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八年,建國七十年,我們偉大的祖國已經堅強地走過了七十年的風風雨雨,如今驕傲的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同祖國大家庭一樣,從爺爺奶奶那代算起,我們的小家也有了七十多年的風雨歷程。作為一名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者,七十年多來,通過奶奶、媽媽和我在祖國的不同時期的生活,我感受到了婦女在社會、家庭地位,婚育觀念,避孕方法,享受醫(yī)療服務等方面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四十年代末期,我爺爺趕著馬車娶回了17歲的我奶奶。過門后,一大家子三十多口人生活在一起。白天,家里的男人們出去干農活,女人們則裹著小腳在家做家務。由于我奶奶是最后娶進門的媳婦,所以要做全家三十多口人的飯。飯做好后端到堂屋的桌子上讓干活的男人們吃,女人則只能在伙房里吃。用我奶奶的原話說:“嘖嘖,那時候的女人還叫個人,吃飯都不讓上桌。”原來爺爺奶奶是應父母之命,煤灼之言結合的,結婚前也沒見過面。
在“多子多福、傳宗接代”的思想作用下,我奶奶共生了十個兒女。我曾問過奶奶,怎么生那么多,奶奶說她也不想生那么多,可是當時沒有辦法。由于那時是家庭接生,衛(wèi)生狀況惡劣,當時的醫(yī)療技術又十分低下,只存活了我爹一個孩子,可見那時孩子的成活率有多低。
六十年代末期,我爹用自行車馱回了24歲的我媽,到大隊登記一下姓名就算結婚了。婚后,我媽就包攬了家里家外的所有活計。當我姐和我相繼出生后,我奶奶的臉就如宋丹丹所演的小品里所說的像“長白山”似的,因為那時人們頭腦中“重男輕女”、“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封建思想還在作祟。當我弟弟出生后,我奶奶的臉上才見了笑模樣。我弟弟六個月的時候,我媽意識到孩子越多,生活負擔越重的問題,就瞞著家里人去鎮(zhèn)醫(yī)院帶了環(huán),后來又響應國家號召做了結扎手術。那時候農村依舊缺醫(yī)少藥的,我弟弟5歲那年冬天從炕上摔下來把肘關節(jié)摔脫臼了,由于我們村里沒有赤腳醫(yī)生,我媽只好背著我弟弟,冒著一尺深的大雪,走了四十多里路,才找到醫(yī)生給弟弟復了位。
1979年我家搬到農場后,開始參加農場的“大集體”勞動,“大集體”解散后又相繼到勝利東安拉石頭修路,到建筑工地當小工,到學校食堂做飯直至退休。媽媽說:那時干活很苦很累,但心里有奔頭,不用整天圍著鍋臺轉了。
九十年代末期,老公用轎車把我娶回了家。那時國家開始提倡“晚婚晚育”,已經26歲的我和28歲的老公到民政部門領取了燙金的大紅結婚證書。婚后,按照國家“少生優(yōu)生,一對夫妻一個孩”的要求,我們只生育了一個女孩就領取了《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我女兒出生時,我爹媽因我沒有給婆家生個男孩而向我婆婆道歉時,我婆婆的回答堪稱經典:“這事啊不怨我兒媳婦,電視不都說了嗎,生男生女老爺們兒是關鍵,女孩更好,女孩是媽的貼心小棉襖。”
光陰如水,時光如梭,轉眼間祖國已走過了七十年的風雨歷程。七十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幾代國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已經告別落后,告別貧困,實現(xiàn)了民族的偉大振興。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實現(xiàn)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的歷史性轉變,進入了穩(wěn)定低生育水平的新時期。人口數(shù)量的控制,人口素質的提高,使社會生產力快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
從不讓上桌吃飯到社會的“半邊天”;從早婚早育、多子多福到晚婚晚育、生男生女一樣好;從沒有辦法到避孕方法知情選擇;從缺醫(yī)少藥到方便、優(yōu)質的醫(yī)療服務,奶奶、媽媽和我見證了七十年來中國婦女地位、婚育觀念、避孕方法、醫(yī)療服務等方面的巨大變化,也見證了祖國七十年來的成立、發(fā)展與繁榮,我相信,我們家還將繼續(xù)見證祖國的輝煌與強盛。
祖國,我為你驕傲!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