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中學校本教研工作總結
河北區(qū)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總結推動會
二中學區(qū)片校本課程開發(fā)與研究
二十四中學校本教研工作總結
新課程實驗以來,認真貫徹新課改精神,積極探索適合我校實際的校本教研發(fā)展思路,確定了“以校為本、科研興校、科研優(yōu)教”的總體目標,通過三年努力,取得一定成效。一、總體目標:
以校本教研促進教師成長,打造優(yōu)質隊伍;以校本教研推進課程改革,轉化教師觀念;以校本教研引領教育教學,形成辦學特色。二、實施方案(一)建章立制:
為使校本教研規(guī)范化、制度化,逐步制定和完善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形成長效管理機制,使校本教研步入了健康發(fā)展軌道。如:1、《校級學科帶頭人制度》2、《學科組教研活動制度》3、《師徒結對制度》4、《教案(聽課紀錄)檢查制度》5、《教師教研教科研成長紀錄袋制度》6、《課題研究與管理制度》7、《教師評價標準制度》(二)校本教研
1、結合學校實際開展校本教研活動,形成“以學科組為單位、學科組長為責任人,定期組織研究活動,進行前沿理論學習研討”的度化體系。
學期初:學科組長制定“校本研修計劃”,包括至少兩項的“特色活動”;過程中:邀請市區(qū)專家進行研討、評價活動,促進校本教研發(fā)展。學期末:進行總結、評價、表彰。2、研究性學習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fā):研究性學習課程語文、數(shù)學、英語;校本課程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等。組織“研究性學習展示課”、“校本課程觀摩課”等形式多樣的開發(fā)研討活動。3、研究性學習和校本課程:
(1)內容:身心健康類、科學素養(yǎng)類、職業(yè)技能類、人文素養(yǎng)類。
(2)策略:改進和完善課程。物理、化學、歷史、地理四科教師開設的校本課程。(3)步驟:
一是準備階段:制訂計劃、培訓教師、需求評估、資源調查、確定內容、編寫講義。二是初試階段,進行開發(fā)試驗,摸索開發(fā)方法;三是深入階段,完善課程結構,總結方法規(guī)律。(4)措施:
一是將開發(fā)工作納入學校議事日程,建立定期督查制度;
二是組織學習開發(fā)理論,提高工作水平;組織分析成功案例,提高實踐水平;三是保持伍相對穩(wěn)定,實施教師培訓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四是注意形成性評價,加強資料建檔、積累、整理、分析并及時反饋。(5)成果:一是編寫校本課程教材;
二是學習相關理論和撰寫論文;三是制定學校開發(fā)研究計劃;
四是組織管理:統(tǒng)一管理、指導、督查;
五是成立開發(fā)小組負責本教研組開發(fā)研究工作。
學校開發(fā)研究計劃
序號12、3456791011教師宣媛馬靜曲悅趙新韓瑛張瑞肖文王莉寧肖愛田云課程類別人文素養(yǎng)類科學素養(yǎng)類科學素養(yǎng)類人文素養(yǎng)類職業(yè)技能類科學素養(yǎng)類身心健康類人文素養(yǎng)類人文素養(yǎng)類人文素養(yǎng)類奧運英語用化學打造有質量的生活聽故事,講道理,學做人百年歷史看天津中國傳統(tǒng)器形身邊物理學中學生幾種易患疾病防治社交口語能力培養(yǎng)英美影視與英語學習歷史文化名城課程名稱4、課題研究:(1)立項:“十一五”期間獲準立項了國家級課題、市級資助重點課題(資助金6000元)、市級高中課改專題研究(被市教委、教研室評為二等資助專題,資助金201*元)各1個;成立區(qū)級課題11個。(2)過程:
一開題:天津市課題“規(guī)劃辦”兩位專家,中學科許科長、進修學校張校長等領導參加了開題論證會;
二中期:各子課題組的課例匯報;結題匯報課展示;三結題:舉行“結題儀式”。(3)運用:
在市級課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指導下,各子課題組分別確立了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和實踐操作的研究內容。如:1、《合作學習在高中英語寫作評價教學中的實踐與研究》2、《提高學生物理學習動手能力的有效性研究》3、《合作學習在生物教學中有效性研究》4、《提高政治課堂教學有效性構建“自主學習型課堂結構》5、《藝術課堂中互動式學習的有效性研究》6、《兼顧學生差距,提高化學課堂效率》7、《探索師生互動教學方案,真正激活歷史課堂》8、《以案例探究的教學模式提高地理課堂的有效性》三、成果
(一)校本課程:201*年“區(qū)校本課程評比”歷史一等獎;物理、地理二等獎(二)課題研究:201*年市級課題組被評為“優(yōu)秀課題組”,(三)樣板校:201*年定為“高中課改樣板!。(四)教師培養(yǎng):1、“天津市首屆未來教育家奠基工程”1人2、“天津市德業(yè)雙馨十佳教師”1人3、“天津市課改積極分子”1人4、“區(qū)級名師”1人5、“區(qū)級學科帶頭人”6人6、“校級學科帶頭人”10人。(五)優(yōu)秀青年教師:1、“區(qū)級師徒雙優(yōu)”1人2、“市雙優(yōu)課”二、三等獎各1人3、“區(qū)百節(jié)課”一、二等獎5人4、“市信息技術整合課”一、二等獎各1人5、“市雙優(yōu)課”三等獎各1人(六)論文獲獎:1、“論文、案例、教育敘事各級各類評比活動”,獲獎率在90%以上;2、20余個優(yōu)秀成果在各級各類報刊、雜志上發(fā)表或形成專著。
201*年12月
擴展閱讀:小學校本教研總結
小學校本教研總結
校本教研猶如一個充滿魅力地磁場,將老師們吸引到一起,一同經歷著、感悟著、成長著、快樂著。在學習與反思中,在探索和交流中,智慧的心靈常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本學期的校本教研中,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努力做好校本培訓工作
1、培訓工作日;。我們把校本培訓當作學校常規(guī)工作來抓,與平時的教研活動、業(yè)務學習相結合,與青年教師、新教師、合同管理教師的培養(yǎng)相結合,學期初就訂好培訓計劃,并按計劃執(zhí)行,并要求參與培訓的老師寫好培訓學習心得。
2、培訓內容廣泛性。培訓內容力求做到全面、豐富、翔實。具體有各科課程標準的學習、教材“教材分析”光盤的學習、教學案例的觀看、網上自學等。
3、培訓形式多樣化。在校本培訓中,我們力求做到形式多樣,貼近教師工作實際。具體有反思教學、參與式討論等研討形式,在培訓效果上體現(xiàn)了“新、活、實”三個字:內容新──新課程理念,新課程標準的目標、教學方式和新型的師生關系;方法活──案例分析、反思教學、參與式討論等研討形式;效果實──備課時要想到、教學中要做到、課后要反思到。
二、積極開展教研活動1、教研行為自主化
制度上保證:學校規(guī)定每周四上午第二、三節(jié)為數(shù)學學科校本教研時間,周四下午第二、三節(jié)為語文學科校本教研時間。真正落實教委辦提出的“周四聽課日”及“每聽必評”制度。每次的研討活動做到定時間、定地點、定發(fā)言人,每次活動都有記錄。每位老師開一節(jié)校級研討課,課后及時評課并做好記錄。
組織上到位:教研組是開展校本教研的中間力量與基本組織。我校非常重視教研組的建設,根據(jù)學校實際分成3個學科教研組,其中語文、數(shù)學教研組再加技能科教研組。明確各教研組長的職責,加強對教研組的指導與考評。行為上跟進:要求教師主動參與各類教研活動,主動與同事交流實驗中的成功與失敗。廣大教師由“被動學習”變?yōu)椤爸鲃訉W習”,由“被動研究”變?yōu)椤爸鲃友芯俊,學校教研氛圍日漸濃厚。
2、教研形式多樣化我們把校本教研作為教師進行業(yè)務切磋、相互學習、提升自我的一個有力平臺。大家在每周的教研活動時間里,能暢所欲言,談論教學中的種種困惑,抒發(fā)教學中的得意情懷,探討教學中的神來之筆,明辨教學中的是非曲直。教研已脫去了它神秘的外衣,更加平民化、大眾化。不知不覺中,教研已成為了教師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除了固定的教研活動時間外,即時教研司空見慣:辦公室里,同學科任課教師圍繞某一教材或教學內容展開研討交流,以求化解教學疑難、探討教法學法;同班級任課教師或原任教師經常針對某一班級現(xiàn)象或某一學生的某一方面表現(xiàn)進行現(xiàn)象透析、探討教育之方;很多教師下課回來后放下書本,一手端起茶杯,一邊興奮地向同事們講述剛剛發(fā)生的教學故事這些不起眼的形似“聊天”的行為和過程,就是被我們稱為校本教研“小插曲”的群眾性即時教研活動。實踐告訴我們,這種經常性的校本教研活動很具生命力。它有以下優(yōu)勢:
(1)具有自發(fā)性。這種群眾性教研活動事先沒有統(tǒng)一的布置,往往由教師身邊的某一現(xiàn)實問題切入,較多關注這一問題的“熱心觀眾”就會不自覺地“卷”進來,因而會產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現(xiàn)場研討效果。
(2)主題性突出。這種研討活動往往以工作中遇到的鮮活的實際問題為話題而展開。稍加留心,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話題內容寬泛,涉及到教育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而老師們對某些教學事件有親身經歷、對某些學生比較了解,“聊”起來感覺“言之有物”,針對性強,所以樂于參與。
(3)實效性強。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在寬松的空間里,老師們感覺“放得開”,可以不拘形式地去研討教學疑難、交流育人經驗,因而研討氣氛也尤為熱烈。在這種開放的空間中,老師們可以敞開心扉去交換不同觀點,碰撞中生發(fā)思維、共享教育智慧,因而思維也極其活躍,由此會達成許多共識。由于許多問題的解決方案凝結了集體智慧,往往可操作程度較高,實施起來會就具實效性。
(4)與集體性教研活動互補。雖然這種零散型的群眾性教研活動的研討內容往往都是存在于教育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一些不起眼的“小問題”,但它以時間、空間以及內容的自由、開放等方面優(yōu)勢,突破了集體性教研活動的某些局限,可以與各類集體性教研活動共存互補、相得益彰。
三、搭建教師學習對話的平臺1、校內:師徒結對。讓新教師在老教師的帶領下,很快進入教學狀態(tài),是我們本學期教研工作的一大亮點。本學年學校共分配了三個新教師和兩個合同管理教師,因此指導這些新老師趕快站穩(wěn)講臺尤為重要。指導老師不僅在方式、方法上進行指導,課堂永遠為新教師開放著,并經常進入新教師的課堂進行實質性的指導教學,手把手的教給他們一些教學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三個新教師在5月份的匯報課中得到了學區(qū)教研組成員的肯定與好評。
在校級教研課的研討中,我們敢于創(chuàng)新。本學期還為學區(qū)提供了三節(jié)研討課。本學期開課的課題是選擇自己比較沒把握的,對自己有挑戰(zhàn)性的課型來開課。上完后,再集中研討,從中受益,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如周振輝老師準備上的一堂學區(qū)公開課,先和幾位老師共同備課,再借班上課,再研討、修改,再借另一班上課,再研討、修改,再另一個班上課,再研討這樣的備課、上課不管對于本人還是別的老師都是可以提高業(yè)務水平的。在教研中,每個老師都敢于發(fā)表意見,有時爭論很激烈。不管是老教師還是年輕教師,普通教師還是骨干教師,校長還是老師,大家都是平等的。老師們不僅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并且常常說得有深度,有價值,給人以思考和啟發(fā)。現(xiàn)在老師們已經習慣于把教研當作大家的事,形成了教學共同體。
2、校外:走出去。一是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外出學習,尤其是青年教師在政策上給予傾斜。對于一些優(yōu)秀青年教師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接受高層次的培訓,聆聽各位專家們的報告,促使他們盡快成長,并要求他們外出學習歸來,要及時總結別人的優(yōu)秀經驗在教研時或工作例會上進行傳達,做好二次培訓工作。如在2月19日組織全體體教師在安海職業(yè)學校聽取“專家講座”;3月10日陳雅珊、雅麗老師在西安小學參加安海鎮(zhèn)畢業(yè)班研討會;3月11日陳遠航、延偉老師在西安小學參加安海鎮(zhèn)畢業(yè)班研討;3月11日萍萍老師在橋頭中心小學參加安海鎮(zhèn)小學英語教學研討活動;3月25日許玉春老師在成功小學聽取“小學綜合實踐鎮(zhèn)級講座”;3月26日許玉春、李友益老師在可慕中心小學聽取骨干獻課;4月16日王小茵、陳鴻培教師在前埔小學聽取骨干獻課;4月21日杜耀恩、王彩華老師在成功小學觀看藝術科課堂教學比賽;4月24日許玉春老師在安海中心小學參加晉江市小學科學科課堂教學觀摩活動;4月30日杜耀恩、王彩華老師在成功小學參加晉江市小學藝術科視頻教研活動;6月2日吳鴻茹老師到永和鎮(zhèn)集英小學參加晉江市小學教育科研實驗專題互動;6月5日吳鴻茹老師到安海中心小學聽取“專家講座”等活動。校本教研帶來了教師之間的和諧氛圍,增強了學校的凝聚力。教師在校本教研中學會了反思,在相互尊重中學會了交流,在虛心中學會吸納,在領悟中學會調整,在合作中獲得成長。今后,我們學校將乘著校本教研的東風,在課改的浪潮中努力拼搏,更好地發(fā)揮教研組的作用,把工作做得更好。
09年6月
校本教研是適應新課改的智慧源泉,它是積極向上的現(xiàn)代學校文化的組成部分,校本教研讓學校教研組成為一個學習型的組織,領導、教師間的一種平等、合作、對話、理解、溝通與互相啟迪的教研文化,教師文化,可以使學校、教研組成為一個高度凝聚力的團隊不僅為課題,而且為了成就心靈的歸屬感、情意感,使教師走到一起來。它增強了教師的合作意識、親和意識,心靈得到溝通,充滿了人文關懷。這些無疑會感動、鼓舞和提高著學生們的學習情緒、學習意志與創(chuàng)新能力,是進行素質教育的深厚土壤。
我校根據(jù)撫松縣教育局的指示精神,也積極的開展了校本教研活動。我們學校確定的課題是《小學生作文序列訓練的實踐研究》,我們二年組根據(jù)學校的課題確定了自己的子課題《低年級學生如何進行說話訓練》
圍繞主題我們主要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備課
年組每周三進行集體備課之前先學習有關的資料,并對前面的教學進行反思,大家把自己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在這時候展示出來,集體研討切實解決實際問題。然后精選課題,充分研究教材,根據(jù)教材的教學目標制定達成目標,即本課學生應該掌握哪些內容,培養(yǎng)學生哪些能力,教給學生什么樣的學習方法,在那些地方學生可能出現(xiàn)問題,有可能出現(xiàn)哪些問題,該怎樣設計教學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學生應該掌握的問題,課上全部要落實,精心設計每一節(jié)課,制定詳細的達成目標,讓教有目標,學有方向。在此基礎上主備人在教研組內說課同教研組的教師審閱、評議、補充完善教案。大家集體設計出一個共同的教案,用來進行教學。同時,在備課過程中讓教材感染自己,帶著這樣的熱情走進課堂,再以自己的情緒去感染學生,在充分的情感熏陶下的語文教學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授課
采取磨課的方式進行。我們教研組開展多輪磨課活動。磨課教師借班試教,看看教學預案在實際執(zhí)教中會出現(xiàn)哪些問題。在教研組成員聽課反思評議中,磨課教師再綜合他人的想法和自己的反思重新修改教案。再試教再反思評議再修改再試教,直到滿意為止。
具體做法:
1、課前學生要進行五分鐘展示,我們年組的學生展示的是成語。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它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形式長期受到人們的青睞。學生通過背成語,記成語,講成語,做到了對成語的積累。講成語就是學生將成語所包含的內容,以故事的形式聲情并茂的講述出來。我們要求,要遵循成語的原意,故事要講完整,切不可隨意省略,更不得隨意更改。講成語需要站在大庭廣眾之下來演講,對學生的口語表達和心理適應能力都能起到很好的鍛煉作用。
2、課上學生更多的是把自己預習到的知識展示出來,學生通過自我學習不僅能用字組詞,而且還能說一句,甚至說一段完整的話。這樣大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給學生充分的活動空間,讓學生去說,去學習,去探究,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為學生的表達能力培養(yǎng)打基礎。
3、課堂上還相應的采取問題介入式,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
集體討論解決。提出問題,不僅使學生成為知識的消費者,而且使學生成為知識的創(chuàng)造者。曾經有人在一項研究中,向一群科學家提出“創(chuàng)造性怎樣才能得到提高”這樣的問題。許多科學家認為創(chuàng)造性可以通過向成功的科學家拜師得到提高;他們一致認為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最需要的東西是怎樣正確提問、怎樣提出有效的問題。因此我們我們在課堂上采用提問的技能,不只是為了了解、弄懂或搞清信息,而且是為了創(chuàng)造、即進一步創(chuàng)造信息,是學生學會提出多種類型的問題,特別是那種挑戰(zhàn)性(挑釁性)的、推測(推理性)的、假說性的問題,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
在學生提出問題的時候,教師從三個信息處理水平評價學生的提問,并更好地指導學生,幫助他們提升提問水平。如:“爺爺和小樹”這課,分析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生提問非常踴躍。教師根據(jù)信息處理的三個階段分析學生提出的部分問題。
(1)搜集信息的問題
“到了夏天,小樹怎么樣?”屬于事實類問題。
“夏天,爺爺在小樹下做什么?”屬于事實類問題。
“冬天來了,誰給小樹穿衣裳?”屬于事實類問題。
“爺爺是怎樣給小樹穿衣服的?”屬于過程類問題
(2)組織信息的問題
“為什么要給小樹穿衣服?”屬于目標性提問。
“為什么有的小樹過冬不用穿衣服?”屬于目標性提問。
“老爺爺為什么要用稻草而不用棉襖來保護小樹?”屬于假設性提問。
(3)擴展信息的問題
“小樹會凍死嗎?”屬于臆想類提問。
“如果冬天不給小樹穿衣服,會怎樣呢?”這屬于推測性提問。
“人如果只知道利用小樹而不去保護小樹,地球會怎樣呢?”這屬于推測性提問。
4、重視朗讀的訓練與指導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是朗讀本身是枯燥的。課堂上總是教師在計數(shù)著學生讀了多少多少遍,學生卻往往有口無心,沒有多大的收獲。如果孩子們長期被動地朗讀,不僅朗讀的興趣會降低,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束縛思維的發(fā)展。因此,作為低年級的老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特別是在啟蒙階段設法營造朗讀教學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起學生對朗讀的興趣,不斷激發(fā)學生去體驗朗讀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樂于朗讀。
(1)激勵促讀感知
低年級學生有意識注意時間短。課堂上,他們時而高舉小手,時而沉浸在自己所搞的“小發(fā)明”的專注中。朗讀時要想讓他們主動投入,教師必須巧妙地化朗讀指導于激勵之中。例如:
“這幾位同學的朗讀真像百靈鳥在唱歌,你能不能也來這樣動情地讀一讀?”
“他(她)讀的真好,誰能比他(她)讀的還好?”
“誰來挑戰(zhàn)這一句最難讀的句子?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行的!
“老師也來讀一讀,誰能像老師這樣讀,那你就是小老師,好嗎?”
“哇,他的朗讀可真棒,真有點讓大家過耳不忘的本領,我們送他一個讀書小天使的稱號。有誰也想當一當讀書小天使?”
讓我們一起大聲說:“我的課堂聽我的!”“身坐直,書端正,正確流利有感情”……
用時髦的話講,也許這就是教師的“炒作”,在課堂上把勇氣、信心、熱情散播給每一個學生,把學生朗讀的興致“炒”得沸沸揚揚,使課堂上朗讀氛圍因老師的只言片語迅速升溫。
(2)表演促讀感受
在朗讀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生的角色體驗,促使其感受語言文字的能力提高。這種角色體驗包括分角色朗讀、演課本劇等。在這種感受活動中,兒童的各種身體器官、各種心理因素,都處在積極的狀態(tài)之中,既能使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得到滿足,又能調動起他們朗讀的興趣,變“要我讀”為“我要讀”。
學習了課文《稱贊》,我感覺學生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已不成問題,可對課文對話描寫的體會仍然不到位。于是就提出:“我們能不能來演演這個故事?如果要演好這個故事,必須先……”“讀懂課文!”學生馬上接口說。于是,便又細細地讀起課文來。接下來先交流:你喜歡小刺猬還是小獾?為什么?再研讀文本:你從哪里感受到的?然后嘗試表演:你們能扮演它們嗎?最后學生互相挑戰(zhàn)切磋:誰演得最好?這樣層層深入地讀演結合,學生不但弄明白了課文里提示語出現(xiàn)的三種狀態(tài),也能準確地抓住“很認真”“高興極了”“不好意思地說”等的語氣。學生在生動的表演中感受到了人物內心世界,再現(xiàn)課文的同時也懂得了:要想獲得別人的稱贊,首先要學會稱贊別人。只要是發(fā)自內心的稱贊,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話,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需老師苦口婆心地一遍遍強調,學生在自瀆、悟讀中細細地體會了文本,而且孩子們令人忍俊不禁的表演也滿足了他們自我表現(xiàn)、自我實現(xiàn)的成就感。這便是以表演來促讀的最大收獲在朗讀中感受,在朗讀中體驗,在朗讀中成長。
(3)想象促讀感悟
低年級兒童對圖畫的興趣濃于文字,在朗讀教學中,我不失時機地借助色彩鮮明的圖畫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讓朗讀伴隨著對圖畫的想象。
在教學人教版第三冊《秋天的圖畫》時,我先讓同學們聽老師朗讀看課件觀察,再讓學生畫一畫。他們有的畫紅紅的高粱;有的畫黃澄澄的梨;有的畫紅通通的蘋果;還有的畫紫色的葡萄;藍天上飛翔的大雁,有的排成“人”字,有的排成“一”字……有了第一次觀賞留下的真實表象做基礎,再加上自己獨特地理解、想象后創(chuàng)作的畫面形象,每一個孩子對秋天都有了新的認識,加上他們對生活的積累。此時讓學生學生隨著誦讀讓自己所畫的圖畫動起來,再度想象秋天的畫面:秋天來啦,秋天來啦,山野就是美麗的圖畫。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誰使秋天這樣美麗?看,藍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它們排成一個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說勤勞的人們畫出秋天的圖畫。一個個靜止的文字便活起來了,一張張笑臉也隨之露出來了,學生個個讀得搖頭晃腦了起來……恰當?shù)剡\用想象給文字配“畫”,在圖畫與文本的巧妙聯(lián)系中,文字變得有聲有色,朗讀變得有滋有味。
三、集體會診落到實處
在會診中每一名年組的教師都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認真傾聽別人的發(fā)言,然后根據(jù)自己的分析理解,積極主動的闡述自己的觀點,決不人云亦云隨聲附和。更不會當面不說會后亂講,專挑別人的不是品頭論足造成不好的影響。相反經過這一階段的共同研討,共同提高,大家真正的象一家人一樣團結協(xié)作,資源共享。真正嘗到了校本教研的甜頭。
校本教研真正通過教師之間的互動、合作,促進我們教師的探索與科研的有效進行,使我們教師找到了另一種價值、意義。它已成為我們教師的自覺行動,我們在這其中獲得的是歡樂、自信、與成熟。以上僅僅是我們一點很不成熟的做法,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會不斷完善,讓校本教研真正服務于學生健康、全面的、富有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二十四中學校本教研工作總結》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二十四中學校本教研工作總結: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