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讀后感
“黎明時窗旁的白瓷杯,看著陽光流入其內,遇見尚溫熱的咖啡,于是屋內的濃郁親吻擁抱了窗外的明媚。
或許生活會在之后的一天中漸漸破碎,但至少,請允許我們帶著些許淚水,感謝來自每個人身上微弱的光輝,感謝這來自世界每個角落短暫的心靈安慰。”——自序
在這個近一個多月的放假中,我拜讀了《覺醒》一書。書中以詩歌般的語言,在其中平淡而美好的意境中,通過一篇篇或長或短的散文,緩緩向我們傾訴了這個平凡生命中,那些輕易被常人所忽視的、尋常舉動中包含的美好、善意與尊重。而我在書中最大的感悟就是——感謝生活,享受生命。
本書的作者是全球最富盛名的心靈作家、雕刻家、神學家的肯特·納爾本(Kent Ner burm),他還是現居住于美國明州明尼阿波利斯市。曾就讀于明尼蘇達州大學的美國研究課題專業(yè)和斯坦福大學的宗教學與人文學專業(yè),畢業(yè)之后進入伯克萊研究生技術協(xié)會,并在明州大學取得了宗教學與藝術博士學位。著有《非狼亦非狗》《目光中的狼群》《真諦》《隱藏的美麗》《一個印第安人的靈魂》《讓我成就你的平和》《走在寬恕的路上》《本土美國人的智慧》《讓我耕耘愛》等二十余部作品。
本書分為《前言》、《覺醒》、《清晨的許諾》、《流逝》、《相聚》、《分別》、《尾聲》與《關于本書作者》八個部分。期間一直在探尋這樣的問題:我們希望生活得榮華富貴,但是每個人卻都生活在平凡之中。生命中的每一天,我們從最初的黎明到最終的午夜時分才形成了有意識的、屬于我們自己的思想,于是我們將生命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從內心深處思考最重要的問題——諸如,我們?yōu)槭裁磿䜩淼竭@個世界?愛是什么?死亡的背后是什么?但往往在追尋的過程中,我們卻發(fā)現,有時,答案已經超越了我們的生活閱歷。
在書里,每篇文章和道理,都是用一句句短小簡練的話,唯美的闡述出來,而其中有這樣幾句,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清晨開啟了新的夢,心靈倍感清爽,在黎明的色彩里萬物得到了寬恕。”在《覺醒》的部分,作者就說明了這樣一件事:黎明,是一個神圣的時刻。我們必須暫停一切,集中精神,在這完整的一天開始被世俗種種破碎之前,在她分散于大大小小的事情上之前,去花費一個片刻,感受一天得開始,并且崇敬這一天的到來。那么,為什么,這一天是如此神圣的存在呢?
“沒有誰能一定擁抱明天,而今天,他所綻放的所有美麗,都是我們擁有的”。這就是作者在《分別》這部分講述的道理,()他在文中講述了一個朋友的死亡,對他的感觸。“沒有誰一定能擁抱明天,但今天,它的美麗,它的悲傷,它的復雜,都是我們擁有的。眼前的光也許就是我們在塵世看到的最后一縷。沒有什么是肯定的,除了一個事實即有一天我們都不再擁有明天,并且我們不知道那一天什么時候來臨。”
“感謝生活,給予我們的恩賜;感謝生活,給予我此刻的光芒。”感謝,或者說是感恩,是一種偉大的力量。這就是我們最需要擁有的,誰也無法保證,我們將會在未來的什么時刻失去什么,所以,要感受現在,要“活在當下”。
“我們都生活在怕被別人評價的恐慌中,然而我們之間的空白正在等待一個簡單真誠的關懷去填補。”這句話是《流逝》這一部分的一句話,給我的感觸也非常深刻。在這部分中的《一位鄰居和一個朋友》這篇文章里,講述了作者一個朋友的故事,作者一直擔心他的一位教授與自己關系不好,他的朋友卻一再鼓勵他去熱情的嘗試,結果在半信半疑的狀態(tài)下,卻發(fā)現那位教授居然也是位親切的人,而在作者與他的教授兩人搭肩而去的時候,他看到了自己的朋友正看著他們開懷大笑。
這個故事,讓作者意識到:人與人相遇,都帶著一種害怕,都在擔心對方如何評價自己,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只要我們敞開心扉,真正地為別人想一想,關心對方的生活中什么是重要的,就能打動每一個人,消除每一寸隔閡。
想要享受生活,其實很簡單。“我們的生活是渺小的,但我們的夢想是偉大的。我們滿懷信心和希望生活在我們生活的角落里。”我們或許擁有的不多,但每一寸我們擁有的角落,都可以承載我們的希望,為我們提供一個夢想的起航地。不要被生活的大喜遮蔽目光,讓我們自私起來;不要被生活的大悲擊垮,從此怨天尤人。“大喜讓我們愛這個世界,大悲讓我們理解這個世界。”作者用短短的話語,告訴了我們怎樣才可以享受生活。
“我們的靈魂是由風、光和流逝的歲月彈奏的豎琴弦。我們必須去學著聽她們的音樂,讓她們在我們心中演繹美妙的旋律。”這句話,讓我感受到,音樂的根源,不在于多么浩瀚大氣,又或婉轉靈明,她的本源,應該是演奏者,那一刻感受到的,自己靈魂與精神所感受的世界的旋律。
所以,讓我們在未知的下一刻到來之前,在現在這一刻,感謝生活,享受生命。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