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二批教育實踐活動是第一批的延伸和深化,涉及的單位和人員范圍更廣、領域更寬、數(shù)量更大、同群眾聯(lián)系更直接、更密切。要用高標準嚴要求,確保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取得更大的成效。一要堅持一把手帶頭,更加注重領導示范推動。一把手要真正把自己擺進去,帶頭提高認識,帶頭查擺問題、帶頭剖析問題、帶頭開展批 評、帶頭整改落實,真正成為教育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示范者;二是堅持開門搞活動,更加注重發(fā)揮群眾的積極性。暢通群眾參與渠道,充分保證群眾的“監(jiān)督權”、“建議權”,絕不能以自我感覺代替群眾評價;三要堅持問題導向,更加注重聯(lián)系和服務群眾。把“四風”問題進一步找準找實,立行立改,更加注重 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落實干部直接聯(lián)系群眾和服務群眾制度,大力推廣“插甸經(jīng)驗”、“孟連經(jīng)驗”、“綏江經(jīng)驗”,抓實“三深入”、“四聯(lián)戶”工作,把聯(lián)系和服務群眾做實。四要堅持從嚴要求,更加注重活動標準和質量。做到思想上嚴起來,整改上嚴起來,正風肅紀上嚴起來,確保整個教育實踐活動沿著正確的方向發(fā) 展;五要堅持上下聯(lián)動,更加注重兩批活動的銜接帶動。六要堅持分類指導,更加注重突出實踐特色。(馬站鄉(xiāng)傾瀉的時光)
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
繼續(xù)推動教育實踐活動取得成效
習近平在調研指導蘭考縣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強調教 育實踐活動的主題與焦裕祿精神是高度契合的,要把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作為一條紅線貫穿活動始終,做到深學、細照、篤行。要特別學習弘揚焦裕祿同志“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懷,凡事探求就里、“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的求實作風,“敢教日月?lián)Q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奮斗 精神,艱苦樸素、廉潔奉公、“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要組織黨員、干部把焦裕祿精神作為一面鏡子,從里到外、從上到下反復照一照自己,深入查擺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質能力、作風形象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努力向焦裕祿同志看齊,從今天做起,從眼前做起,從小事做起,像焦裕祿同志那樣對待群眾、 對待組織、對待事業(yè)、對待同志、對待親屬、對待自己,像焦裕祿同志那樣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努力做焦裕祿式的好黨員、好干部。
領 導干部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發(fā)揮帶頭作用,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全面的而不是有選擇的。面對群眾的眼睛,領導干部自我要求越嚴格越好,勘誤糾錯越主動越好。各級領導干部都要把自己以一個普通黨員身份擺進活動中去,使每個環(huán)節(jié)、每個方面都示范到位。一是正確認識和處理人際關系,做到既有人情味又按原則辦, 特別是當個人感情同黨性原則、私人關系同人民利益相抵觸時,必須毫不猶豫站穩(wěn)黨性立場,堅定不移維護人民利益。二是下決心減少應酬,保持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多學習充電、消化政策,多下基層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情況,多系統(tǒng)思考和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自覺遠離那些庸俗的東西。三是實實在在做人做事, 做到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chuàng)業(yè)要實、做人要實,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敢于擔當責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決問題,不搞“假大空”。四是對一切腐蝕誘惑保持高度警惕,慎獨慎初慎微,做到防微杜漸。(馬站鄉(xiāng) 傾斜的時光)
“走近”群眾更要“走進”群眾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很多基層群眾反映:黨員干部的身影見得多了,干部群眾的聯(lián)系更密切了。但也有群眾表示:自己與黨員干部還是坐不到一條板凳上去。這啟發(fā)我們深入思考“走近”群眾與“走進”群眾的內(nèi)涵與差別。
深入基層是領導干部轉變思想作風、更好開展工作的前提條件。深入基層,首先需要“走近”群眾。如果連“走近”群眾都做不到,深入基層就成了一句空話。但“走近”群眾并不等于“走進”群眾,如果下基層僅停留于前者而做不到后者,效果就會大打折扣。“走近”群眾而沒有“走進”群眾,有種種表現(xiàn)。比如,有的領 導者雖然走出了機關、來到了基層,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有的身入心不入,身子在下面,心還在上面;有的工作部署到了下面,但工作重心還在上面;等等。這樣一來,干部群眾之間還是存在隔膜,工作很難深入下去,也就難以取得預期效果。
如果說“走近”更多的是一個物理學概念的話,那么,“走進”則更具有心理學內(nèi)涵。“走近”群眾,也許只意味著干部與群眾空間距離的拉近;“走進”群眾,則往往意味著干部與群眾心理距離的拉近,甚至是親密無間、水乳交融。俗話說:“心有靈犀一點通”。人與人之間只有注重心靈的溝通,加強情感的交匯與交流, 才能心心相印。領導干部只有“走進”群眾的心中,才能真正摸清人民群眾的思想脈搏,了解基層的真實情況,真正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解決問題。
如何才能“走進”群眾呢?概括地說,需要與群眾實現(xiàn)“三通”。一是語言相通。善于掌握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簡潔形象的群眾語言,把它們提煉、吸收到自己的講話中,以達到群眾喜聞樂見的效果;對群眾講實話、不講空話,講真話、不講假話,講管用的“小”話、不講虛幻的大話,避免無的放矢、無病呻吟,真正與群 眾對得上話。二是情感相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走進”群眾,自然要尊重群眾、理解群眾、關心群眾,真情實意對待群眾,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以情感人、以情動人,搞好與群眾的情感對接。三是心靈相通。時時刻刻心中裝有群眾,把能否走進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作為衡量工作的主要標準,經(jīng)常與群眾進行思想交流和心靈 溝通,真正知道群眾在想什么、關注什么、期盼什么,努力做到與群眾心貼心,及時了解群眾的冷暖疾苦,掌握群眾思想的發(fā)展變化,從而能夠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辦群眾之所需,真正把黨的溫暖送到群眾心中,真正讓自己的工作接上“地氣”、贏得民心。(馬站鄉(xiāng)傾斜的時光)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