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一送紅軍,下了山,秋風細雨秋風寒……”每當人們耳邊想起《十送紅軍》熟悉的旋律時,都會想起江西的井岡山,以及那段充滿激情的革命歲月。1927年10月,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滕代遠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中國工農紅軍來到井岡山,創(chuàng)建了以寧岡縣為中心的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從此鮮為人知的井岡山被載入中國革命歷史的光榮史冊。
【重溫入黨誓詞同期聲】: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zhí)行黨的決定……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之際,革命圣地井岡山,每天都接納來自全國各地成千上萬的人們,踏訪革命老區(qū),追尋先輩足跡,傳承紅色記憶;茨坪毛澤東舊居、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遺址、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大井偉人舊居群、朱德挑糧歇腳處,小井紅軍醫(yī)院等地更是人頭攢動,絡繹不絕。
從1927年紅色的鐵流融匯到井岡山之后,井岡山的生命力得到了煥發(fā),“星星之火”在這里燃成燎原之勢。
【現場出鏡】 秋收起義失敗之后,毛澤東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決定改走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把革命的退卻和革命的進攻巧妙的結合起來,開創(chuàng)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勝利道路。
沒有親身經歷,卻有切身感受。只要看過電視劇《井岡山》的人們都知道,當時的紅軍不僅要打退敵人三番五次的“會剿”,保存火種,還要面臨物質上的嚴重匱乏。然而,正是一種信仰引領著大家打贏一次又一次勝仗。
【導游唱: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紅米飯那個南瓜湯喲咳羅咳,挖野菜那個也當糧羅咳羅咳,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羅咳羅咳,咳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咳羅咳……
接電視劇《井岡山》里的毛主席和群眾在一起的鏡頭,配“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歌曲”……
【現場出鏡】 我想大家一定還記得朱毛挑糧的故事,那么我現在走的山路就是當年他們挑糧上山的小路,我現在走起來都有點吃力,可想而知當年,他們是怎樣的艱苦。
井岡山素有“人口不滿兩千,產谷不到萬擔”之稱,因此在井岡山斗爭的那些日子里,挑谷上坳成了部隊的一項經常性工作,而這條見證當時挑糧艱辛的小路后來被寫進了語文課本里,越來越多的人由此認識了這條朱毛挑糧小路,也了解了朱德扁擔的故事。
“小井醫(yī)院”是中國紅軍的第一所醫(yī)院,在這里我們發(fā)現藥鋪的展示柜里竟然全是草藥。
【現場出鏡】 由于國民黨的封鎖,小井醫(yī)院一直是缺醫(yī)少藥,那么醫(yī)護人員也想盡辦法,就地取材,從山下采摘一些中草藥來醫(yī)治傷員。
在那些困難時期,我們平時用來調味的食鹽也成了傷口消炎的藥品。如今戰(zhàn)爭的硝煙已經遠去,然而在井岡山這片紅色土地上,卻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許多年過去了,直到今天,故事里的人物依然是那么的鮮活。
【現場出鏡】 當時有一位叫張子清的師長,他受傷住院以后,同志們經常會帶一些食鹽來看望他,而他將這些食鹽都保存了下來,并且獻給了小井醫(yī)院,很多傷員因為他獻出的食鹽而得到了救治,而他自己身上的傷卻沒有做好消毒處理,最后因為傷口復發(fā)而犧牲在小井醫(yī)院。
當年,和毛澤東一起來到井岡山的還有很多像張子清這樣的年輕人,他們滿懷理想來到井岡山,在極其艱苦的環(huán)境和戰(zhàn)斗中,很多人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1928年12月,國民黨軍對井岡山發(fā)動了第三次“會剿”,1929年1月,井岡山形勢危急,130多名小井醫(yī)院的傷病員因來不及轉移全部落入敵人手中。
【現場出鏡】 在敵人的嚴刑逼供之后,這130人當中竟沒有一個人透露紅軍主力撤退的方向,之后被敵軍殘暴殺害。這里是130名重傷員長眠的地方,而在這些人當中,為我們留下姓名的只有二十幾人。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