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糧節(jié)糧解說詞
前言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厲行勤儉節(jié)約、反對鋪張浪費和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充分利用糧食行業(yè)資源,加強對廣大中小學生的國情、糧情教育,根據(jù)《教育部國家糧食局關于建立中小學愛糧節(jié)糧教育社會實踐基地開展節(jié)糧教育的通知》要求,自治區(qū)糧食局、教育廳在銀川新城國家糧食儲備庫建立“銀川中小學愛糧節(jié)糧教育社會實踐基地”,旨在為廣大中小學生提供一個了解愛糧節(jié)糧知識、體驗糧食儲藏作業(yè)的學習與實踐平臺。
國以糧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糧食問題是人類生存發(fā)展的永恒主題,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大事。中國是以農業(yè)文明著稱的國度,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愛糧節(jié)糧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進入新世紀,隨著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的深入推進,我國糧食安全形勢出現(xiàn)了日趨“緊平衡”的新變化。愛糧節(jié)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開展愛糧節(jié)糧教育,也是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通過學習實踐活動,不僅能使同學們掌握愛糧節(jié)糧的基本知識,增強愛糧節(jié)糧意識,培養(yǎng)愛糧節(jié)糧的良好習慣,而且對于傳承中華民族崇尚節(jié)儉的優(yōu)良美德,全面提升青少年綜合素質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一、糧食知多少
糧食是人的生命能量之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zhàn)略物資。
當今,世界每年生產的糧食為24億噸左右。中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烏克蘭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小麥生產國。東南亞的中國、菲律賓、越南、泰國、印度等是世界水稻主產區(qū)。中國的水稻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玉米在美洲和亞洲種植較多,美國的產量占世界的一半。
我國每年生產的糧食為 5.8億噸左右,約占世界的四分之一。糧食主產區(qū)主要分布在黑龍江、遼寧、吉林、河北、河南、內蒙古、安徽、江蘇、山東、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13個省區(qū)。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是糧食銷區(qū),寧夏、甘肅等屬糧食產銷平衡區(qū)。中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養(yǎng)活了占全世界20%左右的人口,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寧夏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天下黃河富寧夏——富在糧食。遠在4500年前的海原菜園文化遺址的窯穴中就藏有谷子。漢代時寧夏平原出現(xiàn)了“沃野千里,谷稼殷積“的繁榮景象。隋唐時期,寧夏平原開始種植水稻。宋夏時期,“其地饒五谷,尤宜稻麥”。明末清初引進種植了馬鈴薯。進入新世紀,寧夏糧食總產量不斷增長,每年都在360萬噸左右,人均占有糧食量居西北之首。
[圖片:菜園文化遺址。平吉堡漢墓中出土的陶倉冥器。小麥、水稻、玉米、馬鈴薯籽粒及禾穗,世界糧食產區(qū)分布示意圖,中國糧食產區(qū)分布示意圖,寧夏糧食產區(qū)分布圖等。]
二、饑餓的記憶
常言道,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
據(jù)史料記載,在中國歷史上,由于自然災害或人為因素引起的饑荒比比皆是。由于缺糧,在中華大地上一次次地上演著“饑餓大逃亡”。饑荒襲來,成千上萬的人們背井離鄉(xiāng)去逃荒,哀鴻遍野,餓殍滿地。近代中國,“民國十八年年饉”是國人揮之不去的陰影:1928-1930年,由于旱、蝗、風、雪、雹、水、疫災并發(fā),致使北方八省發(fā)生大饑荒,死亡1300多萬人,難民達五千多萬,出現(xiàn)了“人吃人,狗吃狗”的人間悲劇。
新中國成立后,饑餓已漸漸地遠離了中國。但當今世界上仍有10億多人處于饑餓狀態(tài)中,每6秒就有一名兒童因饑餓或相關疾病死去。由于干旱等原因,非洲已成為一個饑餓的大陸。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非洲有34個國家遭受大旱,1.5億人受到饑餓的威脅,有上百萬人被饑餓和四處蔓延的疾病奪去生命,有上千萬人背井離鄉(xiāng),造成了“非洲近代史上最大的人類災難”。目前在非洲大陸,至少有1800萬人口面臨嚴重的食品短缺危機,全球因饑餓而死亡的人口中非洲占四分之三!
【圖片:中國歷史上饑荒圖片,非洲饑荒圖片等。】
三、驚心的浪費
一粒糧食種子從田間到餐桌,要經(jīng)歷無數(shù)次的“身份轉換”,才能成為人們口中的美味佳肴。而其間的損失浪費也是觸目驚心的。
我國農戶家庭儲糧占糧食產量的50%以上。由于受裝具簡陋,儲糧技術落后,飽受鼠害、蟲害和霉變等因素影響,每年儲糧損失在400億斤以上。
糧食從生產到消費,要經(jīng)過數(shù)次搬運才能實現(xiàn)。我國糧食運輸量大,不論是從田間到倉房,還是從農村到城鎮(zhèn),在裝卸搬倒、運輸中拋灑和包裝物遺留造成的損失,每年約100億斤以上。
“過粗”“過細”的糧食加工也是糧食損失浪費的漏洞。在農村,糧油加工工藝、技術和設備落后,糧食加工副產品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在現(xiàn)代糧食加工企業(yè),追求大米過精、面粉過白等過度加工,由此造成的損失浪費100億斤以上。
“舌尖上的浪費”更是驚人。由于不良的消費習慣,尤其是講排場、比闊氣等不良消費方式造成的糧食浪費400億斤以上。每年倒掉的食物至少可養(yǎng)活上億人。
如此巨額的損失,每年總計超過1000億斤,大約是1.45億畝耕地的產量,相當于寧夏13年的糧食產量。如此可怕的浪費,吞噬的不僅是寶貴的糧食資源,更是稀缺的耕地、水源和能源。
[圖片:田野耕耘圖,糧食運輸圖,石磨、石碾加工圖,寧夏各類倉房圖片等。糧食產后損失示意圖,農戶家庭儲糧圖,糧食消費“剩宴”圖等。糧食用途結構示意圖等。]
四、粒粒皆辛苦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糧食春種夏耘,秋收冬藏,到底要經(jīng)歷多少辛苦呢?
糧食是自然再生產的產物,離不開土地、水和陽光。一粒糧食從農民手中生產出來,要經(jīng)歷耕地、播種、澆灌、施肥、除草、收割、打碾的勞作。有著除草時“汗滴禾下土”的艱辛,有著收割時“背灼炎天光” 的煎熬,有著打碾時“一夜連枷響到明”的勞頓。從“刀耕火種”到“二牛抬杠”,再到農業(yè)機械化,糧食作物是永遠不會走出季節(jié)性的生產周期的,農民的勞作是一刻也不能停止的。
糧食也是季節(jié)性生產,常年消費的產品。新收獲的糧食,還要經(jīng)過運輸、儲藏、加工,烹飪,才能成為人們口中的美食。古往今來,從人背肩扛,到畜馱漕運,再到汽車、火車、輪船運輸,糧食才能走進千家萬戶;從臼杵礁坊,到石磨石碾、機器加工,糧食才能進入尋常百姓的廚房;從地下窖穴,到地上倉房,防霉變鼠害,人們不停地進行著“糧食保衛(wèi)戰(zhàn)”。時至今日,各種生產方式也還不同程度地運用著,其間的辛苦“一個也不能少”。
[圖片:耕作圖、收割圖,打場圖,糧食運輸圖,石磨石碾、機器加工圖。寧夏境內各類倉房,農戶科技儲糧倉。涇源縣出土的宋代磚畫像——推磨圖、舂米圖、挑物圖。]
五、節(jié)糧的智慧
愛糧節(jié)糧是一種美德,也是一門高超的技藝。
糧食是有生命的,它像人一樣不斷地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用來維持生命?茖W的糧食儲藏,就是減少因“糧食死亡”而造成的損失浪費。在糧庫儲藏時,現(xiàn)代集成的智能糧情檢測、低劑量環(huán)流熏蒸、智能控制通風和高效谷物冷卻的“四合一”技術,有效地保持了糧食健康的生命。在家庭貯存時,也要干燥通風,防止米面蟲害霉變;食用時,要粗細搭配,合理膳食。
愛糧節(jié)糧需從每個人做起,更要全民的行動。為了體驗民間的疾苦,300多年前的康熙大帝微服私訪,要吃寧夏的糠面窩窩頭;為了喚起人們對糧食安全的重視,聯(lián)合國農糧組織干事迪烏夫,聯(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2009年絕食一天。為了遏制“舌尖上的浪費”,習近平總書記批示,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為了號召大家節(jié)糧,網(wǎng)友在微博上發(fā)起了“光盤行動”,倡議在飯店用餐,剩飯打包,“光盤”離開。
[圖片:領袖照片,名人畫像,拾穗圖,“光盤行動”宣傳圖片,節(jié)糧宣傳畫等。康熙微服私訪寫意圖,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圖。
結束語
古人云:“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節(jié)約糧食、愛惜糧食,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希望同學們,從現(xiàn)在做起,從自我做起,做一個愛糧節(jié)糧的宣傳員,積極向家長、同學、鄰里宣傳節(jié)糧可貴,浪費可恥的意義,傳播愛糧節(jié)糧的基本知識。做一個愛糧節(jié)糧實踐者,在日常生活中,不挑食,不剩飯菜;餐飲消費不攀比不擺闊。做一個愛糧節(jié)糧監(jiān)督員,時刻提醒身邊的人不浪費每一粒糧食,杜絕舌尖上的浪費。
讓我們攜起手來,愛糧節(jié)糧,傳承美德,為國家糧食安全做一份貢獻,為世界消除饑餓獻出一片愛心。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