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當(dāng)尼采哭泣》這本書呢?該書劇情豐富,耐人尋味,小編這里整理了一些網(wǎng)友們對這本書的觀后感,一起來看看吧!
這是一部可以被看作同人小說的心理學(xué)小說,真實的人物,虛構(gòu)的故事情節(jié)。我對書中人的原型其實算不上了解,聽過尼采的名字以及他的“上帝死了”,看過一兩本弗洛伊德的書,其它的人就可以說是完全不知道了。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治愈與被治愈的故事。布雷爾想要治療尼采,可能是因為莎樂美,也可能是因為瓦格納,但是我覺得是因為他自己,因為自身的困惑,也因為研究者的好奇。總之,他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留下尼采,讓他來接受自己的治療。當(dāng)然,他也做到了,不過采用的方法比較特殊,他讓尼采來治療他。
或許取得一個人信任的方法就是讓自己先信任對方。布雷爾一點點地告訴尼采自己的故事,獲得尼采的信任,同時也慢慢讓自己的問題浮出水面,真的讓尼采對自己進行了治療,最后,他們互相醫(yī)治了對方。
或許在生活里,我們每個人都是病人,帶著偽裝的面具生活,將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不愿面對。而只有我們將真實的自己撕扯出來的時候,真正接納自己,我們才有可能真的獲得“自由”。
在尼采和布雷爾相互治療的過程中,書中不僅有兩個人相處時的具體的對話與情節(jié),還有兩個人各自的記錄。在我看來,這是三種完全不同的視角,兩個人在真實相處的時候就像是在博弈一樣,而各自文本的記錄則分別記錄了兩個人的想法,特別是尼采的記錄,讓人對對話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如果沒有這些記錄,可能我們根本就無法理解兩個人在對話時的行為。
生活有的時候就像故事一樣,只是我們不小心身在其中而已,我們沒有完全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問題的能力,也沒有辦法從各個角度去了解周圍人想法的能力。那么,你所認(rèn)為的事情是否和現(xiàn)實的一致?你所知道的是否是真實的?你期待的事情是否又真的是你所期待的?還是大多數(shù)時候只是我們在自以為是。
故事中我印象最深的情節(jié)是布雷爾在被催眠中時的故事,我甚至覺得那就是事實?吹讲祭谞柼甑艉涌吹缴n老的自己的那一刻,我不知道是應(yīng)該高興還是應(yīng)該難過,好像我就是布雷爾,好像我就是那個為了自由放棄了一切,但是最后發(fā)現(xiàn)其實自由意味著某種意義上的一無所有,意味著某種意義上的“沒有位置”。
是啊,終于自由了啊,終于可以去追求心中的美好,可以去找想要見的人了,可是事實呢?
在布雷爾離開的時候,我覺得這又是一個“月亮與六便士”的故事,可是當(dāng)布雷爾看到貝莎和另外一個人一起的時候,伊娃已經(jīng)有了新的生活的時候,我才意識到這并不是。生活似乎把他拋棄了,所有人都可以有新的開始,有新的生活、新的伴侶,但他的呢?他一直苦惱的又是什么呢?或許不過是一場鏡花水月而已,活在自己的幻想里面,或者說,用幻想來麻痹自己。
那么現(xiàn)實生活在現(xiàn)實,我們是不是也會用“夢想”來麻痹自己,告訴自己自己是有夢想有追求的,以此來逃避現(xiàn)實,躲避生活中的責(zé)任?或許只有真正看到了現(xiàn)實,撕破了自己營造的假象,然后才能好好地回歸真實的生活,真正地?fù)肀睢?/p>
但是,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此,比如尼采。每個人的生活有不同的追求,生命也會有不一樣意義,最后回歸的方向也會各有不同。布雷爾最后在夢境中看到了另一種結(jié)局,然后認(rèn)識到了對自己而言什么是重要的,從幻想中脫離了出來,選擇了平淡而安穩(wěn)的生活。但是尼采不一樣,在大哭之后,他還是選擇了自己的“命運”,選擇了離去。
或許最后的選擇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你的選擇,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命運”,你是否能脫離幻想的夢境,接受真實的“命運”。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zé)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xí)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