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文教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這里小編帶來的是關于葉圣陶先生作文教學50句箴言大全,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進來看看,相信會對大家有所幫助!
1、現(xiàn)在我要告訴讀者,文章不是吃飽了沒事做,寫來作為消遣的。也不是恐怕被別人認作呆子癡漢,不得不找?guī)拙湓拋碚f說,然后勉強動筆的。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寫的緣故。自己有一種經(jīng)驗,一個意思,覺得他跟尋常的經(jīng)驗和意思有些不同,或者比較新鮮,或者特別深切,值得寫下來作為個人生活的記錄,將來需用的時候還可以供查考;為了這個緣故,作者才提起筆來寫文章。否則就是自己心目有少數(shù)或者多數(shù)的人,由于彼此之間的關系,必須把經(jīng)驗和意思向他們傾訴,為了這個緣故,作者就提起筆來寫文章。前者為的是自己,后者為的是他人,總之都不是筆墨的游戲。
2、但是要知道,學校里作文為的是練習寫作,練習就不得不找些題目來寫,好比算術(shù)課為要練習計算,必須做些應用題目一樣。并且,善于教導學生的老師無不深知學生的底細,他出題目總越不出學生的經(jīng)驗和意思的范圍之外。學生固然不想寫什么文章,可使經(jīng)老師一提醒,卻覺得大有可寫了。
3、寫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兒,艱難的事兒。文章的材料是經(jīng)驗和意思,文章的依據(jù)是語言。只要有經(jīng)驗和意思,只要會說話,再加上能識字會書寫,這就能夠?qū)懳恼铝恕?/p>
4、所謂好文章,也不過是材料選得精當一點兒,話說得確切一點而周密一點兒罷了。如果為了要寫出好文章,而去求經(jīng)驗和意思的精當,語言的確切周密,那當然是本末倒置。但是在實際上,一個人要在社會里有意義的生活,本來必須要求經(jīng)驗和意思的精當,語言的確切周密。那并不是為了寫文章,為的是生活。凡是經(jīng)過這樣修養(yǎng)的人,往往會覺得有許多文章要寫,而寫出來的往往是好文章。
5、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晝夜不息。
6、現(xiàn)在我們要相信,不論什么人都能寫文章。車間里的工人能寫文章,田畝里的農(nóng)人能寫文章,鋪子里的電源,碼頭上的裝卸工,都能寫文章:因為他們各有各的生活。
7、寫文章不是生活的點綴和裝飾,而就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識字,都要練習寫作,并不是為了給自己捐上一個“讀書人”或者“文學家”的頭銜,只是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見豐富,更見充實。
8、閱讀和寫作都是人生的一種行為,凡是行為必須養(yǎng)成了習慣才行。譬如坐得正站得直,從生理學的見地看,是有益于健康的。但是決不能每當要坐要站的時候才想到坐和站的姿勢該怎么樣。
9、臨時搬出些知識來,閱讀應該怎樣,寫作應該怎樣,豈不是要把飽滿的整段興致割裂得支離破碎?所以閱讀和寫作的知識必須化為習慣,在不知不覺之間受用它,那才是真正的受用。
10.說話要沒有多余的話,作文要沒有多余的文句。既然讀者自然能領會到,那么明白寫下反而是多余的了。
11.讀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點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讀。
12.記載一件東西,敘述一件事情,發(fā)表一種意見,吐露一腔情感,都可以成為文章。把眼睛里看見的光景記下來,當然也成為文章。
13.作者要寫的一定是感到興趣、覺得有意思的一番光景。至于那些平平常常的光景,雖然看在眼里,決不高興拿起筆來寫。
14.記敘景物,手法不止一種。有的作者自己不露臉,只用文字代替風景畫片,一張一張揭示出來給讀者看。有的作者自己擔任篇中的主人公,他東奔西跑,左顧右盼,一切由他出發(fā),把看見的感到地告訴讀者。
15.所以抒寫感情并不在乎堆砌“快樂”“痛苦”之類的字眼;這些字眼竟可以一個也不用,自由別的辦法收到抒寫感情的效果。如果你把引起你感情的原油和經(jīng)過寫出來,無論外界的事物或內(nèi)心的變化,都照當時所感受的寫出來,這就抒寫了感情了。別人看了你的文章,雖然不曾接觸過那些事物,發(fā)生那樣變化,可使由文章的媒介,卻像接觸過了,發(fā)生過了,結(jié)果自然來了感動。
16.抒寫感情的文章大都是記敘文。離開了事物,感情也就無從興起。任何感情,都由個人和環(huán)境圍繞的人、物、事故發(fā)生交涉而來。因此,除開了記敘,也就很少純粹的抒情文。同樣的記敘文,僅僅以記敘事物為目的,當然是記敘文;如果其中有一股感情灌注著,作者的目的原在抒寫著一段感情,那就是抒情文了。
17.隨筆是最自由的文章。形式既沒有一定,題材也隨處可取。不比書信,書信有通行的款式,你若不按款式寫,人家就說你不懂世務。不比傳記,傳記要敘寫人物的重要言行,你若敘了一樁丟了三樁,人家就說你頗有疏漏。
18.隨筆可以說毫無規(guī)模,三言兩語也成,從一個大范圍抽出小小的一片段來寫也成,一思想藤蔓一樣蔓延開去,直到藤梢和根部都不收攏也成。至于題材,凡是實際生活以內(nèi)的一切都可以充作隨筆的題材。
19.作者的動手寫隨筆,讀者的樂于讀隨筆,都為著新鮮的意趣。······新鮮的意趣只能以作者自己作準,自己覺得新鮮,同時又料想到必然有一部分人也會覺得新鮮,這一篇隨筆就很值得寫了。
20.所謂熱情,源于天性和環(huán)境。具有熱,又遇到不受阻遏甚至足以助長的環(huán)境,胸中的熱情就像火一樣熾盛起來了,但是熱情的人表現(xiàn)在外面的,如態(tài)度、說話、作文等等,未必個個一樣,大概可以分為兩派。一派是胸中雖然懷著熱情,可是表現(xiàn)在外面的依然是那么平淡。另一派卻不然,表現(xiàn)在外面的同內(nèi)面一樣的熱烈,無論一個態(tài)度或者是一句話,都毫不隱藏的顯示出他胸中所懷的一腔熱情。
21.文章必須從真實生活里產(chǎn)生出來。把真實生活里所不曾經(jīng)驗過的事勉強拉到筆底下來,那是必然失敗的勾當。人固然不必為這些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但是做了人就得擔負起人的責任,就的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實的生活才有好文章。
22.像這種并非勉強拉到筆底下來的材料,里頭交織著作者的思想和情緒,寫成文章,自然成為出色的一篇,受讀者的欣賞了。
23.人類生活非常繁復,人與人之間不能夠單把所接觸的東西、所知道的東西互相告訴了就完事,還得把所發(fā)現(xiàn)、所理解的道理互相傳授、互相印證,使彼此的知識更加豐富起來。因此,寫文章不能只寫記敘文,還得寫說明文。
24.說明文的好壞在乎所發(fā)現(xiàn)、所理解的道理準確不準確。發(fā)現(xiàn)的準確,理解的準確,寫下來的就是最好的說明文,除非文字上有什么毛病。
25.說明文說明道理,道理是附著于事物的,它本身不是“視而可見,觸而可知”的事物,有時不很容易領會。為了使讀者領會起見,說明了道理之后,最好指出一些實例來。
26.從說明文進一步,也是說明一種道理、原由、關系等等,但是同時伴著一種愿望,必須說服讀者,使讀者信從。這時候,所說的道理、原由、關系等等就成為作者的主張,從文章體例上說,這篇文章就成為議論文了。
說明文以“說明白了”為成功,而議論文卻以“說服他人”為成功。
27.寫一篇文章,當然期望它能收到最大的效果。什么是最大的效果呢?就是能使讀者看了之后明白到十分,感動到十分。如果僅能使讀者明白到三四分,感動到五六分,那就沒有收到最大的效果。作者現(xiàn)于實際生活的經(jīng)驗,限于寫作技能的素養(yǎng),也許無論如何都不會收到最大的效果?墒且粋認真寫作的人總不肯放棄這個目標,總要向著這個目標努力。
28.一個意思,可以用來表達它的文章體裁不止一種。可是這許多體裁之中,必然有一種最適于意思的本身和當前的讀者的。須要選到一種最合適的體裁,意思才會恰如原樣地表達出來,讀者才會深切地明白和感動。
29.有許多文章,作者幾乎完全不拿出自己的意思來,或者只拿出一部分來而留著其他的部分。完全不拿出意思來并不是沒有意思,而是把意思隱蔽在文章的背后。那隱藏著的和包含著的意思都有待讀者自己去發(fā)現(xiàn)。讀者自己從文章中發(fā)現(xiàn)了意思,其明白和感動的程度,比直接從作者那里接受意思更要深切。所以,有了一個意思,要不要老師拿出來,或者只拿出一部分來而留著其他部分,這又是動筆以前應該斟酌的一件事情。
30.古今的傳記中間,像(《差不多先生傳》)這樣創(chuàng)造出人物來寫成的也有好些篇。作者寫這種傳記大抵寄托著一種意思,不把意思說破,讓讀者自己去領會,作用和“寓言”相仿。讀了一般的傳記,結(jié)果是認識了世間實有的某一個或幾個人物;讀了像《差不多先生傳》那樣的傳記,結(jié)果是領會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某種意思。
31.就一個人來說,言語、舉動雖然和許多人大體相同,可是總有著“小異”之點,待人接物也有他的態(tài)度和方法。把這些綜合起來,人家對他就有更深切的認識,不僅是聲音,是面貌,凡是一言一動,都覺得印著他的標記:這是這一個人而不是其他的人。
32.過分在一兩個字眼上推敲,往往會弄成纖巧,不自然。在一段一節(jié)上用功夫,正是所謂“大處落墨”的辦法。
33.一般人往往以為幽默就是說俏皮話,嘻嘻哈哈,亂扯一頓,要不就是諷刺,對人生對社會來一陣笑罵和嘲弄。這卻無論如何是一種誤會,幽默絕非如此。
34.然而報告文學卻教報告書和文學結(jié)了婚。應用文的報告書,一般讀者往往懶得看下去,因為不看下去也會知道無非這一套。而報告文學可不然,讀者向被吸引住了一般,縱向一直看下去,知道它的究竟。
35.(報告文學)不是事務上的應付。作者對社會中某一方面的情形非常熟悉,而這一方面的情形不只是幾個人的身邊瑣事,而是有關于社會全體的大事。一種強烈的欲望激動著他,必須把他所熟悉的一五一十告訴大眾才行,不然就像在饑餓的人群中間私自藏下多余的飯,是不可饒恕的自私的行為。于是他提起筆來。他站在大眾的客觀的立場,視野廣大,見得周到,把捉到的都是真實情況。
36.寫什么呢?與其寫一些空泛的議論,不如寫一些親身經(jīng)歷。所以,議論怎樣推行新生活,怎樣使國家強大起來,不如敘述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某一樁事情,不如抒寫對于本鄉(xiāng)本鎮(zhèn)的感情。這些還只是限于個人方面。弱國能夠推廣開來,把自己所熟悉的社會中某一方面的情形作為寫作材料,那就更有意義了。
37.因為動筆寫文章,同開口說話一樣,得看作者當時的心情和那事件的關系,要罵的時候自然不妨罵,該嚴謹?shù)臅r候也不必故意做得不嚴謹,這都是所謂“求誠”,是寫作者的基本品質(zhì)。
38.慷慨激昂,感情激發(fā),甚而至于謾罵,這是一種態(tài)度。敘事說理,完全理智,像法官下判詞那樣嚴謹,這是一種態(tài)度。并不遏抑感情,但是也不讓感情過分放縱,對于該受責備的人給他責備,但責備里頭含著寬恕的心情和深切的期望,這又是一種態(tài)度。······只覺得作者懷著一顆熱烈的心,那心的跳動絕不比請愿學生弱一分一毫,但是他卻把它按捺住了,只用一些平淡的語言表達出來;語言越平淡,越是耐人尋味,于是我們受到了深切的感動。
39.作序文也是同樣情形,如果你只能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贊美的話,就大可不寫,讀者也大可不讀。
40.以通常說法,做文章要“言之有物”。寫儀式(指演講詞)的文章既然是被動的,就不免要“無中生有”。在經(jīng)驗豐富的人,即使“無中生有”,也可以寫成很好的文章,他的一些意思是平時寄居在那里的,知識臨時加以組織加以配合罷了,可以做到不露一點兒牽強的痕跡,和柱中的作文章并無二致。所以,平時的幾句很重要,沒有什么意思積聚在那里,“無中”決“生”不出“有”來。·····儀式的文章不是可以隨便敷衍的。第一,要有意思。第二,必須切合當時的情景。
41.所以寫旅行記和寫日記一樣,第一得先放棄那完全記錄下來的野心,因為這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必需的事情。寫旅行記和寫日記都不能做全部的記錄,只能從一連串的生活中間選擇若干部分來寫。
42.什么叫當時的感覺呢?無論何時何地,我們的周圍總是有許多事物環(huán)繞著。這許多事物并不逐件逐件闖進我們的意念,對于我們,大部分是雖有如無。唯有引得我們的注意的幾件,我們才感覺到他們的存在。而且同樣一件事物,只因環(huán)境不同,心情不同,在他感覺它的時候也就見得不同。不問那事物在別的時候怎樣,只說這一回感覺它的時候怎樣,這就是所謂當時的感覺。
43.寫文章把自己的見聞告訴人家,能夠捕捉當時的感覺,順次卸下來,就是人家如臨其境······至于文藝,注重在叫人家感動,叫人家欣賞,適宜用后一種方法。有修養(yǎng)的作者能夠像寫出自己當時的感覺那樣寫出來,使讀者隨時有如臨其境的樂趣。
44.描寫不是死板地照抄實際事物。用適當?shù)奈淖,把事物的外面的和?nèi)面的特質(zhì)表達出來,是人家認識它的整體,這才算描寫到了家。
45.描寫人物以描寫他,容貌、態(tài)度、服裝等等常常作為性格的襯托,只有在足以顯出人物性格的當兒,才是真正必要的。寫的雖是人物以外的環(huán)境,而著眼點卻在襯托出人物的性格。
46.作詩的人往往捉住情和境發(fā)生關系的那個當兒的一切,作為他的詩的材料。——不但做詩,就是畫家畫畫,雕刻家作雕刻,也是這樣。
47.作為同作文都一樣,不妨從想象中找材料。最要緊的事雖屬想象,而不違背真實。換句話說,想象必須入情入理,使人覺得確然有此情景,方才可以作為寫作的材料。詩中情境并非必須從想象得來,作者自己的情、親歷的境也是作詩的好材料,古今有許多好詩就是用這種材料寫成的。
48.詩要念起來覺得和諧有節(jié)奏,除了用韻以外,還得在句中各處講究聲調(diào)。有的是不用韻,但聲調(diào)還是要講究。
49.所說在此,所思在彼,原是生活中常有的事兒。話劇作者要他的作品見得真切,就不能不在這種地方下工夫。他站在劇中人物的地位,設想他們當著此情此景,心底應該怎樣想,掛到嘴上的言語應該是什么,然后寫下他們的對話來。
50.在能烘托出郁那(人名)的苦惱的地方,作者都細細地描寫。有的地方作者不止白描一些情態(tài),他還寫到藏在情態(tài)里的意思,教我們跟著想進了一層。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