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阿拉善地區(qū)政府,環(huán)保機構與個人的努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我國荒漠化土地問題,也將會有更多社會資源投入到治理中去,共同守護祖國的碧水藍天。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暑期實踐報告:探索荒漠化治理,有興趣的可以看一看。
內蒙古阿拉善盟地處祖國西北,其周圍分布著騰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烏蘭布和沙漠。面對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當?shù)卣、公益機構和個人正在為阻止沙漠的“遷移”和“握手”而做著不懈努力。8月6日,中國石油大學綠洲護衛(wèi)實踐隊前往阿拉善盟,走訪了在阿拉善地區(qū)深耕多年的阿拉善SEE基金會。
走進SEE治沙基地
在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zhèn),實踐隊員見到了基金會工作人員謝軍與蘇日娜,并一同前往離鎮(zhèn)中心40多公里的阿拉善SEE公益治沙示范基地。驅車前往基地的路上,實踐隊員們見到了路旁已經(jīng)種植的行道樹和成片的綠色植被。謝軍告訴實踐隊員:“雖然大自然的力量是無盡的,但是我們相信,不斷努力就能建設好美麗舒適的家園。”
到達基地,映入實踐隊員眼簾的是數(shù)公里的綠色植被和遠處寬廣的沙漠帶,沙漠與沙生植被的交接處形成了一條長長的分界線。蘇日娜說道:“正是有了這些植被,流動的沙子被固定下來,沙漠才不會遷移危害周邊地區(qū)人們賴以生活的土地。”蘇日娜還詳細介紹了這個基地的情況。基地位于騰格里沙漠東緣,這里建成了一道長五公里,寬二公里的林草鎖邊帶。
謝軍指著一片低洼處說道:“以前和我們的位置一樣高的沙地已經(jīng)被風吹到另一處,形成了丘間土。”在沙漠邊緣種植植物需要挑戰(zhàn)嚴峻的自然環(huán)境,這個基地的另一個作用是作為科研平臺和荒漠化防治的試驗地,對騰格里沙漠邊緣的風力、溫濕度、降水量等進行監(jiān)測。如果干旱或大風導致植被破壞和減少,那工作人員們將及時想出對策,對植被進行修復。
探索荒漠化治理
荒漠化防治項目是如何規(guī)劃的?有哪些人參與到這個項目中來?本地的農牧民們對項目有怎樣的態(tài)度?蘇日娜介紹阿拉善SEE基金會的一億棵梭梭項目時,綠洲護衛(wèi)隊的隊員向她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一億棵梭梭項目是積累了過去SEE在阿拉善開展荒漠化防治項目多年經(jīng)驗基礎上于2014年正式提出的。從2013起開始進行項目規(guī)劃,我們通過舉辦培訓會,進行項目動員、技術指導,并實地走訪梭梭種植項目戶,并在種植過程給予一定的種植管護補貼。農牧民了解到這個項目與接受它需要一段過程。”蘇日娜說道。截至2017年,阿拉善SEE與政府合作恢復了約41萬畝荒漠植被,而在接下來的五年中,他們將恢復累計159畝荒漠化植被。
接下來的行程中,綠洲護衛(wèi)隊隨著工作人員一起來到了基地宣教中心,蘇日娜在這里詳細介紹了一億棵梭梭項目與阿拉善SEE通古淖爾生態(tài)研究站——以荒漠化防治研究為主,兼顧公眾科普和公益教育的服務平臺。研究站的水文監(jiān)測設備設在離宣教中心不遠的沙地上,沿著示范基地的蓯蓉大道直行,一行人很快看到了研究站的監(jiān)測設備。他們走到梭梭林地里查看植物的生長情況,謝軍拿起身旁的一株被風沙吹出部分根莖的梭梭,向實踐隊員展示梭梭樹的樹皮和發(fā)達的根系。“梭梭真是神奇的植物,依靠它的根不僅能吸收生長的水分,還能把周圍的土壤固結起來,治理荒漠化正需要這樣的植物。”綠洲護衛(wèi)隊隊長趙婷這樣說道。
展望荒漠化治理之路
離開示范基地之前,工作人員與實踐隊員一起交流了荒漠化治理的現(xiàn)狀。謝軍告訴實踐隊員,他的家鄉(xiāng)位于內蒙古阿拉善右旗,也是一個有沙漠的地方,他希望能為防治荒漠化做更多的事,讓沙漠無法侵蝕土地。“大自然就好像在和人們做游戲,它不斷為游戲增加難度,而我們也提升著自己的本領,我們要堅定地面對挑戰(zhàn)。”謝軍說道。
據(jù)了解,阿拉善SEE生態(tài)協(xié)會成立于2004年,并在2008年發(fā)起成立阿拉善SEE基金會,致力于資助與扶持中國民間環(huán)保公益組織的成長,打造企業(yè)家、環(huán)保公益組織與公眾共同參與的社會化保護平臺。隨著阿拉善地區(qū)政府,環(huán)保機構與個人的努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我國荒漠化土地問題,也將會有更多社會資源投入到治理中去,共同守護祖國的碧水藍天。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