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燦爛的日子影評精選(一):
《陽光燦爛的日子》,改編自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1994年最受中國人關(guān)注的一部國產(chǎn)電影,姜文的導(dǎo)演處女作,年僅16歲的主演夏雨憑借影片中的馬小軍一角獲得當(dāng)年的威尼斯影帝的稱號。
在這些光環(huán)的籠罩下,作為一個影迷,我很難不對它產(chǎn)生期盼。因此產(chǎn)生的后果就是,看完之后我感到有些失落。我并沒有獲得想像中的快感,或者共鳴,或者感動。而至今還留在記憶中揮之不去的,是它始終昏黃的色調(diào),是它彌漫期間的荷爾蒙的氣味,是馬小軍或者憂愁或者躁動的情緒。
忘了是哪個人曾說過:“我看《陽光燦爛的日子》不感動,是因為它是姜文的青春,而不是我的。”
這大概就是我第一次看完后說不出它的個中滋味的原因了吧,記憶之中我并沒有如此的瘋狂過,青春飛揚的時刻好像總是伴隨著安靜的影子,躁動不安的心靈也掩蓋其中。但是看著他們在一齊瘋狂的打鬧,看著他們騎著自行車在街頭巷尾狂奔拍人,看著馬小軍為了證明自己從高高的煙囪中跳下來滿臉煤黑還嘿嘿大笑,看著他瘋狂的愛上米蘭后因為她而瘋狂。我感到的是體內(nèi)的一種性格的缺失。正因為我沒有這些記憶和經(jīng)歷,我體內(nèi)那些本該被青春釋放的激情躁動的因子被埋到了最深處,以至于自己都以為它們并不存在。等到類似的電影情節(jié)才將它們從沉睡中喚醒。然后,那種欲探求的渴望和未經(jīng)歷的遺憾會隨著起初的不熟悉慢慢的彌散開來,而在記憶中留下一道別樣的風(fēng)景線,一副被涂抹成為金色的畫卷,一段沁人心脾的樂曲。
向往的東西通常會被主觀的美化,而姜文試圖還原的回憶也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于是在這一點上,我找到了與這部影片的契合。
姜文在影片的開頭,用畫外音道出了自己的感慨:
“北京,變化這么快!20年的功夫,它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現(xiàn)代化的城市,我?guī)缀鯊闹姓也坏饺魏斡洃浝锏臇|西。事實上,這種變化已經(jīng)破壞了我的記憶,使我分不清幻覺和真實。我的故事總是發(fā)生在夏天,炎熱的氣候使人們裸露的更多,也更難以掩飾心中的欲望。那時候好像永遠是夏天,太陽總是有空伴隨著我,陽光充足,太亮了,使我眼前一陣陣發(fā)黑……”
馬小軍生活的時代在我看來遙不可及,但是同屬于青春的朦朧氣息卻跨越了時空精確的傳到達了我身邊。那種摸不著抓不緊道不清卻又確確實實困擾著我們的感覺,往往讓人無從喧泄,只能流露。有些人緊抓著它不放,不厭其煩的無限放大,病態(tài)般的沉溺其中,這在當(dāng)今眾多所謂的青春小說中隨處可見。也有些人始終渴望著強硬,他們不愿意被這種前所未有的憂傷所困擾,可又確實無法擺脫,于是他們便用相對叛逆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態(tài)度,證明自己的存在,尋找自己的出口。馬小軍便是這樣的一類人。
他無法被困在那個他看來死氣沉沉的教室,那個束縛自己激情的地方完全有悖于他的風(fēng)格,于是他選取逃課。從一個屋頂轉(zhuǎn)到另一個屋頂,從一間房溜到另一間房,這樣的行為在他看來并沒有任何感情上的色彩,他但是在本能的獵取屬于他人空間中的新奇。而近乎頑童的本色看起來也讓他樂在其中。
這種樂趣一向單純的持續(xù)著,直到他在某間房中看到了米蘭的照片。一個漂亮略顯豐滿成熟的女孩子,自此闖進了他的生活,也打破了他內(nèi)心的平衡。
第一次在房間中碰到米蘭的時候,姜文用一種窺探的視角直觀的精妙的展示了馬小軍當(dāng)時復(fù)雜細(xì)微的內(nèi)心,趴在床下的他迎接的是一種更為刺激的心理向他發(fā)出的挑戰(zhàn),這讓蠢蠢欲動的他感到有一絲疑懼卻又興奮不已,空氣中開始彌漫淡淡的荷爾蒙的氣息。當(dāng)時的他可能不會想到,最終的他卻無可奈何的敗下陣來。
他開始模仿大人的言行舉止,他在路邊等著她的出現(xiàn),在路上主動和她搭訕。當(dāng)自己笑著被稱作弟弟時,他第一次感覺到自己弱小。
他炫耀地帶著米蘭去見自己的眾多兄弟,沒想到她卻和自己的朋友相談甚歡,對自己不管不顧,他第一次感覺到了強烈的醋意。
于是他做所有得一切想重新引起米蘭的注意,證明自己是個男子漢,那種渴望是如此的強烈,他能夠為此奮不顧身。事實是他也做到了,但僅僅是米蘭驚鴻的一瞥,象征的一笑,簡單的一句。而后又回到了漠視。
這是一種侮辱,這是一種不可饒恕的忽略和蔑視,可能在他看來,這也會是一種背叛。米蘭背叛了自己赤誠的心。但是同時體內(nèi)涌動的沖動又讓渴望得到的他無比眷戀。這種矛盾掙扎的心理讓他無法呼吸,想要擺脫卻沒有出路。這并不是能夠用打一架就解決的不爽情緒,這是讓他無法強硬的憂傷。
在這樣的情形下,馬小軍選取了最反叛的方式來做最后的突圍。應(yīng)對著虛弱的內(nèi)心,他卻擺出了最強硬的姿態(tài),他想用強暴的方式得到米蘭。我至今還清晰的記得這段高潮戲,當(dāng)反抗的米蘭大喊到:你覺得這樣有勁嗎?然后以示威的姿態(tài)停止了反抗。“有勁!”這時的馬小軍卻在這之后奪路而逃。
他想用最強硬的姿態(tài)證明自己,卻用歇斯底里的極端方式撕碎了本來神秘而朦朧的完美,一切都變得觸目驚心,在他心中代表著完美青春的米蘭霎那間被剝離了外表。那一刻,他失去了她,他只能奪路而逃。
其實在很多藝術(shù)作品中我都能夠找到類似于這場戲的強烈感情,馮唐的《十八歲給我一個姑娘》用一個讓我震驚的結(jié)尾給了我一個讓我流淚的無可奈何。瑞典電影《教室別戀》中,男主角最終脫離了這段曾讓他沉迷的畸形戀情,當(dāng)他毅然離去的那一刻,他想要證明自己超越單純欲望的真摯與堅強。
如果說之后在雨夜中高喊著米蘭的名字是這份感覺的回光返照,那在餐廳里和好友反目成仇就是這份感覺的徹底碎裂了。而且作者還在懷疑著后者是否只是自己一廂情愿的想法,也許記憶中的自己還未做最后的反抗便敗下了陣來。
姜文的記憶終結(jié)于一個富含隱喻的場景,馬小軍在游泳池里,每次他想探出頭來上岸時,都被朋友們用腳蹬回了水中。經(jīng)歷過這些后,孤獨的他渴望的是之前的友誼,但是他卻被永久的疏離,他無法再融入以前的團體,孤獨無助,無所適從。
回憶結(jié)束了,回到現(xiàn)實了。顏色卻從流彩的黃色變成了黑白。
承載著記憶的黃色讓人溫暖感慨,正在行進的現(xiàn)實反而冰冷低調(diào)。
總會有一天,此刻的生活也會變成以前,濃縮成記憶在腦海中發(fā)酵,透出別樣的氣息。追根到底探求它是否真實已經(jīng)毫無好處,重要的是我們以前在路上,我們以前瘋狂。
陽光燦爛的日子影評精選(二):
《陽光燦爛的日子》:亦真亦幻,夢耶非耶
我出生時,《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故事的發(fā)生年代剛剛過去不久,但是那個特殊時代的尾巴時常會在兒時的記憶中不自覺地留下些許痕跡,這些痕跡讓我對于那個年代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親近感,從理智上我很清楚那個年代的瘋狂和罪惡,但從感情上我卻極其向往那個年代的熱情和誠摯。在我看來那個時代有一種“虛假的真實”,比之于此刻這個時代的“真實的虛假”,它與我的精神烏托邦更加契合,片中馬小軍一句臺詞“我也能夠作證,那時候除了一些政治品質(zhì)可疑的干部,貪官污吏鳳毛麟角”足以為我的這些“一廂情愿”帶給最有力的支持,所以我無條件地喜歡《二十四城記》、《山楂樹之戀》等等帶著深深的過去烙印的電影,而《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那些在記憶中越來越珍貴的飄散著青春汗臭的金黃色則時?M繞在我的心頭,揮之不去。
當(dāng)年初看《陽光燦爛的日子》,我根本沒有意識到那個一臉窮酸知識分子模樣的人竟然是之后執(zhí)內(nèi)地賀歲票房之牛耳的馮小剛,如今一臉白癜風(fēng)的著名導(dǎo)演馮小剛在那時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足夠吸引人的演技了,別管有人怎樣看不起他的作品,但事實就能說明一切,奇丑無比的馮小剛就是個牛逼人物,不服也得服。當(dāng)然《陽光燦爛的日子》的開篇就給我造成夢幻感覺的并不是馮小剛,而是亂哄哄的課堂和那一堆煤球。我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和北京緯度差不多的某個盛產(chǎn)煤炭的北方城市中度過的,那里的很多風(fēng)土人情日常事務(wù)和影片都有相似之處,盡管那時文革已經(jīng)結(jié)束好多年了,但是很多事情的改變并沒有那么快,個性是片中紀(jì)律不整的課堂竟然和我以前的學(xué)校生活出奇的相似,那個穿堂而過的痞子學(xué)生在我的那所不入流的學(xué)校中真實而頻繁地存在過,只是相比于馮小剛扮演的老師的外強中干,我的同樣戴眼鏡的老師卻敢于提著椅子腿和前來學(xué)校搗亂的社會流氓在操場進行搏斗,當(dāng)年的那場“生死大戰(zhàn)”野蠻而彪悍,那位老師血染征袍但一戰(zhàn)而成名,成為很多學(xué)生心目中的偶像,他的勇氣為我們的班級甚至學(xué)校換來了一段難得的寧靜時期。這種亂象其實是跟文革武斗遺風(fēng)一脈相承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中之后出現(xiàn)的馬小軍拍板磚事件以及那場沒有發(fā)生的
械斗,簡直是我以前的學(xué)校生活的翻版,當(dāng)然我沒有那樣的膽量和氣魄親身參與其中,否則我的人生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這也是我為什么離開家鄉(xiāng)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像姜文在《讓子彈飛》中說得那句臺詞“我跟他們玩不起”,玩不起的我只好逃離了我的家鄉(xiāng),一別多年,只是影片里發(fā)生的所有這些讓我有了一種亦真亦幻的感覺,所以影片開場十分鐘我便已情不自勝了。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講的文革中的故事,但是整部影片除了開場那“祖國山河一片紅”的背景和其他地方隱約可見的標(biāo)語之外,根本感受不到“文革”的任何影子,有的只是在空氣中肆意飄蕩的青春荷爾蒙和無處不在的性隱喻,時代變了,人們表達感情的方式也變了,可有些東西的本質(zhì)是不會改變的。馬小軍對于米蘭的愛戀屬于標(biāo)準(zhǔn)的姐弟戀,在屬于青春的那個時間范圍內(nèi),幾乎每一個男生都有一個相對年長的女性作為暗戀的對象,這種愛戀在必須程度上是包含著尋找母性的端倪,馬小軍對米蘭的癡迷就是如此,這也必須是姜文的個體經(jīng)歷,所以他才能把那種感覺拍得真實而熱切。
馬小軍是一個經(jīng)典的形象,他幾乎能夠看成是60年代—80年代這三十年中國所有男性少年的一個縮影。他聰明,但功夫好像總用得不是地方,他人品不壞,但卻總是惹是生非,他潛力不足,但卻時常愛逞能。他的母親經(jīng)常罵他并且稍帶上他的父親,要明白,那個時候的大多數(shù)中國女性絕對沒有此刻這樣的獨立和自我,她們嫁了人往往就意味著為家里的男人操勞一生,自我價值根本談不上!蛾柟鉅N爛的日子》是一部男性電影,女性在片中其實扮演的是反抗男性的主角,馬小軍之母對男人的怪怨就是一個生動的例證。而于北蓓和米蘭似乎是被片中的男性圍著轉(zhuǎn)的,但是于始終處于邊緣位置,甚至一度都無法確定這個人物的真實性。而米蘭雖然是片中幾個男性的愛戀對象,但是她看起來只是一個成熟美麗的肉體,話語權(quán)根本不在她那里,而她最后也消失得無影無蹤。由于米蘭而發(fā)生在馬小軍和劉憶苦之間的爭執(zhí),本來就是雄性世界里的標(biāo)準(zhǔn)樣板戲,這本身就是一個關(guān)于男孩到男人的故事,與其說是馬小軍瘋狂迷戀米蘭,倒不如說是馬小軍從米蘭身上試煉著成為男人的必經(jīng)階段。
馬小軍和米蘭其實從來都不是一個世界里的人,馬小軍還是個單純得依靠逞能來吸引別人注意的小孩,這從他因一時沖動爬上煙囪就能夠看到我們少年時代的影子。而米蘭已經(jīng)變得功利了很多,她對馬小軍有意思嗎?肯定有,但是那可能只是寂寞時的一點精神寄托,她真正想要的是馬小軍這樣的人給予不了的。如果馬小軍代表的是情和欲,那么米蘭則代表的是利和益,如果馬小軍代表的是純真,那么米蘭則代表的是世俗。一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中務(wù)必有米蘭這樣的女性才完整,而“米蘭”則在必須程度上是文革到改革開放這個時代轉(zhuǎn)折中人們需求觀念改變的一個縮影。女性的需求實際上能夠代表時代的需求,米蘭不是一個純真的女性,但卻是一個真實的女性,她的出現(xiàn)是每個青春期男人的需要,她的離去則代表著每個男人的成熟。
《陽光燦爛的日子》雖然是一部“青春性征”極為明顯的電影,但是它又是一部單純的電影,影片中有性的暗示,但卻從未有性的描述。從馬小軍應(yīng)對劉北蓓的親吻慌亂逃避,到劉憶苦看到小弟那勃起的陰莖大罵流氓,都表現(xiàn)了在這個特殊時代之下青少年的某種純真,他們在必須程度上對于性有著強烈的向往,但是又自覺地進行著道德性的克制。從這一點上說,那是最壞的時代,同時又是最好的時代。此刻的觀念基本上認(rèn)為過去的意識形態(tài)是對人性的扭曲,其實凡事不能矯枉過正,彼時的意識形態(tài)在必須程度上讓人們自律性極強,即便是像馬小軍、劉憶苦這樣的小混混也持續(xù)著最基本的道德底線,可在三十年后的今年,你還能找到像馬小軍這樣的小混混嗎?人們喜歡把中國社會目前的“禮崩樂壞”歸咎于文革,其實這是不負(fù)責(zé)的說法,所謂的“禮崩樂壞”其實完全是社會轉(zhuǎn)型的必然階段,人們在重新追求物質(zhì)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中務(wù)必要經(jīng)歷思想上的激烈震蕩!蹲岅柟鉅N爛的日子》既是一部色彩濃郁的懷舊相冊,也不啻一部現(xiàn)代警示錄。影片最后,已經(jīng)成年的幾個混混人五人六地坐在豪華車?yán)镏匦聦徱暠本┻@座城市時,當(dāng)年那個需要他們保護的傻子沖著他們來了一句“傻逼”,而此時貫穿影片的那種誘人的黃色已經(jīng)不知在何時消失,畫面變成黑
白,那種在物質(zhì)上豐盈在精神上卻老去的無奈,讓《陽光燦爛的日子》在那一剎那帶出了陣陣傷感。
顧長衛(wèi)的攝影為《陽光燦爛的日子》帶給絕佳的畫面支持,超多長鏡頭深焦攝影和俯角仰角拍攝的運用除了讓畫面空間維持完整性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這種拍攝技法常常讓影片中的人和物有一種從遙遠時空而來的意境,構(gòu)成一種夢幻般的感覺。有多少人以前迷失在這金黃色的夢中不得而知,但是能夠肯定的是姜文的這個夢也必須是大多數(shù)人的夢,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我經(jīng)常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亦真亦幻,夢耶非耶?
陽光燦爛的日子影評精選(三):
這本姜文的導(dǎo)演處女作,是部值得一看的片子。
《陽光》的原著是王朔的《動物兇猛》。我并不明白,甚至思考了許久也無法得到一點啟迪:王朔的“動物”指什么,“兇猛”又代表了什么。但原著中不止一次提到的耀眼的陽光給了導(dǎo)演靈感。盡管故事的背景是文革,但寒冷的文革氣氛在陽光的映襯下多了一份渺茫和無力。雖說這是一部有關(guān)文革的作品,但任誰也看得出,這是一部談青春、談成長的作品。一群10多歲的毛孩子在文革年月的北京城里橫沖直撞,姜文從自己的經(jīng)驗出發(fā),當(dāng)這群兒時的伙伴再次相聚時,那過去的一切對他們來說都不再重要了。掙脫了傷痕、苦難這些文革陳腔,在他的鏡頭下,文革同浪漫、青春一樣。父母、師長、兄姐,誰也顧不上他們,他們的成長有太多的放任、您肆、無政府似的蠻橫!蛾柟鉅N爛的日子》完全抓住了這個基調(diào),全片以一種快速、沖擊力強的節(jié)奏進行,一氣呵成讓人幾乎目不轉(zhuǎn)睛。姜文對青春的回顧決不像第5代導(dǎo)演有那么多的沉痛和反省,他的謂嘆是對青春的恍飽和留戀,是對青春驟然消失的悵惘,然后更多的是對青春及那個時代的謳歌。他在片中幾乎沒有觸及文革,但這等年輕、這等激情卻是文革初期的底色。
這部電影在鏡頭運用上面也有其很大的特色!蛾柟鉅N爛的日子》用詩意的動態(tài)鏡頭貫穿著整部影片,而這些動態(tài)鏡頭是以框架內(nèi)構(gòu)圖的美學(xué)眼光位前提的。這樣不僅僅保留了鏡頭的美感,而且打破了鏡頭之間的阻隔,靜止鏡頭之間的互異性、陌生化,從而造成畫面好處上的缺失和跳躍,并帶有不易察覺的縫隙。姜文用運動鏡頭造成了絲綢一般的潤滑的流暢,并用運動的詩意性造就了畫面的詩意性與音樂性,尤其是其運用運動的長鏡頭與電影音樂的有機組合構(gòu)成了整部影片完整的交響樂旋律中的強化的小節(jié),富有音樂性與節(jié)奏感。馬小軍在鄰近的屋頂與房脊上行走的畫面不僅僅關(guān)系到了鏡頭內(nèi)畫面的構(gòu)成,并且在鏡頭之間的關(guān)系中加入了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意識,相鄰的鏡頭能夠是如絲綢般流暢的,也能夠是像山般突兀的,其間的輕微的阻隔顯示出了人物情感與感覺上的意外與突兀。
片中的部分鏡頭在表現(xiàn)人物,體現(xiàn)內(nèi)涵上顯得十分突出,綜合運用多種運動方式,鏡頭語言十分豐富。如馬小軍在米蘭家偷用望遠鏡一段。在這段中,馬小軍溜進米蘭家,用望遠鏡四處張望,突然間看到了胡老師,于是用望遠鏡偷看他。在那里,出現(xiàn)了主觀鏡頭、全景鏡頭、跟鏡頭、俯拍鏡頭以及空鏡頭,這些鏡頭的運用能夠說恰到好處。一個空鏡頭,實現(xiàn)了空間的順利轉(zhuǎn)場,隨后主觀鏡頭、俯拍鏡頭、全景鏡頭和跟鏡頭的聯(lián)合使用,恰到好處的表現(xiàn)出了用望遠鏡從高處向下看的真實感覺,使表現(xiàn)效果更具真實感。同時,使用俯拍,對于表現(xiàn)以胡老師為代表的“文革”中的那一代知識分子的地位高低,起到了一種不言而喻的效果。說到鏡頭表現(xiàn)人物,還有一個地方要提,是馬小軍等人在電影院中偷看“禁片”被發(fā)現(xiàn),在坐老將軍起身責(zé)問一段。在這一段里,老將軍實際上是一個被批判的對象,按常理就應(yīng)使用一個表示蔑視的俯拍鏡頭來表現(xiàn),但片中卻一反常態(tài),使用了一個仰角鏡頭,用通常拍偉人的方式去拍。事實上,這比其他任何的語言都更有好處,是一個很好的諷刺。
鏡頭語言的成功實際上是《陽光燦爛的日子》成功的一大原因。流暢、運動的鏡頭實際上讓觀眾置身其中,從而造成獲取言義的快感,從而得到受眾的認(rèn)可與理解。
影片在構(gòu)圖方面,能夠說也是很下了一番工夫的,恰到好處的構(gòu)圖,不言而喻的畫面語言,對于表現(xiàn)人物,深化主題,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結(jié)果。再提馬小軍在米蘭家偷用望遠鏡一段。在這段中,畫面出現(xiàn)的最多的是望遠鏡的觀察效果,事實上,在構(gòu)圖上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固定視點的表現(xiàn),從片中能夠很容易的看出來這是馬小軍在窗臺邊這一固定地點進行的“活動”。再比如胡老師在教室上歷史課一段。這段中有多個長鏡頭,但其固定視點只有兩個:講臺和教室右后方。其中教室右后方這一固定視點更為重要,采用一種不正視的角度,側(cè)視、斜視講臺上的胡老師,在這些畫面里還闖進了幾個不學(xué)無術(shù)的小青年,從畫面效果來看,不言自明的說明了在那個“瘋狂”的年代,教師的地位是低下的。
以上是我對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淺薄的解讀,我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寫下了上面的言語,也許是感動,也許什么都不是。
正如影片中的回憶一般,我對影片的回憶,也許也是不真實的。
陽光燦爛的日子影評精選(四):
從顏色看《陽光燦爛的日子》,是一次美妙的嘗試。
我是在看康定斯基的《論藝術(shù)的精神》突然想到的,他的理論令我耳目一新。他說暖色意味著接近黃色,暖色向觀眾逼近,這是我們在生活中經(jīng)常能夠體會到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體現(xiàn)的更是淋漓盡致。
《陽光燦爛的日子》以黃色為基調(diào),它像黃色老照片一樣,呈此刻我們眼前的一切會把我們帶入金黃色的回憶之中。那是一種對自己青少年時光的暖洋洋的記憶,F(xiàn)實生活中我們有時候會有很多痛苦很多憂傷,這種溫暖能夠必須程度上撫平我們的傷口,沒有寒冷沒有憂傷沒有悲涼?础蛾柟鉅N爛的日子》更多的是給你增加溫柔和完美的記憶,我們能夠記住許多個傍晚馬小軍在北京近代樓群的上空游蕩的情形,夕陽西下的黃色海洋把我們所有的憂傷和痛苦都淹沒了,只留下對天真爛漫的完美回憶。
我們明白,黃色如果長時間注視,會使人感到心煩意亂,刺激騷擾人們,顯露出急躁粗魯?shù)谋拘。用黃色來比擬心境是一種狂躁狀態(tài),一個瘋子總是漫無目的的到處襲擊人,直到他筋疲力盡為止。這也能夠從《陽光燦爛的日子》中找到根據(jù),從某種程度上講,《陽光燦爛的日子》的黃色主要是其主人公馬小軍心境的一種外射。它告訴我們主人公溫柔記憶的同時還心存狂躁不安。夏雨飾演的馬小軍上鏡頭的第一句臺詞:“我操!”就已經(jīng)很表露無疑的告訴我們他的桀驁不遜和離經(jīng)叛道。當(dāng)我們看到他及他的伙伴騎著老式笨重的自行車駛向暗黃的街頭巷尾時,那種不顧一切又不屑一顧的眼神告訴我們北京就是他的王國,他能夠為所欲為不負(fù)職責(zé)而且惟我獨尊。影片的漸次展開證明他就是這樣揮霍他們那充滿陽光的青春的:他能夠跟伙伴一齊打群架,并且拿起紅磚砸向?qū)Ψ蕉娌桓纳;他能夠隨意的開人家的鎖……
也是在某天開鎖的過程中,他無意的發(fā)現(xiàn)一張穿泳衣的女孩照片。從次開始他全心全意死纏爛打的追求他心怡的女孩。充滿青春期的騷動和歇斯底里的渴望,其中不乏粗魯?shù)膹姳,但別擔(dān)心,它跟道德無關(guān)。他的愛是如此的天崩地裂卻又是如此的不堪一擊。劉憶苦的出現(xiàn)使他的感情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這種苦悶與狂躁使他在陽光充足的黃色之中迷失了方向。他于是背離他的伙伴孤獨的走向自我。他孤立伙伴,伙伴也孤立他。于是出現(xiàn)了游泳池那一片淺藍淺藍的水域。這是馬小軍的一次十分精彩的憂郁點綴。
我們明白,藍色是冷色。是離開觀眾向自身的中心收縮,我們在藍色中感到一種對無限的呼喚。對純凈和超脫的渴望,藍色是典型的天空色,他給人最強烈的感覺就是寧靜,藍色越淺,它也就越淡漠,給人以遙遠和淡雅的印象。很顯然,馬小軍的天空不是藍色的,那僅僅是生命中某個時刻的停留,并且還是很淺很淺的那種。當(dāng)我們看到馬小軍六神無主的爬向那高大無比的跳水跳臺時,他頓時變得安靜無比并且纏綿悱惻起來,感情原先是一件很令人難過的事情。平時天馬行空的口若懸河這時候很遙遠很幽深,當(dāng)然,也很憂傷很悲涼。但是,還好,立刻,影片就接近尾聲。
黃色又是典型的大地色,它從來沒有多大的深度。也無表達深度的潛力。王朔的原作小說《動物兇猛》沒有承擔(dān)揭示深刻好處的義務(wù),姜文改編的電影劇本《陽光燦爛的日子》同樣也沒有。所以我們也不要在馬小軍身上挖掘什么深度內(nèi)涵和反思。那些批判這部電影的言論說背離人性啊說會誤入歧途啊之類有時候是十分可笑的甚是是可悲的。
影片結(jié)尾也意味深長。這是現(xiàn)代化的北京,還是那些伙伴,卻放在豪華的轎車?yán),放在黑白里,我們明白白色帶來巨大的沉寂,像一堵冷冰冰的堅固的和綿延不斷的高墻。而黑色的基調(diào)是毫無期望的沉寂。它告訴我們,現(xiàn)實的我們是沉寂的毫無生機的。那“陽光燦爛的日子”才是我們心的向往。
當(dāng)然,《陽光燦爛的日子》給我們的總體印象是:熱情洋溢,精神煥發(fā)。我們在溫暖的海洋里體會到的是馬小軍青少年時期妙趣橫生的點點滴滴。
陽光燦爛的日子影評精選(五):
《陽光燦爛的日子》里的青春帶有明顯的時代印記,它是對上世紀(jì)七十年代中期時處文革運動中那些在北京部隊大院里成長起來的孩子們青春的一次群眾回憶。它是那個年代的一段特殊歲月,它屬于王朔,也屬于姜文。
《陽光燦爛的日子》里的馬小軍選用了當(dāng)時長相頗似少年時期姜文的夏雨來飾演,馬小軍多少能夠看作是姜文的一個縮影。這部電影的故事改編自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敘事的結(jié)構(gòu)采用了和《伴我同行》一樣的模式:現(xiàn)實——回憶——現(xiàn)實的經(jīng)典結(jié)構(gòu)。
影片從成年馬小軍感慨的自述開始,繼而是他對童年和少年時期的回憶,最后以拉回現(xiàn)實作為結(jié)束。姜文充分展現(xiàn)了他在電影方面的才華,利用豐富的電影語言配合顧長衛(wèi)精湛的攝影對他逝去的青春進行了一次還原再現(xiàn)和重溫。
在電影開始的幾分鐘里,姜文一共使用了兩組鏡頭。第一組鏡頭里的第一個鏡頭是一個空中仰拍空鏡頭,背景配樂是熱烈激昂的贊頌毛主席和文革運動的民歌,之后鏡頭緩緩下移,畫面中出現(xiàn)的是毛主席的雕塑,緊之后是一系列鏡頭的切換組接,展現(xiàn)的是廣場里人們?yōu)榱藨c祝三支兩軍運動的歡騰送別景象。第一組鏡頭多而不雜,姜文用極簡潔的方式交代了那個時代的背景和自己童年的成長環(huán)境。
第二組鏡頭里第一組畫面,呈現(xiàn)的是童年馬小軍隔著窗戶偷看三個小女孩兒跳舞的一件往事,背景音樂配的是童聲版本的《遠飛的大雁》,點明女孩與這個故事間存在的某種聯(lián)系。第二組鏡頭里的第二組畫面從痞孩子們用石頭砸碎玻璃窗戶開始,到馬小軍和他的幾個伙伴們相互追逐,最后站在沙地上向空中扔書包時結(jié)束。第二組鏡頭少但表達的信息量很足,它微妙地點明了這個故事將要出現(xiàn)的幾個主要人物以及將要發(fā)生的核心事件,也就是從這個鏡頭開始,它意味著馬小軍童年時代的結(jié)束和少年時代的開始。
馬小軍的少年時代幾乎占了《陽光燦爛的日子》這部電影的全部。夏天、陽光、汗水、閑逛、茬架和欲望構(gòu)成了馬小軍記憶里的主要印象。
逃學(xué)、拍婆子、進炮局;在胡同里瞎逛;溜門撬鎖,從一間屋子到另一間屋子,體驗著開鎖時的驚險和喜悅;從一個屋頂越至另一個屋頂,從陽光燦爛到日落昏黃,享受著虛度時光的安詳。馬小軍的少年時代是無聊空虛、焦躁和不安的。
和伙伴們一齊抽煙,一齊偷看電影,一齊廝混,一齊在胡同里茬架,一齊坐在屋頂上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這是那個時代大院子弟們的一種群體寫照,也是那個年代友誼的存在形式。這些都是真實的大院生活,也是成年馬小軍關(guān)于少年時代的靠譜記憶。
唯獨只有欲望這東西讓人們在訴說自己青春的時候可能會偏離初衷,造成記憶上的混亂。而馬小軍記憶上的混亂也正是從他遇上米蘭開始。
他瘋狂地迷戀米蘭,就像每個青春期男孩都會愛上這樣一個女孩一樣,他心中的欲望在躁動中不斷地滋長。然而米蘭的成熟和馬小軍的幼稚注定讓這種欲望無處安放,終究讓回憶以一種戳破幻覺又臆想修飾的方式得以釋放:
那生日宴會上的兄弟決裂,是懦弱背后的英雄主義幻想;那雨夜撕心裂肺的呼喊是壓抑已久心中熾烈愿望的最赤裸告白;那不顧一切地強奸沖動是對已失去感情的心存不甘;那最后的入水一跳是對友誼疏離的恐懼和對夏日青春的沉默祭奠。
所有關(guān)于馬小軍的記憶是清晰又模糊的,那些有關(guān)于北蓓和米蘭的故事,早已分不清哪些是否真的存在過,它是真相和謊言的篡改、是真實和幻覺的想象、是個體和群體的糾纏,也是欲望的隱忍和噴發(fā),他的青春總帶有一層虛實難辨的色彩。
陽光燦爛的日子,或許并非都那么陽光燦爛,但是這個本身就帶有完美回憶屬性的片名也毫不掩飾地流露出姜文對那個年代的懷念和熱愛。
在電影中曾有這么一段旁白讓人印象深刻:“那是我一生中最完美的一天,晨風(fēng)的撫摸使我一陣陣起了雞皮疙瘩,周身發(fā)麻。我還記得有股燒荒草的味道個性好聞,但是大夏天哪來的荒草呢?但無論怎樣,記憶中那年夏天發(fā)生的事,總是伴隨著那么一股燒荒草的味。”
或許馬小軍或者說姜文的青春就如同是記憶中一段燒荒草的往事,它燃燒時兇猛熱烈,燃盡時,隨風(fēng)飄散。
陽光燦爛的日子影評精選(六):
一代人濃縮了的回憶。它近得就像是你的昨日,騎著自行車吹著口哨呼嘯而過,身旁有個傻子嘴里叫著“傻比、古倫木、歐巴”,管他三七二十一,老子是這世界的主人。美帝蘇修都等著我們?nèi)ゴ虻梗_灣同胞還生活在水深火熱里,等著我們?nèi)ソ夥牛谇啻浩诘臅r候,渴望成熟和偉大的心理支配了熱血燃燒的孩子們,大人都不在,給了自由的空間,所以陽光燦爛起來。
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環(huán)境造就了一代特殊的人群,正是當(dāng)前社會的中堅力量。影片開場的畫面就極具歷史意味,歡送解放軍的喇叭里唱著贊揚文化大革命的歌曲,此刻聽來滑稽,那時卻飄蕩著莊嚴(yán)的調(diào)子?鞓返娜巳、純真的笑聲,那樣的場面可能再不會出現(xiàn),那里的人民都是簡單的,看的是折子戲,讀的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穿著幾乎統(tǒng)一的服裝。在唯一的觀念和信仰下生活,有理想、有勇氣,沒有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的痛苦,卻深深受到戰(zhàn)后思想壓制的影響?珊⒆邮强床坏竭@些的,文革在這只是電影的背景,姜文要說的是他們的青春歲月,他們在快樂得成長,沒有教條和準(zhǔn)則,放任自己親生去體驗,去檢驗。
教育方式粗暴的父親和對生活忿忿不平的母親,加上思想封閉的學(xué)校教育,是那個時期的家庭縮影,大多數(shù)人都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長大。但這也禁錮不住渴望自由和成長的青春。自由是理想的社會狀態(tài),只有他們擁有過,北京城里只剩下孩子。書包都扔上了天,做些叛逆卻無傷大雅的事,抽煙、打架、編些下流歌曲,撬門溜鎖去人家家睡覺?帐幨幍能妳^(qū)大院隨意穿行,體味著那個年齡的困惑和對性的沖動。
馮小剛演出的笨拙嚴(yán)厲的老師,把馬小軍這幫孩子頑皮機靈,側(cè)面的表現(xiàn)出來,老師在他們眼里的形象也就是卓別林式的假正經(jīng)和愚蠢懦弱。耿樂出演的劉憶苦是壓抑他同性主角的人物,劉憶苦拍婆子在行,甚至搶奪了他的戀人,他也無能為力;劉憶苦打架手狠,立刻被眾人推舉為頭目,迫使他不得不為自己的渺小找一個出口,在一次打架過程中,急于表現(xiàn)的他下狠手重傷另一個孩子。陶虹飾演的于北蓓和寧靜飾演的米蘭,是馬小軍對性的認(rèn)識的兩個體現(xiàn),于北蓓是放蕩和低俗的象征,米蘭則是高貴和完美的象征。男孩對女性的第一認(rèn)知往往是極端的,帶有自身幻想色彩的。于北蓓嬉笑著強吻他時,米蘭昂著頭走過,對他的挑釁不怎樣搭理時,他就給了她們以自己主觀想像的定義,肯定是不準(zhǔn)確的,可這樣的想像是他這年齡自然而然出現(xiàn)的,因為此時他正在經(jīng)歷,從對世界的認(rèn)識基于幻想的孩子,漸漸變成一個理解現(xiàn)實的男人的過程,所以他給了她們現(xiàn)實載體的幻想形象。他喜歡的是神秘高傲的米蘭,把她想象成自己的女神,跟蹤、守侯、暗戀,甚至為了顯示自己的勇氣爬上高聳的煙囪,跌落下來也興高采烈,就像雄性動物在發(fā)情時會在雌性面前顯示自己的威力一樣,是一種本能反應(yīng)。他在自己的意識里對米蘭意淫,發(fā)泄著青春期的性渴望。雨
夜,醉酒后連人帶車滑落土坑時,他把他壓抑已久的渴望嘶吼出來,讓我聯(lián)想起《肖申克的救贖》里的那個淋漓的雨夜,雖然情感不同,卻是同樣暢快。隨著電影的推進,馬小軍也在成長,充滿了氣橫沖直撞飛來飛去的避孕套,嗖一聲蔫下來時,米蘭的形象再一次轉(zhuǎn)變了。從他偷看到一截大腿就能讓他虛脫,到他試圖強暴米蘭,性的神秘不再了,從迷惑到失落,他明白了這叫欲。他從跳臺上跳入水中,游向他的朋友,結(jié)束了幻想的掙扎,理解了現(xiàn)實的人群和真實的生活,認(rèn)同了俗世的自己。
傻子是這部電影里的一個亮點,第一次出場時我就有些疑惑他的好處到底在哪?沒想到竟貫穿始終,在傻子沖著車?yán)锏慕牧R出一句“傻比”時,明白了,這傻子就是他們自己,古倫木、歐巴是《奇襲白虎團》里的口令,《奇襲白虎團》是八個樣板戲之一,也就是說那是他們簡陋的娛樂生活的縮影,是他們智慧、勇猛和渴望勝利的象征。而最后的一句“傻比”,也把他們整個荒唐的年代做以總結(jié),是姜文在自嘲式的看待那些浪漫的充滿燦爛陽光的日子。
影片說完了,但感覺還有些什么沒說,已經(jīng)有些冗長了,就匆匆收筆。也許是電影說得很多,而我又不能精煉。雖然文革離我遙遠,可部隊大院的童年對我卻是親切的,所以寫了這部電影,而且這也是一部在中國當(dāng)代影史上舉足輕重的電影。
顏色看《陽光燦爛的日子》,是一次美妙的嘗試。
我是在看康定斯基的《論藝術(shù)的精神》突然想到的,他的理論令我耳目一新。他說暖色意味著接近黃色,暖色向觀眾逼近,這是我們在生活中經(jīng)常能夠體會到的!蛾柟鉅N爛的日子》體現(xiàn)的更是淋漓盡致。
《陽光燦爛的日子》以黃色為基調(diào),它像黃色老照片一樣,呈此刻我們眼前的一切會把我們帶入金黃色的回憶之中。那是一種對自己青少年時光的暖洋洋的記憶。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有時候會有很多痛苦很多憂傷,這種溫暖能夠必須程度上撫平我們的傷口,沒有寒冷沒有憂傷沒有悲涼。看《陽光燦爛的日子》更多的是給你增加溫柔和完美的記憶,我們能夠記住許多個傍晚馬小軍在北京近代樓群的上空游蕩的情形,夕陽西下的黃色海洋把我們所有的憂傷和痛苦都淹沒了,只留下對天真爛漫的完美回憶。
我們明白,黃色如果長時間注視,會使人感到心煩意亂,刺激騷擾人們,顯露出急躁粗魯?shù)谋拘浴S命S色來比擬心境是一種狂躁狀態(tài),一個瘋子總是漫無目的的到處襲擊人,直到他筋疲力盡為止。這也能夠從《陽光燦爛的日子》中找到根據(jù),從某種程度上講,《陽光燦爛的日子》的黃色主要是其主人公馬小軍心境的一種外射。它告訴我們主人公溫柔記憶的同時還心存狂躁不安。夏雨飾演的馬小軍上鏡頭的第一句臺詞:“我操!”就已經(jīng)很表露無疑的告訴我們他的桀驁不遜和離經(jīng)叛道。當(dāng)我們看到他及他的伙伴騎著老式笨重的自行車駛向暗黃的街頭巷尾時,那種不顧一切又不屑一顧的眼神告訴我們北京就是他的王國,他能夠為所欲為不負(fù)職責(zé)而且惟我獨尊。影片的漸次展開證明他就是這樣揮霍他們那充滿陽光的青春的:他能夠跟伙伴一齊打群架,并且拿起紅磚砸向?qū)Ψ蕉娌桓纳;他能夠隨意的開人家的鎖。
也是在某天開鎖的過程中,他無意的發(fā)現(xiàn)一張穿泳衣的女孩照片。從次開始他全心全意死纏爛打的追求他心怡的女孩。充滿青春期的騷動和歇斯底里的渴望,其中不乏粗魯?shù)膹姳,但別擔(dān)心,它跟道德無關(guān)。他的愛是如此的天崩地裂卻又是如此的不堪一擊。劉憶苦的出現(xiàn)使他的感情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這種苦悶與狂躁使他在陽光充足的黃色之中迷失了方向。他于是背離他的伙伴孤獨的走向自我。他孤立伙伴,伙伴也孤立他。于是出現(xiàn)了游泳池那一片淺藍淺藍的水域。這是馬小軍的一次十分精彩的憂郁點綴。
我們明白,藍色是冷色。是離開觀眾向自身的中心收縮,我們在藍色中感到一種對無限的呼喚。對純凈和超脫的渴望,藍色是典型的天空色,他給人最強烈的感覺就是寧靜,藍色越淺,它也就越淡漠,給人以遙遠和淡雅的印象。很顯然,馬小軍的天空不是藍色的,那僅僅是生命中某個時刻的停留,并且還是很淺很淺的那種。當(dāng)我們看到馬小軍六神無主的爬向那高大無比的跳水跳臺時,他頓時變得安靜無比并且纏綿悱惻起來,感情原先是一件很令人難過的事情。平時天馬行空的口若懸河這時候很遙遠很幽深,當(dāng)然,也很憂傷很悲涼。但是,還好,立刻,影片就接近尾聲。
黃色又是典型的大地色,它從來沒有多大的深度。也無表達深度的潛力。王朔的原作小說《動物兇猛》沒有承擔(dān)揭示深刻好處的義務(wù),姜文改編的電影劇本《陽光燦爛的日子》同樣也沒有。所以我們也不要在馬小軍身上挖掘什么深度內(nèi)涵和反思。那些批判這部電影的言論說背離人性啊說會誤入歧途啊之類有時候是十分可笑的甚是是可悲的。
影片結(jié)尾也意味深長。這是現(xiàn)代化的北京,還是那些伙伴,卻放在豪華的轎車?yán),放在黑白里,我們明白白色帶來巨大的沉寂,像一堵冷冰冰的堅固的和綿延不斷的高墻。而黑色的基調(diào)是毫無期望的沉寂。它告訴我們,現(xiàn)實的我們是沉寂的毫無生機的。那“陽光燦爛的日子”才是我們心的向往。
當(dāng)然,《陽光燦爛的日子》給我們的總體印象是:熱情洋溢,精神煥發(fā)。我們在溫暖的海洋里體會到的是馬小軍青少年時期妙趣橫生的點點滴滴。
的導(dǎo)演處女作,在眾多國人心中哪怕成不了經(jīng)典,至少也算得上是本值得一看的片子。因為這一點,我抽了三個晚上的總共三個小時,看完了它以及它的原著王朔的《動物兇猛》。借故小議一番陽光燦爛的日子”映射的是一種溫暖和向上的氣息。原著中不止一次提到的耀眼的陽光給了導(dǎo)演靈感。
盡管故事的背景是文革,但寒冷的文革氣氛在陽光的映襯下多了一份渺茫和無力。我并不明白,甚至思考了許久也無法得到一點啟迪:王朔的“動物”指什么,“兇猛”又代表了什么。但我想,作為標(biāo)題,原著過于獵奇和沉重。而“陽光燦爛的日子”成為了電影顯現(xiàn)的標(biāo)志和一切思考開始的起點關(guān)于故事。故事本身簡單得讓你好像根本察覺不了什么,盡管文章于我該是好奇和急于詢求的。但顯然,故事的重點并不在那里。馬小軍代表的那個時代的人的特征,樸素卻多了份急于掙脫現(xiàn)狀的沖動。關(guān)于故事所引起的,我想這不是電影要呈現(xiàn)的。原著已經(jīng)給出了一份注解。所以,這一部分我會單獨另擬一篇小文來闡釋我的認(rèn)識。
關(guān)于攝影,著重想提的是兩點。攝影的色調(diào)以及細(xì)處的拍攝手法。我不記得該片的攝影是誰了。但是很顯而易見的是,因為有了標(biāo)題的限制,該片給觀眾的將會是滿目的黃。一般而言,黃的色距會帶來截然不同的效果?蔹S是一種蒼涼,暗黃是一種曖昧,明黃是一種青春,金黃則是一種輝煌。在我的視角系中,我想該片的色調(diào)該是在暗黃與明黃中的過渡,也是對當(dāng)時背景環(huán)境的無聲抗?fàn)。另外一點是細(xì)處的拍攝手法。由于看得比較倉促,給我留下比較深刻印象的有兩處。一處是原著中文字的再現(xiàn),另一處則就應(yīng)是一種創(chuàng)作吧。在原著中提到米蘭洗完頭坐下與馬小軍聊天:“午后的陽光已經(jīng)有些熾熱。她有些胖,很快就熱了,便拉上暗色的窗簾。屋內(nèi)立刻有了一種隱蔽和詭秘的氣氛……既感到幾分從容,又不由生出幾分邪意。”電影中畫面呈現(xiàn)的是兩個人的側(cè)面,相對坐著的中間是一扇透著光的窗戶。在后一秒,整個畫面一片霧氣,陽光烘托得看不見人影,灰塵能夠數(shù)得清楚,甚至懶洋洋的移動也能嗅出。到后一秒鏡頭一下遮蔽,較大的光線反差更加強了原著中這段頗有含義的描述。另一處比較明顯的是馬小軍多次的奔跑。鏡頭晃得會有一種暈的感覺。攝影師就應(yīng)是跟著演員跑的。而中途的許多仰接鏡頭出現(xiàn)了閃逝的模糊,F(xiàn)實感被稍稍隱去,讓
人有一種疑惑和憂郁的感覺。這一點貼合了原著中敘述者回憶矛盾模糊這部分的感覺。
關(guān)于細(xì)節(jié)。諸如此類現(xiàn)實感比較強的片子,細(xì)節(jié)是起到重要作用的部分。我憑借回憶,在那里略舉例幾處。一是馬小軍在路上等待米蘭,看見她過來后,掏出煙盒,往地上一擲,然后再俯身下去撿,并借機開始第一次交談。我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處理手法。吸煙扔煙撿煙的過程連貫,而且,反映出了馬小軍的生活狀態(tài),也展現(xiàn)了他心理活動的變化。他顯然是緊張的,但他自己又會不屑于那種緊張。第二處是馬小軍在被他媽訓(xùn)的時候,一邊拾掇著毛巾謙虛地聽著,一邊慢慢撤回一旁有遮擋的鏡子前,做了個鬼臉。繼而發(fā)現(xiàn)母親正走過來,又急忙面露悔色。我想我的描述是過于蹩腳了,但那個鏡頭帶給我的第一反映是忍俊不禁。我能夠很容易的聯(lián)想到自己,從而更加拉近了與電影人物的距離。務(wù)必要提的是,細(xì)節(jié)不光體此刻電影中,原著里的表現(xiàn)有時顯得更為生動。而在原著外,電影里新興賦予的細(xì)節(jié)我在下節(jié)一并敘述。
關(guān)于對原著的再創(chuàng)造,我想電影之所以吸引人不是僅僅因為它把文字變成了圖像和聲音。作為與平面媒體不同的另一種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它獨特的視角和嶄新的詮釋是更為重要的部分。在原著與電影間,我看到了繼承,看到了反映,也看到了更令人欣喜的再創(chuàng)造。
我將結(jié)合上面提到的細(xì)節(jié)問題,作幾點的認(rèn)識探討我理解中的再創(chuàng)造能夠區(qū)分為“無中生有”、“情節(jié)改變”和“敘述轉(zhuǎn)換”。所謂“無中生有”,就是說原著中沒有的,電影中卻有了。導(dǎo)演編劇的這種添寫的目的,一是為了豐富人物形象,二是為了加上自己的思想理解。原著中關(guān)于馬小軍開自己家鎖的描述只有幾行字,但電影卻給了比較長的鏡頭。那是一段純動作的單人戲。夏雨飾演的馬小軍先是打開抽屜看到父親的肩章和軍功章,于是穿著汗衫的他把這些一一掛在了身上,并對著鏡子來回走動,行軍禮喊口號。之后在厚厚的日記本里看到兩個像氣球一樣的東西,隨之吹大了它們,并且饒有興致的玩了起來。畫外音顯示之后馬小軍明白了這個究竟是什么。關(guān)于這段我想說的是,在其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成長中的孩子,他的舉動與他開鎖一樣顯得幼稚而樸實。在這種情形下,我們會放下對開鎖厭惡的印象,并且理解馬小軍在之后一些萌動的行為,從而深沉思考敘述的目的。另外一處比較典型的“無中生有”是最后。馬小軍被一眾人推入水池中,鏡頭給的是一種水波盈盈的虛幻感覺。仿佛在意念中似的。馬小軍以為他們是拉他的,最終卻被一次次無情地踩入水中。畫面最后就是漂在水池上的他。原著的結(jié)尾并不在此,而對于這段頗為藝術(shù)性的處理
,我感到是一種心嘭嘭跳的些許哀憾,卻始終未敢說明和理解。我以為那可能象征著某些逝去的東西。比如對米蘭的愛、對少年馬小軍的記憶。所謂“情節(jié)改變”是大多數(shù)人影評均提到的那個部分。原著中馬小軍在公安局里哭了,而電影沒有。這一點最后姜文也出來做了說明,是為了彰顯馬小軍并非軟弱。對于這一點,王朔也表示了認(rèn)同。關(guān)于“敘述轉(zhuǎn)換”這個詞,我以為并不太妥當(dāng)。但在此,也只能硬著頭皮說明了。盡管原著與電影都遵從了回憶的敘述手法,但原著中的“我”是明明白白的存在,甚至還有聚會的描述。而電影中只用了一個四十多歲的滄桑的聲音。這種改變,使得故事開始得直接卻又不唐突。同樣的,它把我們的注意力徹底的集中于年少時的馬小軍。在結(jié)束時又漸漸得抽離,從而感覺到是時間的跳躍和回憶現(xiàn)實的距離關(guān)于演員,好像不久前朋友問我是否有喜歡的演員,我回答自己很難區(qū)分——一部作品中演員演技和導(dǎo)演構(gòu)思各自占了幾成,所以沒有。同樣,對這部片子,我亦是如此認(rèn)為。這部電影捧紅了夏雨、陶虹、耿樂等等,而他們的確也為電影的成功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和貢獻。所以,我相信,好的導(dǎo)演手下不會有演不好的演員關(guān)于音樂,片子中音樂不多,主要配合陽光的是一首外國古典輕音樂。我想姜文之所以如此選取,
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調(diào)試一種不一樣的情緒。而相對于此交叉呼應(yīng)的是作為背景的文革歌曲。給我的感覺就是,在火紅的歌曲下實則充滿了悲哀與無奈,而無奈誕生了另一片陽光下的生活最后想說的是,這是一部好片子。
陽光燦爛的日子影評精選(七):
影片的故事主要圍繞馬小軍展開,從馬小軍身上,我們看到了在文革時期,一個青少年的生活面貌。馬小軍同劉憶苦、劉思甜、大螞蟻等人的故事表現(xiàn)了青少年的交友觀。馬小軍與米蘭的懵懂感情展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感情觀,是一個青少年心中完美的感情幻想被打破的過程。
一、成長的燦爛與黯然——馬小軍
馬小軍是個放蕩不羈的少年,從影片開頭的姜文的一段心理描述就可見一斑——“我最大的幻想便是中蘇開戰(zhàn),因為我堅信,在新的一場世界大戰(zhàn)中,我軍的鐵拳定會把蘇美兩軍的戰(zhàn)爭機器砸得粉碎。一名舉世矚目的戰(zhàn)爭英雄將由此誕生,那就是我。”
可惜年幼的抱負(fù)往往只存在于幼年時期,這是每個不復(fù)年幼的人都曾體會過的,當(dāng)馬小軍成長為一個膽大妄為、不學(xué)無術(shù)的青少年,他做了許多荒唐可笑的事,但這些事情其實都是青春的真實寫照——人們不斷地回憶青春,慨嘆它的珍貴,因為擁有青春時能理直氣壯地做這些荒唐事。
馬小軍擅長配鑰匙,撬百家鎖,看大人們的秘密。影片細(xì)致的刻畫了一次,他偷偷地把父親的抽屜打開,把父親的軍功章以及肩章都掛在了自己的身上,他少年的單薄的身軀,配上身上破舊的白背心,極富喜劇色彩;然后又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父母的避孕套,當(dāng)然,還很單純的他并不明白那是什么,就把它當(dāng)成氣球而吹大,把它看成是自己的炮彈,在空中扔來扔去,直至“氣球漏氣”,這一事件與后面的馬小軍的母親懷孕相照應(yīng),令觀眾忍俊不禁。馬小軍撬百家鎖,但并不偷竊,只是為了滿足成就感,正如姜文的敘述:“每當(dāng)鎖鐺的一聲跳開,我便陷入無限的欣喜之中,這種感覺只有二戰(zhàn)中攻克柏林的蘇聯(lián)紅軍戰(zhàn)士才能體會得到。”
他與劉憶苦、余北蓓他們在一齊抽煙,遇到了過路的阿姨,他們一齊把煙藏在手里,等到阿姨懷著鄙夷的目光走過以后,他們一齊吐出煙圈,放聲大笑。這是一種肆意,雖然他們在意大人們的看法,不能無視大人的管制,但他們在尋求自由的最大化,這個過程刺激而完美,并且只屬于年輕。
他們被公安局誤抓起來后,馬小軍受到了羞辱,他回家對著鏡子,想象著當(dāng)時被警察羞辱的情景,破口大罵,十分風(fēng)趣。這一方面表現(xiàn)了馬小軍的叛逆,也體現(xiàn)了青少年都有的軟弱。
馬小軍爭強好勝愛逞能,其實這一性格也是每個從青春期度過來的人所能理解、甚至有些懷念的。馬小軍在米蘭面前活躍異常,去爬院里的大煙筒,不留意從煙筒上跌落,幸好煙筒里堆積陳灰并有上升的熱氣流,他并沒有受傷,當(dāng)他從煙筒蓋里爬出來的時候,整個身體都是黑色的,只有眼白和牙齒是白色的,令觀眾捧腹,同時也從心里羨慕他的勇氣。
之后的馬小軍假想著同劉憶苦發(fā)生正面沖突,其實這只是他的意識而并非事實,事實上他們那天十分愉快。這種手法向觀眾更加生動地展現(xiàn)了馬小軍的一種心理,他不敢或者說是為了維護與劉憶苦的友情,所以沒有為了米蘭而與劉憶苦發(fā)生爭執(zhí)。
影片的最后,馬小軍跳入水中,企圖獲得朋友們的救援,卻遭到了他們的踩踏,讓人揪心的。群眾并未瓦解,而是把某人孤立,對于被孤立的人來說,這是難以承受的,馬小軍受到了傷害,這種傷害讓他變得成熟——也許成長的代價就是學(xué)會寂寞。
二、感情穿著美麗的外衣——米蘭
米蘭曾是馬小軍心里圣潔不可侵犯的女神,在他眼里,與瘋癲地強吻他的余北蓓相比,米蘭才是真正完美的。他在余北蓓身上沒有看到絲毫他想要的有關(guān)感情的完美的東西,所以,他更加全情投入于米蘭。米蘭的健康豐滿的形象,我個人認(rèn)為也與那時的時代特色有關(guān),在這個物質(zhì)豐富的現(xiàn)代社會,米蘭的形象更讓人有返璞歸真的親切感。
馬小軍與米蘭的感情故事是注定沒有結(jié)果的,但是馬小軍還是努力的在嘗試,從認(rèn)識到感情迅速升溫,二人度過了一段完美的日子。但是在米蘭結(jié)識劉憶苦之后,事情就有了轉(zhuǎn)變。米蘭暴露了她因為想當(dāng)兵而對劉憶苦萌生好感的心理,于是在馬小軍不在時與劉憶苦打得火熱。米蘭的圣潔形象逐漸黯淡。
之后,在游泳館,米蘭的前男友與米蘭發(fā)生爭執(zhí),劉憶苦出面平事,馬小軍聽說了米蘭的混亂的情史,愈發(fā)感覺到了米蘭的庸俗。
從一開始的盡力不去看米蘭熟睡時無意暴露出來的身體,到之后對米蘭表白,在雨中盡情相擁,再到之后在游泳館說米蘭胖得像剛生完孩子,并朝著她的臀部踢上一腳。馬小軍對米蘭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反映了馬小軍心里的失望,對米蘭、對自己、對感情。
也許一開始就是錯覺,也許米蘭的美麗只是自己心里的一個夢境,根本找不到真實的根據(jù)。
當(dāng)劉憶苦公然以帶著米蘭自居時,馬小軍最后明白了,從始至終,米蘭根本就沒有把自己放在心里,以前完美的種種不論如何也不能解釋為米蘭對他有感情。馬小軍明白,米蘭永遠都不會是自己的,于是他選取了最卑劣的手段,企圖強奸米蘭。米蘭一開始是抗拒的,但其實到之后他抽了馬小軍幾巴掌之后便開始主動滿足他,大陸的公演版本刪去了這一段,好處就發(fā)生轉(zhuǎn)變了。馬小軍并不是強奸未遂,而是在得到了之后發(fā)現(xiàn)這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關(guān)于感情完美的幻想就這么徹底破碎了。穿著米蘭送給他的泳褲,馬小軍從高臺一躍而下,感情像被他打破的水面,看似美麗,但當(dāng)他深陷其中時,便會感到深深的無助。正如一位影評人在評論這部影片時寫道:感情但是就是那只充滿了氣的、在空中像炮彈一樣飛來飛去的避孕套。它那么的直接與無所謂,能夠在空中蕩來蕩去而顯出莫大的自由;它那么的不可遏抑,能夠由一只小小的橡皮套子膨脹成一枚橫掃千軍的炮彈。然而,它又是那么的無好處,因為僅僅竟是一個小眼兒導(dǎo)致了原本覺得很寶貴很神圣的生命的誕生。
三、歸結(jié)——傻子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影片中出現(xiàn)次數(shù)并不多的傻子。起初我并未覺得這一主角有多么重大的好處?僧(dāng)我?guī)状沃販剡@部影片后,我發(fā)現(xiàn)其實傻子這個主角是導(dǎo)演最期望大家看到的。其實每一個人最終都變成了傻子。在小混混中叱詫風(fēng)云的“小壞蛋”,在與馬小軍他們喝過酒后,不久便被別的小混混打死了,他成了生理傻子。控制馬小軍他們,掌管大局的劉憶苦,最后在打仗時震傻了頭。馬小軍最終被大家孤立了,在游泳池中不斷遭受著群眾無情蔑視的攻擊。米蘭成了空有美女外型的潑婦,毫無自尊可言……
青春是一首如米蘭的裙擺一樣完美的詩,而成熟是馬小軍的對感情對友情的深深絕望,想必所有觀眾對此都會有深深的哀傷。當(dāng)馬小軍他們長大后重聚時,他們依然熱情狂野,但在黑白膠片后面,我們能看到他們心里的麻木與事故。年輕時所有的恩怨對傻子來說只有幾句“古倫木”和“歐吧”,而成熟后,傻子的生活就變成了一句惡狠狠的“傻B”。
幼稚與成熟,燦爛與黯淡。當(dāng)膠片播放到最后一張,我才明白,為什么影片的開頭姜文說:“我的故事總是發(fā)生在夏天,炎熱的氣候使人們裸露的更多,也更難以掩飾心中的欲望。那時候好像永遠是夏天,太陽總是有空出來伴隨著我,陽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陣陣發(fā)黑”。
陽光燦爛的日子影評精選(八):
《陽光燦爛的日子》影評:往事總在忘卻時被人提起
往事總在忘卻時被人提起
——觀《陽光燦爛的日子》想到的
在“金王紛爭”四起的時候,我第一次讀王朔的作品。
自從因買了一本矯情的《廊橋遺夢》(——當(dāng)時的暢銷書),后悔不迭后,我就長了記性很少買暢銷的文化食品。我明白被人牽著鼻子走的感覺絕對不好受——不管那人是帶你去吃屎還是糖。
在將別人的紛爭當(dāng)作風(fēng)景匆匆略過的時候,我讀到《動物兇猛》。一次滯后的閱讀,感覺不錯。它還使我回想起一些以前的事,譬如,一天我意識到自己的身體因發(fā)育發(fā)生變化時,死活都不肯去公共浴室洗澡,我為自己的變化萌生羞恥感。當(dāng)我掩著下體蹩進浴室,透過迷蒙水汽,我發(fā)現(xiàn)自己和大人已經(jīng)很像了。水從高處降落,打在天靈蓋上,我漸漸適應(yīng)了變化。
我向朋友推薦這部中篇。有一些朋友以為我是保“王”派,幾欲與我反目成仇。當(dāng)然也有一些朋友并不愛湊熱鬧,他們認(rèn)真地告訴我姜文根據(jù)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比原著更出色。
我記得羅伯·格里耶說過“改編而成的影片總是可笑的”。我?guī)е鴳岩傻哪抗膺M入《陽光燦爛的日子》里那片蔚藍的天空。最后的字幕打起,我要說影片拍得很棒,和小說是兩個獨立的事物。小說更強調(diào)以成人的目光回首往事,影片關(guān)注成長,將你推入過去的年代,與那個叫馬小軍的男孩一塊兒長大。
七十年代中期,人們已被各類運動折騰得疲憊不堪,但是人們的覺悟普遍較高,工作、革命還是按部就班。除了十五、六歲的孩子——心理的稚嫩與生理的成熟在一具具肉體中產(chǎn)生矛盾沖突。馬小軍即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他執(zhí)迷于虛無的英雄主義:戴著老爸的軍功章、軍銜,在鏡子前耀武揚威;冒著生命危險爬上煙囪頂端,從高臺縱身一躍,只是為了引起米蘭的注意。他懷有虛幻的感情:我們從他在米蘭的床上撿起一根長發(fā)時專注而幸福的表情,從他將米蘭懸掛在床邊的照片想象成穿著泳裝等細(xì)節(jié),可見一斑。他的生活方式極其虛浮,整日游手好閑,時不時地聚眾滋事,以配萬能鑰匙開百家鎖為樂事。當(dāng)時,馬小軍們的夢想像升上高空的氣球,瀕臨破滅的危險;他們的行為像瘋狂旋轉(zhuǎn)的陀螺,瘋狂之后是什么?盎然生活還是悄然死去?他們的信仰如同熱鐵皮上的貓,無法停留,無處駐足,難免產(chǎn)生絕望之情。片中有一個鏡頭深深地嵌入我的腦袋。馬小軍想從水中爬到岸上,每每接近岸邊,就有一條腿將他踹回水里,優(yōu)雅的音樂“配合”下,一次次徒勞的努力……這才是現(xiàn)實生活的象征。
姜文給我們講述了一則有點憂傷又不失快樂的青春故事。我的情緒為影片左右(——我無法擺脫),作為男性,我理解馬小軍的所作所為,有一些我們十五歲的時候不正是這樣做的嗎?——放學(xué)扎破惡言相向的老師的氣胎;課間議論女生半成熟的性特征;暗戀葡萄的同時,不忘狐貍一般卑鄙地貶低葡萄的質(zhì)量。也許不能說我們卑鄙,這樣不客觀,只能說我們渺小,渺小得仿佛一抹陽光,唯有被陰影證明了,才能被別人意識到。
我十分喜歡影片運用黃綠色為光影主基調(diào),貼合人物的心境,也貼合青春毛茸茸的質(zhì)感,頗賦唯美的傾向。顧長衛(wèi)的攝影始終帶著人性化的力度(比如一系列的跟拍)。還有經(jīng)典老歌(音樂)的巧妙穿插,也是影片可圈可點之處。值得一提的是姜文脫離王朔的文本創(chuàng)造了許多新人物(比如受氣的老師,王朔扮演的小壞蛋,具有點睛功效的傻子古倫木等等)使主要人物愈發(fā)飽滿,使影片的主題愈發(fā)鮮明。
影片快結(jié)束前我差點失望。因為敘述者馬小軍長大了,他和他的朋友有的成了大款有成了英雄,大多名利雙收。他們的俗化是否意味著我將來的俗化?這時古倫木騎著他的棍子出此刻畫面中,“古倫木、古倫木”昔日的伙伴趴在豪華的超長車車窗上,大聲地沖他喊。傻子古倫木也變了,他不再像過去口齒不清的回答“歐吧、歐吧”了,他狠狠地罵道“傻B!”我被意料之外的結(jié)尾逗樂了,笑過之后,心頭有一絲慘痛,黑色的幽默撕碎了詩意的完美。他嘲笑的是我嗎?我越發(fā)清楚,青春于我已是一首八十年代的朦朧詩了,如果我認(rèn)為詩越完美,那么就證明我此刻的情緒越蒼老。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zé)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xí)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