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教師綜合素質培訓心得
中青年教師綜合素質培訓心得
201*年4月19日到4月26日我校舉行201*年中青年教師綜合素質培訓,訓共分五講,分別是:如何做一名優(yōu)秀的大學教師、學科專業(yè)建設的理念及思路、大學教師與人文素養(yǎng)、“大學精神”的涵養(yǎng)與培育、高校教師科研能力與學術水平的鍛煉與提升。這些講座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大學教師與人文素養(yǎng)》一講使我懂得了人文素養(yǎng)的基本內涵、基本構架、基本方法和培養(yǎng)途徑,從而進一步認識到大學教師具備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意義。
一、對大學教師人文素養(yǎng)的基本知識架構的認識
歷史知識。所謂歷史,從本質上講就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軌跡。教師的歷史知識除了明了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以及由此構成的歷史現(xiàn)象、歷史規(guī)律外,主要的應該關注人在歷史進程中的推動作用,關注人自身如何從蒙昧發(fā)展到文明,F(xiàn)實是歷史的延續(xù),現(xiàn)實的教育應該如何使學生更有力地推動歷史,如何接續(xù)人類文明成果,進而使自身走向更高層次的文明。
哲學知識。哲學是研究人怎樣對待世界、怎樣對待人自身的一門學問。馬克思主義哲學始終把人放在中心位置,認為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形態(tài)才能使人擺脫人的束縛、擺脫物的束縛,達到人的徹底解放。教育如果把人的解放當作理想的目標,就會正確地引導學生如何處理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系。
宗教知識。宗教是一種信仰,大部分宗教都指向“人性”的“向善”追求。無論儒家孟子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還是道家老子的“上善若水”,還是佛家的善惡報應,無論他們各自側重于現(xiàn)實關懷,還是側重于終極關懷,都在力圖純化人們的德行,導引人們的品格。可以這樣說,學生品德教育的核心應該就是人性“向善”的教育!跋蛏啤钡牧α孔阋允箤W生做人講誠信、做事守承諾,足以使學生胸懷擴大,拒斥淺薄、超越功利。
美學知識。美是人們對現(xiàn)實生活的藝術化,也是對自身經歷的淘濾。愛美是人的天性,現(xiàn)代人更是十分自覺地創(chuàng)造美、欣賞美。人們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美化生活環(huán)境、美化自身都表達了對美的不懈追求。教育中的審美教育,就是讓學生與世俗人生保持適度距離,生活得有情致、有韻味、有活力、有光彩、有價值。
二、對大學教師人文精神的認識
人文精神是現(xiàn)代教師人文素養(yǎng)的核心要素,F(xiàn)代教師的人文精神應該包括下面幾方面的內容:
具有強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責任心。我們的國家和民族處在歷史發(fā)展的重要機遇期,如何將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寶貴的人力資源,一代新人的精神面貌如何、生存方式如何,他們是否有道德、有能力、有信心、有活力、有尊嚴,全靠我們今天的教育,全靠我們廣大教師的辛勤勞作。我們的教師今天多灑下一滴汗水,我們的后代就多一份財富;我們的教師今天多耗費一份心計,我們的民族就多一分前途。重任在肩,光榮而又艱巨。作為教師,應該懷著一份激動、懷著一份榮幸、懷著一份莊重,把歷史的重擔挑起來。
對教育的理想不斷追求。沒有理想的教育,便不能造就理想的人,沒有理想的人,便不能創(chuàng)生理想的社會。我們應該不斷追問:什么是教育的真諦?什么是教育的源頭?什么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我們應該不斷追求:教育的路途應該怎樣走?教育的桎梏應該怎樣打破?教育的前景應該怎樣繪就?一句話:什么是教育的“應然狀態(tài)”?是的,我們不能脫
離現(xiàn)實、不能遮蔽現(xiàn)實,不能拋開“實然”空談“應然”。但是,教育的理想是教育的靈魂,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陽光,是必要的“烏托邦”,擁有教育的理想才能立足現(xiàn)實、改造現(xiàn)實,而不是在現(xiàn)實面前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積極維護教育的公平和正義。教育是實現(xiàn)社會公平和正義的重要途徑。在存在各種不平等的社會中,教育能增強人的社會能力,提供相對公平的競爭和向社會上層流動的機會,幫助弱勢群體改善生存狀態(tài),縮小社會性的不平等。我們要積極維護和支持教育的公平和正義,關心農村教育,關心弱勢群體的教育,關心教育資源的分配,關心教育機會的平等。在教學活動中,擯棄標準化、同步化、統(tǒng)一化,對待不同出身、不同智力、不同性格、不同相貌的學生,一視同仁、一律平等地對待。
以學生生存和發(fā)展為本。以學生的生存為本,就是我們的教育教學要提升學生的生存質量,讓學生在現(xiàn)實的學校生活中積極勤奮,心靈充實,安逸愉悅,并為學生未來生活的幸福打下堅實的基礎。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不僅體現(xiàn)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而且要體現(xiàn)在學生對教育的選擇上,要給學生提供最大的選擇機會,包括學習時間、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等等,要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最大的張揚。簡單地說,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就是要使學生對教育享有“參與性”和“選擇性”。
以寬容之心善待學生。以寬容之心善待學生意味著教師要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上,和學生一起去感受和體驗,去感受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期待及沮喪時的心情,去體驗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經歷的挫折、渴望,以心對心去滋潤學生的心田,去包容學生的過失,去化解學生的不良情緒。以寬容之心善待學生是一種愛,是教育學生的一種特殊方式,是對學生心靈的點撥。
三、對大學人文方法的認識人文方法是現(xiàn)代教師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得以實現(xiàn)的手段。應該包括下面幾方面的內容:
直覺。直覺是一種潛意識的活動,是我自己內心的“原始人”的活動,是一種人們沒有意識到的信息加工活動,是一種洞察,是一種穿透,具有整體性、突發(fā)性、非邏輯性的特點。作為教育教學人文方法的直覺,是指對學生狀況和教學情境的觀察、判斷是直接覺察的,不需要進行仔細地分析和思考,憑借經驗能準確地發(fā)現(xiàn)問題,并采取適當?shù)慕鉀Q方法。對學生狀況和教學情境中的問題的解決不僅達到了快捷性、流暢性和靈活性的程度,而且達到了自動化的水平,在沒有意外發(fā)生的情況下,不需要有意識的努力就可以處理遇到的各種問題。
體驗。一般是指個體在親身經歷過程中,通過反復觀察、感受、實踐、探究,對認知、情感、行為和認識的深度體察、感悟,最終認識某些可以言說或者未必能夠言說的事物,從而掌握知識和技能,發(fā)展能力,養(yǎng)成某些行為習慣,形成某些觀念、情感、態(tài)度乃至心理品格的過程。體驗具有個體性、親歷性和內在性。體驗可以以不同的標準分為感覺體驗、視覺體驗、動手體驗、情感體驗或者成功體驗、挫折體驗等。作為教育教學人文方法的體驗,一方面從教的角度體會、品味、覺察自己的職業(yè)意義和價值,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深入班級,深入學生,拋開教師的心理角色,以學生的視角觀察,以學生的心態(tài)感受,真實經歷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過程,從而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內省。內省是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認識、自我矯正、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過程,是個體在頭腦中對問題進行反復、嚴肅、執(zhí)著的沉思,是對過去的經驗反饋,同時又
是做出新計劃和行動的依據(jù)。作為教育教學人文方法的內省,首先是指向自己的師德修養(yǎng)、敬業(yè)精神和職業(yè)習慣,反省自己是否符合教師規(guī)范和標準,還要指向自己的職業(yè)發(fā)展水平和教育實踐能力,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成果的達成度。
四、現(xiàn)代教師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途徑的認識
人文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既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自然天成的,需要人們后天的努力,后天的積極培育,F(xiàn)代教師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大略有三種途徑:
創(chuàng)設人文校園。校園是教師最基本的生存環(huán)境。如果說,校園之于學生成長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的話,對于教師則意義更大。校園是教師最穩(wěn)定、最長久的生存空間。校園中的樹木花草、圖書設備、操場房舍,校園中的規(guī)章制度、人際關系、日常教學,都在影響著教師的工作和生活,都在影響著教師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創(chuàng)設人文校園,除了將學校自然環(huán)境、教學條件作為文化的設計、配置外,更重要的是學校規(guī)章制度的人文化。比如聘任制度、分配制度、獎懲制度、進修制度、教研制度等等,都要從教師的需求出發(fā)、從教師的愿望出發(fā)、從教師的實際利益出發(fā)。真正體現(xiàn)教師在校園環(huán)境中的主人公地位,創(chuàng)造一種自由、寬松、安逸、溫馨的氛圍。另外,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教師和校長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教師和教師之間,要和睦,要友好,淡化競爭、反對專制,講求合作,講求共同發(fā)展、共同成長、共同幸福。
躬行教學實踐。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論的理解和觀念的確立上,要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在與學校生活、學生生活的互動中切身體驗,才能真正活躍起來,從而內化為自己的修養(yǎng)。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要多給學生一點關懷、一點理解、一點寬容,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權利,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不同觀點。用人文的觀點理解教材、運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用人文的方法參與教學研究活動,同其他教師積極合作互助。
閱讀文化經典。文化經典是人們長期以來對世界和人生狀態(tài)、意義的描述與闡釋,是人類思想的精華。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傳統(tǒng)源遠流長,文化典籍汗牛充棟,充溢著濃厚的人文色彩。比如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剛健有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義為上的理想人格,倡導忠、孝、友、悌等人倫價值,探索勤勞、樸實、和諧的道德觀念,崇尚適應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等等。西方人文流派眾多,人文典籍豐富,對人文思想有新的闡釋角度。他們主張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反對神學對人性的壓抑;張揚人的理性,反對神學對理性的貶低;主張靈肉和諧、立足于塵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對神學的靈肉對立、用天國生活否定塵世生活。閱讀中國文化經典和西方文化經典,可以從中汲取營養(yǎng),開闊視野,豐富自己的認識和思考。
當然,其他幾位專家的講座也很精彩,都對我在今后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以很好的啟示。
擴展閱讀:骨干教師綜合素質培訓心得
廣州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骨干教師綜合素質培訓心得
5月16日,由廣東省教育廳高等教育處主辦、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師資培訓中心承辦的“骨干教師綜合素質中英合作培訓(課程設計)”送教上門培訓班在我院開班。這次培訓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對于教學有了新的認識。
本次培訓就職業(yè)教育課程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法、如何對待職業(yè)倦怠問題、職業(yè)教育課程設計的實踐與運用等英國職業(yè)教育前沿主題進行講解。下面我將詳細闡述自己的見解。
一、工學結合課程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綜合職業(yè)能力的發(fā)展,這需要科學和系統(tǒng)組織的學習內容,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課程的教與學。在課程開發(fā)的教學設計中,應遵循的第一條基本原則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即在教學方式上必須實現(xiàn)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化,教學活動的中心不是“教”,而是“學”。一、現(xiàn)代課堂教學設計要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是時代發(fā)展所賦予的要求“以學生為中心”,簡單地說,包括二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第二層含義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其中“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是基礎和前提;“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是歸宿和目的。
二、我認為,教師職業(yè)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競爭壓力、教師特定的職業(yè)特點、學校管理體制、社會支持與期望、工作待遇和教師本人的人格特征等。而當中重要的就是對學生失去興趣。那么如何找到自己的工作熱情,將這種熱情融入到教學當中呢?我們何不嘗試以下的幾種做法:(1)多讀書,勤學習,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
教師不但要加強業(yè)務學習,而且還應該博覽群書,這樣可以凈化心靈、開闊心胸。另外,工作之余教師豐富自己的業(yè)余生活,業(yè)余生活豐富多彩的人,必然對生活充滿了熱愛。
(2)多多回想在平日的工作中,學生對自己的關心,付出,如一杯水,一句真誠的問候,一個美麗的微笑,一張小小的賀卡等等,只有在細節(jié)中發(fā)現(xiàn)真誠,我們才會反思自己對學生做出了那些關心,付出。(3)嘗試心理暗示,提高自我調節(jié)能力。當你遇上不遂人愿和力所不及的事時,你要多進行自我心理暗示,像旁觀者一樣告訴自己:你一定能行,決不能輕言放棄,經常給自己以自信,你一定會心境開闊、精神愉悅!
總之,教師面對職業(yè)倦怠,若能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就很快能夠走出困境。
三、職業(yè)教育課程設計的實踐與運用,要打破以學科知識邏輯為主線、專業(yè)理論知識為主體的教學內容體系,重新構建和設計針對勝任實際工作任務需要,以職業(yè)活動為主線,以培養(yǎng)職業(yè)能力為本位的教學內容,探索、構建與新的課程體系相適應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提高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建立促進學生多樣化發(fā)展的課程多元評價體系,更好地進行項目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當前職業(yè)教育的瓶頸就在于課程設計的實踐與運用,只要這點做好了,我相信職業(yè)教育就會越來越具有他的優(yōu)勢以及他所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將會得到社會、企業(yè)的認可。
以上幾點是我對于本次培訓的心得,希望學院能夠多多組織此類培訓,這不但能夠開拓我們的視野,也能夠讓我們得到新的啟發(fā),從而運用到教學當中,更好地服務于學生。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中青年教師綜合素質培訓心得》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中青年教師綜合素質培訓心得: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