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仁波齊》是一步步由張楊導演的劇情電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呢?網(wǎng)友們對這部電影的評價是怎樣的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聽朋友推薦看了《岡仁波齊》,朋友對此電影推崇備至,我看了卻無感,有些慚愧。
影片講述了一行藏民一路磕長頭去岡仁波齊朝圣的故事,岡仁波齊是西藏一座神山,朝圣那一年碰巧是馬年,也是岡仁波齊的生肖年,在這一年去岡仁波齊,會有更多好運之類的。這一支朝圣的隊伍有六七十歲的老年領路人,有臨盆待產(chǎn)的孕婦,有十七八歲的少年,有七八歲的女童,可以說頗具代表性。在朝圣的過程中,孕婦生產(chǎn)了一名小孩,朝圣歸鄉(xiāng)的途中,老年人辭世,可謂生老病死苦齊聚。
看完電影之后大概瀏覽了一下豆瓣的影評,毀譽參半。愛它的盛贊電影中表達出的信仰的力量;罵它的主要集中在消費藏民信仰方面。還有關于導演不得不說的二三事也一一牽扯出來。
平心而論,這部電影作為一部講朝圣的公路片,拍得很具有代表性,從記錄的性質(zhì)來看,基本上可以算作是記錄了藏民磕長頭朝圣的過程,其中有傾向性,但傾向性不深。從紀實的角度來說,通過觀看這部電影,那些不了解朝圣習俗的觀眾,比如我等,對藏民磕長頭朝圣這一行為有了更多的了解,很多電影揭露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就是為了將這種生活方式放在公眾處讓不了解的人做一個了解。而這方面的了解肯定是系統(tǒng)性的,因為電影必然表現(xiàn)出足夠多的細節(jié)勾勒群像。比如:藏民的生存環(huán)境,語言習慣,宗教信仰。在記錄磕長頭朝圣的過程,必然不可避免地面臨許多困難,比如:天氣,道路,他人的不理解,朝圣形式的艱辛,別的朝圣隊伍。都是一個很好的表現(xiàn)。電影幾乎不動聲色,但是已將這一群人的特征勾勒出來,淳樸,都和現(xiàn)代社會諸多不同。所以從這個角度上看,電影無疑稱得上是成功的,如果這一點正是導演想要表達的話。
另一方面,該片爭議的地方,也正是筆者持保留意見的一點在于,該片的目的是否是歌頌磕長頭朝圣信仰的偉大?相信觀看過該片的許多觀眾都會有這樣的對影片的判斷,不可能毫無野心的無所表達,這樣文藝小眾的題材必然有所表達,有所臧否。那么,電影想要臧否的是什么?又是否持中?持反對意見的觀眾認為:該片是對西藏密宗信仰的一種過度消費,而這種消費不管是為了獵奇、標新立異還是對現(xiàn)代化快節(jié)奏迷茫生活的刺諷,都是不當?shù)。簡單的說,對于無宗教信仰的觀眾而言,電影是對現(xiàn)實另一種生活的記錄是可以的,但是如若是褒揚虔誠的朝圣信仰而貶低現(xiàn)代化無信仰的生活,則是不能接受的。最大的困惑在于,信仰究竟是有選擇的,還是無選擇的?這一點延展開就太多了。
生活本無高下之分,立意分出高下的任何努力都將是白費。
影片中表現(xiàn)的藏民的生活的確和現(xiàn)代一般意義上的生活很不一樣。1.語言的運用。雖然古語有言:“巧言令色鮮仁矣”,然而在現(xiàn)代社會更好的表達技能會使得生活變得更容易。在影片中則不然,語言是極簡或者沒有的。僅有的臺詞中,語言只起到“達意”的作用,幾乎沒有任何的修飾,簡直就像是來到了另一個話語體系,然而不是,自然從另一個角度體現(xiàn)了生活的不同。
2.人際。影片中藏民的村莊體現(xiàn)著原始的淳樸的鄰里關系,主角決定去岡仁波齊朝圣,村子里的人也想去,說一聲就行了,這在現(xiàn)代社會幾乎不可能。主角一行人在朝圣的路上,遇見同樣朝圣的行人,交談,相互幫助,幾乎是自然而然的,即便他們僅僅是相識的陌生人。這種自發(fā)的相互幫助、和睦友好的社會環(huán)境在現(xiàn)代化發(fā)展過后便幾乎不存在。所以,影片中的主角是朝圣的虔誠的有信仰的人,土地像是樂土。
總的來說,是一部拍得好,頗為真實的朝圣公路片,推薦。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