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經(jīng)濟學院呂忠梅校長201*開學典禮致辭
湖北經(jīng)濟學院呂忠梅校長在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致辭立厚德博學志做經(jīng)世濟民人
在201*年開學典禮上的致辭
呂忠梅
今年,我錯過了迎新的日子,沒有在藏龍島上迎接你們的到來,只是在圍脖上、在另一個校園的荷塘邊、垂柳下、秋風里,默默的關注著你們,為湖北經(jīng)濟學院組建十周年進校的新同學送上祝福!想著我們的首屆專業(yè)碩士生進校,無比高興!
時間的安排讓我們隔開,卻演繹著另一場邂逅。千里之外的我,也和你們一樣,成為了一名新生,先是聽校長開學典禮致辭,接受入學教育、參觀校史館、熟悉校園;然后是晨練、聽課、討論,到圖書館看書、晚上做作業(yè)、參加集體活動;當然,也少不了打開水、洗衣服、吃食堂。30年后重返大學成為一名學生的我,今天回來和你們分享讀書生活的一些感悟!
剛才的閱兵式上,看到你們整齊的隊列、昂揚的精神、自信的目光,萬分欣慰!讓我相信,你們已經(jīng)順利完成了大學的第一課軍訓,開始了理解大學生活的一些含義獨立、合作、選擇、毅力。這些天,你們對經(jīng)院也有了初步的接觸,領略了她的生態(tài)化校園之美、人性化設計之便,也感受了秋老虎的威猛,還有食堂不那么好吃的飯菜。也許,這里的一切與你中學時代的憧憬并不完全相同,這里的條件與你家里生活的相比很不滿意。但這就是真實的大學,她不一定有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不一定有完美的教學資源,卻是德國教育家洪堡先
生所謂“社會的道德靈魂”之所在,是你們思維形成、人格養(yǎng)成的青春經(jīng)歷。
正如麥克阿瑟所言:“青春不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而是生命的一種境界。”大學也從來不是追求安逸生活的地方,她是讓你們學會生存的訓練場所,集體宿舍、早操、公共食堂、考試紀律,不過是能夠讓你們學會獨立的必要手段。在這里,你們必須找到能讓自己獨立生存的本領,足以在走向社會后有安生立命之地,包括知識、能力、品質(zhì)、還有人格,這些都需要由你們自己去完成,別人無法搶走,也無法代替。
我知道,你們中的一部分同學,自愿選擇了湖北經(jīng)濟學院,但卻沒有錄取到所選專業(yè),有的同學為此萬分糾結,至今心懷戚戚。有些同學雖然進入了所報志愿專業(yè),但卻并非由于對這個專業(yè)的真正了解,而是因為父母、家人或校友的推介,為了好就業(yè)、有關系等等理由而做出的選擇。我想告訴你們:專業(yè)是大學的一個特性,這是大學為傳播知識需要而進行分類的結果。但你們也必須知道,上大學,學知識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個部分,因為任何知識都是會過時的,在大學里,學習掌握知識方法、學習如何成為合格的社會人是比學知識更加重要的內(nèi)容。在這個意義上,專業(yè)并沒有你們想象中的功能那么多。大學教育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懂得理性思維、獲得科學精神、促進人格的養(yǎng)成。無論什么專業(yè),其理性思維和科學精神的本質(zhì)是相同的,人格養(yǎng)成的目標也是相同的。讀大學是要使我們懂得道理,使我們知道美好,使我們學會思考,使我們更加聰明。蔡元培先生早就說過:
大學是做大學問者的地方,是人格自我完善的地方,不是職業(yè)介紹所。你們可能會想,今天的社會已經(jīng)大不相同,就業(yè)壓力大、競爭很殘酷、世風日下,但我要說:社會的庸俗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學的庸俗化。如果大學培養(yǎng)出來的人只知道“權”和“錢”,只為找工作混日子而拿學分、考證書,那么,我們的年輕一代會在膚淺、浮躁和低級趣味里淹沒,會失去思考和美麗、失去聰明和品質(zhì),這樣,大學也將失去存在的意義。我們可以接受這個世界的荒蕪,但不會容忍心靈的空虛,一個有知識沒文化的人和一個有文化沒文明的民族都是沒有希望的。你們的成長,無時不刻不和國家、社會、民族的未來與命運緊密相連。
正因如此,大學作為“社會之模范、文化之中心”,是一個具有無限的開放性、包容性和可能性的地方,學分制、選修課、雙學位、學術講座、學生社團、社會實踐,都是在為你們提供各種選擇的機會。你們來到大學,猶如與她的一段戀情,需要讀她的內(nèi)涵、品她的氣質(zhì)、懂她的精神……。在這里,你們是主人,發(fā)掘內(nèi)在潛能,學會獨立思考,勇敢質(zhì)疑權威,形成理性思維,打開國際視野,尋找創(chuàng)新機會既是你們的權利,也是你們的使命。我要提醒你們的是:自由的另一個意思是一切后果自負。同學們,這就是大學,只要你思考、你行動,你就會有驚喜和收獲!只要你選擇、你放棄,你就會有責任和擔當!來到這里,你們必須做自己思想的主人,完成獨立人格的覺醒、體驗自由思維的快樂,以自己的努力打開理想之門,真正把人生理想變成理想人生。
同學們,讀大學,并不僅僅是了獲得謀生手段,更是為了人格的養(yǎng)成,在這過程中,衷心的希望你們能夠做到以下四個方面。1、厚德為魂。道德修養(yǎng)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源遠流長和今天繁榮昌盛的精神動力,只有以高尚的道德立身,才能以高尚的道德承載天下重任。當今時代,文明的人格是聰明、勇敢、克己、正直、對自己負責,對他人充滿善意。如果說道德尚需要灌輸,那么修養(yǎng)則一定要自己歷練,通過讀書而自省、幫助別人不求回報、愛護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己德”的寶貴積累。關心一個失學的孩子、扶起一個倒地的老人、幫助一個問路的外地游客、善待你遇到的每一個人,可以在“厚己德”的同時“厚社會之德”,履行“種德”的使命。一所大學就是這樣去影響一座城市、乃至影響整個國家。我以為,厚德,并不需要我們都成為“無我的圣人”,需要的只是我們少一些自我中心的計算、少一些斤斤計較的敏感、少一些小肚雞腸的狹隘,在遇到事情問“值不值”的同時,也問一問“該不該”;在考量“性價比”、“回報率”的同時,也考量一下心靈之得、精神之獲,使自己真正擁有更飽滿的意義、更珍貴的價值和更豐盈的人生!
2、博學為基。古人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我理解,博學固然有“讀萬卷書”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在生活過程中積累點點滴滴的經(jīng)驗與智慧,是一種處事為人的態(tài)度。首先,它意味著我們熱愛這個世界以及關于這個世界知識的一種開放心態(tài),開朗樂觀而不自閉,敏銳快捷而不遲鈍。同
時,它也意味著對于任何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與堅持不懈的熱情的執(zhí)著精神,陶醉其中的探索自己內(nèi)心中困惑、以至于人類的困惑。它還有意味著一種謙謙君子的虛懷若谷,不恥下問,知道自己的不足,懂得把“吃一塹”變成“長一智”。博學,說小,是幫助你自己日后建功立業(yè)的手段;說大,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創(chuàng)造力的基礎。它要求我們在學習時少一些實用的功利主義、少一些急功近利的行為、少一些膨脹的功利意識,在問“學什么”的同時,也問一問“為什么學”;在追求“有錢”、“有權”的同時,也要考量“取之有道”、“天地良心”;養(yǎng)成探究的素質(zhì),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樂學、好問、勤思、明辨”!
3、經(jīng)世為旨。我們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關注社會現(xiàn)實、分析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以求達到國治民安的實效。經(jīng)世,既要求實、務實,“以天下為己任”;也要獨立思考、有所創(chuàng)新,不蹈襲他人。需要我們密切聯(lián)系中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現(xiàn)實問題學習和思考,不惟西方“經(jīng)典”是從,鼓勵創(chuàng)造性的解釋中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建立中國學說的勇氣,有敢于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能力。今天的中國,固然有許多的問題,但如果我們不結合實際,很容易從不加分析的“一切不疑”走到“懷疑一切”。于個人,會造成極大的不安,看不到希望,對自己、對國家喪失信心;于社會,則可能陷入虛無的泥沼,無法形成進步的社會共識、無法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也無從凝聚全社會的健康向上風氣。時代需要我們堅持對中國現(xiàn)實社會的探索和求索,去偽存
真、去非存是、實事求是,激發(fā)每個人的思想活力,祛除種種社會弊端,創(chuàng)造性的推動社會進步!
4濟民為本。經(jīng)濟學院的“經(jīng)濟”,不是為了鼓起自己個人或單位的錢袋,而是為了濟國、濟民。濟民要有寬廣的胸懷,犧牲自我、融入社會、為社會做奉獻的精神,以各種方式適應時代的要求,以個人的努力去實踐對社會的貢獻,實現(xiàn)對民生的關懷。中國社會發(fā)展到今天,需要我們走出見物不見人的思維方式,告別享樂主義,不把情感當籌碼,不用信念做交易,不以尊嚴為賭注,不以物質(zhì)財富作為對能力、成功、地位的唯一判斷標準,保持對物質(zhì)得失的淡定,沖出物質(zhì)得失的牢籠,收獲充實、快樂與感動!
是的,這就是我們的校訓,是湖北經(jīng)濟學院的歷史與傳統(tǒng)積淀,也是每個經(jīng)院人的畢生追求。你們都看到了北門口那塊校訓石吧,書法家在為我們寫校訓的時候,把“厚德博學”的“德”字留下了一橫,他希望全體經(jīng)院人用自己的行動與成就與書寫那一橫。我愿你們,舉起充滿淵博的自信和青春的驕傲,采擷夢想,編織憧憬,為我們正在書寫的一橫添上濃墨重彩!
愿每位同學立厚德博學之志,做經(jīng)世濟民之人!謝謝大家!
201*年9月23日
擴展閱讀:呂忠梅院長在201*年湖北經(jīng)濟學院教學改革研討會上的講話
呂忠梅院長在201*年湖北經(jīng)濟學院教學改革研討會上的講話(二八年七月二十五日)
這次會議的主題是總結學校5年多來教學改革的成功經(jīng)驗,探討下一步深化教學改革的思路。
上個星期六、星期天,我參加了為期兩天的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論壇,教育部、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清華大學等一批教育專家就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有關問題作了很好的主題發(fā)言,湖北省各高校的校長和專家教授也就湖北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前不久,我剛剛完成了對各院系的調(diào)研,對學校的整體情況有了一個初步了解。前年,清華大學出版社有感于當前“研究生導師不會做導師”的現(xiàn)象,和我約了一本關于如何做研究生導師的書稿,促使我去研究和思考高等教育、高等學校的一些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結合參加中國高等教育論壇、學校教學院系的調(diào)研和自己的研究,就學校面臨的形勢以及發(fā)展改革等問題,作一個個人主題發(fā)言,供大家參考和會議討論。
一、對大學的認識和思考(一)大學是什么
今年5月3日,我回北大參加110年校慶。期間,舉辦了一個校長論壇,在論壇上,北大校長詳細介紹了這些年北大取得的成果,包括獲得了多少國家級項目、培養(yǎng)了多少學生、發(fā)表了多少論文等等,但是,有其它大學的校長提出了這樣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什么是一個大學最重要的成果,北大為什么幾十年沒有出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于是,把校長論壇的討論引向了一個重大的問題:大學的發(fā)展靠什么?
回顧起來,歷史上能夠存續(xù)1000年以上的組織體只有兩個,一個是教會,一個是大學。沒有哪個公司能過千年,也沒有那一個政體是過千年的,為什么大學和教會能過千年,靠什么?靠精神!它不追隨人有我有、人云亦云的世俗潮流。大學存在的根本在于精神,那大學精神是什么呢?我認為可以歸結為兩條,一是理性,一是學術。大學是要立足于現(xiàn)實社會,但絕對不能追隨現(xiàn)實社會。因為培養(yǎng)的人才能夠為社會服務,必須超越現(xiàn)實社會,大學要為社會提供一些未來方向的指導。所以,大學的第一個精神是理性,它要對社會上很多東西做出理性的判斷。第二個是學術。學術是對真理的追求!雖然我們現(xiàn)在有很多項目、很多的成果、開了很多課程、有很多的教師,但是我們?nèi)鄙賹W術的精神。學術可以有很多的定義,但為了獎金做科研,為了發(fā)表成果做科研,為了評獎或某種功利性的目的做科研,絕對不是學術。學術是內(nèi)心知識的自然外露,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用心血做學問,用生命做文章”,這就是對學術的描述。
清華老校長梅貽琦先生曾說過,“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乃大師之謂也。”大學里面就要有這樣一群人,他天天都在思考,天天都在說話,他們的思考有很多是不合時宜的,他說的很多話可能是為當今社會所不容的,但這恰恰是大學存在的價值,許多現(xiàn)在不合時宜、當今社會所不容的,恰恰是未來社會與時代發(fā)展所需要的,是社會發(fā)展和進步的動力,因此,大學必須具有包容性。如果我們承認一所大學得以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在于大學精神,那么我們未來的大學發(fā)展應該以什么為榜樣?應該以什么作為我們的評價體系?應該如何要求我們的老師?如何培養(yǎng)我們的學生?我覺得這是我們每個做教學的人、每個做教學管理的人、每個做教師的人都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不把這個問題考慮清楚,我們可能做了很多形式上的事情,目的并不一定能達到,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不一定能真正立足于社會。
(二)關于教師
大學是要靠人辦的,大學的主體是誰?大學最重要的主體是教師。教師是干什么的?大學教師的任務是什么?如何去做一個大學教師?用中國古代最通俗的說法來講,“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傳什么道?傳為人之道。授什么業(yè)?授立足社會,服務社會之業(yè)。解什么惑?訓練他們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如果以這個標準來要求大學老師,就需要教師自己對社會、對專業(yè)知識、對做人有最深刻的領悟。老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教給學生重要的是什么?回答是批判性思維,因為批判性思維是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方法。一個好的老師,不僅自己要掌握批判性思維,熟練運用批判性思維,并且還要能夠教給學生,讓學生學會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也是開展科研活動的基礎,大學對一個老師基本要求是既要有科研能力,還要有教學的能力?蒲幸部梢宰霾煌慕忉專浜诵氖莿(chuàng)新。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對于創(chuàng)新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劍橋認為創(chuàng)新是“無中生有”,就是把原來沒有的東西變成一個新的東西。牛津則認為把原來大家看起來很平凡的東西整合起來,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的東西就是創(chuàng)新,我稱之為“有中生無”。不管是“無中生有”,還是“有中生無”,都是科研的方法。哪種方法都要求是有創(chuàng)造性。在這里,我想向大家推薦一本書,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斯蒂芬〃D〃布魯克菲爾德教授寫的,書名叫《大學教師的技巧論課堂中教學的方法、信任和回應》,有中文譯本,我相信每個大學教師讀了這本書對于如何當好大學老師都會有很多收獲。
前段時間媒體報導過一件事,上海交通大學的晏才宏老師做了一輩子的講師,到去世也沒評上副教授,學生們對他很擁戴,紛紛要求給予他教授資格。我跟國外同行們討論時,同行問了我三個問題。第一,“上海交通大學是研究型大學,還是教學型大學?”;第二,“這個教師是不會寫文章,還是寫了文章不能發(fā)表?”;第三,“他的課堂教學有沒有原創(chuàng)性?”。同行告訴我,如果上海交通大學是研究型大學,這個老師沒有科研成果,課堂上講的東西沒有原創(chuàng)性,那他連做講師的資格都沒有!如果上海交通大學是教學型大學,類似國外的社區(qū)學院,純粹培養(yǎng)應用性人才,這個教師課講得好,就可以當教授!我認為他說的至少有一定的道理。對于大學教師評判的標準,取決于學校的定位,定位不同,教學要求不同,對老師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與教師相關的還有一個問題。一個人不是天生就會教書的,不是一個碩士、博士站在講臺上就是一個好教師。教師是要培養(yǎng)的,也有一個成長的過程。因此,教師教與學的問題也是不能被忽略的問題。如何進行教師的教育,讓一個初出茅廬的研究生、博士生能夠成為一個專家型的教授?這里有一個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國外對教師有分階段的研究,一般把教師生涯分為三個大的階段:第一是生存期,主要是適應教學環(huán)境,適應教師崗位的基本要求。第二階段是鞏固期,主要是能夠獨立的站穩(wěn)講臺,對教師崗位有了初步的理解。第三個階段叫成熟期,主要是能夠熟練地應用各種教學方法,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不管怎么分階段,教師發(fā)展成為一個職業(yè)型的教授是需要時間的,一致認為這個時間是5到-8年。要成為專家型的教授,時間需要更長。我們現(xiàn)在有很多年輕的碩士、博士畢業(yè)生進入了教師隊伍,我們?nèi)绾谓逃麄儯恳粋優(yōu)秀教師絕對不是一天就成長起來的!我絕不相信靠他的悟性,三天能夠變成教授,這是不可能的!
(三)關于課程
課程是一個載體,是把已有的理論和實踐的東西變?yōu)橹R的載體。但如何講課本身是一門藝術。講課是要讓學生掌握這個學科、這個專業(yè)最基本的東西,所以老師必須備課,備課的過程是自我消化、對知識重新梳理的過程,更是一個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準備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的課程。所有的課堂講授的內(nèi)容都千篇一律,沒有針對性,不是好課程。你給本科生講得很好的東西,但給專科生還這樣講就不一定好,這里既有講授方法的問題,還有講授內(nèi)容的問題。在我看來,課程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或者一份教案,而是包括主體、客體以及主體和客體之間交互活動的空間在內(nèi)的一個系統(tǒng)。主體是教師和學生,客體是知識,交互形成的是課本教案、教學環(huán)境、教學條件以及教師和學生互動過程中形成的物質(zhì)的和精神的東西,也有人把它稱為課程資源。課程資源是廣泛的,有基礎課、理論課、實踐課,還有第二課堂,如果把這些課程資源都利用起來,我們的老師就絕對不應該僅僅只是站在講臺上對著課本講課了。我們要用課程資源這個系統(tǒng)的概念,來思考課程改革的問題,而不是就課程談課程。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課程設計從選擇素材到最后的評估體系的完整改革思路和方案。
(四)學生學生是我們的產(chǎn)品,每個教師都應該有這樣一個基本認識,我們最終的成果都體現(xiàn)在學生身上。對于學生,我們怎么理解?學生進入大學以后需要完成質(zhì)的轉變,既有知識的質(zhì)變,也有人生的質(zhì)變。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本科階段最為重要,因為在這個階段,他要完成人生最大的一個轉變,從過去純粹的家長護佑到自己的獨立生活,再走向社會;從過去對專業(yè)一無所知到對專業(yè)有基本的了解;從與社會接觸無路到通過大學教育形成與社會結合的通道。社會上有一種說法叫“金本科、銀碩士、銅博士”,雖然說的是“出身”問題,其實從中也可以看出大學教育的不同階段對一個人成長的意義。
我們學校的目標是要培養(yǎng)能夠適應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使培養(yǎng)出來的大學生最能適應社會的要求,那么,我們對于教學的評價體系應該是什么?目前,存在著兩類不同的評價體系,一類是我們現(xiàn)在用的,老師講課、老師通過考試給學生打分、學生則通過各種方式給老師打分,最后高分的就是好學生、好老師。另一類是社會的評價體系,這個評價體系對每個學校的畢業(yè)生在單位的工作情況、在社會上的綜合能力的評價。所以,我們要思考,社會需求到底是什么?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在法院工作八年,年年考學生?己朔蓪I(yè)知識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考察畢業(yè)生的組織協(xié)調(diào)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對職業(yè)的認識能力等。這些就涉及到我們對學生的培養(yǎng)到底應該以什么評價體系為標準、我們的課程設到底以什么為導向?是“就業(yè)導向型”還是“知識導向型”?這個問題是我們教學改革必須要思考并且回答的問題。
我要談的最后一個問題是教學管理。前面談關于大學、教師、課程、學生,所有的東西都要通過老師傳遞下去,通過教學管理變成現(xiàn)實的成果。我們的教學管理到底以什么為標準?比方說對學生的考試,考什么,怎么考?是考好學生還是考差的學生。我們看到,國外的考試和我們很不一樣,它不是要把學生“考糊”,而是要讓每個學生考出自信。我曾經(jīng)和香港的一所大學校長討論如何看待學生的問題。他告訴我,香港的大學也給犯了錯誤的學生嚴厲處分,但在教育理念上是不一樣的。比如大學生洗衣房都有丟衣服的事情發(fā)生,因此,都寫有提示牌。大陸學校一般寫著“嚴防小偷!”而香港的學校卻寫著“同學們,別開玩笑了,大家找衣服很辛苦的!”他認為這兩種寫法是基于對學生不同的評價標準,學生的心理反應也是完全不一樣的。前一種是對學生惡性評價,因為小偷是犯罪行為,一個學生拿了別人的衣服后,自己也會產(chǎn)生犯罪的心理暗示,不管什么原因他都不會把衣服還回去;另一種是對孩子過錯寬恕,因為的確會有小孩比較糊涂拿錯別人衣服的情況,即使是一時犯錯故意拿走了別人的衣服,經(jīng)過教育主動還回來了也還是好孩子。你們可以想想,那種管理理念更加符合教育的規(guī)律呢?還有一個例子,香港的大學新生入學,組織許多高年級的學生作為志愿者迎接新生。發(fā)生了這樣一個插曲,一位大陸的家長送小孩到香港上學,志愿者在幫助新生搬運行李時,大陸學生和家長空手跟在后面,嫌學生走得慢,家長不停的催自愿者快點。這一情景被校長看見后,校長當即叫住了學生、家長和志愿者,說:“同學們,停下來,讓他們自己拿行李!我們的學生是志愿者,不是奴隸!”弄得學生家長非常尷尬!所以,學生問題有很多是學校以外的因素造成的,學校的管理包括教學管理都有很多深層次的問題。
二、高等教育改革面臨的形勢
十七大報告對高等教育講了很多內(nèi)容,我把它理解為三句話。一是把教育放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二是建立人力資源強國,三是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這是對我們高等教育未來發(fā)展的方向指引。
應該說,改革開放30年來,高等教育有了巨大的發(fā)展,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第一個是窮國辦大教育。高校擴招,實現(xiàn)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轉變。到201*年,中國的大學毛入學率超過23%,相當于發(fā)達國家70年代末的水平。同時,國家對大學的基本布局已經(jīng)完成。
與這個轉變隨之而來的是大學教育的功能轉變,由過去的激勵型轉變?yōu)楸=⌒。在精英教育階段,只有百分之幾的人能上大學。上大學是一個人的奮斗目標,是激勵年輕人成材的標志。而到了大眾教育階段,上大學成為對社會有用的建設者的基本條件,一個人如果不上大學,基本上沒有生存技能和條件,根本無法成為這個社會的合格公民。
第三個變化就是中國的人口出生率出現(xiàn)拐點。1998年的人口出生率與過去10年相比下降了40%。201*年左右,大學招生將直接受到影響,靠擴大招生規(guī)模、粗放型的大學到那個時候將無法生存下去。前不久,有個企業(yè)家跟我說了這樣一句話,“國有企業(yè)的今天就是中國大學的明天!”我覺得這句話令人深思。高等教育也將面臨改革的陣痛。這個趨勢告訴我們,像湖北經(jīng)濟學院這樣一個新生的學校抓住了窮國辦大教育的機遇,抓住了規(guī)模擴張的機遇,我們得到了迅速發(fā)展,但是,這條路是不可能永遠走下去的。我們一定要深刻地意識到,如果不走內(nèi)涵發(fā)展的道路,即將到來的就是生存問題。
201*年世界教育部長會議上,發(fā)表了一個21世紀世界高等教育報告。報告對21世紀的高等教育提出的目標是(一)21世紀的人才標準:包括批評性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自我學習的能力等七個方面。(二)21世紀改革的優(yōu)先發(fā)展領域,也就是改革的方向有四個:數(shù)學和科學教育、語言、職業(yè)和技術教育、信息技術與教育體制改革。
我在想,我們已經(jīng)確定了人才培養(yǎng)的“三實”目標。我將其理解為創(chuàng)新、創(chuàng)優(yōu)、創(chuàng)業(yè)的人才;谶@樣一個培養(yǎng)目標,老師應該做什么?大學應該做什么?還有很多的問題值得我們?nèi)ニ伎迹芏嗟膯栴}值得我們?nèi)ビ懻摗?/p>
三、關于湖北經(jīng)濟學院的發(fā)展
經(jīng)過前段時間的調(diào)研,我對學校的總體情況有了一個初步了解。在調(diào)研中,大家都說了一些問題:如我們的科研水平還不夠高,教師隊伍年輕,學科建設還存在問題,資金投入不足,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有限,課堂到課率不是很高,對學生還在靠點名管理,教學管理制度設定不盡合理等。這些問題令人深思。我看來,這些問題都還只是表象,表象的背后是什么?湖北經(jīng)濟學院在過去5年有了很好的發(fā)展,下一步面臨的挑戰(zhàn)是什么?就教學改革而言,改革的重點是什么?龍頭是什么?換句話說,大學校長應該干什么?大學老師應該做什么?大學管理部門應該做什么?
這次會議的目的是要把我們的思路經(jīng)過黨委決策以后變成我們的實際行動。有幾個問題是我們必須取得共識的,現(xiàn)在我也沒有想得十分清楚,覺得有必要提出來和大家共同討論。
第一個問題是我們大學的定位。湖北經(jīng)濟學院提出了要“入主流”,入什么主流?入學科主流還是高等教育某個層次的主流?入主流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個問題,我們現(xiàn)實的情況,如專業(yè)、課程、學科、師資隊伍的優(yōu)勢和劣勢何在?我們的后發(fā)優(yōu)勢在哪里?比較優(yōu)勢在哪里?國家教育質(zhì)量工程項目最大的鼓勵方向是交叉學科的發(fā)展,我們學校的現(xiàn)狀怎樣?哪些學科具有學科交叉的條件和能力?
第三個問題,我們強調(diào)服務地方經(jīng)濟,湖北的經(jīng)濟發(fā)展對學校提出了什么樣的人才要求?對科研成果提了什么要求?前幾天羅清泉書記到學校來視察時指出:“你們一定要把旅游學院辦好!”因為湖北要發(fā)展“鄂西生態(tài)文化圈”,它將與“武漢城市圈”一道成為湖北未來的增長極。規(guī)劃已經(jīng)完成,政府的各項措施也即將到位,我們學校能夠做什么?應該做什么?
最后,我再講個故事。大家知道美國出了兩個國家危機報告,都是關于高等教育的,1983年的《國家處于危機之中》和201*年的《國家處于更大的危機之中》。尤其是201*年的報告,基本上是直接以中國為研究對象的,報告比較了中國和美國教育的不同,認為中國教育重視基礎教育,美國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注重學生開拓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他們認為,美國應該學習中國的高等教育,注重對學生基礎的培養(yǎng)。他們還算了一個帳,亞洲國家如果撤走他們的軟件工程師,美國的軟件業(yè)就完了!因為亞裔占美國軟件工程師的70%。講這個故事是想告訴大家,美國人有一種特殊的危機意識,甚至可以說是美國的民族精神,用危機感凝聚人心、鼓舞人心是他們發(fā)展的動力。湖北經(jīng)濟學院在過去的5年里飛速發(fā)展,在面臨目前良好的發(fā)展機遇時,要有危機意識,要認識到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機遇與風險同在。《國家處于危機之中》有一句話:“我們的教育不僅危及我們后代每一個人的就業(yè)機會,而且危及我們共同的未來。”我希望大家都記住這句話,我們要有危機意識、責任意識。
這是一個就在我們身邊的校長對大學看法,大家可以參考一下。我們需要什么,我們大學需要什么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湖北經(jīng)濟學院呂忠梅校長201*開學典禮致辭》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湖北經(jīng)濟學院呂忠梅校長201*開學典禮致辭: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