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說臘八節(jié)——徐斌惠《臘八情懷》讀后感:
關于臘八節(jié)的起源,眾說紛紜,有朱元璋落難耗子洞里得五谷雜糧說,有赤豆打鬼說。有岳飛抗金的千家粥說。還有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人們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說。另有一種說法是老兩口勤儉持家教訓不肖子孫說。凡此種種,無不體現了一種懷念、祭祀、節(jié)儉的風尚。
在我國吃臘八粥已有近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千古帝王及風云人物都淹沒于歲月的長河之中,唯有民族的東西才能代代相傳,既是傳承,也是一種文化,更多的包涵了對先人的懷念。
讀徐斌惠《臘八情懷》。文中對勤儉持家母親的懷念,對于執(zhí)著虔誠父親的回憶,無不在心靈深處引起共鳴。勤勞、艱辛、倔強不屈是我們父輩的真實寫照。不論那碗冰化的水是否具有預測豐收的功效,那份虔誠是可感天動地的。那份掩藏于美好愿望下的艱辛令人淚下。人生不易,祈求的目標只是為了荒年討要的一個路標,憶苦思甜,深感生于盛世的歡愉。
[一碗臘八粥,就是一種情懷,一種回憶,一種難忘。而母親在世時常常從半夜起來熬的那鍋熱騰騰、香濃美味的臘八粥,只能停留在回憶中了。忘卻是為了更遠久的記憶,而記憶的深處所留下的是永遠的忘不了]。文中敘述的場景,是我回憶起了母親在世時吃臘八粥的情景。記憶中,每逢臘八節(jié),臘八粥煮好后,母親總是先盛一碗讓我們敬給灶神,再盛一碗給院中的核桃樹,讓我們用斧子將樹身砍出一道道疤痕,將臘八粥澆到砍過的樹身上,說是來年會結更多的果。
一鍋臘八粥,不知母親是幾點起來熬的,我們自己吃只怕也不夠,母親卻會滿臉笑容的給來串門的鄰居盛滿滿的一碗。再盛一碗潑灑于后院說是給家族的先輩們享用。公文素材庫(m.bsmz.net)在家人享用時,當我們狼吞虎咽的吃完一碗舉著碗讓母親再盛一碗時,沒人發(fā)現母親盛給自己的只有半碗甚至更少,母親的一句話:“不能讓我娃餓著”至今回響在耳邊。那時,母親的笑是真誠和開心的。我現在才體會到為啥現在的臘八粥會缺乏一種味道,那是母親把她無私的愛融入了臘八粥,彌散在每個家人的血液之中。
自搬入樓房之后,大鍋煮臘八粥也變成了一種奢求,食材相同,卻少了一份人間煙火的濃香,其實真正少的是母親的味道。
母親的離世,使臘八粥變成了一種深深的思念,如今父親也去了,但愿在天堂的父母不再孤單。
[我知道,我們都不可能回到從前,也聞不到母親的那碗粥香。只能在心里留下傷悲和憾望,帶上夢想和努力,無論生活怎樣,都不要失去自我及心中的希望,溫暖流年,讓難忘的記憶努力成美好,無論走多遠,都讓腳步永遠邁在生活的里程中,縱使腳下荊棘叢生,那還有遠方和憧憬。]。
借用作者充滿正能量和美好的結束語,讓我們珍惜當下,放眼未來,活出精彩,做最好的自己。
臘八了,讓臘月納暖,臘年納祥臘年和,年過了,天就暖和了。
讓我們以新的心態(tài)挑戰(zhàn)美好的201*年。作者:王廣元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