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海邊的孩子應該都有過跟著父親去打漁的經歷,那時候我們有害怕、有開心,但是今天都變成了回憶。下面小編帶來的是情感文章美文欣賞:父親的撒網。
我家的門前是通順河,這河從袁家口到老里仁口是從北向南流,過了符家臺呈牛扼狀拐過我們陳家臺,在林家拐又向南往新里仁口流去。這個大拐彎兩邊的灘地是我們村的良田,肥沃的土地滋養(yǎng)著全村老少。
因為是一個拐彎,水流在這里就比較平緩,河里產各種各樣的魚兒,除鳙鰱鯇鯉外,還有許多本鄉(xiāng)本土叫得出而外鄉(xiāng)人卻聽不大懂的魚,像游鲴子、鳑鲏、麻鲴楞子、土憨巴、鯽葫蘆子、鳡魚、黃鲴之類,至于蝦子螃蟹、烏龜王八、螺螄蚌蛤、泥鰍鱔魚這些當時城里人瞧不起,上不了臺面的水產,卻是我們的美味。
要吃到魚,就要有工具,鄉(xiāng)里話叫“家藝”。住在河邊的人,家家都會有幾件捕魚的“家藝”,像扳罾子、趕罾子、撮網、絲網、壕子、汆桶、魚叉、魚耙子之類。我小時候那時節(jié)難得吃上肉,魚是鄉(xiāng)里最好的補品,沒有這些“家藝”,就只好用腌咸菜熗蘿卜下飯咯。
我們家有趕罾子,是在小溝里捕魚用的;魚耙子是冬天捕黃鲴的,把耙子插在長篙子上,劃著船前行,三只角的黃鲴只要碰上,就會被帶起來;但要說最具“殺傷力”的“家藝”,還要數(shù)父親的撒網。
父親沒有文化,上世紀五十年代掃盲,才認識幾個字。給我們小孩講故事只會講“三洪”:朱洪武坐龍椅,洪秀全鬧長毛,黎元洪拜大將。但他人很聰明,修整竹篾器具、梨耙耖子、刀鐮鋤頭,都得心應手。尤其會抓魚,水鄉(xiāng)各種捕魚工具都會用,講起捕魚來頭頭是道。打撒網更是一絕:首先將網綱繩及把以上的網順時針圓形圈繞在左手,左手提起魚網,右手將魚網散開,提起中間部分網面的一縷網線,攥于左手,再用右手手指將魚網下部平均捋成兩部分,然后分到左右手,雙手平端魚網,左右手間距一手臂寬,側對著河,右手往左邊一招,帶動左手,利用身體的扭力,雙手保持平行向側后撒出,圓溜溜的網就下了河,拉起來就可能有收獲。
父親會織網。白天做完隊里的事,晚上他就靜靜的織網,也不用燈,煤油也貴。買來線,自己用竹片做出光滑的梭子和尺板,選一個粗細一致的圓竹筒從線軸上取六股尼龍線,預留出十米,從十米處用線軸往圓筒上纏線,一共纏32匝,這就起頭了。然后打結、生眼、織網兜、掛墜、封網、用豬血漆漁網、系上綱繩,半個月的功夫,網就織好了。
那時家里窮啊!家里的生活用度,多虧了勤勞的父親和這張網。做完集體的活,他就提起網,下河打撒網。打的魚吃一半賣一半,一幫孩子養(yǎng)了身體,油鹽錢也有了點著落。
我從小就喜歡跟著父親打魚,提著個籃子在河邊跑前跑后。讀初中時,我有十三四歲了,父親老了,身體日漸差了起來,打不動網了。姐姐遠嫁,哥哥外出謀生,父親就教我打撒網。從那時起,我就用那張網改善些許生活,高中的部分生活費也是自己靠著父親那張網掙的。盡管貧窮,但那張網始終給我存有念想,也培養(yǎng)了我樂觀、自傲的性情。
十八歲那年,我?guī)е囚~兒滋補的健壯之軀,帶著打魚時曬的一身古銅色皮膚,帶著父親滿眼的期望,也帶著自己的夢想,穿著綠軍裝,朝著離開家鄉(xiāng)的方向,朝著祖國需要的地方,不停地遠去,遠去……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