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教案
我與地壇(教案設計)
一、教案背景1、教學對象:高一年級學生2、學科:語文3、課時:第一課時(共兩課時)4、學生課前準備:⑴初讀課文,梳理課文脈絡⑵自學生字詞,理解詞語意思(3)劃出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把握作者心路歷程二、教學課題:引導學生了解生命的意義,從而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堅定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念。1、掌握重點字詞的音、形和義;了解作者生平和主要作品2、理清文章思路;學習作者的散文風格和優(yōu)美沉著的語言3、體會其思想變化的過程,引發(fā)對生命的思索與認識三、教材分析《我與地壇》是一篇在當代非常難得的、值得人反復吟讀的優(yōu)美散文,作家史鐵生以極樸素動人的語言講述自己的經(jīng)歷和所思。而第一部分,講述所圍繞的核心就是有關(guān)生命本身的問題: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通過本課學習,培養(yǎng)學生敢于直面生命中的挫折,培養(yǎng)戰(zhàn)勝挫折的能力。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掌握散文中景物描寫的作用,感知作者筆下地壇寧靜肅穆、生機盎然的美,領會由這種美而引發(fā)的作者的感悟,并由此了解生命的意義,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堅定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念。教學難點:作者在地壇古老而又充滿生機的境界中所獲得的對生命的新的認識。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1、關(guān)于地壇的圖片,一些身殘志不殘的典型人物圖片及其簡介,并對其進行選擇、整理。2、關(guān)于史鐵生的有關(guān)介紹。3、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視頻朗讀教學之前先自己研究課文思路與主旨,對文章能做到深刻理解。然后用百度在網(wǎng)上搜索《我與地壇》的相關(guān)教學材料,以適合的教案做參考,確定文章重難點,確定課堂教學形式和方法。根據(jù)教學需要,找相關(guān)視頻與圖片,以期更好地完成教學內(nèi)容四、教學設想本文應該通過篩選信息來理解把握課文涉及的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的內(nèi)容,并能通過理解地壇描寫與抒情的關(guān)系來品味品味作者沉靜、綿密、抒情的語言特點。教學方法:自主探究、研習文本為主,并設置問題加以點撥、引導。五、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我們先來看一組圖片,看看這是什么地方?(學生回答:北京地壇圖片)
教師簡介:地壇的正式名稱叫做“方澤壇”,坐落在北京老城的東北角安定門外路東,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清乾隆時又加以擴建,是一組頗具規(guī)模的古建筑群。整個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每年夏至,皇帝在這里舉行隆重的祭祀典禮。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動廢止。新中國建立后,經(jīng)過修葺開放,稱“地壇公園”,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拔母铩逼陂g因遭毀棄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園址荒蕪。現(xiàn)在有些建筑保存尚好。就是在這里,有一個年輕人曾經(jīng)苦苦掙扎在生死的邊緣,他在這個古園里泡了十五年,與地壇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同時,他母親那毫不張揚的愛陪伴著他走過這段最痛苦的日子。他,就是史鐵生。(板書:史鐵生)他在“一個最狂妄的年齡忽然殘廢了雙腿”,這個沉重的打擊使他萬念俱灰,失魂落魄。但他最終戰(zhàn)勝了命運,走向了生,并用自己的雙手扣開了文學之門。作者將自己十五年中感悟到的寶貴東西,用懇切、優(yōu)美的文字傳達出來,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的課文《我與地壇》,(板書:我與地壇)。(二)、走近作者維納斯雙臂的失去,引來無限遐想,但是21歲的正在清平灣揮汗如雨的史鐵生,這個生活在現(xiàn)實里的活生生的人,他突然雙腿殘廢,卻并不是那么容易面對的,可是大家看史鐵生的照片(屏幕展示),他是那么的平靜,那么的開朗,他究竟是如何走出這條黑暗的精神隧道的呢?他的心路都留在了他的字里行間,請大家打開書本,翻到《我與地壇》,在音樂聲中品讀這篇文章。(三)、整體把握播放神秘園的音樂在音樂聲中學生自己品讀文章,然后互相討論想法,理出總體思路。明確:節(jié)選的課文分成兩部分,一是從地壇中感悟生命,二是從母親身上感受親情。(四)、文本研習互動探究(第一部分)1、我們知道,地壇是明清時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神圣而莊嚴,有四百多年的輝煌與榮耀,然而現(xiàn)在的地壇是一幅什么模樣呢?課文第一部分的第三段進行了描寫,請同學們聽讀后回答:對地壇特征的描寫要抓住哪幾個關(guān)鍵詞?2、(教師范讀)學生回答,出示板書:、剝蝕、淡褪坍圮散落這樣的地壇給了你什么感覺?學生回答后板書:荒蕪3、那么此時“我”的精神狀態(tài)是怎樣的?為什么?請用文中的語句來回答。學生回答后出示板書:失魂落魄殘廢4、提問:現(xiàn)在,請同學來說“我”為什么喜歡去地壇?學生回答,提示小結(jié),曾經(jīng)莊嚴神圣的地壇被人們遺忘了,雙腿殘廢的“我”似乎也被世間遺棄了,史鐵生看著這同樣命運的地壇,似乎找到了一個可以排遣郁悶的地方,很快地,他消極頹喪的精神狀態(tài)和荒園融為一體。過渡語:他也與地壇一樣,痛苦、寂寞、孤獨,但并沒有停止思考,反而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到自己的身影。”他開始審視自己,思考人生。他思考了哪些問題呢?思考的結(jié)果又如何呢?明確:“我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guān)于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么要出生!薄笆O碌木褪窃鯓踊畹膯栴}了!标P(guān)于死相通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
關(guān)于怎樣活?“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夠一次性解決的事!彼伎迹旱聡Z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赫爾曼黑塞說,當我們不幸的時候,不能再好生忍受生活的時候,一顆樹會對我們說,平靜,平靜,瞧著我!那么地壇要是能說話,它會對史鐵生說些么呢?如果你是地壇,你會對史鐵生說些什么?【交流展示】學生自由回答,應該積極向上。5、當史鐵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地壇中時,他開始專注于這里的一草一木,昆蟲雨露,下面請聽我朗讀第五段中的景物描寫后回答:此時在地壇里除了荒蕪冷落,他還看到了什么?荒蕪但并不衰敗的地壇給了史鐵生怎樣的啟示?【互動質(zhì)疑交流展示】學生對景物描寫及其作用各抒己見,進行提問、回答與辯疑。教師總結(jié):大家討論得很熱鬧?墒,史鐵生需要平靜,我們也需要平靜。馬克思也說,寧靜是唯一能夠產(chǎn)生成熟果實的土壤。下面讓我們平靜下來齊讀第五段。師:下面我在大家問答的基礎上,談談我個人對這些寫景的理解。它是史鐵生內(nèi)心掙扎的形象表達。他的心理忽而很穩(wěn)定,忽而想透了什么,忽而又很不耐煩,頭腦發(fā)熱,忽而想到過去,深深寂寞,忽而又想到出路,內(nèi)心里爆發(fā)出萬道光芒?傊纯,飄忽不定,然而又有一種生的欲望,一種生還要有意義的生的欲望。非常真實?傊貕蛭艺故玖艘粋鮮活靈動的生命世界,讓“我”意識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主體,都有它自身的價值,都有屬于它的歡樂、悲傷及情趣,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無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樂,促使我認識到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有屬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悅。當然,人也不例外。地壇里的小昆蟲和構(gòu)成昆蟲生長背景的草木,他們?nèi)己鼙拔,可它們不都是在按照自已的方式和自然法則生存著嗎?它們并不在意自已棲息地的“荒蕪”,正是有了它們的存在,反而使這里不再“衰敗”,毫無疑問,正是它們讓作者發(fā)現(xiàn)了原先不曾想過的樸素道理:生,不由自己決定;死,也不該由自己決定,有權(quán)決定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則。即使我已經(jīng)殘廢了,我也要直面現(xiàn)實,珍愛生命。這也是作者從中感悟的人生真諦地壇給了史鐵生內(nèi)心的平靜,地壇使史鐵生認識到生命的頑強、可敬,地壇還給了史鐵生人生哲理的思考,提升了史鐵生的人生境界,所以他在文中這樣寫道:(配音樂、學生合讀“十五年中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里去”)師:這六個譬如,就如同六幅畫,看到這六幅畫,你想到了什么?【交流展示】學生自由思考,充分發(fā)揮想象。教師小結(jié):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能夠激發(fā)讀者揮動聯(lián)想與想象的雙翅;高水平的閱讀也應該是這樣揮動聯(lián)想與想象的雙翅!局髦細w納】汪國真曾說:“心雨的時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時候,雨也是晴”。石門落日,容易傷感,史鐵生卻看到光輝燦爛,最為落寞的時間,他看到的是雨燕的高歌;冬雪覆蓋一切,看不到一點生機的時候,孩子們的腳印卻讓他產(chǎn)生了豐富的聯(lián)想;蒼老而孤獨的古柏樹,讓他看到了亙古不變的寧靜之美;暴雨驟臨園中他聞到了灼烈與清純;秋風忽至,似乎滿目凄涼,然而,他看到的落葉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傊菑钠鄾鲋,看到美好,看到人生的豐富。正如《我與地壇》第七部分中說:但是,太陽,它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它在這一面熄滅著走下去,散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上烈火朝暉之時。在這一方看來是落日,在另一方看來卻是旭日;在悲觀看來是落日,在悟出了人生哲理的人
的心里和眼里,看到的卻是旭日東升?偠灾貕故疯F生從絕望中看到了希望,地壇給了史鐵生第二次生命,地壇成了史鐵生無言的母親。此時,地壇,已不再是一般的人文景觀,它已經(jīng)進入了史鐵生的生活或者反過來說,史鐵生在他的精神家園里完成了他對人生的第一次思索:直面現(xiàn)實,珍愛生命。解讀自然,由此解讀了生命,文中這樣蘊含對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第一,有襯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個特定的“情緒背景”,在那樣一個安謐、沉寂、荒蕪的背景上,最容易展開對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寫本身,實際上也是作者對“生命”對“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讀的外化!菊n文小結(jié)】:根據(jù)學生的交流,歸納“我與地壇的關(guān)系”以及“地壇帶給我們的啟示”。明確:在偶然的時候,由于情感上的同命相連,“我”走進了地壇,在這風雨十五年中,“我”與地壇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作者從情感上感激地壇,在精神上依賴地壇,在心理上迷戀地壇,因為作者對生存的全部理由都產(chǎn)生懷疑的時候,在痛苦和絕望之中,是地壇給他提供了審視人生的空間,并給了他許多感情和啟迪,從而改變了作者的生死觀。作家巴金在他的一篇《燈》的著名散文中說過一句話:“人不是單靠吃米活著”。是的,人之所以有別于動物,是因為人有精神,人有自己的精神家園。此時,地壇已經(jīng)成為他精神的家園,靈魂棲息的所在!疚谋就卣埂坑墒疯F生我們想到一位著名詩人的話《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生活就這樣和史鐵生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其實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下面我們再看一組圖片,請說出他們的名字與事跡【教師深情朗誦:經(jīng)歷了嚴寒的冬季,才能迎來風和日麗的春天;苦度干旱的歲月,才能迎來雨后蓬勃的生命;暴雨過后,是嫵媚的大地;風沙吹過,是百花盛開。生命的磁卡,我們不能掌握它時間的長度,但我們可以增加它的厚度。荷馬是不幸的,他的雙眼熄滅了光芒,可他依然迎著風沙,彈著七弦琴,吟唱著《伊里亞特》和《奧德賽》;貝多芬是不幸的,雙耳已經(jīng)失聰了,可他的心中卻激起了奇妙的旋律,化作了偉大的《歡樂頌》;海倫凱勒是不幸的,集聾啞盲于一身,可她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卻鼓舞著世界上成千上萬的不幸的人。人生之路多坎坷,可苦難不是逃避生命的借口,而是一種靈魂的磨煉。凡是歷經(jīng)劫難而不屈者,才是真正大寫的人!【布置作業(yè)】自讀課文第二部分,完成對聯(lián)上聯(lián):地壇參生死,身殘志不殘,從絕望中尋找希望,熱愛生命,直面苦難;(下聯(lián):文壇明得失,母逝愛未逝,在家庭里尋找家園,珍惜親情,回首悔恨。)(下節(jié)課可由對聯(lián)引入)(五)板書設計:地壇我琉璃剝蝕雙腿殘疾朱紅淡褪找不到工作高墻坍圮找不到出路雕欄散落古柏蒼幽出生是事實草藤茂盛死不必急于求成昆蟲活躍珍愛生命
氣象萬千熱愛生活(六)、教學反思:1、比較好地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程要求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本節(jié)課我把較多的時間給了學生,讓學生及時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慮,并適當?shù)匾龑渌瑢W解決問題。教師則更多地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整個教學過程氣氛活躍,問與答都很放得開。2、扣住文本主旨,對學生進行了較好的熱愛生命的教育。本節(jié)課我以史鐵生的生命歷程為抓手,適當拓展延伸,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以不同的方式活著的人都是偉大的人,學習史鐵生的精神,能夠直面現(xiàn)實,珍愛生命。3、較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關(guān)鍵詞的篩選能力,并能通過對詞語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4、現(xiàn)代散文中關(guān)于景與情的關(guān)系分析是一個重點,在本節(jié)課中,我通過對景物描寫的研討來深入把握作者的情感思路。
擴展閱讀:《我與地壇》教案_1
《我與地壇》【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殘疾后在地壇的啟示下對生命產(chǎn)生新理解、新感悟的歷程。2、從把握文章的線索入手,理解母愛的深沉偉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沉靜、深沉、綿密的語言特色,學習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窘虒W重點、難點】
1、體會作者筆下地壇寧靜肅穆、生機盎然的美。2、咀嚼母愛對我的影響,體悟母親與地壇之間的同構(gòu)性!窘虒W設想】
這是一片課內(nèi)自讀文,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速讀把握文章概要,通過細讀與反復吟誦重要語段體味語言的深沉綿密和領會思想的深邃。【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
二、速讀帶問題迅速閱讀課文第一部分,篩選信息,并歸納。問題1:“我”進入地壇時的精神狀態(tài)如何?頹廢、迷惘
問題2、當時作者在地壇里思考著什么問題?結(jié)果如何?
他在想人為什么要出生,現(xiàn)在是否應該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著的問題。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給人的一個事實,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會死亡,不必著急。從此,他擺脫了自殺的念頭,走出了死亡的陰影。
三、詳讀地壇是如何幫助作者走出困境的?從課文的景物描寫中體會地壇對作者的影響。
1、地壇在等待“我”來臨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滅了身上的浮華與光芒,讓生命顯露出本真的模樣,以便讓“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園的時候,讓“我”看見那亙古不變的夕陽,讓我在滿園沉靜中看到時間、認識自己。
2、地壇向我展示了一個鮮活靈動的生命世界,讓我意識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主體都有它自身的價值,都有屬于它的歡樂、悲傷及情趣,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無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樂促使“我”認識到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有屬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悅。當然,人也不例外。3、地壇在不斷地變化中顯現(xiàn)出永恒的一面,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盡管十五年來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地壇不斷地被不懂其價值的人雕琢、破壞,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個細微處滲透出來,直達人內(nèi)心的深處。無論的賦予萬物生機的太陽,還是一群高歌的雨燕;無論是孩子的腳印,還是默默佇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風忽至時落葉的歌舞與氣息都深深地打動“我”;最博大與最纖細,最沉靜與最輕盈,最古老與最年輕,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屬于自己的身影;地壇上不斷上演著季節(jié)的離去與來臨;所有這一切都鑒證了生命本身的律動的真實。
四、研讀作者說“地壇離我家很近;蛘哒f我家離地壇很近!眱删湓捰惺裁磪^(qū)別?地壇離我家很近:以“我家”為中心,向外輻射,延及地壇。我家離地壇很近:以“地壇”為中心,向外輻射,延及我家。
二者的變化實質(zhì)上表現(xiàn)了作者的心路歷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態(tài)進行,自然是以家為中心。二十歲時突至的殘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轉(zhuǎn)直下,他為了排解內(nèi)心的苦悶與困惑,來到地壇,又在地壇的啟示下完成了他對生命的新認識,樹立起自己的生命觀、世界觀,從而得到了獲得全新的生命。此時,地壇已經(jīng)成為他精神的家園,靈魂棲息的所在。五、自由輕讀文中景物描寫部分,想象當時的情境,感受地壇在沉寂、荒涼、蕭瑟的表面下蘊藏著的那種醇厚、沉靜、超然博大的生命感。六、作業(yè)
1、抄寫文中景物描寫部分和作者對生死看法部分。2、預習文章第二部分。
⑴找出文中關(guān)于母親心理活動的語句。⑵作者對母親的態(tài)度經(jīng)歷了哪幾個階段?第二課時一、導入
二、體味母親的“苦”
1、請大家找出并輕讀母親的心理活動。(檢查預習)
2、為什么作者要說“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保
她理解兒子,知道在這種時候應該讓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兒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驚擾兒子。但是出于一個母親對孩子本能的、刻骨銘心的愛,她又無法不為兒子的生命擔憂,她幾乎是整日整夜處在痛苦、驚恐當中。只要兒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寧坐臥難安;當兒子回家后,她想問兒子內(nèi)心的想法到底怎樣,有什么打算,卻又害怕增加兒子的壓力而終于不敢問。同時,她還希望兒子能夠找到一條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內(nèi)心一直被這種矛盾反復糾纏而痛苦萬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親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還要承受不能將這種痛苦現(xiàn)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隨時準備接受兒子自殺的噩耗,還要想兒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該怎樣走。因此,作者說“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比、體會“我”的懂得與后悔。
1、早先的時候,我對母親的愛是什么態(tài)度?找出文中相應的語句。
⑴“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眱鹤映两谧约旱耐纯嘀,來不及為母親想,甚至來不及體會到母親的痛苦。此處用“她的兒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稱替換了第一人稱,采用了一種遠觀的態(tài)度,表現(xiàn)了對自己的否定。
⑵“曾有過好多回,我在這園子里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fā)覺,只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里,她就悄悄轉(zhuǎn)身回去,我看見過幾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見過幾回她四處張望的情景,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經(jīng)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過一會我再抬頭看她就又看見她緩緩離去的背影。我單是無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沒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樹叢中,樹叢很密,我看見她沒有找到我;她一個人在園子里走,走過我的身旁,走過我經(jīng)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經(jīng)找了多久還要找多久,我不知道為什么我決意不喊她但這絕不是小時候的捉迷藏,這也許是出于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
母親很為我擔心,但她又不想驚擾兒子,所以她在兒子面前從來不表現(xiàn)出自己的擔憂。當她在家遲遲等不到兒子,就來園子里找。找不到兒子時,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兒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內(nèi)心想讓兒子回家的沖動,悄悄地離開。而“我”,出于倔強、羞澀等復雜的原因,躲著母親,拒絕與母親的交流。母親懂得兒子的心理,兒子卻不能體諒、回應母親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親的時候,卻已經(jīng)來不及了。(輕聲齊讀劃線部分)
2、我從事寫作與母親有什么關(guān)系?
為了讓母親驕傲,想讓母親能夠分享自己的快樂,是母親能因我而感到幸福。這是“我”感受到了母親生命的沉重與痛苦,希望能夠給她帶來一點亮色作為微薄的回報。而母親則是希望我能夠找到一條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無論是寫作或者干別的什么,都應該踏實而不張揚,以堅忍的意志面對艱難的命運。
3、文中記錄了母親離去后,我搖著輪椅在園中度過的一天,作者為什么要這么寫?從清晨到白晝,從午后到傍晚,從日沒到月升,“我”走遍了這院子的每一個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樣,但是母親卻已經(jīng)離開了“我”,一切都不曾改變,但母親卻永遠不會再來找“我”了。“我”的內(nèi)心充滿了失落與惆悵,正如當初母親尋找“我”時的焦灼與茫然。到此時“我”已經(jīng)真正懂得母親那份真摯、深沉、毫不張揚的愛對“我”來說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經(jīng)來不及了。
四、輕讀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細品味最后一句話的深情。
這句形象地表現(xiàn)了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進步中都凝聚著母親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親的心。母親的關(guān)愛像一顆會發(fā)芽的種子,不知不覺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潛滋暗長。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靈才突然發(fā)現(xiàn),母親的愛原來已經(jīng)長成了一棵蒼翠的松柏,一直為“我”遮風擋雨。“我”在此時的頓悟與這一部分的首段“現(xiàn)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jīng)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遙相呼應,完成了作者對母愛的詮釋。五、作業(yè)
1、閱讀《課外讀本》中《我與地壇》的其余部分,并且抄寫第三部分。
2、讀完《我與地壇》全文后試回答:經(jīng)常來地壇的都有哪些人,他們?yōu)槭裁磥淼貕?/p>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guān)于《《我與地壇》教案》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我與地壇》教案: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