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玉器心得
《中國古代玉器》心得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之方也!边@是許慎《說文解字》中對“玉”的定義,關(guān)于玉的這段解釋,對于一個讀文科的人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可在學習陳老師的課之前,我對于它的理解卻是非常淺顯而粗糙的;想來作為一個中國人來說是很慚愧的。因為在世界文化的紛繁中,玉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獨有,更是中國文化鮮明的有力代表。
中國人使用玉器的時間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每當我將陳老師手中遠古時代的玉器實物捧在自己手中時,無論是那歲月留下的斑點痕跡還是那道道傷痕,亦或是那粗糙而簡樸的工藝,無不讓我感慨萬千;正如老師所言“這雖然是很簡陋的工藝,但在那極其艱苦和落后的時代,不知道經(jīng)歷過多少代古人的捶打,所以它身上有的東西是復雜的,極其珍貴的!”它們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靈,我一直無法想明白,到底是什么樣的原因能夠促使古人歷經(jīng)一代一代人的艱辛而只是為了雕琢一塊石頭?古人的內(nèi)心世界到底是怎樣的?無窮無盡的疑問不停地涌現(xiàn)在我腦海里。
老師說《說文解字》中對玉的解釋非常完美的概括了玉的特性及鑒別。起初,我并沒有把老師的話放在心上,以為那只是文人寫作的自己內(nèi)心最主觀的感受和對中國玉文化的贊揚和固定,并非真正涉及到玉器本身的性質(zhì)和鑒定。然而,在半學期的進一步深入學習和了解之后,才漸漸感覺到它們之間一種無名的吻合,這確使我驚訝不已,因為許慎《說文解字》的時代的中國科技確確實實達不到能夠檢測玉質(zhì)的程度,而他卻能非常精辟的將玉的特性與中國人文文化結(jié)合得如此的天衣無縫,真讓人難以相信!
說實話,在學習本門課之前,我對于玉的了解可以說是幾乎為零,只是覺得玉是一個很高級別的東西,而我距離它很遠,更不要談上會看到真玉和把玩,它似乎只是貴族人氏的物品;然而,經(jīng)過這么一段時間跟老師和自己的學習,我才真正體會到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雖然我的專業(yè)是博物館,專門與文物打交道,但對于我們這樣的一個三流學校來講,想要大量的看到實物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更別說是能看到玉器這種本身就很昂貴的文物,但陳老師卻不惜血本的為了我們能學到知識,花著自己的錢為我們籌集很多真品,當然這也不是只是我們這一級學生,還有高年級的學生,一兩句感激的話早已不能表達我的感激之情,惟希望自己能真正的學到東西,以不負老師所花的一切!
上面講了這么多,始終沒有具體講到自己學習這么多個星期以來所學到的關(guān)于玉的東西,現(xiàn)在我就想憑著記憶將自己所學的關(guān)于它的東西做一遍梳理。記得老師講的第一種玉便是和田玉,老師說在文化的程度上,所謂中國的玉指的就是和田玉!和田玉屬于軟玉,閃石類玉,是所有中國玉的集大成者,它本身其實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價值,只是中國幾千年甚至更久的歷史賦予了它的內(nèi)在文化價值,它承載著中國先民的智慧和文化,是今人與古人穿越時空的對話橋梁。當我把老師的一塊和田玉捧在手中,在手電和放大鏡下觀看,沒想到放大鏡下玉的世界是如此的美麗,我相信,從那一刻起,我已經(jīng)徹底的被它征服了,我愛上了它,我為它戀戀不舍,時至今日我依然能清楚的記得當時它的樣子,仿如愛人的臉龐徘徊于腦海里久久不能淡去。當我看完,老師問我感覺如何,我只說了八個字:“富麗堂皇,珠光寶氣!”
后來的幾周時間,老師分別講了青海玉、俄羅斯玉、馬山玉、獨山玉、翡翠、瑪瑙等玉以及它們的鑒別辦法。青海玉的水線是石線,在手電筒的照耀下比周圍的物質(zhì)暗,而俄羅斯玉的水線則相反,它的水線比周圍的物質(zhì)透光性要好,而和田玉的水線則在物質(zhì)與物質(zhì)之間過度得很和諧,與周圍的物質(zhì)是融為一體的,這是我對三者最深的印象。而對于俄羅斯玉的描述,老師則說它蒼白的不自然,而和田玉則很溫和,給人的感覺很舒服,但對于某些質(zhì)量高的俄羅斯玉亦或是青海玉或者韓國玉而言,它們當中也有和和田玉非常相似的地方,真所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非常難以區(qū)分;這么多時間的學來,這才真正感受到老師話的含金量,對于現(xiàn)在的我而言,幾乎是一頭霧水。
在鑒別的問題上,老師說他喜歡用兩分法,例如和田玉和非和田玉,新玉和老玉,關(guān)于它的具體細節(jié),它的年代,之后我們可以慢慢的推敲,這樣既簡單,又可以給自己免去很多的麻煩,真可謂是一個很好的辦法;當然了,現(xiàn)在才半學期的學習,而且我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幾乎為零,當然是沒有機會去體驗的。說到這里,我不得不提我的一次經(jīng)歷,記得一次課上,老師說他在講臺上講,我們的印象定然不會很深的,只有我們親身到遺址去進行考察,回來再聽他的課才會有更大的收獲,于是我和幾個同伴便相約騎自行車去了學校附近近的馬山,因為馬山的玉與和田玉有著不解之緣,而且它與和田玉齊名。
關(guān)于這次考察,是在中秋節(jié)的前一天,到達馬山共用了四個小時,而關(guān)于此次旅行的收獲真可謂是大矣!不僅實地考察了每個人嘴里那常常念叨的地方,一解心中的迷惑和好奇,還親身在山中找尋玉石的蹤跡,在這種長途的旅行中,排除了心中很多的雜想,毅力更是進一步得到了鍛煉,對于我的意義太深刻。而當我捧著那些我找尋回來的石頭讓老師鑒別,當老師肯定的說出是真玉時,我心確實是有點不安分。
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半學期,和老師分別的時間越來越短,自己學到的東西卻是如此的少,而老師的付出竟是那樣的多,不僅要對老師說謝謝,更要說對不起;將來的幾個星期,我會更加努力的學習老師的知識,而在我看來,盡管多年之后,就算大學里所有的課我都忘了,但陳老師的這門課將會永遠伴著我,因為它使我收獲的太多太多!
擴展閱讀:中國古代玉器心得
中國古代玉器心得
中國從原始社會開始生產(chǎn)玉器,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逐步形成了獨立的專業(yè),多集中于畿、都邑。自宋至清,蘇州成為全國性的制玉中心。歷代王室朝廷皆設有玉器作坊,進行生產(chǎn)。因玉硬度較高,加工時需要特殊的工具和方法,故加工過程大體有選料、畫樣、鋸料、做坯、打鉆、做細、光壓、刻款等若干工序。仿古玉還要增加“致殘”和“燒古”等工序。奴隸社會治玉以青銅工具為主。封建社會由青銅工具逐步變?yōu)殇撹F工具。石英砂硬度高于玉,因此自古用于磨玉,又名“解玉砂”。當無齒鋸前后推拉或、鉆旋轉(zhuǎn)接觸玉材時,放進用水調(diào)勻的石英砂,隨工具運動而琢磨成器。玉器的造型、花紋都是靠這種方法制成。所以,先秦稱琢玉,宋人稱碾玉,今稱碾琢,以示與雕刻、工藝有別。中國玉器的藝術(shù)風格歷史演變?nèi)缦?
在中國南方,良渚文化的大型玉璧和高矮不同的多節(jié)玉琮,標志著治玉工藝已與石器工藝開始分離。玉器造型較為復雜,已能碾琢陰線、陽線、平凸、隱起的幾何形及動物形圖案裝飾,具有樸素稚拙的風格。商周時代的玉器以形象單純、神態(tài)突出,多用雙勾隱起的陽線裝飾細部為其特征,并出現(xiàn)了俏色玉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玉器工藝有了廣泛的發(fā)展,各諸侯國競相碾治,精益求精。秦漢玉器與精雕細刻的春秋戰(zhàn)國玉雕相比,在藝術(shù)風格上趨向雄渾豪放。漢玉隱起處常用細如毫發(fā)的陰線雕飾,有如古畫上的游絲描一般剛勁有力,以彌補其立體感不強的弱點。這是漢玉技法上的一個特點,對后世玉器有著深刻影響。唐、宋玉器色如羊脂,光澤瑩晶,質(zhì)地精良,技術(shù)精湛,禽獸花卉的題材和玲瓏剔透之器增多,寫實能力大為提高,開始出現(xiàn)世俗化的傾向,在形神兼?zhèn)渖线_到了極高的造詣。這與當時繪畫、雕塑藝術(shù)的成熟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元明清時期南北兩地玉器普遍發(fā)展,是中國玉器史上極其光輝的時代,F(xiàn)存北海團城內(nèi)的元代瀆山大玉海,明汪興祖墓出土的玉帶板,朱翊鈞墓出土的玉圭、玉帶鉤、玉盂、玉碗、玉壺、玉爵、玉佩等可以代表這時期玉器的特點。在繼承宋代玉器特點的同時,出現(xiàn)加工粗放或碾琢繁瑣的兩種互相排斥的傾向。元明玉器還受到文人書畫的影響,發(fā)展了碾琢文人詩詞和寫意山水畫的玉器,也往往鐫刻名家款識,追求文人高雅的情趣。清代乾隆時期的玉器因玉材豐富、皇家提倡和社會需要,技藝成熟達到空前的高峰。另外,中國維吾爾族的碾玉工藝富有地方色彩,是中華民族玉器藝術(shù)寶藏的組成部分。在后期封建社會仿古思潮影響下,以“返樸”為目標,追仿“漢玉”風格而生產(chǎn)的各式玉器,被稱為仿古玉,這種玉器始于宋而盛于明清,有著自己特殊的美學價值,也是古代玉器的組成部分。古玉琢制成型后,需要從精磨到拋光的工序。這是一個工作量很大的工作,需要用不同粒度的解玉沙,由粗到細一遍遍打磨。到最后拋光。古人的工具效率很低,所以往往用直徑很大的砣具精磨。古人用的解玉沙有人說是通過過篩子篩選,不管怎么樣肯定達不到現(xiàn)代工業(yè)的粒度精準,和可控。工具和磨料的不同,出的效果也不同。體現(xiàn)在最后局部玉面的形態(tài)和光澤,還有整體的不同。
古人用大直徑砣具反復精磨玉件表面,耗時極長.今人用各種粒度的沙石條,砂輪,砂紙,金剛石粉精磨,省力琢磨效率高。這樣,出的效果是不同的。首先看局部微觀,古人由于用的解玉沙粒度不全,硬度差,所以拋光后不是完全平整的亮面。而是類似有波浪的海面,有起有浮。越古老的玉器由于解玉沙制備技術(shù)的差距,起伏的高度和面積越不規(guī)則,起伏面的差距越大。有時還會留下磨痕(前面工序的磨痕抹不掉)。不同時期,不同水平的磨料留下的痕跡也有不同,這點可以鑒別高仿(現(xiàn)代人用沙子琢出的仿品)當然,現(xiàn)代工藝也可留下抹不掉的痕跡,但由于是高速留下的,和古玉千萬遍打磨出來的磨痕完全不同。另外就是整體觀了。古人大直徑砣輪千萬遍反復地打磨一件古玉,結(jié)果是古玉給人一種渾然一體的感覺,這種感覺大家需要上手真品,慢慢體驗。尤其在圓雕上尤其明顯。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guān)于《中國古代玉器心得》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中國古代玉器心得: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