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總結
第17課
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禁軍將領趙匡胤在陳橋驛發(fā)動兵變,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北宋的滅亡:1127年金軍攻入開封,俘虜徽宗欽宗二帝,史稱“靖康之變”;同年,欽宗之弟趙構在南京稱帝,后定都臨安,史稱“南宋”;1279年,南宋流亡政府被元軍消滅,南宋滅亡。
2.大蒙古國的建立者是鐵木真(成吉思汗)元朝的建立者是忽必烈,建立時間為1271
3.與北宋長期并立的政權先后有遼、西夏、金。4.北宋在政治上的重要特點是建立文官體制,它為什么要建立文官體制?文官體制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對北宋造成了什么影響?
原因:鑒于唐末五代以來藩鎮(zhèn)割據、禁軍將領篡奪皇位的歷史教訓。
建立:①宋太祖以“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確立樞密院主軍政、
三衙統兵和皇帝總攬兵權的體制;樞密院長官由文官擔任;
②實行內重外輕方針,各地強壯士兵編入中央禁軍;
③采取更戍法,輪流變換駐地,防止將領割據對抗朝廷;
④以“重文輕武”為基本國策,通過科舉選拔文人為官,形成一個以科舉出身的士
大夫為主體的文官政府;
⑤為便于調遣,又實行官、職、差遣相分離的制度。
影響:積極有效消除了分裂割據、軍人亂政的隱患消極形成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4.北宋是如何對科舉考試進行改革的?改革有什么影響?
改革:①增設“殿試”,由皇帝復試,形成解試、省試和殿試三級考試制度;②為防范舞弊,創(chuàng)設“彌封”、“謄錄”等制度規(guī)則③廢“帖經”,增加策論考試,注重理解和實際分析能力影響:①不僅為宋朝選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
②也對普及教育和傳播知識產生了積極影響。
第19課
1.北宋與遼維持百余年的和好關系是通過1005年的澶淵之盟。2.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將是岳飛,他在郾城大敗金軍騎兵。
3.南宋與金的議和被稱為“紹興議和”。
4.宋、遼、西夏、金并立時期,各政權在邊境設置的互市貿易的市場被稱為“榷場”宋主要輸出的商品有茶葉、瓷器、絲織品。這種市場的主要影響是:促進邊境地區(qū)的商品交流,是各對立政策、地區(qū)間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第20課
1.兩宋時期南方經濟(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的發(fā)展狀況如何?反映了我國經濟發(fā)展的什么趨勢?形成這一趨勢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農業(yè)方面:
1、技術水田農具改進,稻麥輪作技術推廣2、耕地大量開墾,如圩田等
3、農作物糧食作物,水稻發(fā)展,太湖流域成為全國的糧倉,“蘇湖熟,
天下足”經濟作物,桑蠶業(yè)中心南移。
第二,手工業(yè)方面:紡織絲織,蘇杭絲織作坊,出現“機戶”,棉織,海南島有
先進工具制瓷發(fā)達,中心為景德鎮(zhèn)造船業(yè)東南沿海發(fā)達,造船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第三,商業(yè)方面:國內發(fā)展,四川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國外海外貿易發(fā)達,出現了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其大宗商品是香料、絲織品和瓷器,起點是泉州
趨勢:到南宋時,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主要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先進生產技術和勞動力;(經濟)南方政局相對穩(wěn)定;南方政權致力于經濟發(fā)展;(政治)南方地理環(huán)境優(yōu)越
第21課
1.北宋發(fā)明泥活字印刷術的是畢,13時機,活字印刷術東傳朝鮮、日本,西傳中亞、波斯和歐洲,對中外文化交流和傳播產生了巨大影響。2.火藥在開始用于戰(zhàn)爭,具備管形火器特征的有:南宋的“突火槍”,宋元間的“火銃”;火器的發(fā)明和使用,改變了戰(zhàn)爭方式,使戰(zhàn)爭進入到冷兵器和器并用的時代。傳到歐洲后,對歐洲的歷史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3.北宋最著名的科學家是沈括,他用筆記體裁寫出科學著作是《夢溪筆談》,被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他還創(chuàng)制了“十二氣歷”
第22課
1.大都是元朝的政治中心,又是世界聞名的商業(yè)大都市。
2.元朝時,中西交往盛極一時,其著名代表是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華。3.為統治遼闊疆域,元朝采取了哪些措施?
取法漢族王朝,建立中央集權體制,中央設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臺;地方行政創(chuàng)設
行省制度,是我國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變革;吐蕃由宣政院管理,西藏自此成為中國的一個行政區(qū)域;設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臺灣)。一、需準確記憶的時間:1.元朝建立的時間12712.南宋滅亡的時間12793.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的時間南宋4.明朝建立的時間13685.明朝滅亡的時間1644
二、明朝的興亡
1.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清朝的建立者是皇太極。
2.為了加強皇權,明朝統治者(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①廢除中書省和丞相,六部直接聽命于皇帝(廢丞相);
②朱元璋設殿閣大學士,以備顧問,明成祖朱棣正式確立內閣制度;內閣完全遵照皇帝旨意行事,實質是皇權組成部分(設內閣)
③建立錦衣衛(wèi)、東廠等特務機構,由皇帝直接指揮權利凌駕于政府司法部門之上,使皇權趨于極端,君主專制政體的集權程度臻于空前。④對地方實行更為嚴密的控制。參考P31頁練習2.3.
三、清朝前期的政治與經濟
1.清初統治者為什么設立軍機處?它是如何逐步設立的?它的設立有什么影響?
(背景)清初,中央政府設置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軍國大事往往不經內閣而由議政王大臣會議商定,皇權因此受到一定制約。
(過程)康熙帝設立南書房,以鉗制議政王大臣會議,但實際作用有限;雍正帝以應對西北戰(zhàn)事為由,創(chuàng)設軍機房,后固定為常設的軍機處。
(影響)軍機處完全秉承皇帝旨意辦事,使皇權得以空前加強。
2.清朝為鞏固多民族國家采取了哪些措施?(結合所學知識,從東北、西北、西南、東南四個方位談談清初是任何鞏固多民族國家的?)
在東北,為了抵御來自沙俄的威脅,康熙時,清軍通過兩次雅克薩之戰(zhàn)給俄軍以沉重打擊,隨后,雙方簽定《尼布楚條約》劃定中俄東段邊界,保持了較長時期的和平。
在西北,康、雍、乾三朝多次遣軍征討,平定了蒙古準噶爾部的叛亂;其后,乾隆帝又出兵平定了回部叛亂;設立伊犁將軍,管轄當地軍政。
在西南,清朝加強了對西藏的管理。雍正派出駐藏大臣,直接監(jiān)督西藏政務;乾隆時,進一步提高駐藏大臣職權,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并實行金瓶掣簽,由駐藏大臣監(jiān)督達賴、班禪的轉世程序。
在東南,康熙中期,清朝發(fā)兵攻占臺灣,設臺灣府,將臺灣置于中央的統一管轄之下。
3.康乾時期商業(yè)繁榮、文化發(fā)展表現在哪些方面?
商業(yè):①城市繁盛,南京、廣州佛山、廈門等地有新發(fā)展;②長江沿岸出現不少著名商品集散中心,漢口為“船碼頭”,鎮(zhèn)江為“銀碼頭”,無錫為“布碼頭”。③首都北京成為全國貿易中心。
漢船鎮(zhèn)銀無錫布,首都北京是中心
文化:①康熙、雍正年間編成《古今圖書集成》,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部類書;②乾隆時,編成《四庫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保存了許多珍貴文獻,是我國最大的一部叢書。
《四庫》為叢,《古今》一類
4.明清時期的朝貢貿易有什么特點?
①由官方控制和壟斷,海外貢舶來華的貢期、船舶商量和朝貢人數有政府具體規(guī)定;②外國貢使來華朝貢,對于貢品,朝廷以數倍代價補償,附帶的貨物,在指定地點開市交易。朝互合一;官方控制;厚往薄來;四夷賓服。
5.清朝為什么走上閉關鎖國道路?閉關鎖國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原因:清朝統治者處于對西方的戒備和自大、保守的心態(tài),逐漸走上閉關鎖國的道路。表現:規(guī)定外商只能在廣州一地通商,而且必須遵守種種限制。原因:對西方戒備;自大保守心態(tài)表現:一口(廣州)通商、種種限制
6.早期的西學東漸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它對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
成就: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成為第一部譯成中文的地方科學著作;與李之藻合作編譯《同文算指》,系統介紹了西方算術的筆算法,在中國影響深遠。繪制的《坤輿萬國全圖》,傳入了西方地理學,使中國人耳目一新。
影響:早期的西學東漸,尤其是引入西方文藝復興以后的科學技術,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積極意義。不少中國人籍此寬闊了眼界,窺見一個原先全然無知的西方世界。一些明知之士認識到中國與西方的差距,開始對中國的傳統和現狀進行反思。成就:一圖(坤輿萬國全圖)一歷(崇禎歷書)兩數學(《幾何原本》、《同文算指》),三項成就利瑪竇。
影響:引入西方科技;窺見西方世界;認識中西差距;開始進行反思。
擴展閱讀:高一歷史教學工作總結
高一歷史教學工作總結
(201*201*學年度第一學期)
大埔家炳第一中學劉小英
本學期在學校的安排下,本人擔任高一(1)~(6)整個年級六個班的歷史教學工作,共計課時12節(jié),現將一學期來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在本學期,熱愛黨的教育事業(yè),鉆研業(yè)務,團結同志,熱愛學生,師生關系融洽,出勤率高,完成教學任務。認真學習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結合學科特點,積極推進素質教育。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從本學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強的特點出發(fā),注重從高中學生更熱衷于從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去探討問題的特點出發(fā),充分發(fā)揮歷史學科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每學期初制定歷史教學德育滲透計劃,發(fā)揮歷史的教育功能的作用,自己也在授課過程中自我素質得到升華。
二、教學情況:
由于多年沒有下到高一教學了,對高一學生學情的掌握,著實費了一番工夫。針對職業(yè)教育擴招帶來的普通高中學生基礎較差的特點,著重從扎扎實實地落實基礎知識入手,并通過對具體史實的講解,逐步提高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事件、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幫助學生完成從初中的“是什么?”到高中探討“為什么?”的轉變。
本期來,我在高一歷史教學中,為使學生在歷史知識的海洋里感受到探索與思考的樂趣,力圖發(fā)揮歷史學科的啟智與育人功能,我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首先,認真上好第一節(jié)課。以生動而充滿時代精神的歷史事跡去吸引他們,讓他們感到學習歷史能豐富自己的學識,開闊自已的眼界。以歷史的人文精神和凝重歷史責任去感召他們,使他們認識到學好歷史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增強現代公民的使命感;同時也講明歷史學習的特點與方法,使學生感到歷史不是難記難背枯無味的東西,只要有嚴謹的樂于思考與探索的精神,一定能學好。上好第一節(jié)引導課,還能轉變學生初中時把歷史課當作副科來應付的心理,以積極熱情的求知心理投入到學習中,推動教與學的互動良性循環(huán)。其次,發(fā)揮各班科代表的作用,認真抓好課前預算習。在學生預習這一環(huán)節(jié)上,按照學校教導處的要求,制定學案,規(guī)劃整篇課本知識,重新組合內容,指導學生制作預習提綱,鼓勵他們在學習中大膽質疑,積極思考。一學期來,我所任教的6個班中,大多數學生都認真做到了這一點,其中有高一(1)、(3)班科代表一直自覺地將每節(jié)課前提醒學生預習時,完成學案,并提出的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記錄下來,要求老師參與討論共同解決。課后,又督促學生完成課后練習。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和積極思維的學習精神,同時對我的教學也起到有力的推動。
第三,落實教學常規(guī)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從教學方法到學習內容,我都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人生觀歷史觀,及現代公民應具備的思想理念為準則。對教材中一些不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內容,進行刪除;對一些需要補充的知識,堅決補充完整,講明講透。我在講清高考解題要求后,鼓勵學生查找資料,向他們介紹一些史學界的研究成果,教會他們用自已的頭腦去客觀分析和認識歷史,開放歷史思維,不要迷信課本,人云易云。
第四,在對學生進行健全人格培育和擴大他們的知識面的同時,我也重視對學生應試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在每個重要的知識點上,教會學生從不同角度設置不同類型的題目,并要求學生在學習中也養(yǎng)成提出問題設置問題的習慣。另外在每個單元結束后,我都會指導學生理清歷史線索,根據教材的寫作思路把握史實與史實之間的邏輯聯系,用書面的形式將歷史知識結構整理出來,使學生在學習中重視學習方法的探索與總結。
通過一學期的教學,我感到最大的不足是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不夠。困惑是學生需要精彩的課堂與歷史知識的枯燥性的矛盾;忠于課本要求與實際學習需要而補充知識的矛盾;補充知識擴大課時與課時緊張的矛盾。這些教和學之間矛盾需要在往后的歷史教學中切實解決的,同樣的,對我教學水平推動和提高,有較大的幫助,也讓學生在老師的推動下,感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和意義。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高一歷史總結》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高一歷史總結: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