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普高英語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
衢江區(qū)杜澤中學 王國紅
摘要: 群體的發(fā)展總存在著差異,教師要善于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幫助那些學習上暫時有困難的學生,使他們消除厭學心理和失落感,讓他們學有目標,健康成長。
關鍵詞::學困生 賞識 學習動機 個性差異 興趣 學法指導 師生情感 合作學習
一.引言
多年來,重點高中為國家培養(yǎng)大量的人才做出了重大貢獻,但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以及家長對子女教育投資都趨向于重點中學,重點高中招收的擇校生不斷增加,給普通高中的教學造成了很大困難。僅生源方面,普通高中的錄取分數與重點高中相差100多分,英語學科就更慘了。大量接近于重點錄取線的學生完全能夠成為普通高中的優(yōu)等生卻加入了擇校生的行列,進入了重點高中,普通高中連這點生源也喪失殆盡。這使得普通高中英語學困生.的數量急劇上升。
素質教育的本質是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揚長避短,使每個學生都能全面發(fā)展,主動發(fā)展并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所以教師在偏愛優(yōu)等生,關注中等生的同時,還要學會賞識學困生。賞識他們的失敗,賞識他們的反復,并加以正確引導。使他們心情舒暢地擺脫灰色的陰影,讓每個學生的心都充滿陽光和希望。
二.學困生的成因
1.內在因素
(1) 學習動機
學習外語是一種認知活動,而認知活動也和其它活動一樣,都是由動機引起的!皠訖C是人何以要行動的緣故!睂W習外語的動機,是由外語的誘因(學習的吸引力)和學習者的內在的動因(學習的內驅力)相互結合的心理因素。學習的動機直接影響著學習的效果。不少學生對學習英語沒有一種迫切的需要,而是僅僅出于好奇或一時的熱情,學習過程中常受不穩(wěn)定的情緒支配,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因此學習積極性不高,缺少主動性。他們一旦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就容易畏懼不前,甚至于放棄,久而久之就成了學困生。
(2) 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主要指學習基礎知識和綜合學習能力,包括理解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和知識的遷移能力等。普通高中的生源主要來自農村初中,其師資和教學條件相對薄弱,一些學生的英語啟蒙階段參差不齊,有些由于擔心英語基礎差,在課堂上從不敢舉手發(fā)言,害怕讀錯或讀錯被人恥笑,結果形成惡性循環(huán)。還有一些學生理解及記憶能力較差,單詞讀不準,記憶不牢固,新舊知識出現斷鏈,尤其到了高中階段,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加,學習過程中問題越來越多,最終學習信心受挫以致喪失。
(3) 個性差異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有個性、有自尊心的、具體的人。一般說來,那些具有自主性、交際型和勇敢型個性特征的學生的學習成績要高于那些孤僻型、內向型、脆弱型學生的學習成績。因為他們在英語課堂上往往能獲得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然而具有膽怯、自卑和內向性格的學生,他們在英語課堂上的學習行為往往是參與意識較弱,情感焦慮過重,在課堂只靠老師講解領讀,只能理解和掌握老師“舉一”的內容,不能達到“反三”的效果。做作業(yè)時往往好抄襲同學的,或只會背誦抄寫書本上的原話,稍有改變就茫然無措,只有待老師講解,導致語言認知程度低,語言學習效益不盡人意,而淪為了學困生。
(4) 學習方法
有些學生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學英語的自覺性差。他們認為學英語只是背幾個單詞、詞組就夠了。他們往往是課堂上聽課,課后書本一扔,沒有形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及時總結歸納等科學的學習方法。對于所學的知識,不會比較,不善于整理歸納,靠死記硬背來零散的掌握。還有些學生沒有養(yǎng)成開口說英語的習慣,認為對話課的操練完全是多余的。由于學習不得法,英語學習效果不好因而自暴自棄,最終放棄了學好英語的信心。
2.外在因素
(1) 教師因素
長期以來,英語的教學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平時教學中有些教師沒有長遠計劃,僅限于完成教學任務。課堂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往往只注重結果而忽視過程。把學生當作容器,大量灌輸知識。作為實踐性很強的英語教學,實際上成了語言知識課和語法講授課。整個教學過程,學生接受的只是些機械呆板的語法條款。學生的大腦成了“倉庫”,儲存詞匯、句型和語言點等。學生個性根本得不到發(fā)展。同時由于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很多教師在教學中一味地搞與高考正式考試相同內容、相同題型的練習,而忽視基礎知識的教學。有些教師對學困生缺乏信心,少有耐心,聽之任之,加強了兩極分化現象。.
(2) 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起著引導和示范的作用。然而相當部分的學生家長迫于生計,整天奔波在外,無力、無心、無暇顧及孩子。家庭配合、監(jiān)督教育的缺失和空白使這些孩子從小就沒養(yǎng)成自覺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同時很多家長由于自身教育的層次比較低, 文化程度不高,對英語知識的掌握更是有限,因此他們基本無能力指導子女學習英語。因此,當學生在家里遇到問題時,只能“擱淺”,長此下去,問題堆積如山,覺得英語學習寸步難行。
(3) 教學環(huán)境因素
政府對農村高中教育投入的經費不足導致學校現代化教學教設備的嚴重短缺。由于沒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英語教師在組織新穎的課堂教學時困難重重,教師難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運用英語的情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結果大大削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加之農村普高英語教學班大、人多、課時少,又缺乏英語實踐環(huán)境,部分學生難免會成為英語的“學困生”。
三.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1.強化外語學習的動機
布朗(BROWN)區(qū)分了以下三種外語學習的動機:(1)整體動機(GLOBAL MOTIVATION),指對外語所要達到的目標的總體態(tài)度傾向;(2)情景動機(SITUATIONAL MOTIVATION),指學習者在自然環(huán)境中習得第二預言所持的動機,不同于在正規(guī)課堂學習環(huán)境中所產生的動機;(3)任務動機(TASK MOTIVATION),指對不同的任務,學習者的動機強度會有所不同。
對于以上三種動機,教師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調控的。在平時英語教學中,注意幫助學困生發(fā)現所學外語與他個人的關系,了解所學外語有利于發(fā)揮他的聰明才智和達到他的生活目標。一有機會就叮囑他們,明天不學英語就是文盲,力求讓其做到以社會需要為己任,刻苦學好英語。從而形成穩(wěn)定、持久的學習動機,這樣一來,學生學習動機愈強烈,學習積極性也愈高,學習過程也就愈輕松。另外,要注意保護學困生學習的積極性。當他們學習興趣不高,有厭煩情緒時,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肯定成績,并提出更高要求。要教育他們面對現實,迎難而上。同時要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還應盡可能抽出時間,為他們補上基礎課,讓這部分學困生慢慢跟上隊伍,使他們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
2.培養(yǎng)外語學習的興趣
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支配動機的主要因素。學習興趣是學生基于自己的學習需要對某一認識對象所表現出的積極的認識的情緒,它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個體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取文化知識的帶有情緒色彩的認識傾向。學生學習興趣的產生和保持對于取得好的學習成績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只有學生感到有趣的東西,他們才會積極開動腦筋,認真思考,主動參與。對于英語學科來說更是這樣。只有充分調動學困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激發(fā)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克服重“灌”不重“趣”的強制性,寓教于樂,才能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那么怎樣才能激發(fā)出學困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帶著快樂的情緒去學習知識,變求知為一種快樂的事情呢?本人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決不可將目標始終集中在優(yōu)等生身上,而要營造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給各種層次的學生,特別是學困生以適合他的語言水平的獨立的聽、說、讀、寫的機會。比如專題報告、短劇表演比賽、即興對話練習等。在這一系列的語言的實際操練中,學困生們證實了自己的才能和潛在的水平,再加上教師及時的肯定與贊賞,他們心靈中就會產生一種成就感。當然在教育引導學生對科學知識本身發(fā)生興趣而渴望探求掌握的同時,應使其清楚地認識到學習掌握任何知識必須克服許多困難,決不能僅憑一時的沖動和興趣,這才是對外語知識學習的健康的心理和自覺態(tài)度。
3.加強外語的學法指導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教學的主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切語言形式的傳授要靠學生理解、消化和吸收。一切能力的培養(yǎng),要靠學生去實踐、熟練和掌握。離開對學法的研究與指導,一切先進的教法最多也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美國有一民諺“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边@句話點出了傳授學法的重要性。學習方法是學生完成任務的手段和途徑!吧茖W者師逸而功倍,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茖W的學習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學生智力上的不足,極有助于學生卓有成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由“厭學”轉變?yōu)椤皭蹖W”。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教給學生尤其是學困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4.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關系
情感是求知的載體,沒有情感就沒有求知的熱情。當一個人的意識中滲透著濃厚的情感時,他才能自主地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才能積極思考,善于探索。積極健康的情感能夠產生輕松愉快、興趣盎然的內心感應,有效地強化人的智力活動,從而使學生精力充沛、思維敏捷、記憶力增強,促使學生始終保持對英語學習的一種欲望。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厭其師,而廢其道”。只有在和藹可親的笑容里,真誠的關心下,輕松的環(huán)境里,師生間才能建立心靈的默契,才能促進“教”、“學”相長。然而,學困生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公正的對待,一般都被孤立了,所以在情感上經常表現為痛苦,恐懼,失望,消極對待周邊的人或事,并極易產生抵觸情緒和自卑感。因此,教師應該用慈母般的愛心去關懷,體貼學困生。在平時,注意做學生的貼心人,充分了解他們的要求,處處關心、呵護他們的自尊。盡力做到循循善誘、耐心指導;上課時多給他們參與說英語的機會,不怕花時間表揚,對他們點滴的進步都及時肯定、表揚和鼓勵。培養(yǎng)和呼喚學困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動力,建立一種愛生尊師、互相信任的情感,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從而達到轉化學困生的目的。
5.開拓互助合作學習的空間
美國學者WILLIAM CLASSER認為:合作是人的生理需要。給學生留點交往的空間,引導他們交往合作,不僅能營造平等、民主、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發(fā)展他們的個性。外語教學是以培養(yǎng)交際能力為最終目的,而交際只能在多數人之間進行。因此,必須組織學生合作,組成英語合作學習小組,使優(yōu)中等生和學困生有機結合,注意性別和性情上的合理搭配,千方百計讓學困生也真正加入到全班的活動中。每小組可設立一名組長,組長平時檢查組員的作業(yè)和練習完成情況,并督導他們及時完成。小組內實行“一幫一、結對子”活動,使學困生達到了與小組群體心理的和諧統(tǒng)一,克服消極心理,達到努力學習和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的轉變,為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結束語
中學時代是學生智力發(fā)展的黃金時代。我們廣大外語教師應該以提高全體學生的英語學習素質為根本出發(fā)點。多給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創(chuàng)造機會,要努力做到All for students, for all students and for students’ all。(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參考文獻:
1.束定芳.莊智象.外語學習者策略分析.現代外語教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2.熊生貴.怎樣實現學生自主學習.***教育,2002
3.張大均.教育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
農村普高英語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由互聯網用戶整理提供,轉載分享請保留原作者信息,謝謝!
鏈接地址:http://www.7334dd.com/gongwen/393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