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教學法在在歷史課堂上面應該如何被運用?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砹斯适陆虒W法在歷史課堂的運用,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哦!
摘要:歷史學科本身的人文特性決定了故事教學法對于初中歷史教學而言是一項明智而又有效的策略。用故事導入新課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用故事展開新課可以引導學生重構知識,用故事結束新課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有效記憶,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筆者在體校工作這么多年,有一個深刻的感受,即學生絕大多數(shù)都是后進生,學習狀態(tài)極差,沒有學習目標,缺乏學習意志,喪失學習動力,缺少學習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想要順利的推進教學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有言:“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因此,增加教學過程中的趣味,是一個不錯的突破口。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興起的故事教學法正好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因此,此文擬就以部編版七年級歷史為例,略談故事教學法在體校后進生歷史課堂中的運用。故事教學法是通過講故事的形式進行教學,從而達到相關的教學目的一種教學方法。高爾基說:“人總是愛聽有趣的故事的,更不要說孩子,他們甚至希望在課堂上,老師上課時也像講故事一樣。”大量的研究結果也證明了故事教學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策略,它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還能有助于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而歷史本身就是一門與“人”密切相關的學科,“人”背后的故事是歷史學科鮮活的源泉。因此,將故事教學法運用到歷史教學中是非常明智而又有效的策略。一方面它可以創(chuàng)造興趣盎然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它直擊歷史學科的本質(zhì)———人文性。“歷史不僅可以傳授給學生一些基礎的歷史知識,也是對學生進行公民教育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質(zhì)的基本途徑。”
歷史故事作為歷史人文價值的重要載體作用可見一般。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心理學上這也可以稱之為“首應效應”,即人與人之間第一次交往時給人留下的印象。人與人之間如此,課堂亦是如此,一節(jié)課剛開始的幾分鐘導入直接影響到這節(jié)課的基調(diào)與效果。導課的方式很多,對于歷史課而言,選擇具有趣味性的故事導入無疑是一項事半功倍的良方。比如,在講授《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一課時,筆者講述了中國的女媧造人和西方的上帝造人的故事,隨即問道:“你們認為哪種說法可信?”學生們一致回答:“不可信。”筆者接著問:“既然這兩種說法都不可信,那可信的說法是什么呢?”學生們也很想知道答案,于是教師可以順其自然的過渡到新課的講授,學生也充滿好奇的進入到課堂中來。又如,在講授《秦統(tǒng)一中國》一課時,筆者用“桂林米粉的來源”這則學生很少聽說過的故事導入,生動的故事不僅引起了學生的興趣,而且也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了秦一統(tǒng)天下的不易。再如,在講授《北宋的政治》一課時,筆者用“黃袍加身”的故事導入,講完故事筆者讓學生們思考:“北宋的建立與秦、漢、唐等其他朝代的建立有何不同?這種不同又會給北宋的政治統(tǒng)治帶來哪些獨特之處?”對于初一的學生而言,要想回答這個問題似乎有難度,但要想找到答案,在接下來的新課當中,他們就必須提高注意力,認真聽講。古人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歷史故事就是點燃熱情的火焰,可以引爆整節(jié)歷史課。言傳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歷史教育的本質(zhì)和特點就是在于歷史本身的觀察力、洞察力、感染力、震撼力,是耳濡目染、潤物無聲、大象無形。”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被動接受信息刺激的過程,而是主動構建知識意義的過程。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利用故事設置情境問題是學生重新構建知識的有效方式,可以對學生獲得新知起到助力的作用。比如,在講授《商鞅變法》一目時,用“五馬分尸”的故事推進設疑:“商鞅最后被五馬分尸處死,他的改革究竟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對于初一的學生而言,這類看似矛盾沖突的問題是比較棘手的,對他們已有的非黑即白的思維判斷產(chǎn)生了激烈的碰撞沖突,激起了他們對已有知識結構的質(zhì)疑之后,筆者組織他們進行分組討論、探究交流,讓他們在合作、交流、分享中逐步形成正確的知識,掌握正確的思維方式。又如,在講授《“貞觀之治”》一目時用“玄武門之變”的故事啟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唐太宗用非常手段獲取政權卻能得到正面的評價?”在傳統(tǒng)認識當中,唐太宗因殺害自己的親哥哥太子當上皇帝,理應被扣上“逆臣賊子”的帽子才是,然而我們卻認為他是一代明君,對他褒獎有加,其中原因何在?學生在思考中會產(chǎn)生疑惑,對歷史人物究竟如何評價?在學生充分討論甚至是辯論的基礎上,教師再適時引導,教會學生對歷史人物持“同情之諒解”,學會用辯證的思維、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心理學研究表明,在相同條件下,凡是能夠引起人們興趣的事物,就易于記憶且記憶長久,反之,讓人煩心厭惡的東西則難以記住,正如歌德有句名言:“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另一方面,科學家對大腦的研究成果表明,擅長于形象思維的右腦的存儲量是擅長于抽象思維的左腦的100萬倍,右腦記憶遠優(yōu)于左腦。而故事由于它的趣味性提升了人們的興趣,又由于它的形象性適合右腦記憶,細節(jié)豐滿的故事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還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有鑒于此,運用故事對一節(jié)課進行小結成效明顯。比如,在講授《“開元盛世”》一目時,用唐玄宗做夢都在想選宰相的故事和唐玄宗寵愛楊貴妃的故事結束新課,引導學生思考:“唐玄宗在位前期為什么能開創(chuàng)盛世局面?后期卻又導致了“安史之亂”?”學生們在思考中不僅拓展了思維,學會了辯證地看待歷史上的人和事,也增強了對該課的記憶。此外,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意識,組織學生編演歷史小故事由于更有利于對所學知識的鞏固與掌握。知名學者許紀霖說:“歷史的靈魂是故事,沒有故事的歷史,就像一個沒有軀體的靈魂,是孤魂野鬼。”在歷史教學中,只要本著求真求實的原則,嚴格按照三維目標適度合理的選擇細節(jié)豐滿的故事,并經(jīng)過精心設計、巧妙設疑,定能使初中歷史課堂充滿趣味、充滿活力、充滿人文氣息,而充滿趣味、充滿活力、充滿人文氣息的課堂定能改善體校后進生畏懼學習、畏懼課堂的不良狀況。筆者近兩年運用此法教學使得歷史課堂在體校學生中所獲得的享譽度及學生所取得的學科成績就是最好的佐證。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