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次次偉大的選取,在選取的路口上,一旦決定,便無法回頭。因此,每當這個時候,我們都期望能夠得到有益的幫忙。如果允許人類穿越歷史的長河,去向那些歷史的巨人尋求答案,或許我們能夠變得更加堅定向前。每一個人,都將在歷史的潮頭迎來一次次重大選取,就讓我們試著去追問那些以前的思考者,以求解心中的迷團。
一、希臘的思考者如是說:了解自我
如果我們漫步在公元前400年古希臘的大街上,必須會被一個個子不高,腦袋不小的人嚇到,因為他太丑了,還四處向人發(fā)問。這個人就是蘇格拉底,那個“雅典最有智慧的人”,那個“哲學起源的人”。我們試著將問題拋給他,蘇格拉底抬起他的大腦袋,回答說:“我當過三次兵,一次我們軍隊的供應被切斷了,天氣冷得怕人,所有的人都躲在屋子里,并穿上了全部的衣服,只有我赤著腳站在冰上。”這算是什么回答呢?難道說,成功者或者智者的選取永遠與大眾不一樣?但是我們自我到底是誰?蘇格拉底沒有給出答案,但是,他指了指他身邊的弟子柏拉圖。柏拉圖帶著他那永遠追求完美的眼神,回答到:“這個世界就這么不完美,你想得到些什么就不得不失去些什么,或者你們再去看看我與老師關于什么是生活的那段對話”。這又算是什么答案呢?按著辯證法的觀點,我們只好試著向柏拉圖的反面求證,那么作為與柏拉圖勢不兩立那個很牛的哲人,當然就是德國的尼采了。
二、德國的思考者如是說:定位自我
世界上最偉大的顛覆性的哲學家,不外乎馬克思和尼采。個性是尼采,以其個性的顛覆贏得了個性的贊譽。我們試著將問題拋給他,尼采抬著他那略顯瘋癲的頭,回答說:“通向智慧之路有三個必經(jīng)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合群時期,崇敬、順從、仿效隨便哪個比自我強的人。第二個階段是沙漠時期,束縛最牢固的時候,崇敬之心破碎了,自由的精神茁壯成長,一無牽掛,重估一切價值。第三個階段是創(chuàng)造時期,在否定的基礎上重新進行肯定,然而這肯定不是出自某個權威,而僅僅是出于我自我,我就是命運,我手中抓著人類的鬮。”[1]但是我們自我到底處于哪個階段呢?尼采接下來瘋瘋顛顛地講了一大堆話,但是沒有人能聽得懂,好在最后一句我們聽懂了,“你們中國的老子像一個不枯竭的井,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去問問他吧”。
三、中國的思考者如是說:慢行自我
我們急急把時光調(diào)到公元前471年,最后在函谷關攔住了已經(jīng)寫完《道德經(jīng)》騎青牛即將出關的老子。我們試著將問題拋給他,老子笑著答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第一句話講的是了解別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我的人最高明,明白自我能干好什么,干不好什么,這樣的人才能托以大事,成就大事。第二句話講的是能夠戰(zhàn)勝別人的人只能算強壯有力,能戰(zhàn)勝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最可怕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我。要想成為強者,首先務必戰(zhàn)勝自我。難道老子的意思是問我們自我?再問時,老子只說了一句話,“余食贅形”,就飄然而去了。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真理,“凡是想跨大步走得快的,反而走不了多遠”。但是我們?nèi)绾尾拍茏叩酶h呢?在迷思之際,時光已過千年,玄奘騎著白馬從印度的那爛陀寺經(jīng)過那里,取回的那657部經(jīng)書讓我們突然想起了印度,那個菩提樹下的智者。
四、印度的思考者如是說:做回自我
繞過了一頭頭悠閑走在路上的大象,我們最后看到了印度的那個智者----釋迦牟尼,一個已經(jīng)放下了七情六欲的人,會如何回答我們的問題呢?我們試著將問題拋給他,他以禪語回答,“以己為燈,以已為靠”。在佛祖的眼睛里,“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正如金剛經(jīng)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細細想來,難道他想告訴我們要走得更遠,就務必“做回自我”?看來,一個人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我的體系,才能做回自我,才不會跟在別人的后面走,才會少犯錯,而人生至少應當有三個基本錯誤不能犯,正如南懷瑾所講:“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走了這么多地方,問了這么多人,我們似乎又回到了問題的原點,在十字路口我們到底應當如何選?這個世界在不斷向前,我們窮其智者,仍然還有一個智者務必要問,它就是新時代的智者集合,它的名字叫---科學。
五、科學的思考者如是說:決策自我
科學帶著智者們的思考從誕生之日起就改變了人類發(fā)展的進程,并以其無比的智慧引領人類不斷向前。我們試著將問題拋給它,它會這樣回答:“我并不打算與哲學家或傳道者一爭高下,如何決策這個問題,我在50年前已經(jīng)給出了一個答案---博弈論”。博弈論的一個重要精髓是“向前展望,倒后推理”,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夠建立正確的決策樹,并從這棵樹的結(jié)果開始倒推應當進行的路徑選取,就能夠在人生路口進行正確決策。當然,我們還能夠采用決策矩陣來進行分析,這是一種多因素輔助決策工具,也被稱之為普氏分析。總之,這樣看起來似乎我們能夠著手根據(jù)每個人的狀況進行決策了。這時科學這個智者還會再善意地提醒我們一下,“注意費斯汀格法則”。這個法則告訴我們,生活中的10%是由發(fā)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fā)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換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卻是我們能掌控的。這時你可能會最后追問一句,假設作者本人也面臨進與退會如何選?我的回答是,“選取尊嚴,如果進一步是尊嚴就進,退一步是尊嚴就退,我會永遠帶著尊嚴活著,因為真正的靈魂不會下跪”。
如果你注定喜歡生活的藝術,就繼續(xù)選取獻身國家或軍隊的奮斗之路;如果你決定開始藝術的生活,就勇敢的開始自我新的創(chuàng)業(yè)人生吧。不論哪一條路,都是一邊是荊棘一邊是鮮花,而掌聲只會留給堅持走到終點的那個步履堅定的人。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