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潰》一書比較厚重,不僅是書,更是書中記載的那些史料及對人物的可觀分析,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淼氖亲x《天朝的崩潰》讀后感范文2000字,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進來看看,參考參考!
這是一本讀來頗為厚重的書,不僅指近六百頁扎實的史料考證和客觀的人物分析,更是指茅海建先生在書中所提出的思考。在讀的過程中稍有感觸,可能有些零散,姑且羅列在此,當作看過這本書的一些見證吧。
(一)
作者在緒論中“由琦善賣國而想到的”里這么寫到:“歷史學是講究客觀的。但歷史學家的主觀意愿,總是不斷地被糅合到歷史著作之中......這種為醒世而作的歷史著作和文章,已經(jīng)超出了歷史研究的范圍,而成為一種宣傳。”
讀到此處深以為然。我以為歷史學是應該客觀的一門學科,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不能以犧牲歷史真實性去達到某些目的,尤其是出于歷史研究者主觀的引導。言必有據(jù),據(jù)必可信,所以才有“窮盡史料”這一說法。
正如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所說:“高明者多獨斷之學,沉潛者尚考索之功,天下之學術,不能不具此二途。”鄧廣銘先生在《治史叢稿》自序中曾引用這一觀點并說“章學誠最為反對的即是一個撰述者在其撰述的成品當中,既不能抒一獨得之見,又不敢標一法外之意,而奄然媚世為鄉(xiāng)愿。”
無論是“獨斷之學”亦是“考索之功”,都必須以掌握大量的歷史資料為依據(jù),我所差著實太多。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希望自己可以時刻銘記這些話來規(guī)范自己的寫作。
(二)
作者在介紹清朝的軍官來源時說:“正如認為八股文章可以治天下一樣荒謬,清代武科舉的考試項目與近代戰(zhàn)爭的要求南轅北轍。且不論《武經(jīng)七書》這類偏重于哲理的古代兵書不宜作為初級軍官的教科書,然這項僅有的與謀略有關的內場考試,因考生們錯誤百出,而在嘉慶年間統(tǒng)統(tǒng)改為默寫《武經(jīng)》百余字。”
當選拔軍官時的標準不再注重戰(zhàn)略的考察,而只是重蠻力,甚至于不識字亦可成為軍官,便可得知這個國家的軍隊系統(tǒng)在面對近代戰(zhàn)爭時會多么無措。
這并不是崇尚紙上談兵,或是一味苛求武官同文官一般博學,而是基本的軍事知識儲備是成為一名近代戰(zhàn)爭中的軍官必備的素養(yǎng),只重武力可以是選拔下層官兵標準,但絕不是選拔軍官的標準。
在冷兵器時代,僅憑軍官一己的驍勇即可以激勵士兵和其一同上戰(zhàn)場廝殺;但當火器出現(xiàn)后,對冷兵器的使用退居其次,像拉硬弓等僅對臂力的考察便不能再成為主要的選擇標準。
當僅憑蠻力便可上位,軍官成為魯莽武夫的代名詞時,軍人的身份被社會鄙視,重文輕武再次成為社會風尚亦不足為奇。而當有能力有才華的年輕人不再有熱血去用武力保家衛(wèi)國,紛紛選擇他途時,這個國家的整體軍隊素養(yǎng)又如何能優(yōu)秀呢?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改變提升自己是一個蒸蒸日上的王朝所需具備的基本態(tài)度,其中自然包括對軍事力量的提升。事實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安于現(xiàn)狀是一個王朝逐漸走向衰弱的標志,固步自封的愚昧會摧毀一個曾經(jīng)強大的王朝。
然而清朝卻并未意識到這一點,它仍尚未從“天朝”的迷夢中醒來,哪怕是在鴉片戰(zhàn)爭結束,簽了一個又一個不平等的條約后,它都未能勇敢地進入全新的世界,仿佛一切從未發(fā)生一樣的繼續(xù)茍延殘喘。何況在戰(zhàn)前,沉浸在迷夢中的清王朝更是一點改變提升自己的意識都沒有。
想到了《武士的悲哀》中作者評價北宋王朝的一句話:“上天并不偏愛那些保守、怯懦而又一意孤行的病態(tài)者。”用來形容此時的清朝亦不為過。
作者在這一章節(jié)的最后如是感嘆:“我為了研究結論的公允,曾千百度地尋找光明,但光明始終離我而去。我不能不得出這樣的結論:鴉片戰(zhàn)爭時期的清軍,本是一個難得見到光明的黑暗世界。”
讀到這里,我不禁被作者的情緒感染,我們讀這一成果尚且振聾發(fā)聵,而作者在進行如此深入的考證后,對這段歷史的研究又該是多么心痛呢?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而這個“其”,不僅僅是清王朝,更是我們中華民族曾經(jīng)的歷史。一樁樁一件件都是我們的祖先曾經(jīng)做過的事情,而正是這一件件事將整個中華民族推向了屈辱的近代百年史。
失敗并不可怕,在時間的長河中沒有一個民族能永遠處于未曾失敗的地位,可怕的是不直視失敗,不從中吸取教訓,甚至于去拼命的美化失敗,過后仍舊渾渾噩噩度日。作者在這本書的最后也這么說:“一個失敗的民族在戰(zhàn)后認真思過,幡然變計,是對殉國者最大的尊重、最好的紀念。清軍將士流淌的鮮血,價值就在于此。”
前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三)
最后想說說民智的問題。以前也曾思考過這方面,在看到三元里抗英時更是感觸頗深。“我們不能將保衛(wèi)家園的戰(zhàn)斗,與保衛(wèi)祖國的戰(zhàn)斗混同起來,盡管家與國之間有著很深沉的聯(lián)系......在鴉片戰(zhàn)爭以及后來的諸次列強侵華戰(zhàn)爭中,絕大對數(shù)民眾的基本態(tài)度,是置身事外。”
大多數(shù)的中國人,至今都仍是抱著暫時不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便不去顧及,從不去思考一件事發(fā)生背后會波及多么嚴重的后果。這種深植在民族深處的劣根性哪怕是到了國難當頭的關節(jié),仍無不體現(xiàn)在人們身上。
對于最普遍的大多數(shù)民眾來說,當朝天子是誰并無所謂,只要自己眼前的利益未受觸動,一定程度上的忍受并無不可。民眾是麻木無知的,向英軍出售糧食、充當苦力、從事運輸?shù)鹊仁虑閷乙姴货r。
正如當下生活里的蕓蕓眾生,從很多日常的事情便能窺探這一劣根性的端倪。當冷漠成為一種習慣,正義感已不復存在之時,終有一天會自掘墳墓。只要我們在這個世界里活著,便沒有人能真正擺脫政治和歷史的影響,更沒有哪一件事會真正與個人無關。
希望我們都不會做那些曾經(jīng)自己嗤之以鼻的事,也不會成為無原則妥協(xié)的人。
茅海建先生在書中對于很多問題的思考已闡述的十分清楚,我也深感確如其所說。這當真是一本令人醍醐灌頂、振聾發(fā)聵的書,讀罷不僅對鴉片戰(zhàn)爭的細節(ji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體會到了作者在對歷史研究方面的不同視角。
在許多傳統(tǒng)的歷史書中,戰(zhàn)爭失敗是某一個決策者的失誤,是未有明君識英才,是因奸臣作祟而導致的,一味的將歷史人物臉譜化、道德化,卻始終忽略了從各個不同的視角全方位客觀的分析。這也是初讀這本書令人感到震撼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再次,真的是很佩服作者對史料的考證,著實感嘆那些能夠花費數(shù)十年時間和精力去完成一部著作的人,看完后不得不感嘆,確實是值得花費這些時間的。
最后,借用書中一句話結尾,也愿這句話激勵我前行:“歷史不能重演。歷史學家并不能因此而停止假設、推論等工作。歷史學的許多意義就在其中。”
世界很大,感謝駐足。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