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有效教學,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嗎?這里小編給大家?guī)淼氖菑慕糖皽蕚湔務Z文有效教學論文,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進來看看,參考參考!
語文教學要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學生的終生發(fā)展奠定基礎。作為學生學習的首席領導者的教師在將“教材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進而訴諸筆端形成教案之前,必須精心準備,備多用寡,披沙揀金。從聽說讀寫到知情意象,應不分巨細,通盤考慮。白金聲老師說:“教學前多花點時間,如根上澆水。課堂上生講硬灌,如葉上施肥。”這也從另一個側面映證了教學前準備工作的重要性。筆者在語文閱讀模塊的教學實踐中通過熟讀文本感知溫度,進入角色拓展深度,豐厚儲備延長寬度,淬取精要提煉精度等途徑和形式扎實做好教前準備,以提高教學的質量,增加教學的有效性。
一、熟讀文本感知溫度王崧舟老師曾經說過:“把功夫扎扎實實地花在讀原文上,這是學好語文的金玉良言。”筆者據(jù)此以為,做老師的把課文讀好,再帶著學生把課文讀好,語文課的教學就成功了一大半。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筆者通過六讀來實現(xiàn)熟讀文本。
一讀感知文本內容是記敘文大體感知其敘述和描寫。是說明文粗略感知其解釋與說明。是古詩詞從讀入手整體感知其“形象”。通過這么一讀可以實現(xiàn)教師與文本的淺表性對話,從總體上獲取初步信息。
二讀研究文章題目文章的題目一般應是該文本的“文眼”,可從“文眼”窺知“內核”。如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課《竊讀記》這篇課文,文眼是“竊”。再如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四課《索溪峪的“野”》,標題中“野”的引號赫然,引人關注,待人研究。再讀全文,全文共五自然段,每段有一句總起概括的“野”,與文章題目一脈相承。
三讀抓住課后習題課文后的習題是編者從課文自身的特點出發(fā),根據(jù)專題學習重點精心編寫的,是教師教學課文的依據(jù)。筆者在熟讀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四篇課文時,無論是體會思想感情,還是關注人文內涵,無論是理解課文內容,還是調動情感知識積累,都緊緊抓住課后習題。即作者思念家、國的美好情感是通過哪些景物表達出來的。
四讀梳理作者思路通過讀經歷一個由感性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對文本的內容加以分析和歸納,理清文本的行文脈絡。如筆者讀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課《懷念母親》時,通過讀很自然地理清作者季羨林表達對親生母親和祖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其行文結構清晰,層次分明。
五讀咀嚼語言文字特別對重點詞句的理解和把握。筆者讀時用圈、畫、點、注等方法明確標記,以便于教時用讀、思、議等手段適時引導學生重點體會。如讀者在讀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課《我的“長生果”》一文時,將文中第11和14自然段“使我悟得一點道理”和“于是,我又悟出一點道理”冒號后的文字加上標注,為后續(xù)教學時讓學生明白讀寫間的關系,習得一些讀寫方法,做足前期準備。六讀體會思想感情體會文章思想感情是一種感性的把握,它伴隨著思考、推想、揣摩與感悟。其是由“讀”而生的,是對文本中的語言亮點與文本中的人文內涵亮點有機結合的一個過程,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高度統(tǒng)一,是“讀”的升華與結晶。
二、進入角色——拓展深度 筆者在教前準備中先后進入三個角色。首先是學生角色“教”是為“學”而存在的。教師的教前準備,首先應進入學生角色。無論是預設教學線路,還是生成教學要點,都應該站在“學”的角度,以“學生”的角度揣摩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的感受和可能遇到的問題。無論是指導學生品析文本,還是啟發(fā)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還是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都應化師為“生”。以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和人生體驗為基礎,把學生真正定位為自我發(fā)展、自我構建的主體,從有利于學生對文本主動加工并重新建構的角度去擔當好“學生角色”,只有教師融入“學生”角色,才能實現(xiàn)《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教學建議中要求的“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做到教前準備“目中有人”。其次是作者角色葉圣陶先生說過:“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教者在教前進入作者角色,便可以化“入”為“出”,從源本上弄清作者的行文意圖、思路與情感,領略文本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的“原味”。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七課《桂花雨》時。首先研讀課文,將自己假想成作者,還原“我”的行文脈絡:愛桂花——搖桂花——(離開家鄉(xiāng)后)賞桂花——(給母親)帶桂花。同時,再現(xiàn)“我”的匠心獨用,讓母親說話?——“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xiāng)院子里的桂花”,讓“我”又想起了在故鄉(xiāng)童年時代的“搖花樂”。使母親用情感體味桂花,“我”用畢生的時間來回味桂花躍然紙上;瘞煘“作者”之后,才有可能追溯作者寫作思維過程,進而推想其是如何觀察生活、提煉生活的,再進而從語言現(xiàn)象中抽象出一種語言模式,一種明晰的表達方法,將其提供給學生模仿與借鑒,做到教前準備“胸中有書”。最后是教者角色對“學生”和“作者”有了較準的定位與揣度之后,最后再進入其本真角色——教者。在“目中有人”(學生)“胸中有書”之后,教者要做的是“手中有法”。從字詞句篇到語修邏文,從教學目的步驟到重點難點,從板書設計到作業(yè)練習,加以通盤考慮,全局謀劃。既從大處著眼,也從小處著手,把“語言的美,人性的美,形式的美,內涵的美,四美合一。”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七課《桂花雨》這篇略讀課文設計的教學流程為:自讀——重點體會(“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xiāng)院子里的桂花”的含義)——有感情地朗讀——(鼓勵學生)背誦(喜歡的)段落。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深入的教學策略,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情懷。
三、豐厚儲備——延長寬度于永正老師說:“一個語文老師,應練好字,讀好書,練好朗讀,心平氣和地堅實自己的基本功,日久天長地積累教者的才學和涵養(yǎng)。”一個語文教師,必須鐘愛語文,豐富自身儲備。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充滿觀察與思考,訴說與傾聽,閱讀與寫作。正所謂“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師要擔當學生探究性學習,獨立思考的“路標”,教師要扮演學生自主發(fā)展,自我構建的“催化劑”。教師要用“赤熱的心和沸騰的血”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語感、文感、情感,使語言與思維同步發(fā)展,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作為語文教師,要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知識”,要教給學生“運用知識的知識”。為此,語文教師要善于把“碎片化生活”凝集成有價值的主題,既上溯遠古下及未來,又多識草木蟲魚之名,既遍鑒奇山秀水之貌,又識黃鐘大呂之音。唯有飽讀詩文,成段(篇)背誦名詩名篇,才能在古詩詞教學時旁征博引、信手拈來;唯有注重吸收新知識,廣泛涉獵科技前沿相關知識,才能在教授如《新型玻璃》、《假如沒有灰塵》等說明性文章時收放自如、游刃有余;唯有教師熱愛生活,細心觀察,用心體會,才能在教授《山雨》、《草蟲的村落》、《索溪峪的“野”》等課文時引領學生領略大自然的風姿,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只有讓學生從教師身上找到自己生活上的“影子”與精神上的“引子”,才能提高學生的心智水平,進而浸潤其生命,豐厚其精神。這一切要求語文教師要豐厚知識儲備,提高人文素養(yǎng)。
四、淬取綱要——提煉精度教材內容不等于教學內容,即我們常說的“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教材內容是教學內容的基本源泉,教學內容是教材內容的精選、調整、加工和提煉的結果。為此,教前準備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便是對教材內容這“三千弱水”獨具慧眼地“取一瓢飲”,對教材內容去粗取精,重組整合。每一篇課文“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譯、語、修、邏、文、思”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在關注階段目標之間的銜接,又關注總目標的全面準確落實的基礎上,對每節(jié)(一篇)課(文)只選取一二個訓練重點,進行扎扎實實地訓練。由面到點,由虛變實,讓學生每節(jié)(一篇)課(文)都有所得,每天都有所獲。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十七課《少年閏土》時,在全面把握該課所在專題的學習重點(一是了解認識魯迅;二是繼續(xù)學習描述人物的基本方法;三是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的基礎上,將本文教學目標定位為兩點:主重點是學習作者描寫閏土的外貌、語言、動作的方法,次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我”思想感情的變化。這樣才能達成更精準明朗的目標,不求“傷其十指”,只求“斷其一指”。王崧舟老師說:“語文是折射五千年文化文明的一滴水珠,語文教學的過程,是學生精神享受的過程,是為學生的生命鋪墊底子的過程。”要達成語文教學提高教學的質量,增加教學的有效性的目標,語文教師要有四性:“即豐厚的文化底蘊支撐起語文教師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撐起語文教師的靈性;寬闊的課程視野支撐起語文教師的活性;遠大的職業(yè)境界支撐起語文教師的詩性。”筆者以為高效的語文課堂應從內核上做到“情感主線明朗而突顯,章句讀練充分而扎實”,應從形式上做到“有實事求是之意,無嘩眾取寵之心”。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