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秋楓老師的長篇小說《英子》在市圖書館開了發(fā)布會,當時我生著病沒有去,引以為憾。見到《英子》這部13萬字的小說時,已是發(fā)布會后的一周了。
這本書很重。一是因為這本書的作者已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者,第一次寫小說就這么精彩,顯示出一種對人生、對人性的嫻熟、通達、敏銳的洞察力;二是小說里英子這位不向命運低頭,有膽有識的女子在讀者心里的形象。
這部小說給我三方面的印象非常深。
一是故事講得好,講得深。一部好的小說考驗的是作者講故事的能力,怎樣講故事?故事是否得心應手,明眼讀者一看便知。作為寫作者,很多時候對別人講故事很感興趣,總是打開你的聽覺聽。我們生活當中每個人都會閑聊,會聊一件有趣的事或者聊天的人認為有趣的事,有的人會把一件事情講得繪聲繪色,而有的人就比較乏味,究其原因是缺少細節(jié)的描繪,細節(jié)是最難創(chuàng)造出來的,細節(jié)必須真實。而秋楓老師對故事的把控力非常強大,她始終用細膩的筆觸,柔和平緩的語調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在晉西北山里的故事。主角英子身邊的一連串故事,就像一個連環(huán)套,大環(huán)套小環(hu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尤其有一些場景、語言的鋪陳地域特色濃厚,其歷史意義超過了文學范疇。
秋楓老師借英子的故事說著小人物的人生,探索著人性的美丑。人物形象生動得體,具有鮮活的生活氣息。比如小說中巧巧兩口子的丑陋之態(tài)和英子兩口子忠厚深明大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眼就看出了人性深處的優(yōu)劣。
《英子》的故事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故事沒有拘泥于歷史的記錄,而是用白描的手法,為讀者畫出了人性深處的真善美,畫出了生存當中的假丑惡。大到土改場景,小到妯娌矛盾,作者都獨具匠心,鋪陳得力。其人物生命個性展開的過程也是剖析人性美丑的過程,符合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心理。
二是在人物的塑造上、語言的運用上很有特點。尤其是語言非常接地氣,方言的運用讓本土作者讀起來更具韻味兒,那種原汁原味的地域性語言更感親切。
三是女性精神的傳遞。整部小說不管從年代的跨越,還是具體到心理活動、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情景的推演、懸念的設置,無不傳遞出一個山村女人內心的強大,無不在贊揚這位女性精神深處的不屈不懼,寬厚、善良、堅韌。無言勝有言,無聲勝有聲。
《英子》這部小說,對于人世的滄桑變化寄予了深切的感喟和自省。秋楓老師全身心地融入,全過程地參與,這種感覺可以理解對人性的揭示,對生命的敞開,對苦難的呈現(xiàn),對地域文化符號的強化。她借過去的歷史事件,從不同的角度、維度和視角來解決我們生活中、生存中、生命中的一些困惑。
雖然小說里有的人物形象看起來有點概念化,不夠豐滿,不夠清晰,太順應讀者的主觀意向,但是卻代表了作者的一個美好愿望的塑造,那就是讓心里期盼的美好變得真實而富有美感。也許,這也是每一個人最好的生活狀態(tài):有所為,有所愛,有自己的節(jié)奏,對未來永遠有個美好的期待。也許只是我一廂情愿地這樣認為,但是絲毫不影響小說的深度和厚度,那又有什么關系呢?
“真正的愛自己,不是犧牲掉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去打拼,而是在當下努力去做自己喜歡做的和有趣的事情,讓自己的內心充盈著喜悅,讓現(xiàn)在的每一天都以自己喜愛的方式度過。”當我讀完秋楓姥姥的《英子》時,我想到了曾經讀過的這段話。
秋楓姥姥就是這樣一位真正愛自己的人,在耄耋之年做了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祝福老人家身體安康,期待秋楓老師創(chuàng)作出更多膾炙人口的作品。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