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反思(3)
高中語文教學隨筆
一、重新解讀新課程
課程標準指出:“應繼續(xù)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guān)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lǐng)域的過程!蔽覀兛梢詮娜齻方面認識這個問題。第一,具備探究問題的能力,是現(xiàn)代社會的需求。社會競爭和發(fā)展都需要思想敏銳、有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從學生接受教育的階段來看,高中學段注重培養(yǎng)探究能力具有必要和可能。第二,從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需求來看,積極思考問題和探究問題,能有效地保持學生學習語文興趣,實踐證明,思考、探索以及伴隨著這一過程而不斷產(chǎn)生的思維成果是維持學習興趣的最佳途徑!岸嘞氤鲋腔邸保拔宜脊饰以凇,思考和探究對學生智力發(fā)展,逐漸形成獨立的判斷能力,達到健康而有個性的發(fā)展都具有重要意義。第三,從語文教學的角度說,讓探究的方式進入高中語文學習過程,可以從根本上克服高中語文教學長期存在的膚淺平庸之弊,促使語文教學追求卓越和優(yōu)秀,追求高品位。
但是,語文工作者,特別是一線教師都清楚,高中語文教學傳統(tǒng),尤其是以應試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學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與要培養(yǎng)高中生探究能力的新要求就有著很大的反差。要貫徹語文新課程關(guān)于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理念,在新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至少有兩個問題至關(guān)重要。
第一,要有真正的問題意識。探究總是從問題開始的。傳統(tǒng)的課堂不是沒有“問題”,而是問題的質(zhì)量要反思。什么是“真正”的問題意識?首先,提問的出發(fā)點是為“學”設疑,有引起學生思考探究的功能,而不是推動“教”的程序步驟;提問的最終目的不是或者主要不是追求問題答案,更不是唯一答案,而是逐漸養(yǎng)成學生思考的興趣和探究能力。其次,提出的問題應該成其為問題,是一個問題,有思考的空間,有探討的價值。
進一步地說,如果把提問的立足點定位在學生探究能力的養(yǎng)成,那么教學中的問題應該是內(nèi)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是學生自己的問題,或師生一起探索的問題,而不是為驗證而學習的假問題。問題的內(nèi)容應該是語文的,即人文性工具性兼?zhèn)涞膯栴}。既是人文性,那么在設計的內(nèi)容上應該很寬泛,舉凡自然、社會、人生的內(nèi)容都在探討之列。既然有工具性,那就要提供語文知識的支撐,有“工具”可用,或有助于掌握終生學習有用的知識。這種知識很寬泛。有學科層面的基本知識,有能力層面的知識,還有方法論方面的知識,過程或方法論方面的知識等等。沒有這些知識顯性或隱性的支持,思考探究會偏離科學軌道,事倍功半。作為語文課,許多知識的動態(tài)性更明顯。不少領(lǐng)域的知識還得師生一起建構(gòu),建構(gòu)的過程也是探究的過程,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過程。以新課程的觀念來認識語文教學,這里頭有大量的文章要做。還有提問的角度、難度,提問的方式都要有周到的思考?傊瑔栴}意識和提問方式是培養(yǎng)探究能力的首要問題,而且衡量學生探究能力的高低,最重要的指標是學生對提問有沒有興趣,是否能夠提出有一定分量的問題。
第二,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拒絕教學的功利傾向。功利性傾向是基礎教育的痼疾。據(jù)上海學生學習價值觀調(diào)查顯示,54.5%的被調(diào)查學生認為,是為了升學或“謀求理想的職業(yè)和社會地位”,15.4%的學生認為是“期望在自己喜歡的專業(yè)上有所成就”,學生功利性學習觀占主導(201*年2月1日《中國青年報》)。只要
略作反思,我們不能不承認,這種功利性的價值取向與我們從事的基礎教育密切相關(guān)。
新課程提倡的探究能力只能在探究性學習中得到有效培養(yǎng),探究性學習重在學習和思考過程,過程即目標,過程即成果,而不能把追求問題的答案作為最重要的目標,更不能作為唯一目標。探討問題中,不僅允許而且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思考問題,鼓勵發(fā)表不同意見,愛護學生發(fā)表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個人見解。教學中的急功近利行為主要表現(xiàn)在流行的學習價值觀上:對考試有直接作用的稱之為“有用”,否則被斥之為無用?墒钦嬲囵B(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還得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一些與“有用”無關(guān)的東西。眾所周知的道理,任何一項科學研究的“作用”,在研究之初是很難看出來的,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才見出其改造世界功效的例子并不少見。教育是科學,也是藝術(shù),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使受教育者受到傷害。
二、新課程教學中出現(xiàn)的誤區(qū)
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已經(jīng)走進語文課堂六年了,實事求是地講,在這六年里,我們的語文課確實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應有地尊重,教師也有了更為自由的發(fā)揮空間。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不再僅僅是考試的道具,更是滋潤學生心靈的清泉。但我們也不無遺憾地看到,由于一些教師對于新課程標準膚淺甚至錯誤的理解,使語文課越上越不像語文課了,沒有了“語文味”,變成了“大雜燴”,變成了“四不象”。無限制無目的地擴張語文的領(lǐng)地,使“語文”這個本來就爭論不休的概念更加模糊不清了。
1、凸現(xiàn)“形式”,淡化“雙基”
在新課程思想的“指導”下,一些老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那些不出彩的字詞教學,那些考試中不再涉及的語法、文體、修辭等內(nèi)容慢慢地淡出了語文課堂。好象誰在講這些內(nèi)容就跟不上形勢了,落伍了。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新奇的教學設計,越來越精美的教學課件,越來越熱鬧的小組討論。但這些“繁華”過后,學生真正學到了什么呢?“花枝招展”的課堂設計很難讓學生靜下心來,對文本進行潛心解讀,更談不上心靈的觸動,精神的對話,一晃而過,讓人眼花繚亂的課件,留給學生回味的也只能是幾聲喀嚓喀嚓的聲音和幾張美麗的圖片了。亂哄哄地討論看似熱鬧但大多缺少明確的指向,學生海闊天空,甚至胡言亂語,卻一概受到表揚鼓勵,說你有新意,他有創(chuàng)新。為了很好地體現(xiàn)“生活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這句不知誰說的名言,許多老師無論什么內(nèi)容一律把拓展延伸放在首要位置。課文的朗讀,語句的理解大概也就十幾分鐘,接下來就讓學生討論這些盲目拓展的問題
2、講臺做秀,失卻自我
聽了幾節(jié)旨在推進新課程標準的公開課,真是讓我大開了眼界。為了追求語文課堂形式的多樣化,老師們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會唱歌的老師在課堂引吭高歌;會跳舞的老師在學生中翩翩起舞,會畫畫的老師在臺上揮毫潑墨。我想如果會武術(shù)的老師是不是要拿十八般兵器在教室逐一亮相,這究竟是語文課,還是電視里的才藝展示。
3、片面強調(diào)個性,忽視及時引導
實施新課程改革后,教師的教學理念必須不斷更新,教學行為要以人為本,關(guān)注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把課堂時間返還給學生,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強調(diào)得尤為重要。是的,每個人的知識背景、生活經(jīng)歷、處境與心境的差異,必然會導致對同一問題的看法與體驗不盡相同,這是尊重學生
的表現(xiàn)。但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不少教師過分強調(diào)學生獨特的體驗,對學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揚,不敢?guī)в邪朦c否定之詞,惟恐招來“扼殺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尊重學生獨特體驗”或“不以學生為主體”的“罪名”。例如在語文課堂上,教師任其學生高談闊論,經(jīng)?梢月牭綄W生說“我認為”,“我不同意”“我反對”等詞語,經(jīng)?梢月牭絹碜詫W生的各種見解。課堂教學氣氛異;钴S,思路打開了,各種不同見解層出不窮,教師往往用“很好”等比較概括的詞語總結(jié)學生的見解。一節(jié)課下來,幾乎全是學生在說,教師呢,只是在不停地說“好”“很好”“不錯”等類似的夸贊之詞,有些教師將之視為“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以學生為主體并不等于教師的指導和引領(lǐng)作用“缺席”,當發(fā)現(xiàn)一個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有失偏差或者體會不夠深入時,教師應適時指點迷津、有效引導,充分發(fā)揮一個導演的角色。教師在學生回答后應適時地加以引導,既充分肯定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獨特見解的勇氣,又要啟發(fā)學生進一步有效思考。
三、新課程下語文教學教法商榷
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應重在求“實”。教師怎能單純地為了追求課堂氣氛,而忽略了對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呢?面對新課程標準,我們現(xiàn)在缺少的不是激情而是冷靜。我覺得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匡正:
1、少一些拓展延伸,多一些潛心會文
語文課堂的拓展延伸,如同給學生打開了一扇面向生活、社會、世界的窗戶,讓他們呼吸到了新鮮的空氣,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引發(fā)了學生更為深刻的思考,這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綜合的語文素養(yǎng),無疑是大有益處的。但有些教師,卻是為了拓展而拓展,只要課文中涉及某種風土人情,便讓學生去開發(fā)相關(guān)的民俗風情資源;只要課文涉及某門學科的知識,便讓學生進行延伸、拓展與整合。語文課上成了知識常識拼盤課、五花八門雜燴課。語文應該有自己明確的研究對象和教學目標,如果課文涉及到什么內(nèi)容就拓展什么內(nèi)容,那么語文課就會被上成歷史課、地理課、思想教育課、科學知識普及課……。如果語文課堂長此以往,必將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課外拓展要立足文本,為語文教學服務。語文教學雖然強調(diào)“綜合性”,但無論怎么“綜合”,語文的拓展延伸也是語文學習的延伸。如果語文課姓了“綜”,不再姓“語”,那么語文就沒有了明確的研究對象,使老師更難以駕馭,學生無所適從。看一位教師執(zhí)教《三峽》時,給學生提出了如下探究問題:1、在三峽地區(qū)我們國家正在建設一個什么工程?2、就你掌握的資料看,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3、這一工程對三峽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何影響?4、假如爆發(fā)戰(zhàn)爭,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隱患?5、你知道我國黨和國家三代領(lǐng)導集體是如何關(guān)心和重視這一工程的?這幾個問題在師生的互動、交流、爭論中占了整個課堂的三分之二。這樣的“探究”看起來有“深度”和“廣度”,也很“開放”,但實際上是對拓展延伸的曲解,將語文課上成了“資料課”、“環(huán)保課”、“綜合課”。
如果讓我給《三峽》設計一個拓展練習,我會這樣設計:“酈道元筆下美麗的三峽,已變成了永遠的回憶,現(xiàn)在想為三峽建立一個紀念碑,請你為其寫一段碑文!边@樣設計既緊密聯(lián)系文章,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拓展了學生視野,引發(fā)他們對三峽工程更為深刻的思考。
語文的拓展延伸應以學生對文本的深刻理解為基礎,潛心會文才是語文的根本。試想如果沒有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沒有對優(yōu)美精彩文段的必要分析理解,那么其他的一切活動必將成會空中樓閣,以致于喧賓奪主,本末倒置。
2、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實的訓練
課堂教學中,有時根據(jù)教材的特點針對某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相關(guān)的表演,這無疑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也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思想。但如果不顧文本內(nèi)容,就是單純?yōu)榱嘶钴S課堂氣氛,把表演當成課堂時尚的道具,那么這種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設計課堂表演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老師應該先思考這樣一些問題:首先想一想讓學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為了表演而表演。我個人認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為表演畢竟一種輔助手段,而且年級越高越要摒棄。如果學生能透過語言文字在頭腦里表演豈不是更好?課堂表演不是萬能的鑰匙,過多的課堂表演必然使課堂流于浮華,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語文訓練。與其課堂上讓學生脫離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說一說,走馬觀花地看一看,到不如為學生多創(chuàng)設一些聽、說、讀、寫的機會,多給學生提供口頭表達和書面練筆的機會。沒有扎扎實實地“雙基”訓練,怎么能切實地提高語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實的訓練才能使語文學習擺脫表面的浮華熱鬧,回歸本源。
3、少一些合作討論,多一些朗讀品味
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是新課程最重要的變革,于是小組合作、討論就成了目前語文課堂上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它也許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理念,但有的老師為了追求更“貼近”新課程標準,為了給課堂貼上一個“新課程”的標簽,時不時地就來個小組討論,動不動就來個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討論的效果,而是追求討論的形式,做了許多無用功。合作、討論并不是不可以使用,但老師應該注意的是需要討論什么內(nèi)容,怎么去討論,如何展示和評價討論合作的效果。由于老師在討論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導鋪墊,缺少對文本必要的朗讀品味,在學生對文章的內(nèi)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況下就隨意地展開討論,那么討論的過程和結(jié)果是可想而知的。在這種情況下合作、討論就演變成了下面的幾種情況:1、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quán)威地發(fā)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匯報時當然也是小權(quán)威的“高見”。2、小組成員默不作聲,自己想自己的。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fā)言,但沒圍繞主題,時而擠眉弄眼,時而哄堂大笑,你可以想見他們是不是在討論老師布置的問題,至少不是嚴肅認真的。表面討論時氣氛熱烈異常,卻沒解決實際問題。我認為合作討論應該在對文本充分解讀,學生自己有獨立思考后的前提下來進行,這樣的交流討論才用有一定的效果。
傳統(tǒng)的語文課,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了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堂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熏陶,一節(jié)語文課講下來,鍛煉了老師,耽誤了學生。這些弊端是必須要革除的,但矯枉不能過正,我們不僅要從形式上,更要從思想上走進新課程
擴展閱讀:高一語文教學反思(3)
高一語文教學隨筆
語文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在課堂教學。就目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實際狀況來看,還存在著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例如,“講風”太盛仍然是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還是按作者、背景、人物、手法程式化一講到底,占去了學生閱讀課文和自我練習的時間,講的過程當然也有近乎設問的提問,但總的看來,老師講得辛苦,學生聽得太累,教學效果不佳。作為教師有必要反思一下教學,以期更好的進行教育教學。
我設想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改進:
1、下大力氣,加強語基訓練,盡可能在授課過程中幫助學生擬補語基上的不足。
2、強調(diào)課前預習,堅持每堂課上課之前設計幾個相關(guān)的問題來提問學生,否則,寧愿用上102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彌補預習。
3、課堂上盡可能地采取“就文提問的方針”,讓學生覺得有話可說、有文可依,不怕答錯,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同時迫使學生多讀、多看、多理解、多感受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并且慢慢地趨向敢說、想說、愛說。
4、堅持每堂課后都布置作業(yè)并及時做好檢查、講評的工作,在迫使學生學會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作業(yè)的同時不斷地掌握知識。
5、寫作從“仿寫”入手,從長句到語段到短文,采取逐步推進的辦法,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6、讓學生明確認識:語文是其它學科的工具學科,也是以后步入社會必不可少的交際、交流思想的工具學科,沒有學好語文今后的生活將出現(xiàn)“步步為難”的困境。
7、要求、監(jiān)督學生從描摹入手到仿寫到會寫到想寫到愛寫的書法練習過程,并讓學生認識到:“寫一手好字正如穿一件漂亮的衣服一樣,給人以美好的第一印象”的道理。要求學生養(yǎng)成堅持每天起碼練習一頁書法的習慣。
8、在班級中開展“朗讀興趣小組”的第二課堂的活動,盡可能的在班級中促成互相學習、你追我趕的語文學習氛圍。
這樣可以取得的成績?nèi)缦拢?/p>
1、學生養(yǎng)成能夠按照教師的要求和書寫格式習慣按時完成作業(yè)。2、學生的良好的書寫習慣在一定程度有了好轉(zhuǎn)。
3、“朗讀習慣”的養(yǎng)成,為整個班級學生的語文學習奠定了很好的學習基礎,活躍了班級的語文學習的氛圍。
4、“就文提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文可依,有情可言,幫助學生樹立了學習語文的自信心,也增強了學生的閱讀、分析、理解和口頭表述的能力。
5、從仿寫入手的作文訓練,降低寫作要求,再加上教師在批改學生文章時都采。骸搬槍W生文意,傾心相談”的作文批改方式,促使學生敢寫敢說。
6、學生養(yǎng)成記課堂筆記的習慣,由于要求教師把語基知識貫穿于每一堂課的學習之中,促使學生在日積月累的學習中,進一步強化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
至于今后的教學措施,我想以下幾點是必須要關(guān)注到的:
首先,課堂教學中擺正“讀”、“講”、“問”的關(guān)系。應以“讀”為本。“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基本途徑。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要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讀、聽、說、寫的能力,它同樣離不開“讀”這個根。讀、聽是語言的吸收和理解;
說、寫是語言的表達和運用。讀中包括朗讀,朗讀實際上含有聽和說。讀、聽、說、寫這四項中,領(lǐng)頭的一項是讀,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在力量和時間上不能“四分天下”,首要的是要培好“讀”這個根。
“讀”的形式多種多樣,在課堂教學中要會正確運用。默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手段;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包括教師范讀、學生單讀和師生合讀;特點是:視覺中心語言中心說話中心聽覺中心閱讀中心,這是五官共同活動的過程,這樣才能提高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背誦,是我國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方法,它在默讀和朗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強化記憶,積累語言材料。
其次,對于作文教學,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依據(jù)教材編寫體例,完成教本上的“口語交際與寫作實踐”訓練。2寫作練習分步驟進行達標訓練,要求學生逐漸達標,形成基本的語言修辭意識。
3.提高學生考場作文的完成速度,在40分鐘內(nèi)能根據(jù)要求寫出700字左右的文章。
4.調(diào)動學生參與作文批改與點評,提高批改實效。
5.作文教學重講評,通過講評明得失,知方法。要引導學生自批自改。6.鼓勵學生寫作文后記,做自我總結(jié)。
總之,在課堂教學方面,徹底摒棄傳統(tǒng)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要敢于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勵誘導學生學習。面對作文教學無專門教材,學生寫作水~平不高的現(xiàn)狀,摸索總結(jié)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學系列方法,并編寫出專門的講義,教學效果將會十分明顯。
其次、經(jīng)常性地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學習動態(tài),適時改進教師教學方式;多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教學內(nèi)容方面,既要落實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又要緊跟高考語文改革形式,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語文整體素養(yǎng)。要多運用激勵式、誘導式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自我調(diào)控能力;教學方式要靈活多變,促進學生生發(fā)性學習潛能,并努力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研究性學習能力。
第三、提倡“大語文”教學觀,將語文知識學習與育人功能結(jié)合起來。先做人,再成材,邊做人,邊成材。在語文教學和社會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競爭。
只有通過這樣嚴謹?shù)慕虒W,才能造就優(yōu)秀的學生。所以,我認為得大力提倡新型語文教學制度,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guān)于《高中語文教學反思(3)》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高中語文教學反思(3):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