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是由29名受訪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用真實的歷史細節(jié)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故事,這本書再現(xiàn)了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歷程,它是我們一面樹立正確人生觀的鏡子和一本勵志成才的鮮活教材,更是錘煉黨性、提升素質的生動范本。組工干部作為管干部的干部、管黨員的黨員、管人才的人才,更應從中汲取“精神養(yǎng)分”,鍛造能力。
鍛造組工干部的學習能力。堅持用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勤于學習黨的政治理論和業(yè)務知識,就如書中講到習總書記“在窯洞里的時候,就在炕桌上、炕沿上寫字。天氣暖和的時候,他就搬一塊石頭,坐在石頭上,趴在磨盤上寫”。除了學習書本知識外,還得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了解群眾心,知道群眾苦,工作中才沒有官話、套話,才會潛心為群眾工作。在梁家河的田壟上,在鄉(xiāng)親們的口碑中,習總書記“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在這里培養(yǎng)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的自述里都能找到答案。只有提高自身學習能力,才能在學習中提升、在學習中成長、在學習中進步。
鍛造組工干部的協(xié)調能力。從書中我們了解到,當時的陜北農村砍柴難,做飯、取暖、照明更是難題,后來習總書記到四川學習沼氣技術,并親自參與建設,排除故障,成功點火,最終破解了陜北農村老大難的燃料難題,在延川縣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沼氣革命。因此,有良好的協(xié)調能力,是組工干部完成工作任務的推進劑,應廣積人脈、敢于聯(lián)絡,在綜合協(xié)調中占據(jù)主導地位,才能勝任“急、難、險、重”任務。
鍛造組織工干部的執(zhí)行能力。組工干部既要堅決貫徹上級精神、完成領導交待的各項任務,也要有獨立解決問題、獨擋一面的能力,這就是執(zhí)行能力。書中采訪劉明升問起習總書記的特點時,他的回答是:“他一旦擔起了責任,就有自己的想法,敢干事,敢干大事”。習總書記在梁家河插隊的這7年,正是他那種想干事,執(zhí)行力強的精神,給他對社會、對人民的認識打下了一個很堅實的基礎。因此,作為組工干部,有較強的執(zhí)行力很關鍵,必須勤奮工作,遇事多思考,工作做到“日事日畢”,推動工作才不會“走樣”。
鍛造組工干部的適應能力。從書中學到,習總書記作為北京來的知青,帶的書裝了“兩個很沉的箱子”,卻并沒有在莊稼漢眼里顯得格格不入。相反,他扎根在黃土地,和每一個人處好關系,用腳丈量著黃土地的寬度與厚度,讓鄉(xiāng)親們得出了一個結論:“近平把自己看作黃土地的一部分”。因此,組工干部有良好的適應能力非常重要,這就需要我們學習習總書記下鄉(xiāng)插隊當知青那樣,擺正心態(tài),處理好同志間的關系,把自己主動融入所處的環(huán)境,不驕不躁、循序漸進,這樣才能得到周邊群眾、同事的擁護和支持,確保工作穩(wěn)步、有序推進。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