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快車謀殺案》是由英國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創(chuàng)作的懸疑小說,網(wǎng)友們對這本書的評價也是相對較高,一起來看看吧!
01
我不清楚的是——這12人是一人一刀嗎?那么怎樣刺殺的?輪流?幾人代替?另外,這12人這么做,是在伸張正義嗎?既然安排了麥和馬在大惡人身旁,為何不收集罪證后通過法律手段制裁?既然這是一場合伙案,以正義之名報了仇,可是這12人難道沒有想過解了恨,自己也免不了牢獄之災(zāi)嗎?
廚娘保公主,公主和伯爵保海倫娜,男仆保司機,阿巴斯特諾上校保女教師瑪麗。秘書麥和上;プC,男仆和司機互證,護士和教師互證。美國老太太自導(dǎo)自演,保姆男友自證,列車員自證與他證……
可難道沒人想過要一個人來承擔(dān)所有嗎?或者說這12人很團結(jié),一心復(fù)仇?可是男仆為什么還要說司機可憐,上校還要對瑪麗那樣?極力保護某個人不就等于反面證明了那個人的可能性以及自己對真相的了解度嗎?既然周密地安排了,第一次被問話能夠以謊言應(yīng)付,可是第二次卻一個個的亂了陣腳。特別是老太太最后自曝時,我是不解的。我不解合謀者難道不曾料想事發(fā)后12人全部都要因此付出代價嗎?還是都想悲壯赴死?但又為何矛盾地暴露所有后才想著說懲戒自己一個人?
這,很矛盾。
我也能夠理解這12人的心情以及所有的隱忍。這真的是道德兩難?墒,我還是希望能夠通過法律手段解決,而不是以正義之名裁決一個罪人。這樣只會讓自己甚至更多人陷入更深的痛苦……
02
在所有的詭計、欺騙、利用、扭曲、仇恨之外,最能打動人心的依然是人心中的那份美好。
這樣的作品往往已經(jīng)超越了推理本身并使其擁有了更加深厚博大的內(nèi)涵與外延。
高木彬光的《能面殺人事件》亦在此列。
人的生命是十分寶貴的,任何人都不應(yīng)該無端剝奪他人生命。可是當(dāng)殺人者成為法外之徒,他人為了守護那份美好而親自成為殺人者,這樣的決心讓人動容。
不同于小說中作者掌控著一切,現(xiàn)實生活是復(fù)雜難辨的。我們唯有以敬畏之心對待每個生命。不管是殺人者還是被殺者,每個人都應(yīng)得到他起碼的尊重,同時,還有他應(yīng)得的因果。這也就是司法里背景調(diào)查的意義所在。
03
用三個小時讀完了《東方快車謀殺案》,結(jié)局出乎意料但是因為各種旁敲側(cè)擊的“劇透”心里也大概猜到了七八分。比起小說里的偵探波洛那些讓人嘆為觀止的嚴(yán)密推理和一絲不茍的辦案風(fēng)格,本書更觸動的我是在推理之外討論了法與情如何抉擇的問題,而作為一個全知視角寫作的作者,竟然以感性甚至是輕率地讓醫(yī)生和偵探參與完成這場共謀而結(jié)局。
這讓我想起一部看過的一部關(guān)于拐賣兒童的韓國電影,受害兒童的家長們聚集在一起親手了結(jié)了罪犯,并把罪犯的血做成了蛋糕含淚分著吃,這個有些血腥甚至是變態(tài)的情節(jié)至今讓我印象深刻。設(shè)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是自己的親人遭遇了相似的事情,真的恨不得親手將兇手千刀萬剮。
為了至愛之人踏上復(fù)仇之路已經(jīng)是小說電影用爛的題材,尤其仇恨被壓抑、正義得不到伸張之后普通人身上扭曲的一面被激發(fā)到極點而做出的極端行為往往最觸目驚心。法律確實承擔(dān)著審判和裁決的角色,但是數(shù)年的監(jiān)禁能夠補償那些遠去的鮮活的生命嗎,能夠抹去他們給那些支離破碎的家庭帶來的永久的傷害嗎?更何況,還有不少罪犯利用法律的邊界性成了漏網(wǎng)之魚逍遙法外,以至于受害者的家人難解心頭之恨不得不親自動手。
仇恨可以讓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女人變得強悍兇狠,而正義的缺席和遲到也會讓一群循規(guī)蹈矩的本分百姓變成親自上陣審判的劊子手。阿婆的小說探討的也許就是法律和情理的邊界,很顯然,她選擇了后者,也是讓讀者大快人心的結(jié)局,但是這樣的感性是否合理,是否完全忽略甚至漠視了法律本身的意義,小說里提到了莎士比亞的《皆大歡喜》最后也是正義戰(zhàn)勝邪惡,但是怎么去實現(xiàn)真正的“皆大歡喜”,也是值得商榷的問題。
04
這是一趟開往正義審判的東方快車!這個謀殺案太離奇,作者構(gòu)思之巧妙,讓人嘆為觀止!火車上有一名乘客被殺害了,身上被插了深淺不一的12刀,經(jīng)過大偵探調(diào)查分析,層層抽絲剝繭,真相水落石出:火車上另外12名乘客和1名列車員全是兇手!居然是一場集體謀殺!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首先是死者的身份很離奇,表面上,一名在國外旅行的美國富豪被殺害,實際上,這名富豪竟然是一起殘忍撕票綁架案的主謀,他和他的團伙綁架了美國上層名流阿姆斯特朗上校夫婦的三歲女兒,得到大額贖金后居然殘忍撕票,阿姆斯特朗上校夫人懷著孕,受不了打擊,產(chǎn)下一名死嬰后撒手人寰,經(jīng)受不住家破人亡的巨大打擊,阿姆斯特朗上校選擇了開槍自殺,而他們家的保姆因為無法澄清自己的清白,跳樓自殺,含冤而死。這起綁架案曾在美國轟動一時,兇犯卻逃脫了法律的懲罰,改名換姓,逍遙法外。
其次是乘客的身份很離奇。一趟列車上的12名乘客,有來自法國、英國、德國、瑞典、俄國、意大利、匈牙利的,有公主,有上尉,有家庭教師,有仆人,有商人,各種階層身份混雜,看似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一群乘客,暗地里卻是綁架案受害者一家的親友團,乘客的身份為他們做了完美的掩護,而列車這個密閉空間成為他們策劃實施謀殺的最佳場所!他們組成了審判團,舉起正義的利劍,為受害者一家報了血仇!有良知,夠膽量!
閱讀的過程中,仿佛是跟著大偵探波洛一起在破案,乘客和列車員被一一拉來詢問后,覺得每個人都有作案的可能,隨著案情的深入發(fā)展,好像又可以把兇手鎖定在某兩三個人身上。掌握的線索越來越多,案情卻變得更加錯綜復(fù)雜,一邊覺得真相呼之欲出,一邊又更加茫然:兇手到底是誰?最終,憑借高超的邏輯推理,大偵探得出驚人的結(jié)論:殺害死者的竟然是列車上的12名乘客和1名列車員!大偵探也是有良知的,探知前因后果后,他選擇站在正義的一邊,成全了這群“兇手”。不管是這幫乘客的舉動,還是大偵探最后的選擇,都讓整個故事充滿了人性的光輝。
作為讀者,真是被作者騙得團團轉(zhuǎn):這幫乘客在真相揭露之前居然可以裝作完全不認識,在接受調(diào)查詢問時還互相作偽證!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刻,才意識到其實作者在之前的敘述中已經(jīng)埋下了很多伏筆!表示深深地被作者的想象力折服!
讀偵探小說真是燒腦啊!繼被東野圭吾強大的邏輯推理震撼之后,現(xiàn)在又陷進了阿加莎的偵探世界里無法自拔。偵探小說家真的是人類的驕傲!
05
前些時候做過一個有趣的性格測試,其中有一道題就是關(guān)于:做決定時,更偏重于邏輯的正確性還是情感上的合理性。
雖然覺得自己大部分時間都是更偏重于理性的思維,但我還是選擇了情感,原因無他,《東方快車謀殺案》帶給我的觸動,讓我愿意相信,多些人情味其實也不壞。
偵探波洛乘坐東方快車回倫敦,因緣巧合下撞上了一樁謀殺案。本以為死去的人只是英國的紳士,抽絲剝繭后卻發(fā)現(xiàn),看似簡單的謀殺案背后還隱藏了另外一出悲劇。
死者的真名是卡塞蒂,是個兒童拐賣集團頭目,曾在紐約長島犯下駭人聽聞的阿姆斯特朗綁架案。五年前,卡塞蒂綁架了阿姆斯特朗上校的三歲女兒黛西·阿姆斯特朗,并索要二十萬贖金。阿姆斯特朗上校遵照指示,支付了贖金,但仍未能挽回女兒年幼的性命。身懷六甲的阿姆斯特朗太太受到刺激,同未出世的孩子一道駕鶴西去,阿姆斯特朗上校本人則于不久之后自殺身亡。小黛西·阿姆斯特朗的保姆也成為這場悲劇中的犧牲者之一——案件發(fā)生后,她遭到警方懷疑,最終因不堪忍受而跳樓身亡。六個月后,卡塞蒂在美國被捕。然而,他利用自己龐大的財力上下買動,又利用司法上的漏洞,逃過審判。并從此改名換姓,逃離美國,過著富翁的日子。
也許所以人都會覺得這個人的死是罪有應(yīng)得,因為犯下了罪惡滔天的事,便不可能安然得度過下半生。
但作為偵探的職責(zé),以及對真理的尊重,真相依然重要。
于是,在故事的最后。波洛給給出了兩個答案。
第一個結(jié)論:兇手是外來人,扮成列車員混上的火車,殺人之后是躲在老太太包廂里然后把兇器和衣服全部處理掉,及時從列車上下車了(這是在列車到站?康臅r候發(fā)生的案件),當(dāng)然,疑點還是存在,不是那么令人信服。
第二個結(jié)論:這節(jié)車廂的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和阿姆斯特朗家有關(guān)系,或者是這家的司機,或者是親人或者是家庭教師。12個人,每人給了一刀。為的,只是給曾經(jīng)的慘劇來一個所謂正義的宣判。對于殘忍殺害僅僅20月大的女嬰,弄得整個家庭家破人亡的兇手,如果法庭無法給出合理的宣判,如果壞人換張身依舊可以逍遙法外,那么,這12人便給出了答案。曾經(jīng)種下的惡意的果,必將結(jié)出凄慘的因。
兩個結(jié)論,波洛更偏向于第一種。我也同樣這么覺得。
也許有人會說,難道殺人犯的命便不是命了嗎?為何同樣殺了人,有的人要償命,有的人便可以享受自由。如果這么問,那么法律解釋不了。法律只是會說,殺了人的便要付出代價。但是,人之所以高級的一點便是有點人情味,對事情還飽含情感。也許,因為那12個人的做法,還可以讓其他家庭的小姑娘幸免于難也說不準(zhǔn)。
很多事情一旦牽扯到情感便不再是單純的對錯。甚至對不同的人而言站在不同的角度所希望是結(jié)論也不同。
我很愛阿加莎筆下的波洛偵探,有人情味,有煙火氣。但有時候,“真相只有一個”的柯南式結(jié)局卻更利于一個法律的實施或者說一個秩序的建立。
所以,多希望這世上的罪惡能少些,便也無需考慮這種理智與情感的矛盾。只是,悲哀便在于,即使社會在進步,但網(wǎng)路上揭露的各種不幸的案件依然層出不窮。甚至每個作案的人都有難言的苦衷,也有人自發(fā)分成兩個陣營,站在理智和情感的兩端,吵的熱火朝天。
那么,兼顧,不要不顧,也不要只顧其一,大概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答案。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zé)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xí)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