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實踐報告1
社會調查準大學生看大學
10級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系(3)班
姓名蔡劉平張慧吳蕓李銳夏俊紅學號100507300710050730221005073018100507301910050730401
201*年9月1日社會調查準大學生看大學
實踐主題:準大學生看大學實踐目的:
在八月份高三學生開學的時候,一問卷的形式對準大學生們進行調查,了解他們對大學生活、學習的看法,以及他們所憧憬的大學生活,使學校能夠以此做出相應的決策,以便將來的新生能夠更快、更好的融入大學生活。另外在問卷的結尾,我們建議有興趣的同學留下郵箱地址以便我們回贈問卷結果、以及更好的與他們交流,讓他們對大學的學習生活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不至于進入大學后過于放縱。
實踐人員:蔡劉平張慧吳蕓李銳夏俊紅實踐時間:201*年8月
實踐地點:宿松宿州阜南懷寧相關背景:
很多高中生進入大學后都會迷茫,其原因多種多樣,而最主要的是進入大學后,脫離了書山題海、不分晝夜的高三生活,沒有了家長、老師的約束、引導,面對充裕的課余時間,都感到不知所措。很多同學便借游戲、小說、影視娛樂來打發(fā)時間,導致日漸懶散,再也靜不下心來學習,于是便有了“選修課必逃,必修課選逃”的校園流行語。有關的網(wǎng)絡調查也顯示,在大學中有過逃課的經(jīng)歷的學生所占的比例高達78.3%,而能夠嚴格要求自己的學生卻不到10%。也許有些難以讓人接受,但這卻是現(xiàn)今大學校園的普遍現(xiàn)象。
每年都有數(shù)以百萬計的大學畢亞生走向社會尋求工作,但能以一技之長順利找到工作的卻少之又少,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更是萬中難尋其一。
為什么那么多的人躊躇滿志、一腔熱情走進大學,最后卻帶著滿腹的牢騷悔恨離開校園走向社會,去為三餐的溫飽打拼。對此我們的小組成員也是難以理解,特此向準大學生們做了一些調查,以期能找到答案。
調查步驟:
1.小組成員就需要了解的情況設置問卷。
2.每個小組成員到各自所在的地區(qū)做問卷調查。3.開學時所有成員將所得的問卷匯總統(tǒng)計。4.分析結果,并提出相關的建議。
調查結果:此次調查一共發(fā)出二百六十份問卷,收回二百一十四份,有效問
卷二百零六份。經(jīng)過對所得問卷的統(tǒng)計,得到以下結果:1.問題一:你了解有關大學的信息的主要途徑是什么?在被調查的206人中
社會調查準大學生看大學
有44.2%的人選了老師,26.7%選了“同學和家長之間的交流”,25.7%選了網(wǎng)絡介紹,20.4%的同學選了學長學姐的講述。
2.問題二:您期待大學的生活嗎,為什么?37.4%的同學選了邁進大學預示著自己走向成熟、走向獨立,31.1%的同學選了對于位置環(huán)境的好奇,17%的同學選了可以不受家長和老師的約束,25.2%的同學選了可以擺脫地獄般的高三生活,只有少數(shù)的同學選的是不期待大學生活。
3.問題三:你眼中的大學生活與高中相比怎樣?48%的同學選的是比較輕松,28%的同學選得是非常輕松,16%的同學選得是差不多,8%的同學選的是繁忙或很繁忙。
4.問題四:你認為大學期間最重要的是什么?36.9%的同學選了實習經(jīng)驗,30.1%的同學選的是愛情,32.5%選的是友誼,25.2的同學選了成績。16.5%的同學選了社會工作,17.9%的同學選了娛樂。
5.問題五:您認為大學的學習氣氛是怎樣的?62.6%的同學選了“自由寬松、無拘無束,一切全屏自己的意志力和自制力”,35.4%的同學選了“競爭壓力很大,會督促自己上進”,9.2%的同學選了“雖然父母不在身邊擔任然會遠程監(jiān)控”。7.8%的同學選了“不清楚”。
6.問題六:你認為大學新生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是什么?25.2%的同學選了“學習壓力”,32.5%的同學選了“情感挫折”,16.5%的同學選了“對于新環(huán)境的不適應”,36.9%的同學選了“和來自不同地區(qū)、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相處”,30.1的同學選了“就業(yè)壓力”,18%的同學選了“自我認識不足”。
7.問題七:你認為大學最好的學習方法是什么?7.3%的同學選了“老師填鴨”,60.7%的同學選了“老師上課給出指導,自己課后消化”,36.9%的同學選了“基本自學”。
8.問題八:您覺得大學考試重要嗎?34%的同學選了“六十分萬歲”,21%的同學選了“分數(shù)就是命根”,3%的同學選了“掛科無所謂”,42%的同學選了“只要學到了知識,考試無所謂”。
9.問題九:您贊成大學生買電腦嗎?51%的同學選了“非常贊成”,5%的同學選了“不贊成”,18%的同學選了“與所學專業(yè)無關則不贊成”,26%的選了“無所謂”。
10.問題十:您認為大學期間每天課堂外學習的時間應為多少合適?這一題是主觀題,有82%的同學寫的時間在2~6小時,寫3小時的占23.3%,寫4小時和5小時的分別占17.5%。
11.問題十一,對于熱門專業(yè)和名牌大學,更多的同學還是傾向與名牌大學,選擇熱門專業(yè)的則相對較少,只有41%。
意見和建議:
一.現(xiàn)今大學生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畢業(yè)后的就業(yè)為問題,其中一部分的原
因是用人單位的誤區(qū),如過分注重文憑、存在性別歧視、生源地域歧視、過分看重工作經(jīng)驗等,但另外一部分的原因在于現(xiàn)今的高校和大學生自己,我們無法決定用人單位,但我們可完善自己。
1.大學畢業(yè)生自己的問題主要有一下幾點:(1)誠信問題,(2)大學生整體素質呈下降趨勢,(3).大學生自身定位偏頗,(4)求職途徑把握不準。其中最
社會調查準大學生看大學
為重要的便是誠信和素質問題。
據(jù)中國傳媒大學的一項調查“不少畢業(yè)生發(fā)現(xiàn)求職時有一定的證書、文憑、履歷能為找工作帶來方便,有的大學生憑勤奮刻苦,在大學期間努力爭取獲得相關證書,不刻苦學生則通過投機取巧或造假來騙取企業(yè)初步信任,對大學畢業(yè)生整體形象造成一定的損害”。自古至今,誠信一直都是為人處事之本,熟話說人無信而不立,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首先應該以誠信為基石,學校也應該落實道德教育而不僅僅是找?guī)讉老師開一門課,做幾張考試卷。
大學生自身的另一個問題便是“大學生整體素質呈下降趨勢”,據(jù)相關調查“由于近幾年公辦高校擴招,加之民辦高校急增,招生規(guī)模不斷擴大,招生分數(shù)不斷降低,加上不少大學生大學學習不認真,動手能力差,缺乏實踐經(jīng)驗,大學生整體素質有下降趨勢”。很多學生進入大學時,由于剛剛擺脫高三那書山題海的地獄般的生活,都想著盡情的的放松一下,而一般的學校大一時的課程都比較少,正好為懶散、墮落提供了溫床。從我們的調查也可以看出,有76%的同學認為大學的生活輕松或非常輕松,說明在這些同學眼中大學并不需要很努力,對待那么多的課余時間,他們便會很容易走近網(wǎng)絡游戲、小說等娛樂,被其中的虛擬世界所影響。所以對于思想、性格等各方面可塑性都很強的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應該讓自己盡量的忙碌,可以到圖書管看看書,學學計算機,背背單詞,抑或是到操場跑跑步,到外面做做兼職,而不是整天隨波逐流的做一些無聊的事情。學校也可以開展更多適合不同能力層次的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加入進去。
2.高校的誤區(qū)我國目前高校存在不少問題【1】
(1)重點大學的教師一般都重視科研,而對本科生教學的責任心不強,部分教師講課滿堂灌、課后不輔導、考試標準不嚴、學生評價期考一錘定音;對教育內容及方法,輕視教養(yǎng),專業(yè)知識面狹窄;研究型人才及高級專門人才培養(yǎng)的課程設置不明確;高校的內部運營封閉、缺乏自我評價和改進機能;高等教育的學科結構不盡合理,雖然教育部對高校學科專業(yè)進行了調整,但由于各高校辦學水平參差不齊,學科調整、專業(yè)設置仍難以適應市場的需要。特別是私立高校,由于經(jīng)費的原因,“重文輕理”嚴重
(2)加上急功近利,不少學校不顧自身“軟件”、“硬件”是否允許,設置了投資少、見效快的專業(yè),導致專業(yè)進一步失衡,這些因素都進一步造成大學生就業(yè)困難。
對此,學校應該多注重課堂教學、課后輔導,明確考試標準、考評細則,合理的設置專業(yè),適時的調查了解學生的動向,加強管理;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高考結束后,準大學生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填報志愿。對于整天埋頭苦讀、不問外事的高中生開說,選擇什么學校、什么樣的專業(yè)確是一件頭疼的事,如果沒有填好,三年的辛苦付出就會付諸東流。據(jù)我們的調查結果:44.2%的學生了解大學的信息是通過老師,26.7%的學生是通過家長;60%左右的學生認為上一個好大學比學一個好專業(yè)強,而且很多學生對自己應該學什么專業(yè)都是左右不定,在填報志愿時,往往都是有家長來拍板。這樣,進入大學后所學的專業(yè)不對自己的胃口,也就間接的導致了一些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所以對此,高校應該簡化調換專業(yè)的程序,并對所設的每一個專業(yè)都應該有一個詳細的介紹,讓學生能夠及時的找到自己的前行的方向,而不是對所有的專業(yè)都是一知半解,無所側重。而對于學生,應該了解自己的長處、短處、興趣愛好,這樣才能找的稱心的專業(yè)。另外,還可以通過網(wǎng)絡去了解更多的大學信息,因為老師和家
社會調查準大學生看大學
長能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有時為了激勵你學習,還會有一些片面。
總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躬身親歷才是獲得真知的最
佳途徑,自古皆是如此。在現(xiàn)今這個信息時代,也許你可以從網(wǎng)上找到你所需要的信息,但總有一些是你在網(wǎng)上無法找到的,比如說經(jīng)驗,獲得信息的經(jīng)驗、處理信息的經(jīng)驗。雖然我已經(jīng)做過一次調查活動,但這一次實踐卻讓我我對這些有了更深的體會。
在放假的前幾天,我們便開始了組隊,并確定實踐主題和內容,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做我提出的以“準大學生看大學”為主題的社會調查,有我擔任組長。此后,我花了兩天的時間搜集資料和制作問卷,并將制作好的問卷發(fā)送到各位組員的郵箱。根據(jù)我先前的經(jīng)驗,我建議他們將問卷在學校打印好后在帶回去,不要圖方便等到要用是再去打印,因為學校打印會比校外打印便宜得多。但是有兩個組員沒有聽取我的建議,結果多花了好幾倍的價錢。
到了八月中旬,很多高三的學生已經(jīng)相繼開學,我便帶著問卷分別去了鎮(zhèn)上的一所普通學校和縣城的兩所重點學校。看著他們埋頭書海不知疲倦的樣子,讓我想起了那年的我們每天五點半就起床,晚上十一點半才下自習,回寢室還繼續(xù)奮戰(zhàn),絲毫不覺得疲倦。而在大學里每天睡的比高三多,做的比高三少卻還總是感覺累的不想動彈。這讓我不禁開在心底里問自己這是為什么。
到開學的時候,每個組員都帶著自己的問卷回到了學校,但是卻有一個組員出了叉子,因為他所在的地區(qū)因為高三學生開學時間都延遲到了九月分,導致原本應該發(fā)的六十分問卷最后只發(fā)了十幾份。
總共我們收回了217份問卷,但是由于有些問卷只有填寫了部分,所以我餓了方便結果的統(tǒng)計,我便將那幾分問卷剔除了,最后有效問卷共206份。
最后的工作便是統(tǒng)計結果了,雖然我之前也統(tǒng)計過但是那時只有一百四十多份,而且都是單項選擇題,可這次不但分量加大,就連題目的結果也是五花八門。有些題目明明是單選,卻被他們當成多選來做,而有些多選他們卻又“偷工減料”只寫一項,讓我面對這一大堆亂七八遭的數(shù)據(jù)是一個腦袋兩個大。但是最后我還是統(tǒng)計出了結果,雖然花了不少時間卻也是收獲頗豐。
看著這打印出來的統(tǒng)計結果,我不禁有些激動,雖然只有薄薄的兩頁紙,但只有我們自己知道這兩頁有多重!
致謝:
這次實踐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終于畫上了句號,非常感謝我們的小組成員,感謝他們能在炎炎烈日下,別人都再吹空調時,能夠帶著一大堆的問卷東奔西跑大家都付出了很多,但是相信大家收獲的一定更多!
其實我們最應該感謝的還是埋首書山的莘莘學子,感謝他們能夠抽出時間來配合我們的調查。記得我到我們縣城的一所市重點中學是,是中午的兩點半,很多同學都在午睡,我不好意思去打擾他們,當我在一間教室,前面的走廊里等著的時候,他們班的班長過來跟我聊了起來,當我把我的來意和顧慮告訴他時,他卻主動提出幫我的忙,并把班上的同學叫醒,這讓我很感動。真心的祝愿他們能在明年的高考后提名金榜!
當然,還有很多人都或直接或間接的幫助了我們,在此也感謝他們,感謝他們的付出。對于他們的熱心,我們將會永遠銘記,并將其傳承、發(fā)揚!
社會調查準大學生看大學
參考文獻:
【1】『中國傳媒大學吧』大學生就業(yè)調查報告
【2】《社會考察活動的指導案例》
【3】太原市政府公開信息大學生求職意向調查報告
【4】大學生思想狀況調查報告(下)
【5】天津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調查報告
【6】關于中學生誠信現(xiàn)狀的調查報告
【7】大學生消費觀調查報告
【8】問卷星在線問卷調查平臺
擴展閱讀:暑假實踐報告1
201*-201*-1學期《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調查問題:對城鄉(xiāng)低收入群體現(xiàn)狀的調查與思考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城鎮(zhèn)居民收入普遍提高,越來越多的家庭擺脫了貧窮,實現(xiàn)了小康。但是,近年來貧富差距呈現(xiàn)擴大趨勢,貧富懸殊問題較為突出。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和實現(xiàn)共同富裕是統(tǒng)一的。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但貧富懸殊同樣不利于全社會提高經(jīng)濟效率,不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當前,加強對城鎮(zhèn)居民貧富差距的調節(jié),防止兩極分化,不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已成為全局性的大事。一、當前城鎮(zhèn)居民的貧富狀況
貧和富是相對于居民占有財富的多寡而言的,而財富的存在形態(tài)是多種多樣的,既有貨幣形態(tài),也有實物形態(tài),既有收入形態(tài),也有動產(chǎn)和不動產(chǎn)等形態(tài)。因此,貧富狀況是一個復合概念,衡量指標應是多項的。我們選取了收入差距、耐用消費品擁有量、金融資產(chǎn)分布和房產(chǎn)占有差距等項指標,對當前城鎮(zhèn)居民的貧富狀況進行初步分析。1、收入差距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個人收入來源的多元化,我國城鎮(zhèn)居民收入分層越來越明顯(詳見表1),收入差距呈現(xiàn)擴大趨勢。表1:1997年我國城鎮(zhèn)居民家庭收入分布狀況
年收入家庭戶數(shù)(萬戶)占全部家庭戶的比重(%)低于5000元1401.525000~10000元164817.9010000~30000元636169.1030000~50000元8168.8750000元以上2392.61資料來源:《簡明統(tǒng)計資料》(國家統(tǒng)計局編)1998年第23期。
從表1可以看出,年收入在1~3萬之間的家庭占大頭,但高收入戶和低收入戶之間的收入差距很大。根據(j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分析,20%低收入戶占城鎮(zhèn)人口總收入的比例,1990年為9%,1993年為6.3%,1998年為5.5%,呈現(xiàn)逐年下降趨勢;20%高收入戶占城鎮(zhèn)人口總收入的比例,1990年為38.1%,1993年為43.5%,1998年為52.3%,呈現(xiàn)逐年上升趨勢。此外,高低收入戶之間的收入差距也明顯擴大。10%最高收入戶與10%最低收入戶人均年收入之比,1995~1998年分別為3.78倍、3.80倍、4.22倍和4.43倍;20%高收入戶與20%低收入戶人均年收入之比,1990年為4.2倍,1993年為6.9倍,1998年擴大到9.6倍。近兩年,城鎮(zhèn)居民收入增長趨緩,特別是低收入戶收入增幅較小、減收面較大。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抽樣調查,1997年占調查戶10%的最高收入戶人均年收入比上年增長11%,10%的最低收入戶人均年收入下降0.6%,增幅相差11.6個百分點;1998年,10%的最高收入戶人均年收入比上年增長6.9%,10%的最低收入戶人均年收入僅比上年增長1.9%,增幅相差5個百分點。另據(jù)調查,1997年全國城鎮(zhèn)居民家庭減收面達39%,比上年擴大了3個百分點。按收入分組,占調查總體的20%低收入戶減收面達60%,比重比上年高出6.3個百分點;占調查總體20%的高收入戶減收面為20%,比重比上年減少3.8個百分點。2、耐用消費品擁有量
耐用消費品屬于財富的動產(chǎn)形態(tài)、實物形態(tài),是收入的物化。80年代中期以來,城鎮(zhèn)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為耐用消費品“排浪式”進入家庭創(chuàng)造了條件,家庭擁有量逐年提高。但是,耐用消費品的家庭擁有量是不平衡的,這種差別也反映了城鎮(zhèn)居民的貧富狀況。(表格略)3、金融資產(chǎn)分布
金融資產(chǎn)也屬于財富的動產(chǎn)形態(tài),是貨幣形態(tài)的財富。目前,我國城鎮(zhèn)居民的金融資產(chǎn),以儲蓄存款和手持現(xiàn)金為主,但有價證券和各種保險所占比重有增大的趨勢。從城鎮(zhèn)居民擁有金融資產(chǎn)的規(guī)?矗母镩_放以來呈逐年增加的趨勢。1984年,城鎮(zhèn)居民戶均金融資產(chǎn)只有1338元,而且主要是儲蓄存款。到1990年戶均達到了7869元,1996年增加到22300元。
但是,金融資產(chǎn)在城鎮(zhèn)居民之間的分布很不平衡。有資料顯示,1997年,我國城鄉(xiāng)共有家庭戶33963.2萬戶,大體可劃分為四個階層:第一階層占總戶數(shù)的1.3%,卻擁有31.5%的金融資產(chǎn),戶均54.03萬元,人均148447元;第二階層占總戶數(shù)的7.4%,擁有28.5%的金融資產(chǎn),戶均8.59萬元,人均23595元;第三階層占總戶數(shù)的47.6%,擁有37.0%的金融資產(chǎn),戶均1.73萬元,人均4762元;第四階層占總戶數(shù)的43.7%,只擁有3%的金融資產(chǎn),戶均0.15萬元,人均421元。(詳見表3)
項目戶數(shù)(萬戶)比重(%)金融資產(chǎn)
戶均(萬元)人均(元)第一階層441.521.354.03148447第二階層2513.287.48.5923595第三階層16166.4847.61.734762第四階層14841.9243.70.15421合計33963.201*02.236126
從1997年我國居民擁有金融資產(chǎn)戶間分布結構看,城鄉(xiāng)居民的貧富差距是很大的。第一階層無疑屬于最富有的,其戶均金融資產(chǎn)是第三階層的31.2倍,第四階層的360.2倍。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推算,處于第四階層的居民大都分布在農村貧困地區(qū),即使扣除這一因素,城鎮(zhèn)居民之間擁有金融資產(chǎn)的差距也不小,保守估計也在5~30倍。4、房產(chǎn)占有差別
房產(chǎn)是不動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財富的主要形態(tài)。近年來,隨著住房商品化程度的提高,特別是公有住房的出售,城鎮(zhèn)居民擁有私人住宅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大。有資料表明,截止1997年底,全國城鎮(zhèn)擁有有效住宅總量為36.54億平方米,其中私房11.83億平方米,全國可以出售公房的50%以上(約9億平方米)已出售給個人。停止福利分房后,個人購房的比重還會進一步擴大。因此,考察城鎮(zhèn)居民的貧富狀況,越來越不能忽視房產(chǎn)占有差別。
目前,我國城鎮(zhèn)居民個人所擁有的房產(chǎn),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私房;二是近年來個人從市場上購買的商品房;三是個人在房改過程中購買的公房和經(jīng)濟適用房。私房和商品房的產(chǎn)權是明確的,即完全歸房主所有;但居民所購公房和經(jīng)濟適用房的產(chǎn)權是不完全的,上市出售時需繳納土地出讓金。盡管如此,由于住宅具有占用即占有的特性,城鎮(zhèn)居民的住房占用差異將逐漸轉化為房產(chǎn)占有差別,并引起更為懸殊的貧富差距。
據(jù)統(tǒng)計,1997年我國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為8.8平方米,但住房占用差異是十分明顯的。根據(jù)一項在全國12個城市進行的1998年中國城市居民消費形態(tài)調查,目前城市中有17%的家庭住房面積在30平方米以下;17%為31~40平方米;21%為41~50平方米;20%為51~60平方米;17%為61~80平方米;8%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暑假實踐報告1》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暑假實踐報告1: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