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免费无码视频在线,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高清一区二区,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韩国特黄毛片一级毛片免费,精品国产欧美,成人午夜精选视频在线观看免费,五月情天丁香宗合成人网

薈聚奇文、博采眾長、見賢思齊
當前位置:公文素材庫 > 報告體會 > 工作報告 > 初中課題研究報告范文大全

初中課題研究報告范文大全

網(wǎng)站:公文素材庫 | 時間:2019-05-14 09:28:34 | 移動端:初中課題研究報告范文大全

關于課題研究報告怎么寫呢?是不是還在為它而煩惱呢?不用著急,小編今天整理了初中課題研究報告范文大全,希望與大家分享。

初中課題研究報告范文大全(一):

課題研究報告

一、研究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對七至九年級學段學生作文訓練提出了明確要求,個性強調要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自改作文的潛力——“養(yǎng)成修改自已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可見,放手讓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養(yǎng)學生的自改作文潛力,是當前作文教學中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葉圣陶老先生也曾說過:“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學生作一樣,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假如著重培養(yǎng)學生自己改的潛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樣改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導地位了嗎”他還說:“改的優(yōu)先權應屬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學要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改潛力。”

而現(xiàn)實教學中,老師們“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師最煩惱的事。耗費了超多心血,收效卻不大。學生怕寫作文,總是對作文不感興趣,更寫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貫徹教師寫作意圖的過程,學生則轉成了被動理解的容器。這樣做的確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卻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诖耍掖_立了《培養(yǎng)學生互批互評作文潛力的研究》這個課題。

二、概念界定

本課題的研究有三個概念:

學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應是批改和評講的主體,學生成了主體地位,他就會有興趣,就會樂學。

互批互評:作文寫好后,是學生間的互相批改,互相評講,不是老師包辦。

作文:是學生自己寫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選來的文章。

三、研究目標

1.透過互批互評來激發(fā)學生寫作的用心性,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賞析潛力。

2.培養(yǎng)學生批改作文、評講作文的潛力,使批改成為習慣,以提高寫作的潛力。

3.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教師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四、研究資料

培養(yǎng)學生互批互評作文的潛力

本課題系蘇州市中小學“指導學生自學”微型課題,課題編號1009059,組長:朱建榮。主要研究成員:施路平、鄭詠梅、蔡秀蘭、方芳等

五、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透過查閱、收集有關學生作文自改潛力培養(yǎng)方面的科研文獻,獲取相關信息,并進行分析綜合,從中提煉出與本課題研究有價值的資料。

調查研究法:透過訪談、問卷等方法,對學生作文批改現(xiàn)狀以及學生自改作文潛力進行調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綜合,為課題的研究帶給第一手資料。

實驗研究法:以課題研究計劃為目標,對各個階段的研究不斷地進行計劃、研究、總結、修正,使課題研究科學、規(guī)范、合理。

經(jīng)驗總結法:透過對課題的研究,不斷地加以總結,把獲得的經(jīng)驗加以提煉總結,以期從中探索出一些教學規(guī)律,來指引今后的教學工作。

六、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擬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09年10月:1.學習理論,我們學習了黃大龍、朱治國合編的《生態(tài)課堂理論》,學習了《蔡明講語文》和蔡明老師的一系列有關生態(tài)課堂的文章。2.醞釀制訂了方案,我們的方案獲得市方案評比二等獎。

第二階段:(2009年10月——2010年1月)按計劃實施,根據(jù)實際狀況,搜集整理第一手資料,認真分析研究并小結;及時上傳到網(wǎng)頁。

第三階段:(2010年2月——2011年3月)我們用心做好研究活動,成員們每人圍繞課題開公開課。有幾人多次上了課題公開課,及時資料整理、總結,及時上傳。最后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七、研究過程

首先,我們學習理論,以提高理性認識。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生態(tài)理論,基于蔡明的生態(tài)課堂的原則和黃大龍朱志國的生態(tài)課堂理論,我們認識到讓學生互批互評作文就是以關注學生生命為主的生態(tài)教學活動。他是培育學生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日;顒

09年9月朱建榮對市骨干教師開作文評講課

2010年3月11朱建榮老師開校級公開課:關注差生的作文評講——我來幫你寫作文

10年3月24鄭永梅老師校級作文評講課——《捕捉特征細致描繪》

10年10年4月7方芳開校級公開課作文評講《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號施路平老師開作文評講課——怎樣圍繞中心選材

10年4月27蔡秀蘭校級公開課——怎樣批改作文

2010年5月13市督導室來調研,市學科帶頭人朱志國聽了朱建榮的作文評講課,說值得推廣。

2010年9月29朱建榮老師參加袁建忠書記的生態(tài)作文結題會

2010年10月19朱建榮老師給蘇北宿遷市曹集中學老師交流學生互批互評作文的做法。

.2010年11月22號,市教研室書記中聽了朱建榮老師的課后說值得推廣。

2010年11月24日,在市教學活動展示月中,施路平、鄭詠梅老師上作文指導展示課,朱建榮老師上作文評講推薦課。這次基教科顧松鶴科長在聽了朱建榮老師的課后有三點評價,1.港區(qū)初中的語文老師凸顯了一個理念——用教材教,學后注重應用,培養(yǎng)學生素養(yǎng)和潛力。2.實施了一種策略,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中來。3.養(yǎng)成了一種市進修校園盧金霞老師評價朱建榮的課:“將批改與指導相融合,將批改與作文升格訓練成一體,將這次批改的目標與本次作文訓練的目標達成相一致”。

推薦課后與進修校園張老師交流,受到張老師邀請。

2010年11月30號朱建榮老師應常青藤校園邀請去交流學生互批互評作文方法.

2011年3月11日我們邀請生態(tài)語文群老師來我校聽朱建榮老師的作文評講課,并進行評課交流

八、研究成效

本課題研究貼合《語文課程標準》對七至九年級學段學生作文訓練的要求。《課標》個性強調要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自改作文的潛力——“養(yǎng)成修改自已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也貼合葉圣陶老先生說的:“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學生作一樣,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假如著重培養(yǎng)學生自己改的潛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樣改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導地位了嗎”

本課題基于課堂,恰好貼合張家港市生態(tài)課堂教學的理念,讓學生互批互改互評作文,就是以關注學生生命為主,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生本性原則、生命性原則、生成性原則、生動性原則、生活性原則、生長性原則得到充分體現(xiàn)。

1.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學生的閱讀鑒賞潛力。學生互批作文,是對同學作文的鑒賞,又是對課文鑒賞的復習應用,能督促他們在閱讀課上作批注,他們的評語越來越準確,證明鑒賞潛力越來越高。

2.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學生寫得體批語的潛力,同時也提高了運用規(guī)范符號的潛力以及語言表達潛力。學生經(jīng)過訓練,批語越寫越得體,各種修改符號都能準確運用。在評講同學作文中,能夠用心中肯的發(fā)表意見。語言表達潛力明顯得到提高。

3.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激發(fā)了學生樂學,提高了寫作潛力。“學生的樂學心理主要來源于自己的創(chuàng)造個性和創(chuàng)造思維所產(chǎn)生的結果能被認可和理解,其價值能被實現(xiàn)。”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中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讓學生評講作文,就是肯定學生的潛力,相信他們有鑒賞潛力,是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的表現(xiàn),證明老師重視學生的觀點、意見、推薦。學生得到了老師的信任,課堂的民主和諧度就高,學生心里就簡單了,沒有壓抑了,學生就能用心思考,大膽發(fā)現(xiàn),大膽發(fā)表意見。學生的日記能夠證實他們對作文的興趣和快樂。學生的興趣起來了,他們的作文就越寫越好了。

4.透過本課題的研究,能促進師生成長。

學生評講作文是在學生互批的基礎上的評講,既要評講作者所寫文章優(yōu)劣,又要評講批者的批語是否準確。這是一個鑒賞過程,要檢查作者的寫作水平,又要檢查批改者的賞析潛力,無論是批改還是評講,都要檢查對以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具體到評講,又要聽力、決定潛力,語言表達潛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評對師生都是一次挑戰(zhàn),一次提高。它激發(fā)了學生自我提高,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的個體意識。這種成長過程包括強化自省、強化自評、強化自控。學生在自省、自評、自控中成長起來。這種課堂也激發(fā)了教師的知困意識、探究意識和問題意識。有了知困意識就促使你去多讀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師成長。

5.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構成了作文教學的特色。2011年3月11日我們邀請生態(tài)語文群老師來我校聽朱建榮老師的作文評講課,并進行評課交流。新生代教師,青年名師梅洪建聽課后的評價“a.一向以來,在功利的教學環(huán)境中,教師為了分數(shù)早就忽略了對學生潛力的培養(yǎng)。朱建榮的課讓學生不是站在寫的角度來審視文章,而是站在“理想的作者”和“高明的評者”相結合的角度來培養(yǎng)學生的理想創(chuàng)作潛力和批評鑒賞潛力。這個過程不是對別人作品評論好與壞的問題,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對理想的思路之后再對別人的作品的品評中進行自然的升華和再創(chuàng)造。這是對學生潛力培養(yǎng)的最佳途徑。b.一向以來,在很多人在闡釋性的語文中,早就剝離了閱讀和寫作的關系。將課文的美點消解在對知識性記憶和資料性的再現(xiàn)之中,在“意”的強化中,忽略了“文”的魅力。在朱建榮的課堂中,不但到達了“文”“意”的自然統(tǒng)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評改的過程中達成了對課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層次上鍛煉了孩子的審美潛力。c.一向以來,孩子們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看到別人的美,只看到別人的不足。但在朱建榮的作文評改過程中不僅僅僅讓孩子發(fā)現(xiàn)了別人的不足,更讓孩子們發(fā)現(xiàn)了別人的美。同時在對評語的評價環(huán)節(jié),更能體現(xiàn)一個人

的再認知以及培養(yǎng)孩子的理解批評的潛力。這種無形中的人格培養(yǎng),則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6.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對新課改的認識。

老師們明白了學生互批互評作文就是關注學生生命的生態(tài)作文教學。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則,學生評講作文最能顯示生命性原則,在以學生為主體的作文評講課上,生態(tài)課堂的生動性原則、生成性原則都得到充分體現(xiàn)。

7.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教師的指導作文潛力。

初中課題研究報告范文大全(二):

課題名稱:

《化學教學中引導探究式學習的研究與實踐》

課題負責人:

指導老師:

所在單位:

通訊地址:

資料摘要:

本課題以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等教育心理學理論和素質教育理論為理論依據(jù),探討了探究式學習的本質和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好處。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能夠在主動參與、用心探究中構建新知,發(fā)展?jié)摿。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出有效地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的實施策略。透過課題組成員們三年多的實踐和探索研究,對課題的實施效果進行綜合評價的結果證明,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能夠改變學生單純理解式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潛力,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大膽質疑的探究精神。

關鍵詞:課堂教學;引導;探究式學習;學習方式

引言:

“讓科研成為一種習慣,讓文化成為一種品牌,讓讀書成為一種享受。”是我們課題組成員在課題研究中一向期盼的理想境界。三年來,我們在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指導下,在溧陽市科研部領導的具體關注下,在我校教科室的幫忙下,我們課題組五位教師共同努力,不僅僅構成了教育科研的濃厚氛圍,促動了課題組成員的專業(yè)化發(fā)展,更使教育科研與校園課堂教學緊密結合,開發(fā)出了具有獨特風格氣質的科研文化,在必須程度上引領校園走上文化成長之路。課題研究取得了必須的成效。

一、課題的提出及好處:

1.時代發(fā)展的要求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教育應當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準備,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生存。因此,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潛力的人才已成為21世紀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

2.課程改革的需要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世紀之交啟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是:以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潛力的培養(yǎng)為重點,建立新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習方式的改革,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3.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3.1高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005年秋江蘇省正式進入了高中新改革,在高中化學教材中多處涉及到探究式學習的教學資料,提倡教師進行探究式教學,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如今正是課程的初步實施階段,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在現(xiàn)實課堂教學中仍不能得到很好體現(xiàn)。3.2探究式教學實施中的問題

新課程提倡探究式教學。在課堂教學中也可喜地看到多數(shù)老師用心響應新課改的要求,探究式教學便成了一個教學的亮點展此刻課堂上,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公開課上體現(xiàn)的更為突出。筆者也聽過多節(jié)這種類型的課,在充分肯定其優(yōu)點的同時發(fā)現(xiàn)探究式教學中還存在如下的誤區(qū):

(1)探究題目成了空架子,缺乏探究好處

(2)自主探究成了“放任自流”,缺乏教師的指導

(3)課堂成了“樂園”,忽視了知識的掌握

4.課題名稱的確定及其好處

華東師范大學肖剛教授認為教學策略之研究對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益、促進教師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好處。在實際教學中無論教學成效如何,教師總會采取必須的教學策略。這些策略有的對到達教學目標有用心的促進作用,有的卻不然。時至今日,探究式教學在具體實施中之所以出現(xiàn)以上諸多問題,筆者認為一方面課堂教學中對教師的主角沒有準確定位,缺乏教師的真正“引導”,缺乏適宜的課堂教學策略。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與資料

1.課題研究目標

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擬在改變學生被動單純理解式學習方式,使學生從被動的“讓我學”轉變?yōu)?ldquo;我要學”,不僅僅如此,還力爭到達以下目標:

1.1構建適合我校學生認知實際的引導探究學習策略;

1.2帶給基于引導探究學習策略的教學設計;

1.3提出高中化學中引導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和經(jīng)驗;

2.課題研究資料

2.1研究問題的界定

引導探究式學習就應等同于探究式學習中的有指導的探究,屬于探究式學習的范疇。為什么在本課題中要提出“引導”這一關鍵詞,是基于以下思考:

首先,引導探究式學習強調的不僅僅僅是一種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針對的是一種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的教學方式,強調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引導下的一種有目標、高效地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探究程度、探究有效性的體現(xiàn)是教師引導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

其次,之所以提出“引導—探究式”學習是想強調任何學習方式必然和教的方式相聯(lián)系,教師總是教學過程中的主要成員。當學生采用探究式方式學習時,教師必然就應發(fā)揮引導的作用。之所以將教師的“引導”放在學生的“探究”之前,是為了強調教師在學生探究前就應“精心策劃”,在學生探究時則“幕后操縱”。當然這都只是“引導”而已,絕對不是“喧賓奪主”。

2.2研究資料的確定

①透過前期學生問卷對化學課堂教學現(xiàn)狀展開調查,了解學生對現(xiàn)有課堂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反映狀況,分析實驗前期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②透過查閱文獻資料和相關理論學習,建構引導探究式學習策略;

三、課題研究的對象與方法

1.研究的對象

以戴埠高級中學(江蘇省三星級高中)高一、高二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其中在高一年級(2005級學生)設置實驗班(高一7班)和對照班(高一8班),實驗班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對照班則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法,與實驗班進行比較分析。透過問卷調查、對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進行統(tǒng)計分析檢驗實驗效果,其它班級教師根據(jù)實驗方案嘗試教學實踐以獲得重要參考意見。

2.研究方法:

2.1觀察法:透過觀察在課堂上學生學習的表現(xiàn)(如主動參與教學的狀況、上課時注意力是否集中、有無睡覺現(xiàn)象等)獲得有關實驗的資料。

2.2調查法:透過問卷調查、訪談學生,掌握實驗前后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式學習的狀況,了解實驗的效果。

2.3比較實驗法:透過對實驗班與對照班在實驗前后學生的學習成績及學生對本學科的興趣等進行比較,獲得實驗效果。

四、課題研究的依據(jù)

1.理論依據(jù):

1.1教育心理學理論:

①認知結構學習理論:認知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布魯納(T.S.Bruner)提出了發(fā)現(xiàn)學習,認為學生的認識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發(fā)現(xiàn)的過程,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進行主動、用心的思考和探究,發(fā)現(xiàn)新問題,并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得出新的結論。學生成為一個“發(fā)現(xiàn)者”,信息的加工者,而不是被動的知識“理解者”。

②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皮亞杰(J.Piaget)為代表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習不是被動地理解,學習者對知識的學習與掌握不是透過教師的傳授和機械的記憶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必須的情境下,借助教師和同學的幫忙,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以先前的知識經(jīng)驗為基礎,不斷地學習新知識,透過好處建構將其內化為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務必要引導學生用心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好處構建的幫忙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

③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以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方法上應以學生為中心,放手讓學生自我選取,自我發(fā)現(xiàn),發(fā)展學習者的個性與創(chuàng)造性,并要求創(chuàng)造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和學習氣氛。

1.2素質教育理論: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來的,已經(jīng)有十多年的時間。素質教育強調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取向。其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潛力。我國基礎教育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著重強調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和課堂教學形式的改革,要求教學朝著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方向發(fā)展,其中一個重要而具體的目標,就是要改變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學生被動理解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

五、研究方案:

2004年11月,在上級科研部領導的期盼下,我們有幸承擔了《化學教學中引導探究式教學的實踐與研究》這一課題,2005年11月并透過常州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中期評估后確定為重點課題,為課題的研究注入了動力和期望,如今回顧起來課題研究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醞釀準備階段(2004年11月~2005年的1月)是實驗研究的準備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資料是成立課題組,確定研究人員,擬定實驗方案,成立了課題領導小組,舉行了課題開題會,為進一步開展研究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階段是啟動實施階段(2005年2月~2007年11月),這是實驗研究的主要階段。所做工作主要表現(xiàn)為:

1.課題組透過問卷和訪談形式了解了學生對課堂現(xiàn)狀的反饋狀況;

2.學習科研理論,初步構建了引導探式教學的課堂教學策略,并在策略的指導下進行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實踐。

3.在2005年11月課題進行了常州市中期評估,被正式確定為常州市重點課題。2005年12月課題進行了網(wǎng)絡管理。

4.在2006年6月末進行了階段性成果總結,征集并上報論文。張學瑞老師、王云飛老師、潘平波老師撰寫的相關論文分別獲得了省優(yōu)秀論文評比一、二、三等獎。九月,我們參加了溧陽市教科室舉辦的課題研討會。

5.實驗教學

在2006.9-2006.11月進行了實驗對照研究,以主持人張學瑞老師所教的兩個班級高一(8)班為對照班,另一班高一(7)班為實驗班,在這期間都采用傳統(tǒng)理解式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并對月考(10月)、期中(11月)考試成績的對照。在2006.11-2007.7月對照班采用傳統(tǒng)理解式教學方法和實驗班采用引導探究式教學進行課堂教學,對期中(5月)、期末(7月)考試成績與實驗前期成績進行比較分析。

6.在2007.9-2007.12這一段時間內主要是透過開展市級研究課以及校際交流課形式,把課題研究成果進行初步推廣,從課后老師的評價來看獲得了高度的肯定。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07年11月--2007年12月)本階段為實驗總結階段。課題組搜集完善各種資料,組織課題組成員撰寫論文及研究報告,進行結題評審。

六、研究過程

(一)引導實驗班探究式學習

1、宣傳發(fā)動

由于探究式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課題組成員及學生對這種學習方式比較陌生,更不明白如何去進行探究式學習,為了使實驗能夠順利進行,提高課堂探究式學習的效率,首先得讓學生了解探究式學習的好處、過程和方法,這是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探究式學習的前提。課題組成員更就應鉆研這方面的文獻資料,了解國內外的研究動態(tài)。2、實驗過程中體現(xiàn)的教學原則

為了能使探究式教學到達本實驗的研究目標,結合探究式學習的特點,在對實驗班進行課堂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立足于遵循以下教學原則。

(1)探究式原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把在學習的知識原封不動地直接呈現(xiàn)給學生,而是要根據(jù)教學資料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適當?shù)膯栴}情境,啟發(fā)學生思考、質疑,鼓勵學生去探究,

在探究中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新。

(2)開放性原則:在課堂探究中,學生對學習材料的理解過程中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有的在課堂內經(jīng)過探究就能得到解決,有的問題在課堂探究中不能完全得到解決,需要學生在課外廣泛地收集資料或有關信息,來解決課堂內沒有解決的問題,因此課堂探究是具有開放性的課堂教學。

3、實驗班進行課堂引導探究式教學

化學課堂探究式教學的過程是教師首先要根據(jù)教學資料確定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適當?shù)膯栴}情境或提出問題,激活學生思維,促使學生去提出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透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去分析問題得出結論,使問題得到解決。最后教師根據(jù)反饋的信息進行歸納總結,并做出評價,同時引導學生對探究過程進行反思,以促進學生把新知內化,鞏固運用。經(jīng)過課題組成員課堂實踐研究,確定了以下教學指導策略,如圖所示:

(1)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決定著學習者將要發(fā)生什么變化,既決定著教學結果將是什么。根據(jù)布盧姆的教學目標分類法,教學目標包括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動作技能目標。新課程強調教學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因此,以探究式學習為主的課堂教學,其教學目標不斷朝著三維教學目標的方向進行,最終到達教學目標。

(2)把握教材,精心設計探究計劃

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從學科或生活的問題(任務)出發(fā),透過形式多樣的探究式活動,以獲得知識技能、培養(yǎng)實踐潛力、獲得情感體驗為目的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但就教學資料而言,雖然高中化學新課程有許多探究的素材,但并非所有知識都就應或都適合本校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因此,在實施探究式學習的教學時,要注意選取適合的資料。哪些資料讓學生探究,開展哪些探究活動,根據(jù)校園的設施能否開展,教師事先要心中有數(shù),而不能盲目或隨意而為。教師精心設計好探究計劃,是有效指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的必要前提。我認為開展探究式學習,教師要做到:一要鉆研、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的資料體系。二要根據(jù)教材局部章節(jié)的知識點、知識塊選定開展探究式學習活動的項目、形式。因此,我在備課過程中,精心去設計探究計劃。

(4)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探究是探究式學習的核心,目的是使學習透過親歷探究的過程,使學生的對某一知識不斷深化拓展,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養(yǎng)學生思維潛力及創(chuàng)造潛力。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但是要使學生的探究式學習取得成效,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施瓦布指出:僅僅向兒童帶給刺激并指望他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和學習是不夠的”。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離不開教師的促進、指導、幫忙,教師的指導和幫忙是保證探究式學習得以順利實施及其效果的重要條件。那么,如何去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我在實驗班的探究式教學中具體作法是:

①激發(fā)、鼓勵學生用心地進行探究

②指導學生掌握探究方法

③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指導

④組織探究小組,指導合作探究

(5)組織交流得出結論,反思內化構成新知

(6)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價

(二)課堂探究式教學設計及教學過程實例:

理論課的引導探究式學習:

就是教師根據(jù)新授課的教學資料和學生的認知水平,設置問題的情境或提出問題,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并進行探究,尋找出問題的答案得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獲得化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guī)律等方面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潛力。以“電解池的工作原理及其應用”為例見附件一,來介紹理論課教學中引導探究式學習的實施過程。“事實性知識課”的引導探究式學習:

“事實性知識”主要指元素化合物知識和各類有機物及其代表物,由于種類繁多,資料相對零散龐雜,往往導致學生記憶的困難,這也是學生感到化學好學難記的原因。這類知識的教學筆者認為主要是要充分體現(xiàn)化學實驗的特有功能,給學生創(chuàng)設動手實驗,動腦思考,用眼觀察的機會,大大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老師透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在強烈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激發(fā)學生對性質、制法、用途以及反應原理等的全面掌握。以“鹵代烴的性質”研究課為例見附件二,來介紹“事實性知識”教學中引導探究式學習的實施過程。

七、成果分析:

(一)實驗效果與分析

實際課堂教學狀況

從課堂教學的狀況看,實驗班的學生在實驗前,上課時有一部分學生(個性是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經(jīng)常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老師的講課的進度,老師提問時,有時不知老師講到哪。學生上課睡覺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學生不能主動地回答問題,需要教師點名才能完成課堂提問。在實驗過程中,上述的狀況有了很大改觀,大多數(shù)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夠把注意力投入到學習中。對于提出的問題,大多數(shù)狀況下學生能主動回答。對于探究問題,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用心主動地參與討論,發(fā)表個人意見。在課堂上睡覺的現(xiàn)象雖然偶爾也會發(fā)生,但明顯減少。透過12名(成績上、中、差名4名)學生的訪談,學生普遍反映在課堂中進行探究式學習比只聽教師講容易理解,記得牢固。個性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反映,雖然探究式學習對自己來說也有必須的難度,但自己要比以前愿意學習這門課程了。從觀察到的和訪談得到的這些狀況看,無論是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還是學習的主動性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

(二)課題組成員所取得的成果分析

在課題研究實踐中教師素質不斷提高,課題組成員教育教學理論得到提升,教學的專業(yè)化水平得到了發(fā)展。

首先,教師的教育觀念得到更新。多數(shù)教師在實驗的過程中使自己的教育觀念得到更新,學生是學習和自我發(fā)展的主體這一現(xiàn)代學生觀得以確立。教師開始正確對待學生之間的差異,有針對性的教育,對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習慣的認識有了很大提高。

再次,教師的學科教育教學水平、科研意識和潛力都得到提高。

所取得的成果如下:

1.課題組成員中有三位被評為溧陽市第六批四類優(yōu)秀教師。其中主持人張學瑞老師被評為溧陽市骨干教師(綜合評分為骨干教師中第一名),成員李格和于燕萍兩位老師均被評為溧陽市教壇新秀,此刻已經(jīng)入常州市教壇新秀的選拔階段。

2.課題組實驗教師先后都承擔了溧陽市級研究課,主持人張學瑞老師連續(xù)三次被聘請開設校際交流課,對課題研究的成果進行推廣。

3.教師參與教學評比和論文評優(yōu)獲獎狀況

于燕萍老師參加市化學基本功競賽中榮獲一等獎;李格老師參加省級課題競賽課榮獲二等獎;三年來,有兩篇論文發(fā)表,十多篇論文獲江蘇省一、二、三等獎,還有論文及教學案例榮獲市級獎,張學瑞老師的制作的兩件課件榮獲省三等獎。

4.積累了超多課堂探究教學的案例和素材

如果說學科學習質量實驗研究的直接效果是學生主體性和學習質量的大面積提高,那么教師素質的提高更具有深遠好處。

八、課題研究得出的重要結論

透過上述實驗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1、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改變了教師長期以來一向沿用的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和學生被動理解式學習方式。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能夠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在探究問題的活動中獲取知識。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和主動性,使原先死生沉沉的課堂呈現(xiàn)出生機和活力。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再是理解知識的容器,靠死記硬背的方法去死讀書、讀死書,而是學生透過動口、動腦、動手真正地參與到教學中來,成為知識的主動構建者。

2、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提高了學生的綜合潛力。在探究式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親歷、感悟探究過程,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都需要靠學生用心的思維活動來完成,不僅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實踐潛力,而且分析問題解決的潛力、獲取新知識的潛力、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潛力等都得到了提高。

3、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培養(yǎng)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精神。在探究式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帶著問題去學習,經(jīng)過探究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在探究的過程中又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再去解決問題,如此反復循環(huán),不僅僅對知識的理解得到不斷深化,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問題意識和勇于探究的精神。在探究式教學的課堂,學生好問、敢問的現(xiàn)象明顯高于理解式的課堂教學。

九、透過本研究引發(fā)的思考

實驗的結果證明,在化學課堂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學習一種有效方法,但是能否取得我們預期的效果,還受許多因素的制約和影響。透過本實驗的研究,我認為以下幾個因素對探究式學習效果的影響至關重要。

1、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是進行探究式學習的前提條件。

目前,有很多教師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還根深蒂固,個性是我們這樣的中高等職業(yè)技術校園的教師,教學觀念還比較陳舊。要搞好探究式學習,首先教師的教學觀念務必轉變,否則就會使課堂教學穿新鞋走老路,名為探究實為理解。因為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究竟能不能發(fā)生應有的轉變,取決于教師怎樣引導、怎樣幫忙,也能夠說,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以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yōu)榍疤。只有教師站在國家發(fā)展的需要和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高度來認識探究式學習實施的重要性,轉變傳統(tǒng)的培養(yǎng)人才觀念,才能使探究式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得以實施。

2、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是課堂教學探究式學習取得成效的關鍵所在。

促進學生有效探究的三個基本要件是:(1)務必將學生置于有好處的情境中,并引導他們提出問題,或者向他們提出恰當?shù)奶骄咳蝿;?)務必為學生開展探究帶給必要的時間和空間,并在資料、材料、設備和指導方面帶給恰當?shù)闹С?、建立一個與探究式學習相適應的評價體系是檢驗學生探究式學習的效果和激發(fā)學生探究式學習重要手段。目前,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對學生的評價重結果、輕過程,重分數(shù)、輕潛力,不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忽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對學生的評價,大部分教師采用的是以總結性評價為主,構成性評價為輔的方法。而探究式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既重過程又重結果,如果再用以往的評價體系去評價學生的探究式學習,顯然是不適宜宜的,不能準確地檢驗出探究式學習的效果,教學反饋的結果也不真實,就會影響教師對課堂教學的調控,對學生的探究學習就會產(chǎn)生負面影響。因此,對學生的探究式學習的評價務必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的評價方式,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在評價資料上,應從學生的知識、潛力、情感態(tài)度等多方面、多角度出發(fā)去進行綜合評價,構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自評與互評相結合。建立一個與探究式學習相適應的評價體系,不僅僅使教師能夠準確地掌

握學生探究學習的效果,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的用心性和主動性。

4、在課堂教學中,探究式學習是雖然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但并不是學生學習方式的全部。在課堂教學中提倡探究式學習,并不否定有好處的理解學習,對某些學習資料來說,有好處的理解學習依然十分有效和必要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應根據(jù)教學資料和學生的基礎,選取適當?shù)慕虒W方法。否則,不顧客觀的實際狀況,一味地追求課堂的探究式學習,就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就會事倍功半。

十、本課題研究尚待解決的問題

本研究只是對化學課堂教學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進行了實踐和初步的探討,由于時間比較短,本人對探究式學習的實踐經(jīng)驗不足,水平有限,致使本研究存在不足之處,課題研究過程中仍有許多問題值得商榷:

1、如何使探究式學習較好地落實到化學課堂教學中,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還有待在今后的課堂教學實踐中進一步去探索。

2、對學生探究式學習還沒有構成一個完整評價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3、本研究的實驗對象是三星級高中的學生,對非三星級的學生實施探究式學習,是否也具有相同的效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4、每一堂課中進行引導探究式學習與教學任務的預期完成之間的矛盾仍需花大力氣解決,解決的關鍵仍需老師在課前如何充分地進行預設?

5、探究過程中如何評介“探究”?如何動態(tài)地把握好學生的探究,什么狀況下才能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6、如何解決課時進度與探究資料的有效性之間的矛盾。

7、課堂教學探究素材或探究資源選取的依據(jù)和作用如何凸顯?

十一、三年來課題研究所用的主要參考文獻

[1]李廣洲.化學教育統(tǒng)計與測量導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汪鳳炎燕良軾.教育心理學新編[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7

[3]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鄭金洲.校園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5]張大均.教與學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畢華林.化學教學設計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7]張大均.教與學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9]化學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化學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10]裴新寧.化學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1]鐘啟泉李雁冰.課程設計基礎[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12]錢貴晴.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

[13]任常松.新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14]《走進高中新課程》編寫組.走進高中新課程[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5]李定仁徐繼存.教學論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6]顧明遠.教育大辭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17]盧建蕩.高中新課程教學策略[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18]化學課程標準研制組.化學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9]夏正盛.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0]胡久華王磊.探究式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策略的初步研究――基于我們的實踐研究.化學教育[J],2002(11)

[21]馬宏佳周志華.中外化學教育教學策略研究.課程·教材·教法[J],2005(1)

[22]葉大新王孔勤.探究學習的教師指導策略.教育發(fā)展研究[J],2003(9)

[23]呂憲軍王延玲.美國科學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課堂教學策略.外國教育研究[J],2007(2)

[24]彭晉蜀.探究教學論析.化學教育[J],2002(4)

[25]陳元慶嵇世寶.中學化學基本概念與基礎理論的教學策略研究.教改實踐與探索[J],2007(8)

[26].戴琪.開展探究式教學課例分析.化學教學[J],2003(10)

[27]任長松.探究學習:18條原則.教育理論與實踐[J].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2)

[2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9]胡久華.淺議高中化學新課程必修模塊的教學策略.化學教學[J],2007(2)

[30]金高濤.在實施探究教學中就應注意些什么.教學月刊中學版[J],2004(2)

[31]張曉冬.新課改: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再思考.新課程·中學[J],2007

[32]劉儒德.基于問題學習對教學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J],2002(2)

[33]宋秋前.新課程視野下優(yōu)化教學時效的策略[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4(6)

[34]郭蓮花.探究學習及其基本要素的研究.課程與教學論壇[J],2006(2)

[35]施振生.引導探究式教學.校長閱刊[J],2006(7)

[36]李培啟.探究式化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化學教育[J],2003(5)

[37]殷鳳黃唯真.淺析“引導——探究”教學設計的實踐.學科教學[J],2007(6)

初中課題研究報告范文大全(三):

《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

課題研究報告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

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正在成為當前我國信息技術教育乃至整個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術教育發(fā)展的過程中,也都是逐漸將信息技術教育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逐步實現(xiàn)教學資料的呈現(xiàn)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帶給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我們英語教師務必進一步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多媒體網(wǎng)絡技術等來輔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小學英語學科教學中,以計算機及網(wǎng)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對基礎教育所產(chǎn)生的促進和變革作用,對校園和教師實施新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創(chuàng)新地運用信息技術成為教師實施新課程的重要素養(yǎng)之一。為了適應這個發(fā)展趨勢,小學教師務必進一步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來幫忙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與小學英語教學進行整合――就像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要求。

新的課程觀讓我們重新審視延續(xù)多年的教學觀、質量觀、發(fā)展觀、人才觀,深刻影響著教師長期習慣的教學行為。同時隨著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對校園教育教學也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無論是宏觀的教育目的、教育資料,還是微觀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最終都在因之而發(fā)生根本性的變革。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體現(xiàn)了在保證學生主體性的前提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現(xiàn)代教育思想,必將成為教育改革的著力點和發(fā)展方向。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好處

透過“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課題的研究,我們力求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共同推進,提高師生的信息素養(yǎng),增強師生的信息技術操作潛力,真正掌握最先進的教育技術,促進教與學的革命。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目的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方向,怎樣合理利用網(wǎng)絡資源,有效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整合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關鍵。其應用價值是利用網(wǎng)絡信息資源豐富、時效性強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資料有機整合,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與小學英語教學資料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資料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同時也讓教師能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tǒng)的學科教學資料,使教材“活”起來,讓英語學習更貼近生活。

教師要改變以課件制作、電腦輔助教學即為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整合的片面的教學觀念,努力貫穿開放的教學理念,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尋求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相結合的最佳切入點,從而實現(xiàn)人與機、人與人、課程與信息的高度交互,并透過這種教學模式的實現(xiàn),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真正還給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自主式地學習,讓學生在豐富的學習資源中自由發(fā)展。

三、課題研究組織分工

負責人:

成員:小學一級教師(英語)

小學高級教師(語文)

小學高級教師(語文)

學一級教師(數(shù)學)

小學一級教師(語文)

小學一級教師(數(shù)學)

小學一級教師(數(shù)學)

小學一級教師(語文)

分工安排:

課題總負責:

制定課題方案:課題組全體成員,

資料搜集整理:課題組全體成員

階段總結:

最終成果總結:課題組全體成員

四、課題研究方法步驟

“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課題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綜合運用、文獻研究、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經(jīng)驗總結等方法。課題組成員帶領教師立足課堂教學實踐,加強學習現(xiàn)代教育教學理論,學會反思、學會批判,在實踐中邊學習邊總結,一方面提高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另一方面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把全新的課堂帶給學生,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力。

本課題研究分三個階段進行:

1、準備階段。學習相關理論,確定研究課題,組建課題組,制訂相應的研究方案和實施計劃,明確分工。了解國內外對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學科整合教學研究的現(xiàn)狀,進而認識本課題研究的價值。

2、實施階段。在保定市現(xiàn)代教育技術“十一五”課題研究的成果上,集中精力同時開展課題的研究工作。分別在2個年級實施課程計劃及學期方案。分析總結階段性教學成果寫出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學科有效整合研究的相關論文。透過課堂教學、問卷調查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潛力。再次分析、總結教學成果,調整原教學計劃,寫出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相關論文。

3、總結階段。⑴系統(tǒng)整理過程資料,總結研究經(jīng)驗、成果,構成論文。⑵教師課堂教學展示活動;⑶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并申請結項。

五、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經(jīng)過一年的認真學習,努力實踐,我們的課題研究取得必須的成果。

1、師生信息技術素養(yǎng)得到有效的發(fā)展提高,會應用計算機等工具進行信息收集、處理,絕大多數(shù)教師能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將計算機作為自己教和學生學的工具,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2、教師透過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和網(wǎng)絡資源進行教學,使得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有了新的變化,學生的主體特征凸現(xiàn),動手欲望加大,創(chuàng)新意識增強,到達較之以往更高的學習水平。

3、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上,初步構建了貼合我校學情的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整合的教學模式。

4、透過課題研究,鍛煉了我們的教師和學生。校園涌現(xiàn)出了一批信息技術運用比較熟練的師生群體,如在我鎮(zhèn)總校擔任現(xiàn)代教育技術組長的張海遷老師等,有在安新縣文體教育局舉辦的文字錄入比賽中獲獎的楊子軒季明偉等學生。

5、透過課題實驗,教師的教育科研意識和潛力都得到加強,新的課程觀、質量觀、教學觀逐步構成。廣大教師認真總結自己在實驗中的心得體會,撰寫的論文分別在各級各類雜志上發(fā)表或評比中獲獎。

6、課題研究的開展,促進了教師改變長期習慣的教學行為,也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變化,讓課堂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證了校園教育質量的穩(wěn)步提高。

六、課題研究的特色及價值

從宏觀上講,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必然會帶動教育從目的、資料、形式、方法到組織的全面改革。從微觀上看,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可為我們教與學構建新的平臺。因為網(wǎng)絡的交互性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計算機的超文本性可實現(xiàn)課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體的外部刺激多樣性容易激活學生的用心思維。教師在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能夠將知識的表達多媒體化,利用信息技術,既能夠構建個別化學習環(huán)境,也能夠營造協(xié)作化學習氛圍。信息技術教育與小學英語課程的整合,是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學習潛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是提高英語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力求凸現(xiàn)信息技術和網(wǎng)絡的顯著特點,在互動化、網(wǎng)絡化、情境化方面下功夫。從目前狀況看,要真正把計算機網(wǎng)絡技術融合到小學英語的教學中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教學改革任務。我們首先狠抓教師教育理論的學習,立足于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其次是培養(yǎng)骨干,建設隊伍;再則就是選取帶頭教師,力爭以點帶面。在實驗中,我們力求突出信息技術的特點,圍繞教學資料的難點,尋找整合實驗的關鍵點。

七、我們的反思

1.要有課程改革的大視野

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務必要有課程改革的大視野,務必要以實現(xiàn)課程改革目標為目的。也就是說,整合是在課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進行的。

2.要有全體師生的高素養(yǎng)

要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很大程度取決于師生的信息素養(yǎng),因此,要從教師培訓機制、校園課程設置、人員經(jīng)費投入等方面進行改革,切實扭轉不利局面,為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帶給保障。

3.要有智能便捷的新平臺

對每一個教師而言,在持續(xù)和發(fā)揚朗讀、演講、板書、繪畫等傳統(tǒng)的教學基本功的基礎上,應當隨著課程改革發(fā)展的需要,學習新的技能和方法。如搜集、篩選和處理信息的潛力、課程開發(fā)和整合的潛力、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有機結合的潛力、有效整合課程要素、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潛力等等。

八、未來的打算

我校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雖然取得了必須的成果,但我們還決心在下階段進一步深化研究。校園的校園整體改造已正式啟動,在不久的將來,當新的“三機一幕”進入教室后,教師和學生的學習將會向更高層次開展。

1、加快校園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建設。

在校園整體改造中,校園將建成一流的網(wǎng)絡設施,校園將繼續(xù)投入較大的人力和物力來建設校園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除了硬件建設外,校園將完善已經(jīng)建立的小學英語教學資源庫,開發(fā)校園網(wǎng)絡教學平臺。

2、加強對教師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培訓

首先是用心、認真參加上級培訓,加強管理,加強考核;其次是繼續(xù)進行校級培訓,要求四十周歲以下的老師都要較為熟練的掌握信息技術,堅持每年進行電教使用的活動,并不斷豐富資料。

3、繼續(xù)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利用網(wǎng)絡學習有機的結合起來,將研究課所探索的教學模式不斷擴大,應用于平時的常規(guī)課教學,使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得到進一步的開展。

我們堅信在各級領導的關心下,在各位專家的引領下,在兄弟校園的幫忙下,我們的思路必須會越來越清晰,我們南地小學的科研之路也必須會越走越寬廣。以上就是我們要報告的狀況。

初中課題研究報告范文大全(四):

《中國百年社會風俗變遷》研究性學習課題結題報告

一調查研究成果

世紀之交,百年話題成了熱點和亮點。許多學者從不同的學科,以不同的方式回顧一個世紀來中國社會的變化。社會是文化的載體,俗話說“俗隨時變”,歷來風俗的變遷總是和社會的變遷緊密聯(lián)系在一齊的。百年來,中國社會經(jīng)歷了農(nóng)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到信息社會的轉變,作為民眾生活組成部分的風俗文化,適應社會的變遷,變得越來越五彩繽紛,目不暇接。

風俗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資料十分廣泛,衣食住行、生產(chǎn)交通、婚喪嫁娶、節(jié)日喜慶、信仰禁忌哪一項也離不開民眾的思想和生活需求,離不開與之相適應的政治和經(jīng)濟基礎。風俗的變化能夠說是全方位的。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俗,正所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變俗之風不可逆轉。就依婚俗而言,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中國廣大的民族和地區(qū)還實行包辦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幾乎成了婚姻的代名詞。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此刻已經(jīng)被自由戀愛婚姻所代替;槎Y形式也變得豐富多彩,群眾婚禮、旅行結婚、空中婚禮等五花八門。婚姻制度的變化也帶來了家庭結構的變化,過去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兩代人居住的小家庭。計劃生育政策的推廣,使這種小家庭在中國人的生活中越來越普遍。居住風俗也是如此。在城市,過去單門獨戶的居住方式,被現(xiàn)代化的居民小區(qū)所代替,人們從一個平面的空間,遷入立體的高樓大廈,現(xiàn)代化社區(qū)的生活條件雖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疏遠,真有點“老死不相往來”的味道,人際關系疏遠了。衣著的變化更是日新月異,以前是國服的長袍馬褂已經(jīng)是很遙遠的記憶,唯有旗袍還出此刻禮儀生活之中,連中山服都退出歷史舞臺時,時裝領導了服飾文化的新潮

流。流行色彩和款式成為時尚。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中國風俗文化的變遷。

民眾創(chuàng)造風俗文化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另一方面則是供人們欣賞和享受。創(chuàng)造和享受是一種美學的追求。愚昧與科學,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化,在美的法則面前,會自然追求和淘汰,21世紀的中國風俗文化,將會變得更加絢麗多姿,更加富有中國傳統(tǒng)特色。二中國百年社會風俗變遷好處

19世紀40年代以來的我國社會生活和習俗發(fā)生了重大變遷,這些重大變化與社會政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密切相關。

鴉片戰(zhàn)爭國門洞開,動蕩中的中國近代社會生活開始向世界禮貌靠攏以來;新中國的誕生使得人們有了新生活和新風尚,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衣食住行發(fā)面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

這些變化說明開放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只有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的生活質量才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和重大飛躍,中國才會發(fā)生真正好處上的巨變。

三課題探究

1中國百年社會風俗變遷的原因

(1)由于近代西方禮貌的傳入。

(2)近代工商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的結果。

(3)受到維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民主思潮的推動等。

2中國百年社會風俗的的特點

(1)經(jīng)濟體制的變化和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變革;科技革命對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的影響;思想啟蒙的作用。

(2)由以往的閉關自守,轉而為面向世界;由過去的封建傳統(tǒng)天下,變?yōu)橄蚪内呥M.既具有追新慕異,去土存洋的特點,又表現(xiàn)為新舊并存現(xiàn)象。

(3)近百年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驟的特征。百年中國。

(4)近百年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又具有不平衡的特點.沿海變化快,內地變化慢,城市變化快,農(nóng)村。

3中國百年社會風俗變遷歷程

中國近現(xiàn)代物質生活,經(jīng)歷了由閉關自守向面向世界、由過去的封建傳統(tǒng)天下向近代化、現(xiàn)代化的趨進。中國近現(xiàn)代物質生活在鴉片戰(zhàn)爭后直至民國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傳入呈現(xiàn)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趨勢,建國后,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支配又重新趨于中化、獨立化,改革開放以后,由于與世界的聯(lián)系愈加緊密,逐漸又跟上國際的潮流。

四研究性學習心得體會

從20世紀初至21世紀初,中國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這一百多年里,人們的社會生活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就在人們身邊,并不斷被我們祖輩,父輩和我們感受著。感受著偉大的祖國從衰弱逐漸走向富強,人們由饑餓貧困走向安居樂業(yè),富足小康。感受著完美的明天。

初中課題研究報告范文大全(五):

物理小課題報告

從確定課題至今,我小組課題研究已完成過半,現(xiàn)將所做工作進行匯報。

確立課題后,小組成員進行分工,制定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并按方案進行課題研究。

首先,我小組成員先查詢有關初中物理作業(yè)分層設計的資料,并進行整理,得到以下理論知識。傳統(tǒng)作業(yè)觀將作業(yè)視為強化課堂教學的一個途徑或工具,追求的是作業(yè)終結性的實效。長期以來,傳統(tǒng)作業(yè)被視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作業(yè)資料日趨封閉僵化,僅局限于學科知識范圍,遠離學生實際生活和社會生活。新課程的作業(yè)不再完全是課堂教學的附屬,而更是重建與提升課程好處及人生好處的重要平臺,成為教育的又一平臺。作業(yè)應成為學生成長的履歷,激發(fā)著學生成長的用心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每一次作業(yè)都成為學生成長的生長點。學生在生成問題、解決問題,又不斷生成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探索中成長;在知識的不斷運用中,在知識與潛力的不斷互動中,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不斷碰撞中成長?梢,作業(yè)將是具有學生鮮明的價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動,作業(yè)應當成為學生課外、校外的一種生活過程和生活方式,學生對待作業(yè)的態(tài)度也就就應成為一種生活態(tài)度。

新課程教育理念下的作業(yè)設計應著重體現(xiàn)以下原則:

1、趣味性

趣味性設計原則是指:作業(yè)設計要充分思考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作業(yè)設計要求生動、搞笑,能使學生在作業(yè)時,自始至終持續(xù)高興趣。許多學生對作業(yè)應付、馬虎,很大程度上因為作業(yè)枯燥,不能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對作業(yè)產(chǎn)生興趣時,他們就不會把作業(yè)當成一種負擔,而會用心主動、情緒愉快地去完成,而且知識也掌握得迅速和牢固。

2、層次性

為面向全體學生,促進人人成功,作業(yè)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基礎、學習潛力做到分層設計。例如我們能夠把作業(yè)設計為“必做”和“選做”兩個層次。“必做”題要求全體學生都要完成,以到達教學的基本要求。對于“選做”習題,學生能夠根據(jù)自己的狀況盡力完成。我們也能夠把班級學生按層次從高到低,分為A、B、C三個等級,科學明確地制定分層目標,設計分層作業(yè)。另外,層次性也可體現(xiàn)為同一作業(yè)設問由易及難,層層遞進。

3、合作性

新課程要求從“獨立學習”轉為“合作學習”,它能夠使學習物理的效率有更多提高。對于習題性作業(yè)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是利大于弊,但有些作業(yè)如“家庭作業(yè)與活動”、“課題研究”、“實驗探究”、“實踐活動”等等,則需要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才能到達最佳的效果。在小組合作中,學生在廣泛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了與人合作、交流、共享及組織管理的潛力,這種潛力正是知識經(jīng)濟社會對現(xiàn)代人才的基本要求。

4、實踐性

學生在校理解知識一般由兩條途徑,一條是透過間接的途徑獲得,另一條是透過直接的途徑獲得,傳統(tǒng)的學科課程更多地強調知識的間接性獲得,以至于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學到的知識純粹為了應試。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潛力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之一,結合物理學科具有很強實踐性的特點,充分利用作業(yè)這個平臺,大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潛力、實驗潛力、動手潛力和學以致用。常見的實踐性作業(yè)有:課題研究,小制作和小實驗,參觀調查,解析現(xiàn)象等。

5、探究性

“問題的結論往往隱藏在較深的層次,需要學生去挖掘;條件和結果之間往往存在著較大的距離,需要學生去跨越;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往往不太明確,需要學生透過嘗試錯誤,提出假設并驗證假設來尋找。”這就是探究性。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并解決問題的潛力,也就是提倡“探究學習”。“探究學習”即從學科領域或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選取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透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fā)現(xiàn)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收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fā)展情感與態(tài)度,個性是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潛力的發(fā)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其次,我組教室在所帶班級就作業(yè)問題,進行了調查。發(fā)現(xiàn)目前作業(yè)上存在的問題主要是:

1、作業(yè)的“無設計”現(xiàn)象突出作業(yè)模式單一、資料同一,缺乏層次,讓全班學生做相同的作業(yè)。

2、作業(yè)設計的系統(tǒng)性較差,潛力遞增層次、程度、側重點的研究較少,作業(yè)的量和資料設計帶隨意性。

以上問題造成的弊端主要為:囿于書本、拘泥算練、限于室內的作業(yè),一方面不能充分思考學生的學習意愿與個體需要,另一方面也不適合學生個體的發(fā)展,大大禁錮了學生的活動空間,限制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制約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影響了學生物理整體素質的提高。

學生對作業(yè)分層設計的需求體此刻:實驗班、重點班的學生對作業(yè)分層設計反映較好,很多學生支持。在平行班只有極少數(shù)同學期望作業(yè)分層,針對不同潛力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yè)。有很大部分的學生期望老師能根據(jù)自己的實際狀況布置作業(yè),期望作業(yè)能夠有選取性。還有很多學生期望作業(yè)的多樣性,不要只是在作業(yè)本上完成。

針對調查反饋的狀況,下一階段,我組將要完成的工作就是提出作業(yè)分層設計的具體實施方案,并在少數(shù)班級中進行試點,經(jīng)過分析總結得出具體措施、結論。

初中課題研究報告范文大全(六):

《中國百年社會風俗變遷》研究性學習課題

校園:

班級:

小組成員:

1研究背景

社會風俗的變遷既是一百年來政治變遷,經(jīng)濟轉型,外來影響等作用下的產(chǎn)物。又是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變革的表現(xiàn)。社會風俗不是細枝末節(jié)的小事,而是關系的社會發(fā)展的大事,很值得我們下一番功夫來研究它。

2研究目的好處

(1)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社會習俗和生活變化的史實,探究其變遷的原因和背景。

(2)分析比較歷史現(xiàn)象理解歷史發(fā)展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社會生活的影響。

(3)掌握社會習俗和近代服飾、餐飲、居室建筑與家具陳設的變化狀況。透過歸納、比較社會習俗和生活的變遷狀況,培養(yǎng)歸納發(fā)展特征的潛力。透過思考“為什么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習俗和社會生活會有如此大的變化”等問題,培養(yǎng)站在歷史發(fā)展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潛力。

3研究的方法

透過比較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歷史事件或歷史現(xiàn)象進行比較研究,分析其異同,探究其原因。這是歷史比較的研究方法。

4研究的重點及主要資料

(1)社會風俗和生活變化的原因、特征。

(2)中國社會變動對人們生活產(chǎn)生的影響。

5研究步驟(1)確立選題

(2)根據(jù)確定的題目資料,調查對象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

(3)搜集有關社會變化的資料、圖片、走訪老人、社區(qū)以及相關專業(yè)人員,了解社會變遷的基本狀況。

(4)分類整理所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比較分析,探究百年社會風俗變遷的原因和影響。

(5)將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進行展覽。

6資料收集手段

依據(jù)研究資料,透過圖書館,博物館,互聯(lián)網(wǎng),家庭等搜集資料,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要注意資料的真實性,可靠性典型性。

調查問卷

一中國百年社會背景

二從衣食住行方面談談近代中國社會習俗的變化。

三引起中國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會風俗變遷的影響有哪些。

五人們的思想觀念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六社會的變遷對我們當代人有何啟發(fā)。

《中國百年社會風俗變遷》研究性學習課題開題報告

風俗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資料十分廣泛,衣食住行、生產(chǎn)交通、婚喪嫁娶、節(jié)日喜慶…那一項也離不開民眾的思想和生活需求,離不開與之相適應的政治和經(jīng)濟基礎。風俗的變化能夠說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會變遷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與近代社會轉型相始終。涉及到社會各個角落、各個層面。

一服飾風俗的的變遷

1進入近現(xiàn)代以后,服飾變化的趨向:

開始由拘謹、保守、呆板、等級森嚴,逐漸向美觀、適體、方便、平民化轉變。

2服飾變化的原因:

(1)A在古代,服飾和階級、身份緊密相聯(lián),有著繁復的制度和規(guī)定。

B隨著鴉片戰(zhàn)爭打開中國大門,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結構隨之產(chǎn)生變動,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動著個性的解放,首先體此刻穿著上擺脫舊的規(guī)定的束縛。

(2)內因:西方文化的傳入。

外因:中國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變革引起物質生活的社會習俗的變遷。

3服飾變化的具體表現(xiàn):

(1)男子服飾變化的狀況:

A長袍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飾,20世紀上半葉仍然流行。

B西裝的傳入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民國成立以后流行開來,成為男子禮服之一。對中國服飾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揭開了“斷發(fā)易服”的序幕。

C辛亥革命后,中山裝構成。中山裝以特有的政治含義很快被中國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理解并迅速推廣開來。此后幾十年,中山裝大為流行,成為中國男子喜歡的標準服裝。

D在新中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都穿著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裝或藍色解放裝。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列寧裝、干部裝流行。

E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服飾由單調走向五彩繽紛、款式多樣。日新月異的時裝令人目不暇接。

(2)女子服飾變化的狀況:

A晚清普通女子著裝寬松肥大。

B觸西式服裝后,旗袍出現(xiàn)并不斷革新。

C20世紀五六十年代連衣裙流行。

(3)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服飾從封閉走向開放,逐漸與國際接軌。

二飲食風俗的變遷

1近代中國菜系的構成和發(fā)展:

中國是世界上飲食文化發(fā)達的國家,至清代已逐漸構成了川、粵、魯、淮等各種菜系。鴉片戰(zhàn)爭以后較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社會的飲食習慣并未發(fā)生明顯的變化。

2西餐的傳入以及對中國傳統(tǒng)飲食的影響:

(1)西餐傳入的時間、原因: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隨著西方列強蜂擁而入,來中國的洋人與日俱增,從而把西餐烹飪技術帶入中國。

(2)對中國傳統(tǒng)飲食的影響:

西餐中常用原料進入餐桌,經(jīng)營西式食品的食品店出現(xiàn)。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為一種時尚。說明西式飲食已引起了中國飲食習俗的較大變化,豐富了我國人民的日常生活。

(3)改革開放以來:

人民的生活水平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人民已經(jīng)基本解決了過去幾千年沒有解決的溫飽問題,而且黨和政府十分關注人民生活質量。1987年又發(fā)動了“菜籃子工程”,使豐富的蔬菜、肉蛋、海鮮擺上了百姓的餐桌。粗糧和綠色食品受到歡迎,人們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結構,注重講究營養(yǎng)。在節(jié)假日人們更多地走出了廚房,去餐館搞家庭聚餐和朋友聚會。

三居住建筑風俗的變遷

1居住習俗的變化的原因:

由于受西式建筑風格的影響以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

2居住習俗變化的表現(xiàn):

(1)中國傳統(tǒng)住宅的樣式。北方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窯洞,通常中國傳統(tǒng)民居以平房為主,這主要與中國有廣闊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術落后有關。

(2)鴉片戰(zhàn)爭以后,在沿海城市傳統(tǒng)的中國民居中,開始出現(xiàn)了供外國僑民和中國有錢人居住的西式花園洋房。一些巨商富賈和大官僚,蓋起了洋樓。城市住宅中,有電燈和自來水,為廣大市民的生活帶給了方便。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農(nóng)村的茅草房仍舊超多存在,如中國傳統(tǒng)的北京四合院和西式的花園洋房。

(3)中國居室建筑的逐漸西化,中西合璧成為典型特征。

(4)新中國成立以后,尤其從80年代開始,黨和政府推出安居工程工程政策。居民住房不斷得到改善,不僅僅人均居住面積擴大,而且室內裝修和居住環(huán)境也有了明顯的改善。3此外,與西式建筑的引進,鋼鐵、水泥、機制磚瓦、建筑五金、自來水、電燈等也超多應用。使近代中國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習俗發(fā)生重大變化。

四.出行風俗的變遷

1出行習俗是與交通工具緊密聯(lián)系在一齊的。傳統(tǒng)的代步工具逐漸被新式交通工具所代替,牽引動力由人力、畜力向機械演進,是交通近代化的趨勢。2出行習俗的變遷的表現(xiàn):

(1)在傳統(tǒng)社會,代步工具主要是馬車、牛車、轎子、木船以及騎馬、騎驢、騎駱駝等。其共同特點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動范圍小。交通落后,必然造成社會的落后。

(2)在近代,隨著西方的火車、輪船、電車、汽車、自行車、摩托車等的引入,逐漸導致了中國傳統(tǒng)交通工具的變革。使傳統(tǒng)的交往方式發(fā)生了很大變化。

五婚喪風俗的變遷

1婚姻禮俗的變化:

(1)近代婚姻風俗。締結婚姻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發(fā)展到反對包辦婚姻,主張婚姻自由;橐龆Y俗也開始刪繁就簡,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禮。在這之中,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觀念的傳入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2)建國后,現(xiàn)代婚姻習俗的變化:自由戀愛、婚姻自主成為時尚,擇偶標準與人們的價值觀密切相關;槎Y本身的變化體現(xiàn)出時代發(fā)展的印記。

2喪葬禮俗的變化。

(1)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西舊式新式并存,舊式趨于簡化,民間多為舊式。

(2)建國后:土葬改為火葬。

六節(jié)日風俗的變遷

1中華民族的節(jié)日習俗獨具特色,近代的歲時令節(jié)從總體上仍然沿襲自古以來的民間構成的節(jié)慶習俗,如元旦(春節(jié))、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臘八節(jié)等,但這些節(jié)日是依據(jù)傳統(tǒng)歷法而來,屬于封建農(nóng)業(yè)禮貌的產(chǎn)物,且多有傳統(tǒng)民間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適應近代工業(yè)社會的落后性也是十分明顯的。

2清末已有改歷的呼吁,梁啟超于1910年就撰寫《改用太陽歷法議》一文,主張采用太陽歷代替陰歷。民國政府成立后,斷然于1912年1月2日宣布全國改用陽歷,以求與國際上通行歷法相一致。改歷后,必然引起歲時節(jié)日習慣的變化。首先就是一些有好處的新式節(jié)日、紀念日相繼出此刻人們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

3是受西俗影響,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等也在城市中普及。這些都為中國的節(jié)日時令習俗增添了異彩。

七禮儀風俗的變化:

1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傳統(tǒng)的社交禮俗和祭典禮俗,包括稱謂、見面禮等仍在社會上占據(jù)主導地位。人們見面要行作揖、拱手、請安等禮。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勢,但在封建時代成為敬重、臣服的一種禮節(jié),以體現(xiàn)封建社會的等級尊卑,跪拜主要對尊長,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禮,平輩之間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與此相適應還有一套“大人”、“老爺”、“太太”、“老太太”等稱謂。

2然而,開國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區(qū),受西方平等觀念影響,先是在新式知識分子內部,逐漸采用握手、鞠躬等見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代替了先前的稱謂。31912年民國成立后,又明令廢除社交中實行的叩拜、相揖、請安、拱手等舊禮節(jié),改行鞠躬禮為主。行鞠躬禮,使用“先生”、“君”的稱呼,反映出近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傊,脫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禮俗逐漸成為中國通常的“禮貌儀式”、“禮貌禮”,反映出社會禮俗的進步趨向。此外,在城市中交際舞的流行、生日聚會以及同事宴請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際習俗的新變化。

八消費風俗的變遷

1消費習俗的變遷原因: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侵入以及中國新式商業(yè)的產(chǎn)生和迅速發(fā)展,對傳統(tǒng)消費習俗產(chǎn)生巨大沖擊,并直接導致了消費習俗的變遷。

2變遷的表現(xiàn):

(1)在鴉片戰(zhàn)爭后的道光年間,享用洋貨在上層社會已漸成時尚,但是開始僅限于通商口岸等少數(shù)地區(qū)和官僚富裕之家,到19世紀末,隨著通商口岸增加到70余個,于是洋貨消費遍及各階層,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見到不少洋貨,而且其售價并非貴得驚人。

(2)此外,賽馬、賽船、網(wǎng)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點心、西式飲料、公園、室內音樂會、電影、電燈、電話、自來水、郵政、電車等西式生活方式無不影響到中國人消費方式的改變,使中國人消費結構、消費資料均發(fā)生重大改變。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


初中課題研究報告范文大全》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整理提供,轉載分享請保留原作者信息,謝謝!
鏈接地址:http://www.7334dd.com/gongwen/177776.html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