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積累語言看起來是一件較容易的事兒,多聽、多看、多讀、多寫不就完了嗎?但真要做起來,而且還要行之有效,那可是一項復雜而巨大的工程。況且,重視語言的積累,既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又是提高讀寫能力的有效手段,應該引起重視。
【關鍵詞】:語言修養(yǎng)積累語言語言實踐
我們面臨的大部分學生平時說起話來可謂滔滔不絕,機靈詭辯,可為什么到寫作文的時候就寥寥數(shù)語,干巴巴的,一點也不生動呢?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學生語言貧乏,有話道不出來。這可能是學生普遍存在的一個通病。面臨這樣的學生,作為教師,特別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就更應該注重學生的語言積累了。當然了,積累語言看起來是一件較容易的事兒,多聽、多看、多讀、多寫不就完了嗎?但真要做起來,而且還要行之有效,那可是一項復雜而巨大的工程。況且,重視語言的積累,既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又是提高讀寫能力的有效手段,應該引起重視。那么,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該如何引導學生去積累語言呢?下面就筆者在實踐中的體會粗淺地談幾點。
一、教師首先要加強自己的語言修養(yǎng),
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要學生積累語言,首先得要他感興趣,要引起學生的興趣,先得有教師優(yōu)美、動聽、幽默、流利而豐富的語言。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教師的語言對學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如果教師的語言規(guī)范、準確、鮮明、生動、流利,精煉傳神,能體現(xiàn)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笑而生樂,樂而不俗;怒而激昂,有節(jié)有制;傷而低回,沉而足氣;朗讀課文時,聲音能外化成和煦的春風,炎熱的夏日,綿綿的秋雨,酷寒的冬雪;能外化成制作小桔燈的小姑娘,“變色龍”般的奧楚蔑洛夫,樸實善良的阿長,把人逼成“鬼”的黃世仁總之,教師的語言讓學生聽起來覺得像音樂,像甘泉緩緩浸入他們的心扉,能夠激發(fā)他們心中的愛恨情愁,他們當然就樂意去享受、去感受這種藝術美了。久而久之,他們也就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語言也會逐漸的豐富起來,優(yōu)美起來。反之,如果教師的語言呆板、貧乏、不規(guī)范,學生聽起來枯燥無味,像催眠曲,巴不得老師的課快點完,好逃離這堂“是非之課”,時間一長,學生自然就會厭倦你這一科,更談不上學到更多的知識了。因此,要學生積累好語言,首先教師得有優(yōu)美的語言做表率,這就要求教師廣聞博識,加強自己的語言修養(yǎng),增強教師語言的魅力,力求自己的課堂生動有趣,使學生學而不厭,學有所得,學有所感,在學習中享受到快樂。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又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的語文學習心態(tài),從而實現(xiàn)了師生在教學中的快樂情感的交流與共享。
二、引導學生在課內和課外閱讀中積累語言
古人認為,為學之道在厚積而薄發(fā),學習語文的“積”,就是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積累和吸收,主要途徑是讀;而“發(fā)”則是對語言文字的傾吐和表達,其形式是“說”和“寫”,出口成章,下筆成文,只有“厚積”才能“薄發(fā)”,F(xiàn)行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是語言生動形象、文筆優(yōu)美且貼近現(xiàn)實生活的文章,大綱要求要多讀,以讀宋代替繁瑣的分析和理解。
朗讀是語感形成的基礎,是分析、研討語言的前提,是積累語言、培養(yǎng)語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它不僅能訓練學生說話發(fā)音正確,句讀分明,語氣連貫,養(yǎng)成良好的語言習慣,還能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豐富學生的想象,激發(fā)學生的愛憎情感。朗讀的時候,方式要力求多樣化,比如范讀、自由讀、默讀、分角色讀、帶著問題讀、聽別人讀、賞讀等。 廣觀當前的農村學生,他們上課必須兩耳只聽“一人說”,一心僅讀“一本書”,而課外讀物,幾乎是清一色的作文書籍。這類書籍無論怎樣的“優(yōu)秀”“經典”,也無法擺脫學生生活閱歷、文學素養(yǎng)等各方面的限制。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在會聽“一人說”、僅讀“一本書”的基礎上,走出課堂,走向生活,博覽群書。首先要教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可以啟發(fā)他們運用“圈點評注法”、“一頁讀書法”、“逆向思維法”、“換位思考法”等,去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使讀書學習的過程成為不斷思考與解決認識上的某些矛盾——懷疑進而獲得的真知的過程。還可以給他們規(guī)定課外閱讀和背誦文章的數(shù)量,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讀物。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的習慣。一要廣讀,廣泛涉獵,多方吸納,不要只限于某一類讀物;二要多思,如想一想文章寫了些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這么寫等等;三要勤記,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把課外閱讀中名家名篇的精美語言、優(yōu)美詞句和精彩語段分類摘抄下來;四要善用,除了汲取精神營養(yǎng)外,在寫作與表達中注重知識的遷移,將新學的知識運用于各項語文活動和其他活動之中。
三、加強語言實踐,增強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
學生在閱讀教學中要把理解了的語言化為自己的語言,需要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在語言實踐中加深理解,這樣才能形成語言能力。在充分積累語言的的基礎上要讓學生“發(fā)”,也就是把自己積累的知識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比如:上課前可以拿3——5分鐘讓學生說話,范圍和形式不限,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時間長了,學生的膽量培養(yǎng)出來了,看的知識內容也多了,當然說起話來也就流暢多了。在這個說話的過程中,無論是說者還是聽者都會受益匪淺;講課中,遇到文中優(yōu)美的詞語,特別是實用性強的詞語,可以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說話訓練,一個詞可以說幾個不同的句子;遇到富含哲理或對學生很有教育啟發(fā)性的文章,就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由暢談自己的感受;遇到故事情節(jié)較強的文章,不僅要分角色朗讀,而且還可以讓幾個學生去表演,表演中允許他們加入自己的、且符合故事情節(jié)的語言,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表演才能,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想象力。除此外,還可以適當?shù)嘏e行講故事比賽、詩歌朗誦賽、辯論賽、演講賽等,讓學生在聽說中理解,在聽說中運用,在聽說過程中積累。當然,教師也可帶領或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參加家務勞動,在實踐中參與語言交流,從而積累口頭語言,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常言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語文素養(yǎng)的鍛煉提高并非一朝一日所能。只要所有的教師和學生能夠持之以恒堅持下去,不但讓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且還能讓自己立于教與學的不敗之地。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