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很多行業(yè)都會有偏見一說,并不是學歷高的人就會處處都能勝學歷低的人一頭,有的時候,一個人的價值還是會體驗在各個方面,接下來就請大家隨小編一起來看這篇文章。
庭堂之上未必滿腹經(jīng)綸
廟宇鄉(xiāng)間不缺英雄豪杰
這個時代充斥著相互對比的焦慮,因為人比人總是氣死人。就連網(wǎng)上也充斥著千篇一律的雞湯,“沒有傘的孩子,你必須拼命奔跑。”
功名利祿自然是每個現(xiàn)代精致利己主義的追求,掙更多的錢,擁有更好的學歷,學什么東西先看看會為自己帶來什么價值,是升職加薪還是能名利雙收,總要去細細衡量一番。
而真正對知識缺少功利心的人會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這句話出自一個37歲的中年外賣小哥之口,他叫雷海為,沒有學歷,沒有背景,三十多年的人生里在人海里浮沉,做著日復一日出賣體力的工作,卻在第三季的《中國詩詞大會》的決賽上擊敗了北大碩士彭敏,成為總冠軍。
他說他自己從未考慮 “背詩有沒有用” 這個問題。他單純覺得,做任何事, 只有熱愛才會付出心力,若圖功利則難堅持。
雷海為奪冠的那一刻,每一個觀看直播的人都很激動,為什么?
因為大家見證了一個其貌不揚缺乏知識背景的人,戰(zhàn)勝知識精英和社會偏見的全過程。
然而網(wǎng)上卻不乏有些“杠精”:
送外賣的又怎樣?除卻身份和學歷的標簽,一樣是普通人,而且詩詞從來不是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而是凡有井水處,人人皆能歌之。
有的人沉浸在這個功利世界無法自拔,那么讀詩對他當然是件荒誕的事情,而有的人,即使明知道毫無回報照樣一往無前,把詩歌讀出最美的樣子。
正如董卿在節(jié)目中所言:你在讀書上花的任何時間,都會在某一個時刻給你回報。
很多人都說讀書的好處,可讀再多的書也不能掙錢,大部分人仍處于底層,有什么意義?
舉一個知乎看到的計量經(jīng)濟學用過的小例子,只要用一點點加減法。
假如Y是最后的收入,X1是讀書(或者接受教育)的數(shù)量,X2是家庭背景,讀書的真實收益如下:
假如α和β都大于0,確實讀書越多,收入越高,背景越好,收入越多。但是,式子最后還有一個交互項——如果γ大于0,背景越好,讀書發(fā)揮的作用就越大。兩者是互補的。
變換一下式子,可以看到讀書作用大小也取決于 X2。如果大家都沒有意識到交互項,只考慮讀書和背景兩點,這就很麻煩了:在背景不同的人看來,讀書的回報率也不同。
這也就是為什么貧困地區(qū)讀書積極性反而不高、以及比你優(yōu)秀的人還比你努力的原因。
階級固化
也要擺脫社會價值排序
還記得《我是演說家》舞臺上那個可愛的劉媛媛嗎?只上過小學一年級的母親養(yǎng)育出他們?nèi)齻研究生。
就讀于北大的她說:
“承認失敗多容易啊,比那種日復一日的忍耐和堅持容易多了,我可能連寒門都算不上,我們家窮得連門都沒有的。但我就是要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永遠心懷夢想,永遠相信努力的意義。因為我不是來適應社會的,我是來改變社會的。”
寒門再難出貴子,似乎我們這一代,逆襲的可能性很低。
社會的貧富階層正在拉大,而“拼爹游戲”“官二代”“貧二代”甚至“蟻族”這些都是階級固化貼上的標簽,在階級固化的情況下,外賣小哥的標簽似乎就永遠是外賣小哥,按照常人邏輯,那就是文化水平低,可能人生永遠是定性的。
從另一方面來講,如果按照階級固化的邏輯,事實上你的潛意識已經(jīng)遵從了某種“社會價值排序。”
什么是“社會價值排序”呢?
簡單說,只要你根據(jù):社會的觀念,認為一個白領就比一個民工高檔,一個大學生就比一個小學生牛叉,那么,你就遵循了某種社會價值排序的指令。
而一旦你遵循了社會價值排序的指令,就為自己的心理弱勢打開了大門。這種社會價值排序必然制造傷害、焦慮、憤怒、自卑和羞辱,因為按照這個規(guī)律;在這個游戲之內(nèi),只有位于最高端的人,在人群中才能獲得絕對的心理優(yōu)勢。
所以,拋卻社會價值排序的潛在心理觀念,那么:一個送外賣的,憑什么不能干掉北大學霸?
終身學習
不分階層背景
還記得《東京食尸鬼》里有一句經(jīng)典臺詞:世上根本沒有運氣 ,所謂的運氣不過就是情況與情況的結合 。
很多情況下,我們都會把別人的成功歸結為運氣,一方面對自己自我安慰的麻醉,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成功可不是僅僅靠運氣,而是機會恰巧砸中了努力。
努力不分階層,對于學習的追求,全在于個人選擇。
終身學習,它可以突破身份、地位的限制,讓人時刻保持一顆向上的心態(tài),因為人的一生,沒有一次學習是無用的,有時候看似“無用”,說不定就讓你派上大用。
83歲的清華學霸李路奶奶,退休后堅持學電腦,學用智能手機,學網(wǎng)購……打破了我們對老人的固有印象。最終,被阿里巴巴聘請為“產(chǎn)品體驗師”,年薪40萬。
81歲的“學霸奶奶”薛敏修,會五門語言,會做Excel表格,會用PS,攝影、滑冰、游泳、騎車、田徑,也不在話下……
83歲的日本老奶奶若宮正子受邀參加了蘋果開發(fā)者大會,緊跟潮流學會用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并自己開發(fā)起APP,蘋果公司總裁庫克告訴老奶奶:“您的存在給了我們很大勇氣。”
突然想到了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平公,有一天對一個名叫師曠的樂師說:“我已經(jīng)是七十歲的人了,想要學習,恐怕太晚了吧?” ?
師曠說:“那為什么不趕快把火把點起來?”晉平公聽后很生氣,感覺師曠是在戲弄他。
師曠回答說:“少年的時候好學,就如同日出時的陽光;壯年的時候好學,就如同太陽在中午時的光明;老年的時候好學,就如同點亮火把的光亮。點亮了火把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個更好呢?”
先賢莊子曾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如今現(xiàn)代社會的知識壽命大為縮短,個人用十幾年所學習的知識,會很快過時。
如果不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就會馬上就進入所謂的“知識半衰期”。而終身學習這件事,哪管你是什么階層、什么年齡,只要你擁有知識,得到的回報是早晚的事情。
像羅馬政治家柯圖80歲時,決定開始學習希臘文;加拿大前最高法院院長威廉爵士在90歲高齡時說:"有許多最好的東西,還在等待我去學習。"
對比一下,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樹立終身學習的態(tài)度呢?
告別佛系人生
永遠不要在最好的年齡得過且過
學習是為了完善人生,追求卓越自我,成功就會出其不意的找上門來。
但20多歲的年輕人,大多都是在最好的年齡里無所事事。睡到自然醒,通宵打游戲,每天熬著黑眼圈刷手機,上一分鐘抑揚頓挫說著“我要努力”,下一分鐘不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決不罷休。
中國青年網(wǎng)就“大學生手機使用情況”話題,對全國高校856名大學生展開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果顯示:
41.94%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4-6小時,無聊時、睡覺前、休閑娛樂時手機使用頻率最高,社交聊天、聽音樂、轉(zhuǎn)賬支付系主要用途,超3成學生認為手機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超4成學生表示“一天不玩手機會無聊”,超7成學生表示“手機沒有網(wǎng)絡,會影響到學習和生活”。
當你沉浸在抖音快手小游戲中時……可能絲毫沒有察覺,自己的時間正一點一滴被流量算法推薦的軟件悄悄偷走。
你刷手機的動作,成了一個慣性的動作,這動作讓人腦產(chǎn)生的多巴胺,逐漸讓我們?nèi)缧Q食鴉片一樣上癮,并期待著一個又一個的刺激。
長期以往,人的信息篩選和處理能力被弱化,當習慣冬外界獲取消息后,意志力會被消磨,大腦和機體習慣,并逐漸成癮。
等脫離精神鴉片之后,留下的只是無窮的空虛感,因為玩手機并沒有給你提供任何價值,但是卻給你制造了一個舒適區(qū)。
環(huán)境中的舒適區(qū),心理上的舒適區(qū),還有習慣的舒適區(qū),正如一個又一個的豬圈,一旦落進去,看似蠻舒服的,有吃有喝有爛泥打滾——但是這所有的舒適,都需要付賬的,這一切不過是早晚的問題。
慢慢的,你的邏輯思辨能力會下降,面對大量的碎片化信息,你不知道如何處理,慢慢的就像溫水里的青蛙一樣,碌碌無為透支著未來,還依舊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外賣小哥雷海為,心中有著“詩與遠方”的夢想,堅持“讀詩”;遲暮的老人,本該頤養(yǎng)天年,卻依舊堅持學習。
不要讓你每一個討厭的現(xiàn)在,都有一個不夠努力的曾經(jīng)。
也不要抱怨已逝的時光,要知道,什么時候?qū)W習都來得及,生命的每個階段,都是當下最好的時機。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