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小學還是中學,對學生們的教育應該采用開放政策,不能束縛學生的思想。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淼氖墙逃适拢航逃枰?quot;遇見",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進來一起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示!
最近流傳著一個很熱的教育話題,清華附小六年級某個班的學生發(fā)表了一篇名為《當小學生遇見蘇軾》的文章,介紹了關于"蘇軾"的研究報告,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這些學生攥寫的研究報告非常規(guī)范,所呈現(xiàn)的研究成果兼具深度和廣度,令人驚嘆。在得到廣泛的肯定之后,也傳來了一些異樣的聲音。其中,北大一位沈教授的一篇《靜待花開,謹防研究大躍進——有感于某小學研究報告》,言辭最為激烈,對清華附小"走近蘇軾"這一調查研究活動進行了批駁。批駁主要指向三點:1.小學生的研究是在"炫技!老氣橫秋!";2.孩子的研究報告有家長參與,這樣的研究使孩子的"學養(yǎng)"出現(xiàn)了問題;3.這種做法"忽視教育規(guī)律,小學階段就大范圍推進課題研究,會有什么后果?".
今天早上,在朋友圈里看到了諸向陽老師轉發(fā)的張祖慶老師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是張祖慶老師以蘇軾的身份,寫信給作《當小學生遇見蘇軾》報告的小學生、北大沈教授、參與作報告的家長。文章中,張老師充分肯定了清華附小的孩子們參與實踐研究的精神,對孩子們的家長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議。最關鍵是,還對北大沈教授的批駁言論予以評判,激起了我的同感。由于這篇文章下午就被發(fā)布者刪除了,評判內容我也不便多說,但沈教授的言論卻讓我讀出了"炫技!老氣橫秋!"的味道。作為北大的教授,對小學生的論文格式、形式指指點點;對涉世未深的兒童"學養(yǎng)"問題過甚其詞;對于兒童的教育規(guī)律以偏概全。這樣一位專家教授的言論,我感到有些悲哀。小學生就只應該抱緊小學課本,啃識知識?小學教育就必須恪守教條,規(guī)中規(guī)矩?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認為,教育需要這樣的"遇見",這是一種探索與創(chuàng)新,更是一種了不起的教育情懷!
很多年前,竇桂梅老師就在推行主題教學活動。通過主題教學,為學生的生命奠基。兩年前,通過竇老師的著作,了解到清華附小舉行了一場《三打白骨精》的主題教學活動。圍繞"三打白骨精",全校上下同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每個年級都制定了不同的教學目標,開展了不同的教學活動。比如:低年級講西游故事,中年級寫西游讀后感,高年級上《三打白骨精》公開課等。且不說這種做法實際達到的效果,但就這種形式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是對小學語文教育的一種激勵。包括這次《當小學生遇見蘇軾》的活動,我認為是一簇希望的火苗,燃燒在每一位有追求的教育者心里。
誠然,《當小學生遇見蘇軾》這樣的研究在很多地方無法實現(xiàn),但這種創(chuàng)新形式我們卻可以借鑒,因地制宜地推動自己的教育教學。不怕失敗的實踐,就怕固步自封、數(shù)年如一日原地踏步的勞作。
教育需要"遇見",它是教育的希望的所在。期待今后能有更多的"遇見"……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