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讓我讀出哪些大學問 本文簡介: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绷暯娇倳涍@樣評價40多年前他扎根梁家河這個小山村七年的經(jīng)歷。這引起了我要讀《梁家河》(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本新書的濃厚興趣。 一口氣讀完《梁家河》,徜徉在那個逝去的年代,不時為書中字里行間淳樸的鄉(xiāng)土氣息和血濃于水的真摯
《梁家河》讓我讀出哪些大學問 本文內容: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绷暯娇倳涍@樣評價 40 多年前他扎根梁家河這個小山村七年的經(jīng)歷。這引起了我要讀《梁家河》(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本新書的濃厚興趣。
一口氣讀完《梁家河》,徜徉在那個逝去的年代,不時為書中字里行間淳樸的鄉(xiāng)土氣息和血濃于水的真摯情感所震撼。掩卷沉思,這里,究竟使我讀出了哪些大學問呢?
在這里,讀出了一輩子為民做事的信念與擔當。一位只有十五六歲、涉世未深的少年,遠離從小生活的京城和家中親人,到完全陌生、生產(chǎn)力極度落后低下的窮鄉(xiāng)僻壤插隊落戶,面對呈現(xiàn)在人生面前的巨大落差,確實是一個嚴峻考驗與挑戰(zhàn)。也正是這樣一個特殊經(jīng)歷,使他走進了偏遠山村,走進了社會底層,設身處地了解中國農(nóng)民的生活狀況和喜怒哀樂,與小山村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家一戶都結下深厚的感情。這期間,他經(jīng)歷了從迷惘彷徨的“逃離”狀態(tài)到立志扎根踏實肯干的“脫胎換骨”,在與人民群眾朝夕相處中靈魂得到升華和凈化;在不斷刻苦學習、深入思考中學到許多在課堂里學不到的知識;在與天斗、與地斗、與貧窮落后斗的生產(chǎn)實踐中諳熟民情、貼近實際,從而獲得寶貴的真知灼見。知道人民群眾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以至于后來的幾十年無論走到哪里,都忘不了這塊黃土地。2004年,習近平任浙江省委書記時,曾對前來采訪的延安廣播電視臺的記者說:“陜北高原給了我一個信念,也可以說是注定了我人生過后的軌跡。經(jīng)過了陜北這一人生課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他教了我做什么!薄拔椰F(xiàn)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觀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點,也是在延安形成的!彼冀K把梁家河當作一所學校,感到“收獲最大的是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培養(yǎng)了自信心”。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更加堅定了他一輩子“要為人民做實事”、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的信念與追求。
在這里,讀出了共產(chǎn)黨人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血濃于水的情感。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記憶里,陜北的老百姓是樸實敦厚的,梁家河的溫暖是長久的:“是他們曾經(jīng)無私地幫助過我,保護過我,特別是以他們敦厚樸實的品質影響著我,熏陶著我的心靈!薄拔茵I了,鄉(xiāng)親們給我做飯吃;我的衣服臟了,鄉(xiāng)親們給我洗;褲子破了,鄉(xiāng)親們給我縫……”。而在梁家河的鄉(xiāng)親們眼里,習近平是“能吃苦、干實事、好讀書的好后生。”他把村里群眾的冷暖疾苦時常掛在心上,誰家生活有困難,他就感到揪心,總是力所能及地提供幫助;鄉(xiāng)親們的生活變得好一點兒,他就由衷地感到高興。他曾把自己的口糧用來接濟村里的貧困戶;把自己活時帶去的白面饃分給田野里勞作的婦女,寧肯自己挨餓;把所學知識無私地貢獻給小山村,經(jīng)常與鄉(xiāng)親們擺古論今,縱論天下事。在離開梁家河數(shù)十年里,梁家河的鄉(xiāng)親們說:“村里的老鄉(xiāng)有困難找到他,他都會幫助。只要寫信他就回復!薄读杭液印芬粫,記載了這樣一個感人的場景:1975年 10 月 7 日是習近平離開梁家河的日子,他要到清華大學讀書。前一天晚上,他和鄉(xiāng)親們拉話一直到深夜,第二天早上也就起得晚些。當他早上推開門走出窯洞時,看到院子里、道路旁站滿了人——大人、孩子、老人,全村人都來了。人們手里拿著紅棗、小米,默默地站在那里……習總書記第一次當眾流下淚來。這是多么感人至深的場景!罢l對咱好,咱對誰親!”共產(chǎn)黨鬧革命、搞建設,靠的不正是與人民群眾結下的這種魚水深情嘛!習總書記始終把梁家河看作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他深情地說:“腳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眾中,會使人感到非常踏實,很有力量”。
在這里,讀出了干事業(yè)所需要的那么一種實干和創(chuàng)新精神。在梁家河,習近平總書記自覺接受艱苦生活的磨練,過了“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學會了農(nóng)村里的各種活計,從捉跳蚤、捻毛線、補衣服、縫被子,到上山打柴、挑糞、和泥、抹墻、壘壩,樣樣活計都能拿得起來。尤其是當上村里支部書記之后,他親力親為、敢想敢干,勇于創(chuàng)新、善于開拓,先后帶領梁家河的父老鄉(xiāng)親,沖破重重阻力,實施了建水墜壩、發(fā)展沼氣、成立鐵業(yè)社、打甜水井等多項工程,從根本上改變了小山村的生產(chǎn)生活環(huán)境和條件。在攻克一道道難關過程中,習近平一直是注重實干的行動派。他認為,解決諸多難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實干。遇事有一種不怕苦、不服輸、不畏難的精神,以螞蟻啃骨頭的勁頭向困難宣戰(zhàn)!读杭液印芬粫,有一個細節(jié)讓人過目難忘:1974 年 7 月中旬,村里的沼氣池建成了,可輸氣管接好后,不知啥原因就是不出氣。習近平反復檢查,累得滿頭大汗,最后將問題鎖定在導氣管堵塞上,他找來一根鐵釬子用力一捅,一股糞水即刻噴射出來,濺了他一臉,他全然不顧這些,只是用手抹了一把臉,繼續(xù)著手將已出氣的管子接好。望著終于點火成功的沼氣,他露出辛勞過后欣慰的笑容。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實干和創(chuàng)新,是事業(yè)成功的兩翼,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正是經(jīng)過梁家河這段歲月的摔打磨練,培養(yǎng)了青年時代的習近平吃苦耐勞、勇于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品質,為他日后投身黨的事業(yè),在各個崗位上建功立業(yè)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能力素質。
在這里,讀出了如饑似渴學習鉆研精神和立志為人類做貢獻的遠大志向。到梁家河插隊落戶,習近平帶了兩大箱子書。到了知青點上,他每天堅持看書學習,在談到這段生活經(jīng)歷時,他說:“我那時愛看書,晚上點著煤油燈,一看就是半宿。第二天早起,吐出來的痰都是黑的!彼x書的范圍很廣,有古代的、現(xiàn)代的,有中國的、外國的,有文學的、哲學的、自然科學的!耙晃锊恢,深以為恥!眻猿诌呑x書,邊背記;邊思考,邊實踐,使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不斷滋養(yǎng)、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總結的那樣:“我并不覺得農(nóng)村七年時光被荒廢了,很多知識的基礎是那個時候打下來的。”除了向書本學習,習近平還特別注意向人民群眾和工作實踐學習。發(fā)現(xiàn)有值得學習借鑒的新生事物,他就見賢思齊、不恥下問,千方百計為我所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學習,提升了思想境界,視野開闊,思想解放,因此才能立足小村實際,有效解決群眾面臨的困難,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奇跡。梁家河小學校長劉永耀清楚地記得,習近平歷盡千辛萬苦試制沼氣,表現(xiàn)出刻苦的鉆研精神,當時習近平還說了一句讓劉永耀至今感到震撼的話:“人來到世上,就要為人類辦好事!币徽Z道出了年輕人志在四方、抱負遠大的寬闊胸懷。
在這里,讀出了嚴以修身、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懷。黃土地養(yǎng)育了父輩,也以寬大的胸襟接納了年輕的習近平。在這里,他以革命前輩為榜樣,扎根人民,團結群眾,從革命圣地的紅色基因中吸取豐富營養(yǎng)。他認定,要知行合一、不尚空談,事事處處做行動上的巨人。群眾評價說,不管多累多苦的活兒,“近平一直拼命干,從不‘撒奸兒’”。除了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中鍛煉摔打,十幾歲的習近平還認定一個目標:我們現(xiàn)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讀書、修身。他在書里領略做人的道理,提高為民辦事的本領。在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時,他總結出“多動腦筋”、“一碗水端平”的秘訣,他說:“人有私心,一碗水怎么端也端不平,群眾也不會信任你。一碗水端平,還要有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要讓大家都能接受才行。”他認為,當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從心底里熱愛老百姓,心里時刻裝著老百姓,無論自己處在何種環(huán)境,都積極地面對生活,無私地為他人做奉獻,抱有遠大理想。大山,賦予他大山一般的胸懷。
《梁家河》這部書篇幅不長,但蘊藏其中的學問的確很大。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梁家河》讓我讀出哪些大學問 本文關鍵詞:讓我,讀出,學問,梁家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