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的讀后感篇一:局外人讀書筆記
篇一:《局外人》讀書筆記
《局
外人》讀書筆記
《加繆文集》譯林
出版社/郭宏安譯/xxxx上5月第1版
《局外人》是法國
著名作家阿爾貝·加繆所寫的第一部小說,小說分兩個部分有八十頁,描述了一個叫默而索
的年輕人安葬母親之后,一直到因為防衛(wèi)過當致人死亡而被判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說語言
冷靜又干脆,卻有那么一點的單調敘述并揭示了默而索復雜的內心世界。
看了這部作品心里
起伏了一下,《局外人》的第一部分進展得很平坦,第二部分默而索被捕入獄后,矛盾步步升
級!毒滞馊恕肥窃鯓右粍t故事?介于上外史課對加繆的認識我很認真地讀了一下。作者先讓
每一個角色都有嶄露頭腳的機會,并且寬待他們種種不良的舉止,使病態(tài)的社會得以繼續(xù)維
持而又去展現(xiàn)。然而默而索是個具有雙重性格的人,他既與整個現(xiàn)實同污,又能堅持自己的
沉默。比如在第一部分中,他可能在母親下葬的第二天與女友調情,但他絕不愿意俯首于繁
文縟節(jié),甚至憎惡形式主義惡風無止境的繁衍。所有人都順從地做了形式主義沒有價值的犧
牲品,而默而索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脆弱的鎖鏈關系當中重要的一環(huán),隨之,作者巧妙地設計
了默而索射殺阿拉伯人的場面。這一部分按時間順序敘述,像記流水賬,顯得有些啰嗦。我
們看到的莫爾索是那么冷漠,簡直只是個純感官的動物,沒有思考。莫爾索殺人僅僅是因為
太陽,這看起來真的顯得荒謬,可事實就是這樣。
小說開頭一句即是:
“今天,媽媽死了!辈恢牒⒆右粯拥目跉,大凡成人提到該類事,會尊稱母親,可是默
而索卻不是。接著又是一轉:“也許是昨天??”,不經意間,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經心和恍惚。
接下來,讓人有點覺得不理解,他從頭到尾沒有哭,還在母親遺體前抽煙。第二天,他就游
玩的不亦樂乎,帶女友回家過夜。還幫一個名聲狼藉的鄰居懲罰他的情婦,因為“沒有理由
不讓他滿意”。女友要和他結婚,他覺得“怎么樣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愛她,他竟
然說“大概是不愛她”。最后迷迷糊糊殺了人,對于法庭上的辯論也不關心,好像與他無關似
的。默而索被判死刑,與其說是因為殺了人,不如說因為被指控“懷著殺人犯的心埋葬了母
親”。在臨刑前夜,他拒絕神甫,卻想起媽媽。小說最后一句:“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獨,
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許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讓我們感到震
驚!
這不禁讓我去想,默而索到底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從上面的簡述,默而索似乎是個冷漠的人,
因為在母親下葬時候竟然不哭。默而索為什么不哭?小說最后解釋道:“媽媽已經離死亡那么
近了,該是感到解脫,準備把一切重新過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默而索的
冷漠似乎來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這樣的“理性”使得他和整個社會道德系統(tǒng)脫節(jié)。
小說進行到將近尾
聲時,我看到檢察官評判莫爾索的那段話,卻覺得這似乎是加繆借檢察官的口所說出的大多
數(shù)人所能看清的一種判斷,也讓我開始去體會主人公的“接受”和“不在乎”。 如:他說,
陪審員先生們,他曾仔細探索過我的靈魂,結果一無所獲。他說實際上我根本就沒有靈魂,
對于人性,對于人們心中的道德原則,我都是一竅不通。他補充道:“當然,我們也不能責怪
他。他不能得到的,我們也不能怪他沒有。但是說到法院,寬容所具有的全然反面的作用應
該轉化為正義所具有的作用,這不那么容易,但是更為高尚,特別是當這個人的心已經空虛
到人們所看到的這種程度,正在變成連整個社會也可能陷進去的深淵的時候!
最后,他說他的職
責是痛苦的,但是他要堅決地完成它。他說我與一個我連最基本的法則都不承認的社會毫無
干系,我不能對人類的心有什么指望,因為我對其基本的反應根本不知道。他說:“我向你們
要這個人的腦袋,而在我這樣請求時,我的心情是輕松的。在我這操之已久的生涯中,如果
我有時請求處人以極刑的話,我卻從未像今天這樣感到我這艱巨的職責得到了補償、平衡和
啟發(fā),因為我已意識到某種神圣的、不可抗拒的命令,因為我在這張除殘忍之外一無所見的
人的臉上感到了憎惡!保╬79-80)
我們活在社會,必
須接受傳統(tǒng)的價值觀,如愛情,事業(yè),金錢等等。我們不能不遵守約定的風俗習慣,像母親
下葬時候要慟哭,娶一個女人時候要說“我愛你”,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解。但是,如果你覺得
自己可以背離這一切,那么就會成為社會這個“局”外面的人,最終會被社會拋棄的。
在社會拋棄了默而
索,默而索也同時拋棄了社會。雖然生活在社會中,可是價值觀游離在社會之外。默而索的
悲劇在于——他沒有明確否認永恒,但是也不為永恒做一點努力,是一種含糊的態(tài)度。當大
家都這樣解釋世界的時候,默而索卻要另外的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難免成為局外人。
生存的無奈,往往在于精神往往和肉體的分裂,人和社會的背離生之無限渴望和死亡無限逼
近的矛盾。于是生存就顯得就很荒誕。
小說是積極的,催
人奮進的。作為一種哲學思想的闡釋很好,但是我覺得作者還是把人心想的太簡單了但事實
真有這么簡單么?當然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時代特點和社會因素,一個人的生存也反映了當
時的社會。
,
20世紀西方文學
---------讀書筆記姓名:哈尼亞.塔爾道 學號:2008041059 班級:08漢文5班 指導老師:牟學苑
篇二:局外人--外國文學讀書筆記
誰不
是局外人?
---------------
《局外人》讀書筆記
“今天,媽媽死了。
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薄毒滞馊恕返拈_篇幾乎可以和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的開篇相媲
美了——“許多年后,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
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笨胺Q二十世紀文學的經典開頭。小說從一開始就讓我們看到了一個
很不一樣的人:他親切地叫著“媽媽”,卻記不清她逝世的日子是在哪一天,冷漠與惶恐之中
游移的分裂姿態(tài)在這個再平實不過的開頭中緩緩顯露出自身,最沉重的悲劇感輕輕地潛入最
樸實的文字背后。這個普通的辦公室文員,是否讓人想起了卡夫卡?同樣背負著卑微庸常的
沉重,行走在正常與瘋癲的分界線上。
在建構整部小說時,
加繆沒有放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每個角色和事物的出現(xiàn)都是一種象征、一種暗喻。就讓我們來
看看這些角色和事件吧。
養(yǎng)老院院長,典型
的傳統(tǒng)的老人,對默而索友善而客氣,他固守著最最傳統(tǒng)的觀念——兒子應該在母親的葬禮
上哭泣以表示難過。所以他會對默而索在母親下葬那天所表現(xiàn)出的冷靜感到吃驚。他代表了
這個社會的大多數(shù)人。
養(yǎng)老院門房,世俗、
羅嗦、混著日子,自己不夠堅定所以在法庭上常常被律師左右。 瑪麗,應該算是默而索的戀
人,普通的女人,想結婚、想得到對方全部的愛,盡管默而索說“也許不愛”她。來看望默
而索時的情景,她的微笑,她在鐵欄桿后的表情和語言,讓我覺得她其實是個很可愛的女人,
是一個對默而索真心付出的女人,但是無法接近他的內心。有時候人和人之間就是這樣,明
明近在咫尺卻無法逾越心靈上的鴻溝。
薩拉馬諾,默而索
的鄰居,孤獨的老人,看似冷酷無情,但是在自己養(yǎng)育多年的狗失蹤后卻會異常的難過,他
是那些不愿意表達自己真實情感的人中的一個,而我們是不是也曾因為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
感而錯過了最珍貴的人呢?
萊蒙,一個沒有正
經工作的人,一個會報復自己情婦的男人,也是使默而索開槍殺人的關鍵人物。我始終覺得
他是把默而索當朋友看待的,在法庭上他為默而索辯護,那是緣于對一個幫助過自己的恩人
的報答方式?!連這個被人所不齒的家伙都能夠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良知,這何嘗不是一種
諷刺呢?
多次出現(xiàn)的如機器
般的女人,是的,機器兩字大大地削弱了她的人性,我們的世界在經過機器的高度化發(fā)展后
早已使人變成了流水線上的一個零件,我們只注重人帶來的效益而不關注人的情感世界。
捷克人的故事,是
默而索監(jiān)獄內的唯一消遣,可這個故事終究是個悲劇。為了錢財殺害了自己業(yè)已不認識的親
人,他們才是真正的被這個社會所鍛造出來的唯利者。
弒父案沒有詳細的
說明,但卻始終貫穿于整部小說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從默而索入獄直到他被判死刑為止。他
暗示了一種社會的道德標準,任何人都不能違反這個標準,否則結局只會是被這個社會所拋
棄。
神甫好似一個無比
純凈的布道者,然而在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面前,他的言辭顯得空洞、沒有底氣。通過神
甫與默而索的對話,我感到加繆或許是質疑宗教的,宗教的終極關懷并不能解決生死這一實
際問題。
法庭辯論一開始就
是不公平的。人們沒有聽信瑪麗的話,沒有聽信鄰居薩拉馬諾的話,沒有人聽信馬松的話,
更沒有聽信萊蒙的話,他們只要他們所需要的結果,比如養(yǎng)老院院長和門房的話,所以證人
的說詞被引向了法官所期望的方向上,一切
都不過是為了更好地說明默而索是個冷血而無情
的人,他為這個世界所不容,他拋棄了這個世界,所以他要付出代價,這代價就是——死亡。
所謂“局外人”真
的是自絕于大眾的極少數(shù)邊緣的個體嗎?不是,誠如加繆自己所言:默而索不是邊緣人。在
為美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局外人》寫的序言中,加繆曾這樣寫道:
“我認為,默而索并不是一個窮途潦倒的人,他是窮人,不加矯飾的人。他酷愛不留陰影的
陽光。他遠不是沒有感情的人,他內心深處到處充滿深情,那種追求絕對和真理的深情在激
勵著他······”
默而索的結局再次
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事實——個體對大眾的抗爭終究是無力的,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道德規(guī)范以大
多數(shù)人的利益和認同而建立。歷史和現(xiàn)實無數(shù)次地向我們證明,個人的抗爭最終只會以失敗
告終——只有妥協(xié),不斷地妥協(xié)。在法國哲學界的怪才和思想游牧者?碌闹髦校覀兛
到這個社會的少數(shù)分子:道德不完滿者、同性戀、瘋子、sm癖者,這些社會的“他者”、邊
緣人物是如何被規(guī)訓、排斥和矯正的。這是一個不斷地制造異常者并將之作為敵人的世界,
默而索就像?鹿P下的異常者,被社會放入拒斥和懲罰的空間中。 “面對著充滿信息和
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這個世界的動人的冷漠敞開了心扉。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
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去曾經是幸福的,我現(xiàn)在仍然是幸福的。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善,為了
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
喊叫聲!
最后一段雖隱忍卻
撼動人心,作者沒有著墨于殘忍的行刑過程,相反卻以默而索的自白告終,加繆拋棄了赤裸
裸的批判,而是以一個殺人犯的“徹底覺悟”來告之這個世界的人們:瞧!你們的力量多么
的“偉大”!可以想象默而索在獄中知道自己的最后期限時,那些想法是多么的真實和純粹,
我們終于發(fā)現(xiàn)原來他并不是一個冷漠無情的局外人。
默而索的不幸,也
許就在于他覺醒于生命即將枯萎之時,已經沒有任何關于未來的可能性能夠供他重新開始。
加繆用第一人稱寫作《局外人》,把一束無動于衷的目光射向每一個人的心底,也把一個人生
的嚴肅課題叩問人們的靈魂:“面對荒誕,人何去何從?”
篇三:局外人讀書筆記
誰是
局外人
局外人,誰是局外人?誰又不是局外人?
這讓我想起《圍城》,
錢鐘書先生將社會與人生塑造成一個“圍城”,“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出去,
對婚姻也罷,職業(yè)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而加繆,則更加徹底的將社會這個“局”赤裸
裸的在我們眼前剖開,既然有這個“局”存在,那么用以維護“局” 正常運轉的規(guī)則就成要
在這個“局”中生存的人們必須遵守的標準,違背了規(guī)則,那么很抱歉,你將被驅逐出“局”。
默爾索就被驅逐出
局了。
于是整個“局”不
能理解他,也就是說,整個社會排斥他。以社
會為局,在局里生活的人需要遵守各種各樣的準則,不破壞和違背這些規(guī)則人們是得以生存
的保障。作者加繆通過默爾索這一角色表現(xiàn)的是典型的“局外人”,默爾索違背了這個社會慣
有的人文倫常,違背了這個社會賴以生存的世界觀,于是他被整個社會拋棄了,與其說他因
為殺人而被判刑,倒不如說他是因為不為母親的去世而慟哭被這個社會判刑。正如加繆所說
“在我們社會里,任何在母親下葬時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險!
誰不是局外人呢?
沒有人能完全的做一個標準的“局內人”,個人構成群體,群體又構成社會,人們在社會里用
絕大部分的相同點連接彼此,同時也將那一小部分的差異掩藏在靈魂深處。而默爾索的悲哀
就在于與社會的完全脫離,他用自己完全不同的理性思維方式來理解這個社會,他覺得“媽
媽已經離死亡那么近了,該是感到解脫,準備把一切重新過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
利哭她”,這樣理解的他成了異類,社會驅趕了他,他也將社會從身邊驅趕。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
這個社會的局外人,我們無法完全的遵守這個社會定下的規(guī)矩,我并不覺得局外人悲哀,真
正悲哀的,該是那些完完全全把自己塑造成“局內人”的人,這才一種徹底意義上的人格的
喪失。
篇四:《局外人》讀書筆記
你為
什么不和別人一樣——《局外人》
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養(yǎng)老院的一封電報,說:“母死。明日葬。
專此通知。”這說明不了什么。可能是昨天死的。
一.你為什么不和
別人一樣?
默而索只是“一個
正派的職員,不知疲倦,忠于雇主,受到大家的愛戴,同情他人的痛苦。在他看來,若論兒
子,我是典范,我在力之所及范圍內盡力供養(yǎng)母親,最后,為了讓她享受到我力所不及的舒
適,這才把老太太送進養(yǎng)老院的。”這是律師對于主人公的評價。我認為他是公正的說出的這
番話。
。ㄒ唬┠赣H的葬禮
默而索的殺人案中
似乎很少有人關心殺人案件本身,檢查官將話題一直圍繞默而索在母親的葬禮上的冷漠,不
知道媽媽的歲數(shù),第二天跟一個女人去游泳,看電影,還是喜劇片。所有的人都仿佛約定好
了一般將辯論的中心扯到了默而索的靈魂。
他被指控為“懷著
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钡菑奈闹锌梢钥吹贸,他是有一個對于母親的愛存在。
只是他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表現(xiàn)出一般人都有的態(tài)度——悲傷。他做出了許多異乎于常人的
舉動,他只是想趕緊結束這樁已經了結的事,一切公事公辦。因為他認為母親的死亡是自然
而然的結果,這在之后他自己面對死亡的時候能夠體現(xiàn)。母親的死亡就像荒原上的一粒種子,
枯萎是她的必須經歷的過程,自然得像晝夜和花香一樣。一件事物的運動,無法更改和控制。
只能旁觀者的面目來看待。
。ǘ┌⒗藫
住了陽光
默而索入獄了,他
槍殺了那個阿拉伯人(不討論種族歧視),還補了四槍。那個文中的后半部分的展開卻沒有圍
繞阿拉伯人。因為槍殺了人是毋庸置疑的,而在他的態(tài)度確是量刑的重要標準。但是據我所
看到的中文版中對于他為何要殺阿拉伯人,卻不明確;蛘呤且驗榘⒗说牡杜e了起來給
了我很大的壓力,或者是炎熱的天氣催動著他發(fā)射了那一顆子彈。又或許只是因為阿拉伯人
擋住了陽光,那與母親葬禮時一樣的陽光。
局外人的讀后感篇二:局外人讀后感
荒謬
作者介紹:
小說《局外人》的作者阿爾貝·加繆是法國現(xiàn)代著名的存在主義作家,曾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他出生在一個戰(zhàn)亂的時代,從小和母親在阿拉伯貧民中長大,對他們貧困的處境有著深刻的同情,從而對人生的荒謬感更有體會。二戰(zhàn)后初期,他和當時頗有盛名的存在主義作家保羅·薩特非常親密,薩特說他在一個把現(xiàn)實主義當作金牛膜拜的時代里,肯定了精神世界的存在。但加繆一直否認自己是存在主義作家,還聲稱自己對一切問題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屬于任何派別。加繆曾寫了論著《反抗者》與薩特產生論戰(zhàn),轟動一時。
作品介紹:
《局面人》是加繆的成名作,以一種不動聲色但有內含力量的文字粗線條地塑造了默而索這個“荒謬的人”。整部小說分為兩部,第一部分從母親逝世開始講起,默而索參加了葬禮,卻平靜得沒有任何悲傷的情緒。葬后第二天,他的生活又恢復原樣,“媽媽已經安葬了,我又該上班了,總之,沒有任何變化”。后來他認識了鄰居萊蒙,一次和他在海邊意外遇上了萊蒙的敵黨。沖突中,莫爾索開了5槍,阿拉伯人直接斃命。第二部分開始寫了默而索因殺害阿拉伯人在監(jiān)獄中的日子。他無法解釋自己殺人的動機,不請律師為自己辯護,也不想神甫懺悔。最終法庭結合了他之前在母親葬禮上的冷漠態(tài)度,默爾索被判處死刑。然而死亡降臨,默而索才有那么一絲恐懼,但更多的是滿足,“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有愛融洽,覺得自己過去曾經是幸福的,現(xiàn)在仍然是幸福的!
《局外人》讀后感:多余的理性
《局外人》是法國著名作家阿爾貝·加繆所寫的小說,描述一個叫默而索的年輕人安葬母親之后,一直到因為防衛(wèi)過當致人死亡而被判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說語言冷靜又干脆,稍嫌單調的敘述揭示了默而索復雜的內心世界。
小說開頭一句即是:“今天,媽媽死了!辈恢牒⒆右粯拥目跉,大凡成人提到該類事,會尊稱母親,可是默而索卻不是。接著又是一轉:“也許是昨天??”,不經意間,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經心和恍惚。接下來,讓人有點憤然,他從頭到尾沒有哭,還在母親遺體前抽煙。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樂乎,帶女友回家過夜。還幫一個名聲狼藉的鄰居懲罰他的情婦,因為“沒有理由不讓他滿意”。女友要和他結婚,他覺得“怎么樣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愛她,他竟然說“大概是不愛她”。最后迷迷糊糊殺了人,對于法庭上的辯論也不關心,好像與他無關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與其說是因為殺了人,不如說因為被指控“懷著殺人犯的心埋葬了母親”。在臨刑前夜,他拒絕神甫,卻想起媽媽。小說最后一句:“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許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弊屪x者不由震驚!
小說的開頭和結尾,都是那么不凡,使得中間的有點枯寂有點冷淡的述說,頓時變得意味深長,平淡中現(xiàn)出深刻。作者把《局外人》的主題概括為一句話:“在我們社會里,任何在母親下葬時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險。”這種生存的荒誕感,人和社會的剝離的痛楚感,才使得小說有深沉的哲理。事實,評論界把《局外人》標簽為哲學小說。
問題是,默而索到底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從上面的簡述,默而索似乎是個冷漠的人,因為在母親下葬時候竟然不哭。默而索為什么不哭?小說最后解釋道:“媽媽已經離死亡那么近了,該是感到解脫,準備把一切重新過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來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這樣的“理性”使得他和整個社會道德系統(tǒng)脫節(jié)。
我們活在社會,必須接受傳統(tǒng)的價值觀,如感情,愛情,事業(yè),金錢等等。我們不能不遵守約定的風俗習慣,譬如母親下葬時候要慟哭,娶一個女人時候要說“我愛你”,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解。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背離這一切,那么無疑就成為社會這個“局”外面的人,最終被社會拋棄。
在社會拋棄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時拋棄了社會。雖然生活在社會中,可是價值觀游離在社會之外。默而索的悲劇在于——他沒有明確否認永恒,但是也不為永恒做一點努力,是一種含糊的態(tài)度。當大家都這樣解釋世界的時候,默而索卻要另外的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難免成為局外人。
生存的無奈,在于精神往往和肉體的分裂,人和社會的背離,生之無限渴望和死亡無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有時候就很荒誕。
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人都是局外人,或多或少。譬如差生在課堂上,成為局外人。乞丐在繁華都市,成為局外人。每個異類,在他的特定環(huán)境里,都是局外人。默而索游蕩在我們周圍,千千萬萬,每個孤獨的背影,詮釋了生存的荒誕和無奈。
局外人的讀后感篇三:塵埃落定——《局外人》讀后感
塵埃落定——《局外人》讀后感
糾纏與解脫,幻滅與真實,拘禁與自由,愛與救贖。于他,沒有什么悲傷逆流成河,更沒有什么思之如狂,因為已經做好覺悟的人,早已失去了人性的自由和廣闊。深以為終有一日將會塵埃落定,卻忘了思考自己是否還有時間去等待。人生的荒誕和虛無,總以那般優(yōu)雅而高貴的姿態(tài),隔斷了,他的望眼欲穿。于是變成了一個局外之人。
我甚至可以想象得到,莫爾索在最終的法庭上等待著判決的樣子,沒有彷徨,也沒有畏懼,就那樣淡然地環(huán)顧著四周,靜靜地聽著律師和檢察官激烈的言辭。曾相信自己的刑罰將被減至最低,但判決卻是死亡,而其中心原因竟是在母親遺體前未哭,抽煙,第二天陪女友等。確實,這是事實,但也早已脫離了原始的案件,唯一牽扯上的不過是說此為能證明他的殘忍無情,因而能預謀好去殺人。這就是法律,判決一個罪犯,一個只能稱為局外人的罪犯?這就是現(xiàn)實,讓一個真實的正直的人面對社會的譏諷?這就是一個人該有的權力,連死亡之前,還要受到神甫的精神壓制?我尚記得莫爾索每一句“媽媽”,語氣的親昵,尚記得他從開始的正常不過,到最后承認自己是異類的無奈。但當他面對所有的痛苦時,卻仍舊期望著,“我期待處決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來看熱鬧,他們都向我發(fā)出仇恨的叫喊聲!
這時已然只剩下了對社會的諷刺。
社會現(xiàn)實扭曲著一個原本完整的人,直到殘缺不全,血肉模糊,卻仍不放過,必須毀滅。正如書末說,生命接近死亡所感到的是解脫。只有死亡才能洗刷罪惡。問題是他到底有沒有這般重的罪。罪惡至死刑,罪惡到一切的罪惡都只是強加上去的罪惡,罪惡到連想想都是罪惡。直到整個生命都只剩下了罪惡。唯有虛無與無盡的荒誕將隨無辜生命的逝去得以永存,卻死的毫無價值可言。哦!對報社也許能產生點微小的利益。
不論是女友瑪麗,還是損友雷蒙,在檢察官犀利的言辭面前所有的語言都只是蒼白而無力的證詞。他們是不同的人,卻都在最后變成了同樣的角色。比如說雷蒙惹到別人卻把無關的好友主人翁莫爾索也拖下了水,瑪麗深愛著莫爾索卻在最后說著可以指認莫爾索殘忍無情,道德敗壞的言辭。他們都是無意的,但可以說是無辜嗎?那莫爾索呢,同樣的無辜,卻因為糊涂而成了罪犯,且被判決以死刑。還有鄰居沙拉瑪諾老頭與他那生了病的西班牙獵犬,老頭在狗還跟著他的時候只懂打罵,丟了時,終于傷心。而事實是,在這樣一個社會階層中不論誰犯了錯都是錯并且是永遠無法挽回的。
當然,我們不能說主角太笨,也同樣不能抨擊社會是有多么的虛假,因為沒有了掩飾就不是一個完全的社會。只不過真正不幸的卻是成為一個被社會所排斥的局外人。因為在那時,如同莫爾索,一個內向的人,因為內向的性格變成了冷酷無情,一個沒有野心的人,因為隨意的態(tài)度變成了殘忍兇惡。設想,就算是法律不給他死亡的制裁,在不斷承受雙重精神暴力后也終將走上死亡的路途,一切不過是殊途同歸。這個社會永遠也容納不下這樣一個獨特的,淡然的,對生活報以不在乎態(tài)度的人。世人所認可的不過是大眾眼里的正常與自然。包括人本應有的欲望及自私。然后這樣一批人組成了競爭的社會,而他們只認可和他們一類的人。
當他在逼仄的鐵牢里看向黑暗的卻無比廣闊天際時,也許只剩下了被塵埃遮住了的唯一的眼,其實生命,早已一無所有。到最后的最后塵埃依舊以那般優(yōu)雅而高貴的姿態(tài),隔斷了,他的望眼欲穿。這是社會的現(xiàn)實,也是現(xiàn)實的人生。人何以無跡,眼前滿是塵埃。局內的事實卻尚未落定。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