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夜第二季》是一部于2016年12月份熱播的脫口秀節(jié)目,該節(jié)目自熱播以來就受到了廣大網友們的一致好評,一起去看看吧!
01
文章目錄:
(一)梁文道先生眼中的錢穆先生
(二)我眼中的錢穆先生
(三)網絡時代助長的淺薄
(一)
這幾日聽道長講錢穆先生《國史大綱》。
道長高中的時候讀《國史大綱》,剛上大學的時候,年輕氣盛,也覺得錢穆先生的書不咋地。
原因有二:
其一,受周圍輿論的影響,覺得錢穆先生后期和蔣中正先生父子走得過近,失去了學者的獨立性。
其二,受部分讀《國史大綱》的學者影響,覺得錢穆先生很守舊,書也沒什么價值。
大學畢業(yè)時,梁文道先生重讀《國史大綱》,改變以前的想法,開始尊重錢穆先生,也尊重他的“溫情與敬意”。
如同陳寅恪先生說:
“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彰。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陳寅恪先生自己解釋:
“我認為研究學術,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獨立的精神,所以我說:‘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俗諦’在當時即指三民主義而言。必須脫掉俗諦之桎梏,真理才能發(fā)揚。受俗諦之桎梏,沒有自由思想,沒有獨立精神,即不能發(fā)揚真理,即不能研究學術。學說有錯誤是可以商量的,我對王國維也是如此。王國維的學說中,也有錯的,如關于蒙古的問題,我認為就可以商量。我的學說也有錯誤,也可以商量。個人之間的爭吵,不必芥蒂,我你都應該如此。我寫給王國維的文中,中間罵了梁任公,給梁任公看,梁只笑了笑,不以為芥蒂,我對胡適也罵過。但對于獨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認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說:‘唯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二)我眼中的錢穆先生
說來悲哀,我認識錢穆先生的過程基本和梁文道先生類似。
但是我比他更悲哀,是因為他是香港人,我是大陸人。就如同梁文道先生說在讀大學時,他們一起嘲笑錢穆先生所在的新亞書院開學禮還要給孔子鞠躬,嘲笑那些所謂“迂腐”的老師和學生。
但當時的情況是,我們當年干的事,就和當年太平天國干的事一模一樣。
錢穆先生是什么感受?我不知道。
我的感受卻是憤怒至極,又悲哀至極。
再后來“經濟搭臺,文化唱戲”,傳統(tǒng)文化的根就沒了,只有一個空殼,什么都可以填進去。
我只剩嘆息了,什么都不想說。
(三)網絡時代助長的淺薄
網絡時代,比如豆瓣有短評、微博、微信,什么都變成了短而快。但是這樣,也更淺薄和不負責任。
“心平氣和、全神貫注、聚精會神,這樣的線性思維正在被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取代,這種新模式希望也需要以簡短、雜亂而且經常是爆炸性的方式收發(fā)信息,其遵循的原則是越快越好。”
比如,我看了一本書,我可以短評幾個字:很難看,很迂腐,完全沒有意義。
我不需要給出任何證據,只給出這幾個字即可。
02
(一)
這幾夜道長推薦的是:理查德·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著的《自私的基因》。因為我沒看過原書,就僅僅聽道長講的寫一下自己的理解,不敢說自己聽懂了,以后看了原書再修正想法。
(二)生物性Gene
首先引用一段《自私的基因》中的原文:“假設我是一頭動物,發(fā)現(xiàn)一叢八個蘑菇,衡量它的營養(yǎng)價值,再減掉中毒的風險后,我估計每個蘑菇有六個單位的價值,這些蘑菇長得很大,我只吃得下三個,這時我是該發(fā)出進食的叫聲,把我的發(fā)現(xiàn)通知別人,又有誰會聽見?是兄弟B呢?跟我的親緣關系是二分之一。表親C呢?親緣關系八分之一。還是D呢?無特殊關系。如果我對這項發(fā)現(xiàn)秘而不宣,我自己的凈利益如下:每個蘑菇六分,我吃三個,得分是十八。發(fā)出進食叫聲的凈利益也需要一番計算:八個蘑菇若由四個人分享,我自己的報酬是分到兩枚蘑菇食用,凈利益是十二?墒俏业男值芎捅硇值苊咳艘渤缘絻擅赌⒐,因為我們擁有部分相同的基因,所以我也分沾到利益。實際得分為19.5。(計算從略)相對較自私的行為凈利益是十八。兩者差距不大。可是結果卻很明顯,我會發(fā)出叫喚,自私的基因可以從我的利他行為獲得報酬。”
(三)文化基因Meme
如果只就生物基因(Gene)而言,人活著就是自私且動物性的,是沒有所謂愛心等等,這個結果很悲哀。但是與此同時,又因為有文化基因(Meme)存在。決定了人之所以為人,而不只是禽獸。所謂文化基因,也許是一段話,一個理念,一種宗教思想……Meme并不涉及到人的生存,而在復制、傳播文化基因里,部分人為此付出了不同于Gene的代價。比如小區(qū)里少數(shù)人會給流浪貓定期喂食,搭建貓窩,極少數(shù)人會帶流浪貓去絕育,甚至帶回家養(yǎng)。他們受Meme的影響,也許是堅持“看著貓挨餓很難受”這種Meme。而這種Meme,和Gene所堅持的為了自身的生存奮斗不同,若以Gene的目的而言,人活著就是做好一切和自身提升有關的,讓生活品質更好,繼續(xù)傳播Gene即可,而喂什么流浪貓完全是不必要且愚蠢的。
(四)Meme:蘇格拉底之死
人們所謂“正路”與“正途”也就是Gene所堅持的,也就是前文說的“近親選擇”,也就是自身的一切行為必須要有利于自己的生存,有利于自身Gene的繼續(xù)傳播。以此無關的都是“不走正路”。然而,也有部分人會復制他所信仰的Meme。比如著名的蘇格拉底之死,蘇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不虔誠與腐蝕雅典青年之罪名判處死刑。蘇格拉底也有機會逃亡,但他仍然服毒酒而死。就Gene的理論而言,蘇格拉底的正路就是當個有錢人,然后生一堆孩子,過此一生。而蘇格拉底卻堅持了傳播Meme,而不是Gene,所以他付出了死,他的死,讓這個Meme在近2500年后的今天仍在傳播。他說:“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五)Meme:王國維先生之死
也比如近代中國的大事件——王國維先生之死。先生在1927年6月2日自投于北京頤和園萬壽山昆明湖。他的同事,同是清華大學國學導師之一的陳寅恪先生寫道:“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fā)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茲石于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jié),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1]以此去看堅持Meme的人,就能夠解釋他們的行為了。他們之所以為大眾社會所不容,就是因為大眾只是為了繼續(xù)Gene的傳播而存在,而少數(shù)人則堅持Meme的傳播。很多時候兩者是沖突的。于大眾而言,蘇格拉底和王國維先生都屬于迂腐,不識時務,甚至可笑至極,為了Meme而去自殺。大眾看來,他們只需要堅持其動物性的Gene即可。
03
(一)
今晚我不從愛情解讀《牡丹亭》,而從人性的解放談起。
杜寶的思想保守,請了個迂腐的先生陳最良教女兒杜麗娘,覺得女兒身,不需要有什么獨立的見解,只讀讀《詩經》即可。[1]
陳最良以后妃之德去解《詩經》的第一篇《關雎》,自然不得杜麗娘歡心!蛾P雎》就只是很簡單的男女愛情而已,自是不必牽強的用后妃之德解讀。就如同有些人以映像政治的方式去解讀《紅樓夢》,自是買櫝還珠。
杜麗娘在家被管得緊緊的,就如同「楊家有女初長成,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挂粯,大了找個合適的婆家就嫁了,不用管杜麗娘有什么獨立的意識。
所以杜麗娘連自家的花園都沒去過,她游過一次園后,說道:“可知我常一生兒愛好是天然。恰三春好處無人見。”又說:“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2]
(二)
不管是愛情抑或精神的獨立,杜麗娘都沒有資格去爭取。就如同電影《死亡詩社》[3]那樣,一個學生和父親商量,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去試著演戲劇,而父親斷然拒絕了,后來這個學生自殺了。
杜麗娘因為思念夢里自由的愛情,現(xiàn)實里卻尋不到,她只是父親控制的傀儡而已,于是就郁郁寡歡的死了。因為畢竟是戲劇,所以又安排她還魂,最后也算是個完滿的結局。
(三)
《紅樓夢》亦如此,我有陣子也覺得黛玉不能嫁給寶玉,因為覺得黛玉不會持家,也覺得寶玉應該走父親給他安排好的“正路”,找類似王熙鳳的薛寶釵才是。而寶玉并不是不愛讀書,只是不愛讀掙錢的學問之書罷了。
但是我現(xiàn)在又不像先前那樣想,而今又佩服寶玉和黛玉。雖然這樣的路既難走,也遍是非議,他們仍然堅持。
人生中的確要妥協(xié),但是這個度只有自己把握,要放棄所有去適應這個社會?抑或保留某些自己的特性?每個人的答案不同。
《紅樓夢》是個悲劇,人生何嘗不是,亦是孤獨的。選擇做寶釵、黛玉、寶玉,都沒錯,過得好與不好,別人也沒資格評價,只是自己的選擇罷了。
(四)
我并不愛從愛情的角度去解讀《牡丹亭》與《紅樓夢》,因為愛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只占很小一部分,更因為在《牡丹亭》里,湯顯祖并沒有像《紅樓夢》那樣交代杜麗娘何以愛柳夢梅,何以選他,而不是選李夢梅、張夢梅。
《紅樓夢》里,賈寶玉喜歡林黛玉是因為他們是知己,林妹妹不會讓他讀做官的學問,林妹妹不會覺得寶玉舍不得踏花就是呆子,林妹妹會葬花……而如果放在薛寶釵身上,就覺得這些事情都是很奇怪的且“白癡”的。如同黛玉自己唱的:“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4]
同理,我覺得湯顯祖寫《牡丹亭》,不僅僅是想交代杜麗娘要爭取愛情的自由,除此之外,杜麗娘還想爭取所有的思想獨立與自由。她不是父母的一個附屬品,不是一個沒有任何獨立見解的傀儡。
若舉偉大的人物,大多是克服了這種矛盾。達爾文(Darwin)的父親最初讓他從事牧師,他死活不從,就同梵高(van Gogh)的遭遇差不多,又有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父親反對其學鋼琴,要其從事法律,又或者舒曼(Schumann)早期也是隨母親的意思,從事法律工作,后來立志成為鋼琴家。
堅持自己喜歡的事,不一定能成為一個社會上認可的成功人士,也許過得像梵高那樣落魄。沒有誰能預測未來,也許從事一個體面的工作,以后生活過得麻木,像《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杰·蓋茨比(Jay Gatsby)那樣迷茫,或者像作者菲茨杰拉德(Fitzgerald)和妻子澤爾達·塞爾(Zelda Sayre)有錢后沉迷于欲望也不一定。
爭取自己的獨立,在體面的工作與自己喜歡的事中做抉擇,不盲從于父母、老師、社會,這本就是人生一個最大的難題。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