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地學習歷史知識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國文化,增長見識。那么,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有關歷史小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有關歷史小論文1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我越來越體會到它體現了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學科間需要打破界限,相互滲透整合。”有人認為歷史課枯燥、呆板,聽不到歡歌笑語、看不見鳥語花香。其實,歷史并不枯燥,而是我們將它教枯燥了。“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是歷史學科的總體特點,具體地說,它又包含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學、宗教、藝術、科技、民族關系、國際關系等方面,具有龐大的信息量。同時上述各科也都包含了歷史知識。在長期的歷史教學中,如何將它真實的、完整的、快速的、便捷的再現給學生,一直是歷史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夢想。而現在不斷進步發(fā)展的信息技術就為我們提供了這種媒介和手段。
一文史不分家,利用語文知識來上歷史課,讓人如飲醇酒,越品越香。在初三歷史復習中,我首先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欣賞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然后將與歷史相關的詞句“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展示出來,要求學生根據下列問題進行復習:
1、你知道詩中的“秦皇”、“漢武”分別是誰?“秦皇”最大的功績是什么?
2、秦皇、漢武為了控制人們的思想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
3、唐宗是指誰?他在位時的統(tǒng)治歷史上稱什么成吉思汗的主要功勞是什么?
4、詩中所提到的人物中,你最崇拜的是誰為什么?
這種借用詩句復習的形式,學生既復習了知識又增強了文學韻味,還增強了學生的情感,,學生的興趣非常濃厚,效果確實不錯。
二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歷史,利用當前的政治形勢來進行歷史教學是歷史教師經常用到的事情。在復習臺灣的相關歷史知識時,我下載了詩人余光中《鄉(xiāng)愁》,與學生一起感受離別故土時的思鄉(xiāng)之情,然后結合當今的某某問題我列出了下列問題:(1):用所學過的歷史史實說明臺灣是我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歷史上的臺灣曾兩次被別國搶占又有兩次被收回,請你述說是哪兩次?(3):當今的某某問題是怎樣形成的?(4)當今有一些死硬分子企圖將臺灣從祖國分裂出去,你有什么看法?請你對他們說一句忠告;(5)我國政府處理某某問題的觀點是什么?(6)你對當今的某某問題有什么看法?這樣的問題用于教學,它融知識、能力、情感于一體,可謂一石三鳥。
三歷史表面看來與英語毫無關系,但只要我們善于思考,就不難發(fā)現,英語中滲透著不同的歷史知識。比如:ThegiftofNile(尼羅河的禮物)指的是古埃及共和國;Menarebornandremainfreeandequailinright!度藱嘈浴分械拿裕ㄒ馑际牵喝松鷣硎亲杂傻模跈嗔ι鲜瞧降鹊模。另外,英語縮寫的一些歷史專有名詞是非常常見的,如:WTO(世界貿易組織)、APEC(亞太經濟和合作組織)等。因此,充分利用多媒體,在歷史課堂上展示一些與歷史有關的英語知識,既能夠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這與學生單純的記憶這些歷史知識效果要好得多。
四用歌聲唱出歷史不但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夠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陶冶學生的情操。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歷史現象都有相應的歌曲來反映和描述。抗日戰(zhàn)爭時期,歌聲就是號角,歌聲就是士氣,歌聲就是一個名族覺醒后所發(fā)出的怒吼。一首《義勇軍進行曲》激勵著多少愛國志士為抗擊侵略者沖鋒陷陣,拋頭顱,灑熱血,鑄就了一座座歷史的豐碑;1984年春節(jié)聯歡晚會上,著名歌星張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國心》唱出了香港同胞希望回歸祖國的強烈愿望;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歌頌改革開放的歌聲更是層出不窮:《春天的故事》歌頌了一代偉人鄧小平推行改革開放、建立經濟特區(qū)的偉大壯舉,《走進新時代》唱出了三代領導人的豐功偉績。在初三歷史復習課上,我收集了主要的歌曲,與學生一起欣賞,然后結合相關的歷史知識與學生一起復習,這樣的課堂,學生的精神一直處于興奮狀態(tài),學習的興趣也濃厚,學習的效果也比平時高許多倍。比如在復習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專題時,我制作了《紅色經典——革命歌曲賞析》,我將《松花江上》、《長城謠》、《送別》、《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妹妹找哥淚花流》、《南泥灣》、《延安頌》、《畢業(yè)歌》、《雁南飛》、《繡紅旗》、《十送紅軍》等歌曲的歌詞打印給學生,并在課件中用realplay播放器播放音樂,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唱紅歌,引導他們分析歌曲的時代背景,緬懷先烈,激發(fā)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決心。對學生而言,既陶冶了他們的情趣、提高了音樂修養(yǎng),也增長了歷史知識,收效很好?傊寣W生在歌聲中學習歷史是新課改以來最令人振奮的新鮮事情。
五歷史與理科知識表面上看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科目,但是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會發(fā)現他們是永遠不會分家的,反而有許多的歷史知識涉及到了理科常識。比如:美國為什么多次對伊拉克發(fā)動戰(zhàn)爭、為什么中東戰(zhàn)爭頻頻發(fā)生等等。學生對于這種知識相對來說比較難于理解和記憶,于是我通過網絡,收集了一些中東地區(qū)的地圖和地理常識,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將歷史知識與地理常識一起來分析,結果學生很快就掌握了這些知識!敖o我一個支點我可以將地球撬起”,這句話反映了物理學上的杠桿原理;生物進化論是生物學家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提出的觀點;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提出“行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呈橢圓形,距離太陽越近,運轉越快”觀點又反映了高中數學中的函數知識。我想如果僅僅從歷史的角度去記憶這些抽象的知識,實在太困難了,于是我通過多媒體展示相關的理科知識并且對學生進行分析,然后在理解的基礎再要求學生記憶,這就非常輕松了,這種先理解再要求學生記憶的教學方式可能還會對相應的理科知識有輔助作用。
“歷史”這兩個字確實簡單易寫,但要將這門課程學好、學透、學精卻不是那么容易的,它必須依賴其他學科,利用其他學科具體形象的特點,來分析、推理、并且有效地吸引學生,幫助學生學習、記憶和理解歷史知識,F代教育技術與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的運用,可以充分地將其他學科用進歷史課堂,使學生的視野不再局限于書本上呆板的文字內容。學生在多媒體提供的其他知識的輔助下,就象回到大自然,到藍天下學習一樣,眾多新鮮的事物和現象必然會紛紛進入學生的腦際,這樣學生在掌握書本中充分的知識之后,還可以大膽提出自己觀點,從而又培養(yǎng)了學生努力探索未知領域知識的創(chuàng)新精神。
總而言之,現代教育技術與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的運用實現了三個轉變:課堂容量普遍變大、教學方式靈活多變、學生學習的興趣逐漸變濃;因此在歷史課堂上應用多媒體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和空間。作為當代的年輕教師,我們有信心,有義務利用好信息技術,為新課程的實施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也有決心、有能力運用好現代教學技術為歷史課堂增光添彩!
有關歷史小論文2興趣是知識的入門。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fā)生興趣時,他就會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必將成為他學習的內在動力。學生對學習有無興趣,既是反映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教師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就成為眾多教師不懈追求、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筆者結合新編初中歷史第一冊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在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興趣,增強課堂教學效果的體會。
一、講究開頭,激發(fā)興趣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jié)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系到這節(jié)課的成敗。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因此必須講究開頭藝術。要盡可能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把學生吸引住。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必須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jié)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如我在認真分析教材第1課《歷史告訴我們什么》時,通過認真分析教材內容和結合當前形勢的特點后認為:這一課首先要告訴學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應做怎樣的人。所以講這一課時,我這樣開頭: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或讀過許多歷史故事,看誰能講出秦始皇、曹操、秦檜、劉胡蘭分別是什么時期的人物?他們是怎樣的人?這一問題的提出,頓時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不少學生七嘴八舌在議論。我先后叫了幾個學生來回答,但他們的答案都不夠準確。這時,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別屬于那個時期。在學生聚精會神地聽時,我板書第1課課題《歷史告訴我們什么》導入新課:歷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象英雄劉胡蘭,受到了世世代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遺臭萬年,象奸臣秦檜,長跪地上向人民請罪。這時我指導學生看課文《劉胡蘭》、《秦檜》的插圖。進而激勵學生:我們學習了歷史,就應懂得怎樣做人。我們應當做象劉胡蘭那樣的人,有遠大的理想,高尚的氣節(jié),將來才能為建設祖國多作貢獻。這樣的開頭,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二、講好插圖,引發(fā)興趣
新編歷史教科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插圖多,直觀性強,形象生動。講好課文中的有關插圖,對引發(fā)學生興趣,增進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記憶,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學中,由于插圖很多,限于課時,教師不可能每圖都講,只能根據教材要求和講課需要選擇講解。有些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插圖如果沒有向學生講解,就會使學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經過教師講解,既引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又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了知識。如第8課《戰(zhàn)國七雄》中的《商鞅舌戰(zhàn)圖》。因為商鞅變法是這一課的重點。戰(zhàn)國時期封建社會的形成,是通過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各國的變法或改革來實現的。講好《商鞅舌戰(zhàn)圖》,既可以使學生了解商鞅作為改革家的氣魄和才華,又可讓學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當時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從而提高學生對商鞅變法帶來的歷史作用,即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fā)展,隊伍戰(zhàn)斗力加強,逐步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的認識,也為以后理解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打下基礎。為起到這個作用,我在講課時,讓學生看《商鞅舌戰(zhàn)圖》的同時向學生講解:圖中就是當時商鞅舌戰(zhàn)大臣的情景。中間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這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變法的大臣辨論。你看他手拿竹簡,引經據典,振振有詞。他說:只要對國家有利,對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響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變法口號。坐在他對面的是兩個保守派大臣甘龍和杜贄,被商鞅駁得張口結舌,坐不安席。這一場歷史性大辯論,最后由秦孝公作決定:他說:商鞅說得對,就按商鞅說的去辦。在講述這個故事的過程中,學生全被吸引往了,達到了引發(fā)學生興趣的效果。
三、巧設疑問,以疑激趣
學習新知識,實際上就是設疑、解疑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疑問,把它擺在學生的面前,使他們先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后激勵他們去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學生找到又一村后,就會產生一種快感。這種快感又能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我在講授第19課《昌盛的秦漢文化》第一目紙的發(fā)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更進一步地認識到我國發(fā)明的造紙術對人類文化的發(fā)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對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貢獻時,我作了這樣的設計,我先提問:同學們都知道,紙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哪個同學能夠說出首先發(fā)明紙的國家和時間?當學生做出中國和西漢前期的正確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個問題:有誰知道我國在紙發(fā)明以前用什么作書寫材料?有同學回答龜甲、竹木簡或帛后,我簡要向學生介紹在紙張發(fā)明前我國書寫材料的變革:殷商—主要是龜甲和獸骨,也有銅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銅器;春秋—竹木簡盛行,并開始用帛書寫;東漢—竹木簡和帛仍是重要的書寫材料。繼而我又提出第三個問題:與紙相比,竹木簡和帛的缺點是什么?在學生回答:竹木簡太笨重,帛的價格昂貴后,我指導學生看彩圖27漢代木簡,指出這就是漢代以前的書?吹竭@種用繩子串木簡做成的書,引發(fā)了學生很大的興趣,這時我又加上一句話:要是你們的書包里的學習材料還是木簡的話,該有多少木簡?會有多重?學生聽后,情不自禁地議論紛紛,都感到紙的發(fā)明太偉大了。我緊接著提出第四個問題:西漢發(fā)明了紙,為什么東漢蔡倫又要改進造紙術?由于課文中沒有涉及這個問題,學生的回答很難準確,而這個問題又是必須了解的。我告訴學生:在蔡倫之前造的紙質量差,易脆裂,厚薄不一,急需改進。我又指著《蔡倫》圖說:東漢宦官蔡倫在公元105年改進了造紙,造紙原料請同學們在書中找出。這樣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設疑解難,把學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這樣既激發(fā)了興趣,又掌握了知識,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紙術的發(fā)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的偉大意義。
四、創(chuàng)設情境,以情求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能激發(fā)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huán)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震動,從而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是很重要的。如在講第18課《兩漢經營西域和對外關系》一課時,我告訴學生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是為了聯絡大月氏,東西夾擊匈奴。在講到張騫帶著100多人剛走出漢朝邊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時,學生為張騫的安危擔憂;當聽到匈奴人想讓張騫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幾年,而張騫始終保持漢節(jié),忠于祖國時,學生被張騫臨危不懼,忠心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感動;繼而聽到張騫終于找到悔會逃出時,學生又為之歡欣鼓舞;當再次得知張騫歷盡千難萬險,從大月氏返回漢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時,學生又一次為張騫的命運擔憂;當知道張騫好不容易在經受13年的磨難之后,終于和另一個人回到了長安時,學生的高興之情溢于言表。對這個故事具體情節(jié)的生動描述,不但使學生產生了極大興趣,尤如身臨其境,為張騫的命運時憂時喜,同時又加深了對張騫這個歷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張騫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感動。這時我又強調張騫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探險家和外交家。在他二出西域后,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得到頻繁的交流,并為后來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府,使新疆地區(qū)正式歸于中央政權的統(tǒng)治之下和開辟絲綢之路打下了堅定的基礎。這樣以情感人的教學,使學生對張騫在歷史上做出的重大貢獻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也就能更好地回答課文中提出的張騫對我國歷史上做出了什么貢獻的思考題。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應該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們身上激發(fā)起來。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方法和途徑還很多,如巧講典故,以奇引趣;精讀詩詞,以詩牽趣;編寫歌謠,以歌導趣;設置圖表,以圖增趣等等,只要經過教師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學中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他們的學習化繁為簡,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在充滿興趣的教學中,既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又增長了知識,提高了教學質量,真正達到學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