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宮尋找蘇東坡》一書由祝勇所著,這是一本散文著作,蘇東坡的詩、詞等都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在今天,也是廣為流傳的,更是我們需要好好學習的,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找一找他的生命痕跡。下面給大家?guī)淼氖窃诠蕦m尋找蘇東坡讀后感1500字。
今天終于把《在故宮尋找蘇東坡》讀完了,九月末從學校圖書館借回來后,它在我的書柜里整整蒙塵近一個學期,學期結(jié)束,寒假開始,才被我翻開閱讀。紙質(zhì)真的不錯的一本書,讀過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的我,比較兩本書的不同后,發(fā)現(xiàn)這本書更加接地氣,讓我更加近距離去品味這么一位“千古英雄”。
因為宋朝已經(jīng)滅亡,蘇東坡生活的時代離此時也已過去千年,就算人人都交口稱頌蘇軾,終究對我來說還是虛無縹緲——有點遠啊。
但是本書的不同,或者說“接地氣”的地方在于“尋找”二字,而且是在實實在在立在北京的故宮去尋找,仿佛在我與蘇東坡之間建立了一條隱秘的通道,于是當我們看著博物館里的蘇軾的書畫,看著與他同時代的人的作品,我細細品味其中的故事,很驚喜地,我離蘇東坡近了。
我還沒去過故宮,若是從前,我只覺得可惜,但是如今,我卻想的是:幸好!
幸好我從前沒去過故宮,沒有參觀過故宮博物館,因為在單薄的知識基礎下,博物館的展品無論多么流光溢彩、驚心動魄,我怕是只能走馬觀花,如黃粱一夢啊,即使有解說員和解說器,也會缺乏文化的共鳴。
《在故宮尋找蘇東坡》一書照應書名,全書很多圖版,都是蘇軾以及與他相關的書畫作品,而這些作品的原版就藏身在故宮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館。
我是個不懂書畫的人,自己不懂怎么書怎么畫,也不懂欣賞別人所書所畫,但是在閱讀時這些并不那么重要。因為許多人都不懂書畫,但是大部分中國人都懂美。
我看不懂蘇軾的書法究竟反映了他動蕩的內(nèi)心還是沉著的心態(tài),但我看得懂他的書法中的美,這種美是蘇軾“起舞弄清影”所書寫出來的美,它呈現(xiàn)在紙頁上,隔著千年的時光,仍然吸引著我。蘇軾曾有一言“吾書雖不甚佳,然出自新意,不踐古人,是快也。”前半句是謙虛,后半句是實話,于是好友吳道子就回道“出新意與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謂游刃余地,運斤成風,蓋古今一人而已。”當我在書中注視著蘇軾那篇《前赤壁賦》時,腦中猶自回想起吳道子的話。
在淡淡的暖色黃燈的照耀下,這一書頁上蘇軾的書法仿佛剛剛揮就,墨跡猶未干透,流光溢彩,千年過去了,仍然驚艷啊。
全書毫無意外地出現(xiàn)了許多蘇軾的詞,但與九年義務教育出現(xiàn)的“不合時宜”相比,“此時此地”的出現(xiàn)實在是恰到好處。
因為在語文課本中是因為一首詩寫的絕世的好或是內(nèi)容積極才被選來讓我們“死記硬背”,于是我對他們沒有了更多興趣。
但在本書中,我卻是跟著蘇東坡一步一個腳印的走過他人生的重要之路,了解他的故事,些許體驗著他的內(nèi)心,然后才是看到他的詩詞,就像在旅途中看到了讓我喜悅的山水與風景,我充滿了興趣與驚喜,期待著去探索和欣賞。
于是乎,我知道了原來“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是蘇軾被貶惠州的第二年的一日煩悶品酒后所創(chuàng)作的;我知道了“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原來是贈給從貶謫地南海歸來的王定國侍人寓娘的,他敬嘆寓娘對友人王定國的不離不棄、同甘共苦,只是他不知道將來他也會有自己的“寓娘”——朝云;我知道“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是蘇軾在黃州,在去往別地購置田地的山路中偶遇瓢潑大雨無處躲雨時所寫的。
黑暗與苦難,不是在旦夕之間可以掃除的,在消失之前,蘇軾學會了接納他們,承認他們的存在,甚至與它們相處。
讀完這本書后,我想起了我的另一本書——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在這位民國學者的筆觸下怕是沒有多少人寫蘇東坡能超過他的了,但慚愧的是我還沒讀完,剩下一百多頁放置了一個學期。
寒假開始,我卻沒有先讀《蘇東坡傳》這本傳記泰斗,而是轉(zhuǎn)而去讀這本《在故宮尋找蘇東坡》,這是除了因為本書是向圖書館借閱的書籍外,更是因為我讀《蘇東坡傳》讀累了,繁雜的人物還有對我來講云里霧里的宋朝歷史與政治,都讓我的腦子“無味”——讀了就忘,或是行尸走肉般的走馬觀花。
于是,我想,經(jīng)過些許歲月的沉淀,再借助本書的梳理,我重新拾起《蘇東坡傳》會變得輕松自在,興趣盎然。
元豐二年,“烏臺詩案”,在一百三十日的折磨后,蘇軾踏著殘雪走出監(jiān)獄,揮筆寫下這首詩,寫罷,擲筆大笑:“我真是不可救藥啊!”俗語道:吃一事長一智,但世事無常,重蹈覆轍的歷史數(shù)不勝數(shù),但如蘇東坡這樣“才出牢獄,又詠案詩”的,歷史上卻屈指可數(shù)。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