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和群眾的關系原本就是水與舟的關系,有了水舟才能航行,若舟離開了水,舟將寸步難行?墒呛芏帱h員和政府部門已經忘了這個關系,當下,一個不容忽視的實事是,不少單位在征求意見或聽取群眾看法時,聽不到群眾的真實聲音,或者是零意見,或者是不痛不癢的意見。
這是怎么了?難道是群眾沒有意見?還是群眾不愿發(fā)出真實聲音?這明顯就是后者。從讓“公民說話”到“公民不說話”的過程中,政府與公眾之間存在著一條尷尬的鴻溝,理論上講,政府向公民征求意見,是本著政務公開,提高公民對政府工作的參與意識的原則,但成效缺缺,說明政府在征求意見之后的工作并沒有達到應該有的強度。公民并不是不想表達自己的訴求,對于政府的工作也存在著很多疑問,但卻不發(fā)一言,追根溯源,筆者認為主要原因還是出在部分黨員干部身上。一是黨員干部和群眾的接觸淺嘗輒止,一些干部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覺得群眾的事情繁雜,做起來麻煩,甚至費力不討好,不想或不愿深入群眾,“獨善其身”,即便到基層開展工作,也是稍微走走過場,對群眾不聞不問,疏遠了干群關系,群眾不了解、不認識干部,索性不愿提意見。二是干部作秀成本低效益高,如果說前一類干部脫離了群眾,那作秀的干部則是在忽悠群眾。干部作秀一般成本較低,只需在下基層時把表面功夫做得風風火火、轟轟烈烈,向上級明確表明自己是如何的關心群眾,對群眾是無微不至地問候,贏來的是電視上有影、廣播上有聲、報紙上有文,展示個人形象的機會。一回到崗位后,立刻就恢復形式主義的面目,把群眾反映的意見和困難忘得干干凈凈,沒有解決實際問題,搞得群眾不想提意見。三、提出的意見得不到重視。政府在收集意見之后,不能夠及時的向公民做出反饋,在公民提出的意見之下,政府的執(zhí)行力并沒有發(fā)揮到實處,對于合理的意見,長期沒有制度性反思與建設,提出的意見沒有真正得到落實,降低了工眾參與的熱情度。四、沒有建立起對征求意見的后續(xù)反饋與公開制度。對于合理的意見,無法及時的反饋到基層,提出的意見變成隔靴搔癢,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公民參與到政府工作變成紙上談兵,只把這個當作一種形式和姿態(tài),本質上根本沒有尊重民意,也沒有民意能真正上達。
俗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解決這種局面,應改善訴求的采集、反饋流程,以科學化、全面化的模式,得到準確的訴求,精準地解決問題。群眾和自己的小組干部,在問題現(xiàn)場,對著熟悉的場景、熟悉的人是可以沒有任何心理障礙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處境、訴求的。但是,改變環(huán)境,去到不熟悉的政府大院、單位、辦公室,面對各級不熟悉的干部,在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沒有爭執(zhí)的相對方、證人,只憑自己一面的訴說,出現(xiàn)聽不到真實聲音、零意見、不痛不癢的意見,是難免的。筆者認為,要解決這種問題,一是去到征求意見或出現(xiàn)爭執(zhí)、訴求問題的現(xiàn)場,由群眾熟悉的當?shù)亟M干部、當事人、證明人、村民代表共同討論問題,多角度、全面地了解問題。二是去到群眾家,真誠交流,最好是能在村里住上一陣,和群眾們一塊吃飯一起勞動,打成一片,多看多聽多問,收集意見和問題。
黨員干部作為人民群眾的公仆,應該以人民意愿為最高標準,不懂敬畏,何來尊重?沒有敬畏,如何能聽到群眾的真實意見?黨員干部要想真正為群眾服務,干出一番事業(yè)來,就應該堅決摒棄僥幸心理,改變作作秀、演演戲在群眾面前蒙混過關的方式,以敬畏群眾的心態(tài),不怕苦、不怕累,和群眾交心談心,真真正正聽到群眾真實意見,踏踏實實解決群眾反映最突出的問題。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