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記 第一季》是一部由姜老刀導演并主演的紀錄短片,該片共有10集,每集5分鐘,小鼻子呢很難過李了一些網(wǎng)友們的觀后感,一起來看看吧!
01
提及美食,上一次打動過我的,是四郎的《失戀33的道菜》。
今晚翻到《日食記》,眼前一亮,怦然心動,歡喜之情猶然而生,得意之事無處可藏。
所幸敲下了這段文字,如果你有了興致不妨看看。
我該怎樣形容那種感覺吶?像春天和煦的微風,像秋天踩到落葉的嘎吱脆響。
像冬天早上醒來時還搭在身上的棉被,像夏天夜里外婆手里搖搖晃晃的蒲扇。
學校的食堂你推我攘,公司的餐廳人聲鼎沸,樓下的飯館劃拳聲此起彼伏。
難道他們不好么?很好,這是無法脫離的生活,及時填飽我們的饑腸轆轆。
熱門小店人群絡繹不絕,私房菜館經(jīng)常座無虛席,連鎖店鋪無數(shù)吃貨翹首以盼。
難道他們不好么?很好,這是踏破鐵鞋的好去處,是好基友好閨蜜好同事聚會的不錯選擇。
主廚們將美食玩的得心應手,大師們靈光一閃信手拈來的就是一個創(chuàng)意。
難道他們不好么?很好,這是美食進階的一種方式,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感。
但我所理解的美食,并不是吵鬧的,并不是網(wǎng)紅的,并不是精致的。
日食記,很好的過濾掉了這些美食現(xiàn)象。姜老刀,給很多美食愛好者樹立深刻的形象。
紀錄片不一定要鴻篇巨制,也不一定要形式化流程化規(guī);。
任何一個作品,最重要的是態(tài)度。
這種態(tài)度是手里不緊不慢的做菜節(jié)奏,是飄到耳朵里的庸懶音樂。
這種態(tài)度是對作品的定義,舒緩的,治愈的,沁人心扉的,觸及心底柔軟的。
是灶臺前不慌不忙的操作,是爐火上沸騰的濃郁湯汁,是飯菜散發(fā)出的撲鼻香氣。
日食記,很好的還原了美食的樣子,美食的味道,美食記憶。
酥餅是個幸福的孩子,見證了所有的美食。
它打著哈欠,偶爾看看窗外,偶爾看看老刀。
應該會喵喵叫幾聲,從房間的一個地方挪到另一個地方。
如果化身為姑娘,肯定也極其惹人喜愛。
老刀做菜時,會幫忙剝幾塊蒜,會折個菜洗個菜,會在旁邊幫忙打個下手。
也會炯炯有神眼睛不眨的望著鍋里的食物。
酥餅的陪伴有種溫暖,有種安心,有種歸屬感,
美食從來不會讓人孤獨。老刀如此,酥餅如此,小刀如此。
誠然,這部作品確實缺少故事性。
即便是有簡單的字幕,即便文字有感性的情緒表達。
但這個是不夠的,一部完整的作品,是不能完全依靠背景音樂支撐的。
不妨移步電臺《聽飯》,晚上十點,喂你耳朵聽個故事。
治愈你臨睡前1%的餓靈魂,治愈你的心和胃。
那里有做菜的心得體會,有美食故事的講述,有生活的感想以及記憶的共鳴。
娓娓道來,甚是喜人。
看到評論區(qū)那些有關文藝清新的評論,雖不敢茍同,也無法置否。
但不僅如此,更多的是老刀對于美食的理解。
有的堅持和熱愛,旁人難以理解,只有當事人明白其中深意。
日劇《深夜食堂》是給城市旅人的關懷和安慰。
日食記,是一把溫柔的刀,雖質(zhì)樸無華,卻足以剃掉心里的倒刺。
姜老刀,如此好的作品,理應慶祝。
至此落筆,舉杯遙祝。
02
“當它毫無顧忌地爬上我肩膀的那刻,是它選擇了我,選擇了它將來的生活。”2013年6月,出生在馬路上的白貓被它稱之為“怪蜀黍”的主人姜老刀撿回家,并得名酥餅,由此開始了一段全新的生活。
在這里酥餅可以享受到專屬于它的特制料理,在洋溢著溫暖生活氣息的工作室找到歸屬感。不僅是美食,更是整個世界的溫暖和善意?赐赀@個視頻,也愿你能得到所有溫柔的對待。
03
昨天深夜刷完了一整季日食記。
剛開始看的時候覺得也不過是一部普通文藝的美食劇,但是慢慢看到后來,覺得很久都沒有過如此平凡緩慢溫暖。
大概文藝不難,難的是把美食,插畫,拍立得,背景樂,材質(zhì)質(zhì)樸的餐具,眼睛如藍寶石般的酥餅,和一個有紋身愛煙酒會做飯的大叔全都放在一起。那種歲月流長里的溫柔堅定就都回來了。
特別喜歡其中一句對天氣的記錄:雪剛停,風很輕。
在第五回他做了一款慕斯甜品。用不同的水果做了五層不同的顏色,芒果的黃,草莓的粉,抹茶的綠,藍莓的紫,原味的奶白。穿插了五段有關奮斗,浪漫,情感,悲傷,溫暖的故事。
在MH feel like children的背景樂里,大叔說,他特別喜歡侯孝賢的最好的時光。在那樣一個年代里的信件,披頭士音樂,很簡單的浪漫,這樣的一種感覺,讓他如此難忘。
大概對于聽了十年的MH,QQ名字從八年前開始就是最好的時光的我來說,這一段采訪看得如此動容。
采訪者都是日子里最平凡的人。聽著他們說的話講述的內(nèi)心世界,會很難和他們的模樣聯(lián)系在一起。想想,現(xiàn)在的社會已習慣第一眼便以貌取人,我們都忽略而忘了退卻一步,多耐心看看一個人本質(zhì)上的模樣內(nèi)心。
最后的最后,慕斯蛋糕做好了。如彩虹一般,夾雜著情感復雜的我們。那個藍莓女孩兒吃了一口,微微點頭。嘴角上揚,眼睛里下雨。
熱愛生活的人都會以他自己的方式來記錄他珍貴的瞬間。
大概這也是我為什么會愛電影、攝影和音樂。
調(diào)色聚焦模糊后的畫面,滲入情感的文字,永遠像夢一樣把你帶入一場美妙幻境。即使你知道現(xiàn)實不如畫,還是心甘情愿吞下這一顆解藥。一醉方休。
唯獨一旁的酥餅仍日復一日的在那兒。蹲坐或趴著,遙望或吃食,現(xiàn)實里或影像中。好奇亦單純。
都是被溫柔善待過的痕跡。
04
剛看了日食記的一集——貓背,一邊看一邊哭,那個弓背的老奶奶,我或許懂她。
視頻里沒細說,只是各個路人在說,“貓奶奶”、“她天天都來喂”、“把拆遷的幾十萬都花在這上面了”、“把房子都買了”、“有人給她買這倆車來喂貓”、“貓奶奶你騎車慢點啊”…“你們越起哄,她就越起勁”……人們定義著,同情著,漠視著,還有伸手援助著。
我想,她可能是個孤老無依的老人吧。
“她有這個精神依托,沒有這個精神支撐她就死了”。人們很難理解,一個老人會為了喂養(yǎng)流浪貓而流離失所十幾載,每天晚上坐宿在24小時士多店貨箱上。這種無法理解,大概是因為絕大多數(shù)人無法身同感受她的孤獨吧。那種孤獨,大概是不知道為何而使自己繼續(xù)存在。她對貓,有憐憫,有同情,更多的是相依相偎的感情,她沒有把自己放在救濟者的位置,她把自己和可憐巴巴的它們平等著。是無助的它們,讓自己的存在有了意義。
她說,她信命,她也沒有在拯救什么,她只是在拯救自己。
她還說,這世界有人的也有它的份。
我們習慣了理所當然,理所當然地以統(tǒng)治者的身份俯視著其他生命,理所當然地對一些生命的苦難視而不見!秳(chuàng)世記》開篇就說,上帝派人類來統(tǒng)治其他生命;而后,笛卡爾向人類“普及”,動物就像機器,沒有感受;如今,對生命的苦難,多少人選擇漠視。不能斷然地說,人類無情冷漠,人類或者只是太自以為是。
平時在宿舍園區(qū)喂流浪貓的時候,總有人會嚷嚷,還有那么多衣食堪憂的底層人等著救濟呢,哪有那些閑錢和閑功夫管那些貓貓狗狗。大概很多人也這么想吧。只是,人一旦慣于在生命中分等級,就自然就會在人當中分等級。有了這些“次重”意識,生命難以得到真正的尊重,難以得到平等對待,即使是為一個人的生命。
貓奶奶讓我想起《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里的特雷莎,還有為馬擋鞭的尼采。有人會認為,他們都是因為自己的弱小才如此同情生命中的弱者。其實不然吧,他們是因自己的足夠強大,強大到能夠承受如它們所承受的苦難,才如此理解,如此尊重。
視頻里有這么一段話:
她說,人有七世,之后便會轉(zhuǎn)世為貓。
因為,佛要人體會成為貓的疾苦。
這才懂得珍惜人間。
我們不必刻意去尋找什么信仰,還有信仰也并不就指宗教。這么一個高大上的詞,大概也可以解釋以“畏懼”吧,《少年派》里,PI是因為“畏懼”活下來的。我們可以唯物主義,可以堅持無神論,但我們不能無所畏懼。
自以為是,卻仍無所畏懼的人,才是最可憐、最可悲的。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