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寒假物理小結
初二物理小結
1、按我國交通管理部門最近規(guī)定,坐在小汽車前排的司機和乘客都應在胸前系安全帶,這
重要是為了減輕在下列哪種情況出現(xiàn)時對人造成的傷害()
A、車速太快B、車速太慢C、緊急剎車D、突然起動2、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A、所有的物體都具有慣性B、所有的摩擦力都是有害的
C、所有的物體都具有質量D、所有的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3、下列現(xiàn)象中最能表現(xiàn)出慣性現(xiàn)象的是()
A、球由靜止變?yōu)檫\動B、汽車突然向前起動時,車上的乘客會向后倒C、草地上滾動的小球,慢慢停下來D、熟了的果子會從樹上掉下來
4、在勻速直線行駛的火車車廂里,坐著一位乘客,他發(fā)現(xiàn)自己正上方頂棚上有一小水滴正
要下落,這滴水將落在()
A、此乘客的前面B、此乘客的后面C、此乘客的頭上D、此乘客的左側5、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磁鐵能吸引鐵塊,鐵塊不能吸引磁鐵B、沒有物體也能發(fā)生力的作用C、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D、腳踢球時,腳對球有力的作用,球對腳沒有力的作用6、下列說法中,哪一個是正確的()
A、磁鐵吸鐵,說明力是可以離開物體而獨立存在的
B、指南針能夠指示方向,說明有受力物體不一定有施力物體
C、馬拉車的同時,車也拉馬D、用腳踢足球,只有腳對球的作用。7、下列幾種現(xiàn)象中,不需要對物體施加力的是:()
A、物體從靜止變?yōu)檫\動B、物體從運動變?yōu)殪o止
C、物體做圓周運動D、物體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8、下列說法中,哪一種是錯誤的()..A、物體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它的運動狀態(tài)就一定不改變
B、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時,它的運動狀態(tài)就一定改變C、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D、物體之間不一定要相互接觸才能發(fā)生力的作用
9、兩個物體受到的重力分別為G1和G2,某同學畫出它們的受力圖如圖1所示,根據(jù)圖示,
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G1>G2B、G1則另一個力()
A、一定等于600NB、一定小于600NC、可能等于1400ND、一定大于1400N15、如圖3甲、乙、丙所示,各圖標出的F1、F2大小相等,它們間相互平衡的是()
A、圖甲所示的B、圖乙所示的B、圖丙所示的D、圖甲、圖乙、圖丙所示的
(甲)圖3(乙)(丙)
16、下列物體中,正在受到平衡力作用的是()
A、正從地面騰空而起的火箭B、豎直向上拋出的石子
C、沿光滑斜坡滾下的小球D、在水平直路上勻速行駛的汽車17、在下列事例中,哪一種是減小摩擦()
A、電工膠鉗上做有不平的花紋B、皮帶傳動中將皮帶收緊一些C、自行車的前后輪都裝在滾動軸承上D、汽車輪胎做有凸凹不平的花紋
18、某人拉一小車在水平地面上作勻速直線運動,設人對小車的拉力為F,車重為G,車對
地面的壓力為Q,地面對車的支持力為N,車受到的阻力為f,下列各對力中屬于平衡力的是()
A、Q與GB、G與FC、F與fD、Q與N19、關于二力平衡的討論中,錯誤的說法是()..A、一個物體只受兩個力作用,若該物體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則這兩個力一定是平衡力B、物體只受到兩個力作用,若該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則這兩個力一定是平衡力C、兩個力只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則這兩個力一定是平衡力
D、一個物體只受兩個力作用,若這兩個力的合力為零,則這兩個力一定是平衡力。20、把電燈用電線吊在天花板上(如圖4所示),下列幾對力中,屬于“彼此平衡的力”
是()
A、電燈受到的重力和電線對電燈的拉力B、電燈受到的重力和電燈對電線的拉力C、電燈受到的重力和天花板對電線的拉力
D、電燈對電線的拉力和電線對電燈的拉力
21、對靜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書來說,下列各組力中屬于相互作用力的是()A、書的重力和書對桌面的壓力B、書的重力和桌面對書的支持力
C、書的重力和桌子的重力D、書對桌面的壓力和桌面對書的支持力22、一臺電視機放在水平桌面上,下述幾對力中,彼此平衡的是()
A、電視機受到的重力與電視機對桌面的壓力B、電視機受到的重力與桌面對電視機的支持力C、電視機對桌面的壓力與桌面對電視機的支持力D、電視機對桌面的壓力與桌面對地面的壓力
23、用吊車勻速提起重物,若重物所受重力為G,吊車對鋼索的拉力為F,鋼索對重物的拉
力為T,重物對鋼索的拉力為T,則下列各對力中屬于平衡力的是()A、F與GB、F與TC、T與TD、T與GFA24、如圖1所示:物體A重10N,B重20N。兩個相同
FB的力F=4N,同時作用在A、B兩個物體上,使它們
在平面C上同步做勻速直線運動。則A、B間的摩擦C力為N;B、C間的摩擦力為N。圖125、如圖2所示,將一根彈簧掛在天花板上,某人用方向相同的兩個力作用于彈簧,已知F1空氣阻力為牛,方向。
27、豎直向上拋出一個小球,小球在上升和下降過程中都受到空氣阻力作用,阻力小于重力
且大小不變。若小球上升時受到的合力的大小為F1,下降時受到的合力的大小為F2,則F1F2(填“小于”、“大于”或“等于”)。
28、跳水運動員在從跳板上起跳過程中,運動員對跳板有向的力,這個力的施力物體是;同時,跳板對運動員有向的支持力,這個力的施力物體是。運動員起跳后,在空中作高難度動作時受到力的作用。
29、汽車在雪地上行駛要安裝防滑鏈,這是為了摩擦,自行車閘是通過
方法來增大摩擦的,是利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從而減小摩擦,騎自行車載人時比單獨騎車費力,說明越大摩擦越大。30.閱讀下列短文,回答短文后的問題。
在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過程中,一些同學作出了以下猜想:猜想A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猜想B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間的壓力大小有關;
猜想C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產生摩擦力的兩物體間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
為了檢驗上述有關猜想是否正確,某同學選用了一塊底面與各個側面粗糙程度均相同的長方體木塊,并設計了以下實驗方案:
步驟1:把長方體木塊平放在水平的長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木塊沿直線勻速滑動,讀出這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如圖甲);
步驟2:在長方體木塊上放上砝碼(如圖乙),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木塊,使砝碼與木塊一起沿直線勻速運動,比較“步驟2”與“步驟1”中彈簧測力計讀數(shù)的大;步驟3:在水平長木板上鋪上一層棉花,把木板平放在棉花上(不加砝碼),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木塊沿直線勻速滑動(如圖丙),比較“步驟3”與“步驟1”中彈簧測力計讀數(shù)的大小。
(1)當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木塊沿直線勻速滑動時,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就等于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為什么?(2)“步驟2”的設計目的,是為了檢驗上述猜想(A、B、C)中哪一個的正確與否?(3)為了檢驗“猜想C”是否正確,可在上述實驗基礎上再增加一個步驟,寫出你所設計的這一實驗步驟。
(4)在“步驟2”中,若木塊上方砝碼的重為0.5N,當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木塊沿直線勻速滑動時,則砝碼與木塊間摩擦力的大。ǎ。
A大于0.5NB大于零且小于0.5NC等于0.5ND等于零
31.在冰面上滑倒時,總是仰面朝天,而在急速奔跑中被絆倒時,卻總是趴在地上,請用學過的慣性知識解釋這兩種現(xiàn)象的差別。
32.快速列車、高速公路、立交橋、地鐵、輕軌、先進的空運、海運構筑的現(xiàn)代交通網遍布全球,與現(xiàn)代人的生活密切相關。
(1)車中安全措施之一是座位上設置有頭枕。頭枕在坐椅上方乘員的頭部位置,是一個固定且表面松軟的枕頭。當突然發(fā)生撞車事故時,頭枕起什么作用:。(2)車輛快速行駛時要與前面的車輛保持一定的距離,叫車距!案豢怠毙滦娃I車,在車速
為30km\/h時,制動后滑行距離為7.0m。那么“富康”新型轎車以該速度行駛時的實際車距應等于7.0m還是大于7.0m?為什么?在雨雪天氣車距應怎樣改變?33、如圖所示,物體A、B、C的重量均為G=10牛,疊放在水平桌面上。作用于B的水平向右的拉力F1=2牛;作用于C的水平向左的拉力F2=3牛,三個物體均處于靜止狀態(tài),求A和B,B和C,C和桌面間的摩擦力各為多大?(寫出分析過程)
33、下列現(xiàn)象中,物體由于慣性可能會造成危害的實例是()
A.把籃球投入藍筐B(yǎng).汽車進站提前關閉發(fā)動機C.用手拍打衣服,去掉塵土
D.公共汽車突然剎車時,乘客會向前傾倒34.關于慣性,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物體靜止時不容易推動,所以物體在靜止時比在運動時慣性大B.物體高速運動時不容易停下來,所以物體速度越大,慣性越大
C.物體不受力時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tài),所以物體只有在不受力時才有慣性D.慣牲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
35.如圖1所示,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小車上固定一塊磁鐵,人用木桿吊著一塊磁鐵,始終保持兩塊磁鐵之間有一定的間隙且不變。則小車的狀態(tài)是()
A.向左運動,越來越快B.向右運動,越來越快
C.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D.有時快有時慢的直線運動
36如圖所示,重為G的物體P掛在測力計下,其下端的紙帶穿過打點計時器,F(xiàn)分別兩次拉動物體P豎直向上運動,打出的紙帶分別如圖15(a)、(b)所示,其對應測力計的示數(shù)分別為Fa、Fb,則Fa和Fb的大小關系是()
AFaFb
D以上三種情況都有可能37.如圖3所示,細繩上端固定在O點,下端系
一個小球,小球在水平面內做圓周運動。假如從某一時刻起,細繩斷裂,且小球所受的一切外力同時消失那么小球將
A.做勻速直線運動B.立即停止運動
C.運動越來越慢D.仍做圓周運動圖3
38、圖6中的水平桌面足夠長,不計托盤質量和滑輪與繩的摩擦.物體A重10N,當物體B重為2N時,物體A保持靜止,這時A物體受到的摩擦力為_____N;當物體B重為3N時,物體A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運動一段時間托盤著
地,此后物體A做________運動,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N.圖6
39.小英同學在超市購物時,用5N的水平力推著一輛小車在水平地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這時小車受到的阻力是________________N。突然,小英發(fā)現(xiàn)前面有一個小孩,她馬上用10N的水平力向后拉小車,使小車減速,在減速運動的過程中,小車所受的合力為__________N(假設小車所受阻力的大小不變)。
40.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駱駝的腳很大,可以減小壓力,從而使其在沙漠中自如行走
B.啄木鳥的嘴很尖細,可以增大壓強,從而鑿開樹桿,捉到躲藏在深處的蟲子C.壁虎的腳掌上有許多“吸盤”,從而利用大氣壓使其在天花板上也不會掉下來D.深水里的海魚,捕到岸上時會死掉,主要原因是水面上的壓強比深水處小得多41.大氣壓強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系密切.以下事實屬于大氣壓強應用的是()A.載重量較大的汽車有許多車輪B.用吸管很容易從瓶中吸取飲料
C.人能輕松地浮在死海的誨面上D.攔河壩的截面上窄下寬呈梯形
42.將同一壓強計的金屬盒先后放入甲、乙兩種液體中,現(xiàn)象如圖1所示。這兩種液體的密度大小關系是()
A.甲液體的密度一定小于乙液體的密度B.甲液體的密度一定等于乙液體的密度
C.甲液體的密度一定大于乙液體的密度D.無法判斷43、如圖2,兩個形狀、大小、材料完全相同的實心物體1和2,放在水平桌面上,它們對桌面產生的壓力F或壓強p的大小關系正確的是()A.F1=F2B.F1>F2C.p1=p2D.p1>p2
33.如圖3所示,兩只容器分別盛有相同高度的酒精和水,在A、圖2B、C三點中,液體產生的壓強分別為pA、pB、pC,則下列有
關pA、pB、pC的大小的關系,正確的()水酒精A.pA>pB>pCB.pA<pB<pChAC.pA=pB>pCD.pA=pB<pC
CBh
圖3
45.如圖5所示,兩個正方體金屬塊A、B登放在水平地面上,
金屬塊B對地面的壓強為P1。若取走金屬塊A,金屬塊B對地面的壓強為p2,邊長之比l1:l2=2:3,已知p1:p2=3:2,則金屬塊A與金屬塊B的密度之比為
。
2
46、如圖6,平底茶壺的質量是400g,底面積是40cm,內盛0.6kg的開水,放置在面積
2
為1m的水平桌面中央。試求:⑴水對茶壺底部的壓力;⑵茶壺對桌面的壓強。
圖6
擴展閱讀:初二寒假假期總結
初二寒假假期總結
已經開學了,總結的有點晚。
寒假前的家長會,氣氛就很緊張,老師一直強調寒假時間短,而且下學期還有小三科會考,時間緊張,假期主課要提前做好預習。所以這個假期就沒有出遠門,只是初二跟朋友一起去滑雪玩了一天,讓孩子放松了一下。
好的經驗:
家長會上,物理老師說沒有什么作業(yè),要求預習前兩個單元。把書上的實驗用學具連一連就行。這事我真記住了。假期強調了好幾遍,并提出要跟她一起連。開學前的一天晚上,孩子在對著一個電路圖苦思冥想很長時間之后,終于搬出了學具盒,說輔導班老師說這個電路圖是歐姆定律的根本,要連一連。我馬上饒有興趣的湊上前去。
連完這道題,我馬上要求做書上的實驗。不想做。在我的堅持下,不太情愿的開始了。我也興致勃勃的一起動手。沒想到,自己看著孩子連的著急,實際一動手,也不好連。這下孩子得意了:說媽媽你怎么這么笨,去去去!我來!自己一會兒就順利連好了。成功!
開學后,昨天回家說,物理老師重新分組了,自己是小組長,有壓力啊。呵呵。教訓:
開學前一周,孩子就說寫的作業(yè)已經完成,然后就是背。因為已經有暑假時沒背好語文開學時天天忙著背的教訓,所以我也就沒有追在后邊檢查強調,沒想到還是有問題。這是這幾天開學后,晚飯時孩子自己說漏了的。說學古文,老師問有幾個背過來的?結果舉手的不到十個。我說這個包括你吧?搖了搖頭。為什么?古文不好理解不好背。那為什么不問?不查?老師說輔導書上的不對,網上也不對。理由似乎還挺充分。那為什么別人能做到,能背過呢?不吭聲了?磥砦疫是應該抽查一下的。
小三科,本學期要會考,家長會老師就強調了,我的兩個孩子正上初三的朋友也說,最好寒假復習一下,我也就這么轉述給孩子了。開學前最后幾天,孩子倒是像模像樣的拿出地理生物書看過,但效果沒有確認。問題是信息技術,昨晚發(fā)現(xiàn)同步練習上的很多選擇填空都不會,我看了也是拿不準答案的。心想怎么會這么難,回頭一翻書,書上全有!看來看書是多么重要。
趁剛開學作業(yè)還不多,趕緊看信息技術書!進入初二下學期了,真不敢偷懶了。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初二寒假物理小結》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初二寒假物理小結: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