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時空的臆想如積木壘成了經(jīng)典,在跨世紀的生存夾縫中,王小波是一位幽默的皇家騎士,為自己以及上輩的生活以詼諧筆觸作有力的反抗,以至于“時代三部曲”出版伊始便入選《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百強及中國當代文壇最美收獲”的贊譽。
正如王小波在章節(jié)《未來世界》序言中所說的“我喜歡奧威爾和卡爾維諾,這可能因為我在寫作時,也厭惡真實邏輯的控制,更厭惡現(xiàn)實生活中索然無味的一面”。作品透過“我”這個主角的寫作職業(yè),一個自由知識分子的可悲,書中的那個“棕色的”同事想同我一般,寫關于師生戀的故事,為了體驗生活,特意下鄉(xiāng)當知青,卻不料慘遭人輪。但是,為了求生欲,她寧可當一個“狂吞數(shù)學題的蝗蟲”,以此來擺脫陰影,過完殘生。
“在熱寂之后整個宇宙會同此涼熱,就如同一個金銀元寶”將來的世界是銀子,整整一塊,以至于在上面絕不會有一塊地方比另一塊更熱。熱寂,物理學上定義為系統(tǒng)的熵最大的時候,而熵代表著混亂度,也就是說在世界最混亂的時候。這意味著世界化歸合一,本是最完美的理想國,卻成了最糟糕的存在。這個比喻看似無厘頭,卻反襯了一個形象如英國空想主義者托馬斯·莫爾小說的烏托邦世界,這個世界里無差別于大同社會,也就是白銀時代意味著大一統(tǒng)的完美。可哪會有那么多完美呢?要達成如此,唯有集權和專制,就如《未來世界》中那個社會最高權力之一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公司”
《2010》中主人公是畫家王二,在秦皇島市北戴河寫作新興后工業(yè)城市,本是柴油機設計師,在所處時代領導多易患數(shù)盲癥,漂亮女人下嫁為妻,暗地里包養(yǎng)不少非數(shù)盲的情夫。王二作為其中之一,畢竟是改造后的藝術家,隔一段時間舉行一次派對,動用公款及上班時間狂歡,激怒了數(shù)盲領導,最終查到發(fā)起人王二被施以鞭刑,恍然大悟原先生活在充滿危險可能爆發(fā)的國度。
《201*》作為后傳,同樣延續(xù)了反烏托邦的思想,其實該主義也是依附在同樣世界里,只是一個觀點的兩種看法,是否定之否定的哲學思想,其中的理論也是異曲同工。王小波作為工科出身的作家,腦洞大開的構思,在性和愛的交加下,勸慰青年人要敢于“說出真理,暴露謊言”。讀后閉目回味,有一種莫名其妙中拾人牙慧的完美,那樣的文字仿佛不受控制,情不自禁地躍然于紙,字字珠璣,并在黑白琴鍵上踩下一連串散落一地又滿是美妙的音符。
其實在熵增的年代,透過自身努力,不讓自己變得那么玻璃心,如乒乓球落地一般,不但不碎還要驕傲地彈起,給苦難致命一擊,這才是真正在成長中獲得了反脆弱性。正如最后書中對于夢的意向所說的“在劇痛中死在沙漠里,也比迷失在白銀時代里好得多。”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