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教室內活動,有許多看起來細微的事情值得同學們注意,否則,在教室里也同樣容易發(fā)生危險。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學生安全的文章美文,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鑒!
關于學生安全的文章美文(1)學校安全應以人為本學校安全最主要的內容是學生的人身安全。青少年好動、因此好奇心強,對任何事情都充滿興趣,他們的行為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研究青少年的身心特點,有針對性地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確保學校安全是每一個學校都應該重視的課題。
學校安全以人為本,首先從宣傳教育做起。xx主席說過:“隱患險于明火,防范勝于救災,安全工作責任重于泰山。”關注人本,確立安全意識是學校安全的前提與保障。要定期組織“安全”專題宣傳欄、廣播、墻報,讓學生投稿、編撰,在活動中培育他們的安全意識;通過開講座、播專題影片等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傳授各種自救措施,如火中自救、觸電救護、飲食中毒搶救,特別是遇到犯罪行為如何處理以及消防知識等,提高師生安全防范意識和自護自救能力;推行“安全教育周”,舉辦豐富多彩的安全主題活動;舉行消防、安全知識競賽以及安全主題的作文競賽;組織教師為學校安全工作進言獻策,并對有價值、有創(chuàng)意建議予以獎勵;組織學生為學校安全擬警示語。在活動中,師生的人本意識得到了激發(fā),積極主動地關注學校安全,如安全警示語征集活動中,涌現(xiàn)了諸如“不擠不擁不打鬧,懷文學校更美好”“輕聲慢步不打鬧,上下樓梯要走好”“樓梯非跑道,上下勿奔跑”等等學生自擬的安全警告語,安全意識深入人心。
學校安全以人為本,注重學校安全的制度化,以制度促安全習慣的養(yǎng)成。把以人為本抓安全的理念施諸于學校生活的每一時段,貫穿于懷文學校的每一個角落。
教學區(qū):樓梯墻壁貼有文明提示語,規(guī)定學生上下樓梯的順序。如“過走廊輕聲慢步,上下樓靠右緩行”等等;老師上課實行交接班制度,引導學生不在樓梯上奔跑,并控制學生班與班之間流動次數(shù)。
活動區(qū):初中學生普遍好動,學生在一起活動難免發(fā)生碰撞等不安全事項,并且我校的活動區(qū)遠離教室,也就遠離了老師,學生就會在活動區(qū)干一些違紀的事情,對此一方面要予以“控”,加強活動區(qū)的巡鑼,及時處理突發(fā)事件;更主要的是予以“引”,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身心特點,由政教處、各分部、年級、班級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充實他們的課余生活。
生活區(qū):食堂是飲食重地,高度重視,率先垂范,實行領導、老師嘗飯嘗菜制度,確保飲食安全;食堂員工定期體檢,服裝整齊、配證上崗;學校嚴格控制進貨渠道。宿舍管理更要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理念,領導、老師深入宿舍與學生一齊就寢,既營造了如家庭般安全溫馨的氛圍,又可及時掌握學生動向,確保學校安全。
消防器材設施齊全,擺放位置固定。因學生常對其感興趣,易導致?lián)p壞;一方面注意疏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其作用,班級設立安全員,學會正確使用消防設施;另一方面經(jīng)常檢查,及時更換并制定應急方案。
學校安全事關千家萬戶,努力匯聚全校師生的智慧與力量,以人為本、群策群力,消除各種安全隱患,打造平安學校。
關于學生安全的文章美文(2)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今天,小女子便要來論一論這學校安全。
話說X年,一小學發(fā)生了,頓時,舉國上下人心惶惶,就連吾出門散步,也能聽到周遭親鄰的議論之聲。至此,中國又掀開了學校安全的帷幕。
不多時,中央便委人緊急下達命令,頒布數(shù)條學校安全的法規(guī),這一行徑,令十分惶恐的人們平靜下來。本來,吾以為此此事到此已將結束,誰料,同年冬,另一件事再次轟動全國。
那校車上彌漫的笑聲仍在飄蕩,可頃刻已物是人非;那還稍顯稚嫩的笑臉仍在眼前,可殷殷血跡卻染紅了白雪;那青澀的夢想仍被憧憬,可做夢的孩子卻已離去……曠野上的黑煙與雪地上的鮮紅,成了那年冬天最無情的畫面,而那徘徊上空久久不散的哭喊,令多少人暗自辛酸。校車事件帶給我們的不只是驚詫,更多的是感傷與啟示:學校安全,我們做到了嗎?
話說至此,吾不禁自問,學校安全距我們還有多遠?學校安全,僅僅是幾則法規(guī)所能掌控的嗎?
不!學校安全,人人有責。古人有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睂W校事件的發(fā)生,絕不只是因為這一朝一夕之事所致,而是常年的疏忽與滿不在意。吾又不禁自問,那我們又將如何防止此類事情的再度發(fā)生呢?
吾以為:一則,應凡事思慮周全而為,不論是上下樓梯,還是上下學之路都應有所秩序,切莫貪圖一時之便,卻留下終生之憾。
再則,學校片面之應負起部分責任,于小事之處多加防護,以維護學生的生命為己任,不能絲毫馬虎、懈怠。
其三,國家衣應給予大力幫助,不只要多下發(fā)文件與法令,更應堅決到執(zhí)行上,光說不做,豈能根其源邪?
論學校安全,應人人注意,人人有責,治標不治本,不可稱之為其實。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