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寫好一篇作文還是不容易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經(jīng)過長年累積的閱讀,小編整理了一篇給同學們談閱讀和寫作技巧、經(jīng)驗供大家欣賞!
莊啟龍
題記:生活總在不經(jīng)意間讓人感慨萬千,回憶更是如此。兩年前,應兒子班主任顏素霞老師要求,以"愛上閱讀"為題在家長會上談兒子的閱讀經(jīng)歷。今日,應兒子班主任林燕飛老師邀請,給方城小學五(1)班同學談我的閱讀經(jīng)歷,頗感意外,但想想終是樂事一件,勉為其難。重要的是,借此機會感謝老師與同學們對兒子患病以來的關心與照顧。
同學們:
第一次正經(jīng)八百地在課堂上給你們談我的閱讀和寫作體會,很有壓力。閱讀與寫作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很多是一已之見,讓人直接受益頗難。我的管窺之見僅供參考。
一、我的閱讀經(jīng)歷
回顧我的閱讀經(jīng)歷,概括為兩句話:一是基礎弱,缺憾多;二是撒大網(wǎng),采花蜜。按我的學習、工作時間段分,大致是:
1.幼兒園階段。無書可讀,基本是聽故事。
2.小學階段。課外讀物就是連環(huán)畫,那時我國連環(huán)畫創(chuàng)作出版正處在繁榮頂峰期,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但我生活的漁村小鎮(zhèn)閱讀資源極有限,我用省下的幾分零花錢去擺在路邊或過廊的幾家小書攤里租讀"小人書",就算是閱讀了。直到初中,我才知道,鄭淵潔筆下的"皮皮魯和魯西西"誕生于1981年,《童話大王》創(chuàng)辦于1985年。
3.初中階段。武俠小說正流行,這是我國1980年代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那時的我,懵懂少年懷惴"俠客夢",加上閱讀資源仍然有限,胡亂地讀了不少中國古代通俗演義小說和武俠小說,包括少量出現(xiàn)在小說里的古詩詞。
4.高中階段。從鄉(xiāng)村進入城區(qū)就學,自感壓力大,任務重,只能抽時間閱讀,那時不管什么國別、年代、體裁、題材,有什么讀什么,閱讀量有擴充,但系統(tǒng)性差。
5.大學階段。這是我打開閱讀之門的重要時期,當?shù)谝谎劭吹綄W校圖書館的藏書,真有一種"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感覺,從頭到腳感到卑微。那四年,我用大把的時間泡在圖書館,可以說是如饑似渴,主要是法學理論和學術經(jīng)典讀物,培養(yǎng)了一定的邏輯思維和理論基礎。
6.工作至今。20個年頭,我的閱讀主要隨著工作與生活兩大背景而變化,除了工作類書籍外,閱讀了大量的人文社科和文學藝術類書籍,我的原則是非精不讀,非著不讀,暢銷書不讀或少讀。
二、我的閱讀體驗
根據(jù)我的閱讀經(jīng)驗和教訓,談三點體會:
1.童年也是一個人的故鄉(xiāng)。生養(yǎng)的那片土地是一個人在地理意義上的故鄉(xiāng),童年是一個人在時間意義上的故鄉(xiāng)。成人后,幾乎所有的情感都走不出童年。如果處理得好,兩個故鄉(xiāng)就是一對翅膀,會帶你們飛得更高。你們必須像寶貝一樣呵護好這對翅膀。
一個人選擇不了地理的故鄉(xiāng),但可以重視、珍惜童年。我的經(jīng)歷告訴我,人生該懂的道理在小學語文課上其實都學過了。童年就像一塊海綿,見什么就吸什么。人在童年和少年時,書讀得越多,內(nèi)心會打得越開,會徹底變亮,這種亮、這種火焰是會一輩子陪伴你,讓你活得透明光亮!
人生不能無詩,童年更不能無詩。我的一大遺憾是,沒有能夠在童年和少年的時候讀個上千本書,尤其是錯過了誦讀古詩詞的最佳時光,F(xiàn)在回想起來,人在懵懵懂懂的時候讀一些書,效果特別好,書對你來說是一個神秘的世界。
2.好書當經(jīng)得起反復讀隨意讀。讀什么書?怎樣讀書?古今中外,眾說紛紜,各有各理。胡適說:"為學當如埃及塔,要能博大要能高。"博就是什么書都讀,所謂"開卷有益";高就是讀書要精尖專。朱光潛說:"書是讀不盡的,就讀盡也是無用,許多書都沒有一讀的價值。你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必須慎加選擇。"這些觀點,值得借鑒,但最終還是依個人的閱讀習慣、偏好加以選擇和吸收。
讀什么書?繞不開的話題就是經(jīng)典。什么是經(jīng)典?常說為經(jīng),常念為典。俗話說:"話說三遍淡如水",但經(jīng)典的話不是如此。經(jīng)典為之經(jīng)典,梁衡提供了三個標準:一是達到了空前絕后的高度;二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長遠的指導意義;三是經(jīng)得起重復。我提供不了書單,也不贊成把一個人的標準做成一切人的標準,提供兩個方法:
⑴讀好書。好書如同好菜。檢驗一本好書,隨意翻上一頁,讀上一段,能把你吸引的,這就是好書,不是非要等到全部讀完才能說好。好菜也是如此,吃上一口,美味自知,不是等到吃完才能知道。好書好文章,是說作者在語言、思想、綜合技巧等方面都達到了一個基本水準,處處都好看,從頭至尾都經(jīng)看。蓋房子也如此,泥房子鑲上一個鋁合金窗戶,終久夠不上高檔。不過,不愛閱讀的人啥書都是讀不下去。
⑵讀硬書。我說的硬書,是指需要化時間、精力去啃的書。啃意味著難讀。不管是專業(yè)領域閱讀,還是私人偏好閱讀,有些書必須讀,它是大部分的書的基礎,離了這些書,其他書就無從依附。前段時間老師薦讀《少年讀史記》,作為入門讀物不錯,但還要知道《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是源書、基礎書。建議以后去讀原文,難度有,但值得。朱光潛在《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說:"你與其讀千卷萬卷的詩集,不如讀一部《國風》或《古詩十九首》,你與其讀千卷萬卷談希臘哲學的書籍,不如讀一部柏拉圖的《理想國》。"我有過段時間重讀硬書的習慣,比如《史記》。一個人讀下幾部硬書,那將是你一生的看家本領,也決定你能否從經(jīng)典走向經(jīng)典的重要途徑。
3."我"是行動派。知行合一才能做成事。我有兩件事堅持得比較好:一是閱讀,二是長跑。二者相通且有共性,都是在一個人獨處時靜默去做的事,閱讀時可以與巨人對話,長跑時可以與自己對話,操作簡單,受用一生。如何養(yǎng)成長年閱讀習慣?一靠自律,二靠氛圍。
⑴自律。自律從習慣開始,逐漸變成意志力。近年來流行21天習慣養(yǎng)成法,實際上很多人連21天也沒有堅持下來。我的方法是以長跑者的思維方式去做:一是今天不想跑,那就去跑;二是今天不想跑步有千百個理由,堅持跑下去只須一個理由;三是今天違背自己定下的原則,以后必將違背更多的原則。閱讀當如此,沒得商量。
⑵氛圍。氛圍包括外在環(huán)境與內(nèi)心世界。外在環(huán)境有社會、學校、家庭,前兩者差不多,但家庭氛圍各有不同,比如家庭藏書、閱讀氣氛等。而一個人的內(nèi)心更是不同。宋·黃庭堅說:"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于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我深以為然,一空下來不讀點什么,總覺得挺浪費時間;一日不讀書,總覺得缺點什么。多年來,早晨不跑步、晚上不工作的話,一般讀書一至二小時,中午選看一些報刊文章,幾乎不中斷。
三、從寫作的角度看閱讀
我不是作家,也不是中文專業(yè),過去寫的東西主要是論文、公文之類,談不出有關寫作的好建議,這里只從寫作的角度來談閱讀,或者說,怎樣的閱讀可能有助于寫作水平的提高。談三點想法:
1.背書是寫作的基本功。一切知識都是以記憶為基礎的。不管做什么,厚積才能薄發(fā)。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手中一管墨,胸中墨一桶。寫作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是逐字逐句碼出來的。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詞、句之"米"組成的。梁衡說:"要想達到一般的閱讀、寫作水平,總得記住幾千個字;要進一步使文字自然、流暢、華麗、優(yōu)美,就得記住許多的精詞妙句;如果想再進一步使文章嚴謹、生動、清晰、新奇,還得要記住許多的體式、結構。至于文章內(nèi)容深淺,風格高下,那就要看其他方面的修養(yǎng)。"那么,如何積累?方法固然很多,但最基本且最簡便的辦法之一就是背書,得先貯存上許多干柴,以后有了火種,才可能熊熊燃燒。
有的同學在寫作文時經(jīng)常筆握在手里晃來晃去,半晌寫不出一句話,好像筆干得流不出墨一樣,有可能是詞匯積累不夠,平時記得少,想不出恰當?shù)脑~。詞是文章的基本單元,文章寫作的第一步就是熟悉單詞、儲備詞匯。舉兩個詞匯運用的例子:
⑴好詞描寫。比如,描寫鳥的動作,一年級的作文用一個"飛"字就好了,因為那時沒有儲備足夠的詞句可供選擇,談不上用詞還要美感,但五年級的作文就不能再以一個"飛"字搪塞過去,因為背的詩多了,記的詞句也多了,諸如"燕剪春風、鷹擊長空、雁橫煙渚、鶯穿柳帶"等等,好詞一大筐。只要平時注意積累,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根據(jù)作文情景需要用上準確且具有美感的詞,在文章中水到渠到,自然成"紋".
⑵成語(常用詞匯)的運用。記得我小學的一次作文課,在描寫表達感動情景時,我與同桌同時想到"熱淚盈眶",都希望對方用別的,最后我妥協(xié)了,改用"淚如雨下",可感覺好像沒到這個程度,又改用"淚水奪眶而出".自此,我對成語很受傷。這說明當時的小學生掌握的詞匯量很有限,寫作時容易千文一面。比如,描寫好天氣的詞:風和日麗、碧空萬里、云淡風清、春暖花開、春光明媚、秋高氣爽;描寫壞天氣的詞:風雨交加、風雨大作、電閃雷鳴、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又如,形容吃東西又香又快的詞:津津有味、回味無窮、垂涎三尺、風卷殘云、狼吞虎咽、蠶食鯨吞、大快朵頤、饑不擇食,我認為不如一句"他差點連自己的舌頭也生吞下去"來得生動,更有生活氣息。當然,其背后需要積累,來自書本,也來自生活。這純屬個人看法,值得商榷。不過,我喜歡翻閱成語詞典釋義中的典故及運用,那確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含金量極高。
2.善于"抄襲"是習作的捷徑。俗話說,天下文章一大抄。書讀得越多,似曾相識的感覺越強烈,包括思想、觀點、文字、結構等。這里說的"抄襲"不是真抄襲,也不是直接引用。文學如同自然科學一樣也有很強繼承性,后人寫的很多東西是對前人的創(chuàng)新,比如古詩文中就不乏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名句。舉三個例子:
⑴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天涯".
▲宋·秦觀《滿庭芳·山抹微云》: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隋煬帝楊廣《野望》:寒鴉飛數(shù)(千萬)點,流水繞孤村。斜陽欲落處,一望黯消魂。
⑵唐·王勃《滕王閣序》(《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滕王閣詩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南北朝(南梁)·庾信《馬射賦》: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
⑶毛澤東《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宋·石延年(曼卿)贈友聯(lián)(此事記載在宋·高文虎《蓼花州閑錄》):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常圓。
▲宋·萬俟詠《憶秦娥》: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說便說不了。
▲宋·孫洙《河滿子》:天若有情天亦老,搖搖幽恨難禁。
▲宋·歐陽修《減字木蘭花》:傷懷離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細似輕絲渺似波。
▲宋·賀鑄《行路難/梅花引》:不知我輩,可是蓬蒿人。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金末元初·段成己《木蘭花 其一 前重陽幾日籬下始見菊放數(shù)花嗅香挼慨然有感而作以貽山中二三子》:佳時苦恨歡悰少。鏡里衰顏難再好。試將離恨說渠儂,天若有情天亦老。
▲宋金·元好問《蝶戀花》:過眼風花人自惱。已□尋芳,更約明年早。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間原只無情好。
▲元·張弘范《壽陽曲·酒可紅雙頰》:酒可紅雙頰,愁能白二毛,對樽前盡可開懷抱。天若有情天亦老,且休教少年知道。
▲明·孫蕡《朝云集句詩七言律詩(十首)》: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長圓。此聲腸斷非今日,風景依稀似去年。
▲清末民國初·沈曾植《金縷曲 為藏山題畫》:絕唱酬希聽。我非魚、子猶非我,會心誰勝。天若有情天亦老,目瞬華萎難認。
▲清末民國初·程頌萬《玉樓春 其十》:花開未老人年少。頃刻光陰都過了。坐來雖近遠如天,天若有情天亦老。
▲近現(xiàn)代·施蟄存(作家、文學翻譯家、學者)《題沈本千西湖長春圖卷》:從今不老即年輕,正須妙達南華旨。天若有情天亦老,長春請用無情始。
文章相因,其實就是學習、創(chuàng)造,再學習、再創(chuàng)造。建議先熟記最美的詩文,然后提高語文水平,到時再壓倒前人。
3.文章為思想而寫。為什么寫作文?或者說,寫作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學好語文?還是說為了完成學習任務?把手段當成目的,為寫作而寫作,不但寫不出好文章,還可能厭煩、無助甚至痛苦。
最近,我開了微信公眾號,閑暇時寫幾篇小文放在上面,往深里說,是為了傳遞信息、傳播知識?還是為了創(chuàng)造藝術,創(chuàng)造美感?《環(huán)城山地越野小記》受到了一些關注和點贊,有的留言說像看《徐霞客游記》,有的謬贊說像看《桃花源記》,其實我對這篇小記不太滿意,離陶淵明以文學手法描繪理想社會藍圖的《桃花源記》更是相差十萬八千,它只是傳遞了我繞城山地越野的信息,記載了途中的所見所聞而已,至多就是文字還有點美感,但仍欠斟酌,最重要的是缺乏思想,沒有給人以新思想文章的目標是創(chuàng)造思想。針對現(xiàn)階段寫作,提兩點建議:
⑴學習"文勢"."文勢"是中國古典寫作理論中的珍貴遺產(chǎn)。梁衡說:"高明的文章家在熟讀前人文章的基礎上,不但能向前人措詞、借句,還能借氣、借勢,翻出新意。"
▲蘇東坡: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文說》)
▲毛澤東:文章須蓄勢。河出龍門,一瀉至潼關。東屈,又一瀉至銅瓦。再東北屈,一瀉斯入海。當其出伏而轉注也,千里不止,是謂大屈折。行文亦然。(《講堂錄》)
據(jù)說,韓愈每寫一文總要重讀一遍司馬遷的文章,為得就是借太史公的一口氣。建議同學們今后寫作文前重讀一下名文名篇,從經(jīng)典中借氣,說白了就是找找"感覺".
⑵表達真情。寫作文一定要反映真性情,寫真事真話,表實情實感,切忌無中生有,胡編亂造,東拼西湊,有時湊字數(shù),有時看字數(shù)夠了就嘎然而止,寫到哪里算哪里。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