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研究性學習論文
研究性學習走進物理課堂
太原十二中賈雷
摘要:當前有關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的問題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如何在物理教學中實施成為當前的要務,而研究性學習順應了這一歷史的客觀要求。現(xiàn)存的物理學教學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建立物理學知識框架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積極創(chuàng)新情境,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養(yǎng)成科學探究的能力,是物理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本文就此問題結合物理課堂教學的實踐談些粗淺看法。關鍵詞:研究性學習物理教學必要性把握注意事項一、在高中物理教學中貫穿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倡導建立積極的價值觀,倡導“參與式”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這些教育改革的新觀念已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并成為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研究性學習是由學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選取專題、設計研究方案,通過主動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問題的解決,從而了解和體驗科學探索的過程,養(yǎng)成自主探究。向高中學生傳授科學研究的知識和方法,并在活動課程或課外活動中開展一些課題研究活動,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因而研究性學習順應了這一歷史的客觀要求。
研究性學習過程運用于物理教學,具有以下優(yōu)勢:①研究性學習能讓學生自主地參與觀察生命現(xiàn)象,探索生命本質(zhì),從而獲得物理學知識,有效地形成物理學概念;②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在于培養(yǎng)學生對生命科學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是形成物理學概念的前提;③研究性學習能培養(yǎng)學生探究物理世界的積極態(tài)度,如同交給學生一把開啟生命科學寶庫的金鑰匙.
傳統(tǒng)的物理課堂教學都是按學科知識的邏輯體系進行教學,以傳授課本知識獲得間接經(jīng)驗為主。即使是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都是教師的控制下按部就班地進行。知識的傳授很少有機會與學生的生活以及社會實踐相聯(lián)系。在物理課程中,貫穿研究性學習,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在物理課堂教學中進行研究性學習,符合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可給學生一些真正屬于他們自己的學習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提高,加深對生命科學的理解和熱愛,更好地體現(xiàn)物理教學與社會發(fā)展的聯(lián)系。二、物理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把握
物理科學素養(yǎng)作為科學素養(yǎng)的一部分,是現(xiàn)代人一生都需要,并應不斷得到發(fā)展的。一個人的職業(yè)可能與物理學沒有直接關系,但任何人的生活和工作都不可能脫離物理圈,況且人就是最重要的物理。物理學素養(yǎng)包括具備基本的物理學知識,相應的技能和能力,對社會中的物理學問題的解決有濃厚興趣并積極參與,用正確的價值觀規(guī)范自己的態(tài)度、行為和習慣。同時,科學是開放的、發(fā)展的,今天被認為是正確的,明天未必仍然完全正確,科學貴在創(chuàng)新,要不斷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從這意義上講,物理學科開展研究性學習有一定的學科優(yōu)勢,學生容易選擇那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比較感興趣的專題進行研究,具備了研究性學習內(nèi)容選擇的開放性特點,面對著廣泛的內(nèi)容,應該如何選題呢?1.最好的教學法一興趣教學。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寓教于學,寓教于樂,從而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掌握了知識的要點。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的活動都是由一定的動機引起的,學生的學習和研究也是如此。在物理教學中,教學若能緊密結合物理教學內(nèi)容,提出一些學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的、與生產(chǎn)生活密切關聯(lián)的物理問題,并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積極創(chuàng)設開放的教學情景,將會誘發(fā)學生的探索研究動機,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周圍有關物理現(xiàn)象的關注,激發(fā)對物理的情感傾向。只有在學生產(chǎn)生了興趣的起點上,才會引發(fā)積極的思索和產(chǎn)生探求未知的愿望。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學習,不會覺得學習是一種負擔,甚至有時廢寢忘食。2.合理質(zhì)疑激發(fā)學生思考。
教師的作用不僅僅在于“給出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引出活動!要善于設計疑問,激發(fā)學生的認識沖突,使其處于積極主動的地位,從而把他們的注意力引向所研究的問題上來。問題應該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線,教學活動自始至終均應用圍繞著問題展開。讓學生在不斷提出新問題,認識新問題和解決新問題中提高綜合素質(zhì)。這樣才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形成、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在課程教學的課堂里,學科知識本身的豐富性會帶來學生思維的多相性,各種各樣不同領域的問題涌向教師,教師不可能接觸所有領域的知識,一時回答不出來不足為奇,重要的是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探索,保持學生探究的熱情和興趣,并能與共同面對問題進行研究。教師要讓自己成為學生活動的參與者。3.可操作性學習信心毅力的培養(yǎng)
研究性學習的選題必須考慮是否具備觀察、調(diào)查、實驗等客觀條件,包括學校條件、學生條件、社會條件,只有這樣,學生的研究才能按部就班、有事可干,有充實感,有成功喜悅感。因此選題必須來源于學生身邊周圍發(fā)生的問題或者通過學生老師共同努力就能得到解決的問題,以做到切實可行。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動口、動手、動腦中,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存,有利于智慧技能的遷移,參與中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讓學生在真實而未知的情境中動手去探求真知,親自去解決實際問題,學習實驗技能的方法,認識科學知識的價值,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不斷產(chǎn)生探究的愿望,有助于學生確立克服困難的意志和信心。4.設置懸念延伸教學
我國的章回體小說都做了妙趣奪人的心理設計,每當故事發(fā)展到高潮時,矛盾沖突達到白熱化程度時,作者往往要來一個急剎車,以“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告一段落,使讀者產(chǎn)生欲知不得,欲罷不能的心理,這就懸念心理,所以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和教材具體內(nèi)容,恰當設置懸念,而且教師應有意識地留問題給學生,使教學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回味無窮”。三、物理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初步實踐
1.貼近生活,引入課題,進行推測,提出假設
本教學設計從教師有目的的給出材料日常生活中的淀粉消化的速度與生產(chǎn)過程中淀粉水解速度比較直接切入課題,引起學生興趣的同時,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物理體內(nèi)的催化劑酶的特點。
材料:人每天都需要吃飯,人體消化的速度相當快。人體內(nèi)每小時可以水解500噸淀粉,相同質(zhì)量的淀粉,在有足夠的酸作為催化劑的條件下,全部水解需要十幾天。這個事實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教師引導:酶是物理催化劑,它和無機催化劑相比,可能具有高效性的特點。怎樣才能知道酶具有高效性呢?
2.點撥啟發(fā),設計方案,實驗探索
教師引導:我們在無機化學當中學過催化劑,怎樣能確定哪種催化劑的效率更高呢?學生討論得出結論:比較相同化學反應在不同的催化劑的催化作用下,通過化學反應速度可以確定催化劑的催化效率化學反應速度越快的,催化劑的效率越高;反之,催化效率越低。教師引導:化學反應速度怎樣才能確定呢?
學生思考回答:通過反應物的消耗速度或者產(chǎn)物的生成速度比較可以看出來。
材料:過氧化氫(H2O2)在Fe3+的催化下,也可分解成H2O和O2,動物新鮮肝臟中含有的過氧化氫酶也能催化這個反應。據(jù)測算,每滴氯化鐵中的Fe3+數(shù),大約是肝臟研磨液中過氧化氫分子數(shù)的25萬倍。從數(shù)目上看,一滴含有催化劑的容液中,F(xiàn)e3+數(shù)遠遠大于過氧化氨酶的分子數(shù)。
如果現(xiàn)在我們想弄清楚Fe3+與過氧化氫酶,哪一種催化劑的催化效率高,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設計這個實驗?
問題引發(fā)了學生的熱烈討論。面對學生的爭論、教師不急于點評。先讓學生相互點評,最后經(jīng)教師分析比較,最終篩選出下列設計方案對猜想進行探究分組實驗。
實驗設計引導:要比較Fe3+和過氧化氫酶的催化效率,設計實驗中的其他條件應該相同,如兩個試管中過氧化氫溶液的量應該相同,F(xiàn)e3+和動物肝臟也應盡可能同時加入兩個試管中。然后通過產(chǎn)物O2的產(chǎn)生速度,即氣泡的產(chǎn)生量、帶火星的衛(wèi)生香的復燃速度,或者試管溫度的變化最終確定酶與無機催化劑效率高低。
教師在引導過程中,要注重等量原則,科學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等總要的實驗設計原則的滲透。
學生按實驗設計步驟分組實驗。并思考問題:1.你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到哪些實驗現(xiàn)象?2.通過這個實驗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通過以上的引導,從提問、引導猜想,設計實驗進行探究,環(huán)環(huán)相扣,有的放矢,學生的求知欲望冉冉升起,為下一步探索研究作了良好的鋪墊。既能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又在實驗的設計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3.實踐拓展,深化認識
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結論,酶的一個特性高效性。給出生產(chǎn)實踐資料,學生在分析中,深化學生認識,加強學生科學就在身邊的探究思想。資料:人們在生產(chǎn)實踐中就是利用了酶的這個特性,比如說在污染物的處理上,廢舊塑料的大批量降解利用的就是相關的酶,塑料自然降解需要上百年的時間,甚至需要更長時間,而利用專用酶處理相等量的塑料幾天內(nèi)就可以完成。四、在實施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研究性學習應該面向全體學生。離開了全體學生這個層面,研究性學習就完全背離了它的初衷。所以,要讓研究性學習避免"貴族化",走向"平民化",就得重研究過程,而淡化研究成果。如果成果不期而遇,自然是個驚喜,但不出成果,只要"學會了研究",也是極大的收獲。
2.研究性學習的選擇要有的放矢。學生的認知結構能力水平參差不齊,給選題帶來了困難。課題的設置首先必須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同時課題必須符合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能力,同時又應有一定的難度與梯度,能開拓學生的思維;但在同一學校同一班級學生的認知結構能力水平參差不齊,給選題帶來了困難,選題應該面對哪一層次的學生。如果面對尖子生,那么其他學生就產(chǎn)生畏難情緒,沒有積極性,無從下手,從而在活動形成依賴心理,如果只獲得了別人整理好的有序的知識而沒有自己的理解,達不到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如果忽視尖子生,尖子生又得不到培養(yǎng);如果分組過多,選題過多,老師又沒有太多的精力去指導。
3.謹防對物理研究性學習只重形式而不重實質(zhì)。部分教師為了趕“潮流”或通過壓力又不得不向研究性學習靠攏,因此在形式上僵硬地套用“類似研究”的方式和“設問探究解答”模式進行課堂教學,把物理課堂搞得“四不像”,不但未能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而且在傳授知識這個層面上也未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浯罅搜芯啃詫W習的功效,盲目追從研究性學習,部分教師不管這節(jié)課是否適合用研究性學習方式,每節(jié)課,每個知識點都用這種方式去講解,“千篇一律、生搬硬套”,完全忽視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的優(yōu)點,把研究性學習視為“萬能產(chǎn)品”。這樣的研究性學習取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順利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關鍵因素在于教師觀念的轉變。五、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1.從科學研究的意義上講,通常發(fā)現(xiàn)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地圓學說的提出是哥倫布航行美洲的認識依據(jù),法拉第的電磁感應原理是電力廣泛運用的理論基礎。因此,認真選題并進行可行性研究的初步論證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起始?茖W家們都認為,提出問題是學得真知的關鍵一步,一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假如提不出問題,那么就很難想像他真正地學到了什么。
2.通過教學中的教學方式的轉變,驚喜地發(fā)現(xiàn),無論是對老師的教還是對學生的學,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首先,研究性學習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那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變老師講學生聽為真正學生自己學、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熱情,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了學生掌握、運用、分析信息材料的能力,開拓了學生的眼界和思維能力,學到了許多課本上沒有學到的知識,大大豐富了學生的思維方法,形成了一系列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第二,研究性學習給我們的教學方式及老師提出了更新的挑戰(zhàn)。研究性學習讓我們的學生大膽探索,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學生人多,思維不受限制,老師的引導如何發(fā)揮作用,這就給我們老師的教學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隨著涉及的面越來越廣,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加強學習,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有動力就有進步,研究性學習對推動教學改革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實質(zhì)上,它將帶來教法和學法一次新的革命。
擴展閱讀:高中生物研究性學習論文
高中生物研究性學習論文
尹冬靜
摘要:當前有關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的問題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如何在生物教學中實施成為當前的要務,而研究性學習順應了這一歷史的客觀要求,F(xiàn)存的生物學教學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建立生物學知識框架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積極創(chuàng)新情境,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養(yǎng)成科學探究的能力,是生物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本文就此問題結合生物課堂教學的實踐談些粗淺看法。關鍵詞:研究性學習生物教學必要性把握注意事項一、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貫穿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倡導建立積極的價值觀,倡導“參與式”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這些教育改革的新觀念已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并成為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研究性學習是由學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選取專題、設計研究方案,通過主動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問題的解決,從而了解和體驗科學探索的過程,養(yǎng)成自主探究。向高中學生傳授科學研究的知識和方法,并在活動課程或課外活動中開展一些課題研究活動,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因而研究性學習順應了這一歷史的客觀要求。
研究性學習過程運用于生物教學,具有以下優(yōu)勢:①研究性學習能讓學生自主地參與觀察生命現(xiàn)象,探索生命本質(zhì),從而獲得生物學知識,有效地形成生物學概念;②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在于培養(yǎng)學生對生命科學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是形成生物學概念的前提;③研究性學習能培養(yǎng)學生探究生物世界的積極態(tài)度,如同交給學生一把開啟生命科學寶庫的金鑰匙.
傳統(tǒng)的生物課堂教學都是按學科知識的邏輯體系進行教學,以傳授課本知識獲得間接經(jīng)驗為主。即使是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都是教師的控制下按部就班地進行。知識的傳授很少有機會與學生的生活以及社會實踐相聯(lián)系。在生物課程中,貫穿研究性學習,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在生物課堂教學中進行研究性學習,符合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可給學生一些真正屬于他們自己的學習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提高,加深對生命科學的理解和熱愛,更好地體現(xiàn)生物教學與社會發(fā)展的聯(lián)系。二、生物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把握
生物科學素養(yǎng)作為科學素養(yǎng)的一部分,是現(xiàn)代人一生都需要,并應不斷得到發(fā)展的。一個人的職業(yè)可能與生物學沒有直接關系,但任何人的生活和工作都不可能脫離生物圈,況且人就是最重要的生物。生物學素養(yǎng)包括具備基本的生物學知識,相應的技能和能力,對社會中的生物學問題的解決有濃厚興趣并積極參與,用正確的價值觀規(guī)范自己的態(tài)度、行為和習慣。同時,科學是開放的、發(fā)展的,今天被認為是正確的,明天未必仍然完全正確,科學貴在創(chuàng)新,要不斷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從這意義上講,生物學科開展研究性學習有一定的學科優(yōu)勢,學生容易選擇那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比較感興趣的專題進行研究,具備了研究性學習內(nèi)容選擇的開放性特點,面對著廣泛的內(nèi)容,應該如何選題呢?1.最好的教學法一興趣教學。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寓教于學,寓教于樂,從而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掌握了知識的要點。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的活動都是由一定的動機引起的,學生的學習和研究也是如此。在生物教學中,教學若能緊密結合物理教學內(nèi)容,提出一些學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的、與生產(chǎn)生活密切關聯(lián)的物理問題,并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積極創(chuàng)設開放的教學情景,將會誘發(fā)學生的探索研究動機,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周圍有關物理現(xiàn)象的關注,激發(fā)對物理的情感傾向。只有在學生產(chǎn)生了興趣的起點上,才會引發(fā)積極的思索和產(chǎn)生探求未知的愿望。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學習,不會覺得學習是一種負擔,甚至有時廢寢忘食。2.合理質(zhì)疑激發(fā)學生思考。
教師的作用不僅僅在于“給出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引出活動!要善于設計疑問,激發(fā)學生的認識沖突,使其處于積極主動的地位,從而把他們的注意力引向所研究的問題上來。問題應該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線,教學活動自始至終均應用圍繞著問題展開。讓學生在不斷提出新問題,認識新問題和解決新問題中提高綜合素質(zhì)。這樣才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形成、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在課程教學的課堂里,學科知識本身的豐富性會帶來學生思維的多相性,各種各樣不同領域的問題涌向教師,教師不可能接觸所有領域的知識,一時回答不出來不足為奇,重要的是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探索,保持學生探究的熱情和興趣,并能與共同面對問題進行研究。教師要讓自己成為學生活動的參與者。3.可操作性學習信心毅力的培養(yǎng)
研究性學習的選題必須考慮是否具備觀察、調(diào)查、實驗等客觀條件,包括學校條件、學生條件、社會條件,只有這樣,學生的研究才能按部就班、有事可干,有充實感,有成功喜悅感。因此選題必須來源于學生身邊周圍發(fā)生的問題或者通過學生老師共同努力就能得到解決的問題,以做到切實可行。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動口、動手、動腦中,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存,有利于智慧技能的遷移,參與中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讓學生在真實而未知的情境中動手去探求真知,親自去解決實際問題,學習實驗技能的方法,認識科學知識的價值,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不斷產(chǎn)生探究的愿望,有助于學生確立克服困難的意志和信心。4.設置懸念延伸教學
我國的章回體小說都做了妙趣奪人的心理設計,每當故事發(fā)展到高潮時,矛盾沖突達到白熱化程度時,作者往往要來一個急剎車,以“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告一段落,使讀者產(chǎn)生欲知不得,欲罷不能的心理,這就懸念心理,所以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和教材具體內(nèi)容,恰當設置懸念,而且教師應有意識地留問題給學生,使教學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回味無窮”。三、生物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初步實踐
1.貼近生活,引入課題,進行推測,提出假設
本教學設計從教師有目的的給出材料日常生活中的淀粉消化的速度與生產(chǎn)過程中淀粉水解速度比較直接切入課題,引起學生興趣的同時,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生物體內(nèi)的催化劑酶的特點。
材料:人每天都需要吃飯,人體消化的速度相當快。人體內(nèi)每小時可以水解500噸淀粉,相同質(zhì)量的淀粉,在有足夠的酸作為催化劑的條件下,全部水解需要十幾天。這個事實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教師引導:酶是生物催化劑,它和無機催化劑相比,可能具有高效性的特點。怎樣才能知道酶具有高效性呢?
2.點撥啟發(fā),設計方案,實驗探索
教師引導:我們在無機化學當中學過催化劑,怎樣能確定哪種催化劑的效率更高呢?學生討論得出結論:比較相同化學反應在不同的催化劑的催化作用下,通過化學反應速度可以確定催化劑的催化效率化學反應速度越快的,催化劑的效率越高;反之,催化效率越低。教師引導:化學反應速度怎樣才能確定呢?
學生思考回答:通過反應物的消耗速度或者產(chǎn)物的生成速度比較可以看出來。
材料:過氧化氫(H2O2)在Fe3+的催化下,也可分解成H2O和O2,動物新鮮肝臟中含有的過氧化氫酶也能催化這個反應。據(jù)測算,每滴氯化鐵中的Fe3+數(shù),大約是肝臟研磨液中過氧化氫分子數(shù)的25萬倍。從數(shù)目上看,一滴含有催化劑的容液中,F(xiàn)e3+數(shù)遠遠大于過氧化氨酶的分子數(shù)。
如果現(xiàn)在我們想弄清楚Fe3+與過氧化氫酶,哪一種催化劑的催化效率高,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設計這個實驗?
問題引發(fā)了學生的熱烈討論。面對學生的爭論、教師不急于點評。先讓學生相互點評,最后經(jīng)教師分析比較,最終篩選出下列設計方案對猜想進行探究分組實驗。
實驗設計引導:要比較Fe3+和過氧化氫酶的催化效率,設計實驗中的其他條件應該相同,如兩個試管中過氧化氫溶液的量應該相同,F(xiàn)e3+和動物肝臟也應盡可能同時加入兩個試管中。然后通過產(chǎn)物O2的產(chǎn)生速度,即氣泡的產(chǎn)生量、帶火星的衛(wèi)生香的復燃速度,或者試管溫度的變化最終確定酶與無機催化劑效率高低。
教師在引導過程中,要注重等量原則,科學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等總要的實驗設計原則的滲透。
學生按實驗設計步驟分組實驗。并思考問題:1.你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到哪些實驗現(xiàn)象?2.通過這個實驗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通過以上的引導,從提問、引導猜想,設計實驗進行探究,環(huán)環(huán)相扣,有的放矢,學生的求知欲望冉冉升起,為下一步探索研究作了良好的鋪墊。既能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又在實驗的設計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3.實踐拓展,深化認識
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結論,酶的一個特性高效性。給出生產(chǎn)實踐資料,學生在分析中,深化學生認識,加強學生科學就在身邊的探究思想。資料:人們在生產(chǎn)實踐中就是利用了酶的這個特性,比如說在污染物的處理上,廢舊塑料的大批量降解利用的就是相關的酶,塑料自然降解需要上百年的時間,甚至需要更長時間,而利用專用酶處理相等量的塑料幾天內(nèi)就可以完成。四、在實施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研究性學習應該面向全體學生。離開了全體學生這個層面,研究性學習就完全背離了它的初衷。所以,要讓研究性學習避免"貴族化",走向"平民化",就得重研究過程,而淡化研究成果。如果成果不期而遇,自然是個驚喜,但不出成果,只要"學會了研究",也是極大的收獲。
2.研究性學習的選擇要有的放矢。學生的認知結構能力水平參差不齊,給選題帶來了困難。課題的設置首先必須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同時課題必須符合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能力,同時又應有一定的難度與梯度,能開拓學生的思維;但在同一學校同一班級學生的認知結構能力水平參差不齊,給選題帶來了困難,選題應該面對哪一層次的學生。如果面對尖子生,那么其他學生就產(chǎn)生畏難情緒,沒有積極性,無從下手,從而在活動形成依賴心理,如果只獲得了別人整理好的有序的知識而沒有自己的理解,達不到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如果忽視尖子生,尖子生又得不到培養(yǎng);如果分組過多,選題過多,老師又沒有太多的精力去指導。
3.謹防對生物研究性學習只重形式而不重實質(zhì)。部分教師為了趕“潮流”或通過壓力又不得不向研究性學習靠攏,因此在形式上僵硬地套用“類似研究”的方式和“設問探究解答”模式進行課堂教學,把生物課堂搞得“四不像”,不但未能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而且在傳授知識這個層面上也未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浯罅搜芯啃詫W習的功效,盲目追從研究性學習,部分教師不管這節(jié)課是否適合用研究性學習方式,每節(jié)課,每個知識點都用這種方式去講解,“千篇一律、生搬硬套”,完全忽視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的優(yōu)點,把研究性學習視為“萬能產(chǎn)品”。這樣的研究性學習取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順利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關鍵因素在于教師觀念的轉變。五、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1.從科學研究的意義上講,通常發(fā)現(xiàn)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地圓學說的提出是哥倫布航行美洲的認識依據(jù),法拉第的電磁感應原理是電力廣泛運用的理論基礎。因此,認真選題并進行可行性研究的初步論證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起始。科學家們都認為,提出問題是學得真知的關鍵一步,一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假如提不出問題,那么就很難想像他真正地學到了什么。
2.通過教學中的教學方式的轉變,驚喜地發(fā)現(xiàn),無論是對老師的教還是對學生的學,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首先,研究性學習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那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變老師講學生聽為真正學生自己學、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熱情,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了學生掌握、運用、分析信息材料的能力,開拓了學生的眼界和思維能力,學到了許多課本上沒有學到的知識,大大豐富了學生的思維方法,形成了一系列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第二,研究性學習給我們的教學方式及老師提出了更新的挑戰(zhàn)。研究性學習讓我們的學生大膽探索,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學生人多,思維不受限制,老師的引導如何發(fā)揮作用,這就給我們老師的教學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隨著涉及的面越來越廣,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加強學習,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有動力就有進步,研究性學習對推動教學改革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實質(zhì)上,它將帶來教法和學法一次新的革命。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高中生物研究性學習論文》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高中生物研究性學習論文: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