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童年本是幸福快樂的,但是很多人都會有不想回憶起的童年陰翳,這些往往是來自于生活中一些細碎的事情,接下來就請大家隨小編一起來看這篇文章說的是什么吧。
有位朋友做幼教,平日里明眸善睞,溫柔嫻靜。偶有一次見過她教育小孩,兇神惡煞,破口大罵,比川劇變臉的功夫還令人驚駭。于是笑言:“你就是傳說中,我國莘莘學子的童年陰影。”
她笑回:“孩子都會經(jīng)歷這些啊。”
我回:“所以我不想結婚,更不想要孩子。”
她又笑:“你這是典型的因噎廢食。”
我點頭:“畢竟在兒時,曾被一些不幸狠狠。雖然在旁人看來,不過無足輕重的零星小事,但它卻切切實實糾纏折磨了我整個童年,以至于當年的我堅信,人是一種很可怕的生物。
哪怕我現(xiàn)在27歲了,理智判斷力早已健全,早就明白那只是一段偏頗經(jīng)歷帶來的一時偏見,但這種思想桎梏卻早已根深蒂固地植根在我生命里,固化成形影不離的那種潛意識。
即便跨越過童年,已在成年人的路上走了好久,但仍能感知到自己的一舉一動依舊受其操縱。到現(xiàn)在,我還是恐懼人類。
我想,童年永遠是人們心底最深處的映射,是恐懼和不安衍生的源泉,在那個無知、惶惑的人生起步期,一無所知的孩子們不得不摸爬滾打地了解、探索這個世界,那些不幸、不安、不快的曾經(jīng),一不小心就會被單純的孩子們定格成永久畫面,烙印在深不可測的心底;而由此產(chǎn)生的對世界的初始認識,就會注定伴隨終生了。
所以,即便有了小孩,我也沒有信心護他周全,想到他可能會遭受與我一樣的痛苦,我寧愿他不要來到這個世界。”
好多人都會以為,所謂的童年陰影,一定是類似于家破人亡的巨大創(chuàng)痛。但事實上,似乎絕大多數(shù)人的童年陰翳,往往只是一些紛雜細碎的細枝末節(jié)罷了。
每個人在還是小孩的時候,價值觀有多么柔軟脆弱啊,我想,哪怕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足以震蕩甚至傾覆他的三觀,影響以致摧毀他的整個人生。
我的童年陰影潛藏在一條破舊的小巷里,那是一條連接著我與外婆家的近道。小學時期,無論夏陽高照,還是朔風凜冽,我日復一日地在其間穿梭,匆匆踏著晨曦而來,急急地披著余暉而去。
季節(jié)更替、年歲輪轉,我這一來一走,便是6年——它剝奪了我本應最無憂無慮的6年時光。
因此升入初中,我便鮮少踏足那里;外婆去世以后,我更是斷然不肯故地重游。
我不知道觸景生情是不是幼稚的行為。我只是覺得,再美好的東西走進那條老巷子,就會散播出一股腐朽之氣,哪怕是最柔媚溫暖的陽光照射進來,都會變得狡詐偏狹起來。
之于我來說,埋葬著我最污穢、最不堪的童年陰影的地方,時隔20余年,我終于在今日又重新走過一遍。
老巷子還是記憶里那般破舊,卻因茁壯在我身上的歲月,更顯狹隘和蒼老了。青石板的地面,早就忘記了當年那雙躍動又倉促的小腳丫;兩旁的灰瓦老民房, 磚墻縫隙里的綠色植株在窺探些什么;干裂的木門板像老人的干涸的咽喉,“吱吱呀呀”地說不出話;還有一些沒見過的、早已褪色剝落的紅油漆,企圖粉刷我那些不幸的回憶;
我走著,下午3、4點的陽光斜斜地照進來,鉆過葉片的罅隙,在水溝里斑駁著七彩的油光;那個賣橘子糖的小賣部還在老地方,還有爬滿青苔的古井和一旁站崗的消防栓;殘缺不全的盆盆罐罐依舊擔負著花盆的重任,吊兒郎當?shù)貞覓煸诎肟眨?/p>
我繼續(xù)走著,看見踽踽獨行的老人費力地倒掉了一盆黑水;又一代小孩在老巷里跑來跑去,不知是誰在墻上貼著干脆面里的劣質貼紙;有人在用排油煙機做飯,窗戶像被成噸的地溝油泡過一樣,黑得堪比人心……再怎么形容,這里都是陰鷙而非清朗的、憔悴而非活力的、沉重而非超逸的,我只能責怪他,無法去責怪始作俑者,怪他埋藏了我太多的焦躁無奈和哀傷窘迫。
我故意慢慢地走,試圖理解這里靜好安謐的美,但我狂跳的臟器、顫抖的細胞、厭惡的心緒都告訴我:這是一個衰敗惡心的地方。無論我如何解析這里的一草一木,如何妄圖用逝去的年月矯飾往昔,這里是永遠無法與我和解之地。
哪怕我一度認為,我早就走出了老巷,早就走出了童年里的地方。直到現(xiàn)在我才了然,哪怕我走得再遠,哪怕背井離鄉(xiāng),遠走他方,哪怕我即將而立,甚至步入花甲耄耋,我的靈魂注定被困在這里。它注定幾十年如一日地圍困在這里飄蕩逡巡。
我恨你,沒有余地。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