勞動技能)
當資源不能最大限度滿足所有生產性需要時,資源是稀缺的。
稀缺資源:自然資源(礦物資源,森林資源和原油),人力資源(勞動,技能,智力)
②得到某些東西的真實成本是放棄一切
機會成本:放棄備選方案的損失
、塾嘘P“多少"的決策是在邊際上做出的
邊際分析:比較某種行為增加或減少一部分的成本和得益。
、苋藗兺ǔ䦟ふ覚C會來改善自己的處境
個人選擇相互作用的幾條原則:
、儋Q易可以增進福利
通過分別從事不同的貿易和工作,每個人得到的都比他們自給自足時多。
貿易增益來自于任務分工(專門化)。
當每個人專門從事一項工作并且相互進行貿易時,經濟整體可以生產得更多。
市場使得專門化變成可能:一個人知道他能夠在市場中找到他想要的產品和勞務,他愿意放棄自給自足并愿意從事專業(yè)工作。
、谑袌鰰呦蚓
、蹫榱藢崿F社會目標,資源應當被盡可能地有效利用
當一個經濟達到一切機會都被利用,不損害一部分人的福利就無法改善另一部分人的福利的時候,就實現了有效率狀態(tài)。
當經濟運行有效率時,在可被利用的資源數量給定的情況下,來自貿易的增益也可能是最大的。
公平與效率之前存在平衡取舍問題,促進公平的政策通常以犧牲經濟效率為代價,反之亦然。
在追求社會目標的前提下總是尋找盡可能有效率地使用經濟中資源的方法。
、苁袌鐾ǔ䦟崿F有效狀態(tài)
市場經濟內嵌的激勵機制通常能確保資源被有效利用,會使人們福利改善的機會不被浪費。
、菔袌鰺o法實現有效狀態(tài)時,政府干預會增進社會福利
市場失靈的理由:
個人行為有副作用,市場一般不會以合適的方法把副作用考慮在內。
一個集團為了占有更大的資源份額會去阻止一種對交易雙方都有益的交易發(fā)生。
某些物品本質上不適合通過市場來實現有效率的管理。
整體經濟的相互作用
整體經濟相互作用的原則:
、僖粋人的支出是另一個人的收入
、诮洕傊С鲇袝r不等于經濟的生產能力
、壅邥绊懼С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